正在阅读:

【深度】危机中的青岛近代建筑:年久失修、人为破坏严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危机中的青岛近代建筑:年久失修、人为破坏严重

尽管青岛当地很多近代建筑的外观保留了原貌,但在内部结构、建筑细节等方面却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在2017年7月24日下午向青岛市袭来。包括山东路在内的市区多个路段积水严重,交通陷入瘫痪,部分地铁站甚至被雨水倒灌。这个被外界视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没能经受住暴雨的考验。

“其实德国人当年在青岛建设的下水道整体面积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原市政府,就是现在栈桥和中山路一带,下水最快,几乎从来不淹。”一位出租车司机趟过积水路面时感叹。

与著名的“德国造下水道”一样被外界熟知的,还有一批主要形成于德占等历史时期的近代历史建筑。当年的青岛充满异国风情,被誉为东亚最完美之商埠——“东方的布莱顿”(英格兰南部海滨城市,19世纪被皇家钦点为避暑胜地)。

然而在历经近百年变迁后,这些建筑不仅面临年久失修的风险,甚至还有人为破坏的威胁。

不久前,多位青岛文史界学者在媒体平台上爆料,位于青岛馆陶路12号的原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门前的两根罗马柱被人为拆除,施工方正是长期在此办公的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北第二支行。

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缺失罗马柱的位置已被编织布围起,但被拆除的罗马柱尚没有被恢复原貌。摄影:牛其昌

25日,界面新闻记者来到现场发现,缺失罗马柱的位置已被编织布围起,看上去像是正在施工装修的样子,但被拆除的罗马柱尚没有被恢复原貌。建筑一旁的多块铭牌上写着,“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青岛馆陶路近代建筑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风景区——1910朝鲜银行青岛支店旧址”等字样,在布满近代殖民建筑的馆陶路上,似乎在提醒着过往的游客,这座近代老建筑曾经历过的时代变迁。

资料显示,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是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1932年5月10日竣工,解放后该建筑被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办公地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里成为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的一个营业网点。在未经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进行破坏性拆除,工商银行此举不仅让很多市民感到痛心,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近代殖民建筑保护情况的担忧。

对此,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办公室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称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下一步将尽快配合相关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修复工作。而对于拆除罗马柱的具体原因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责等问题,该负责人并不愿多说。

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文物处负责人则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事件正在调查中,尚未调查清楚,等结案之后将会向社会公示,下一步将根据文物局的审批方案进行修复。据悉,在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被拆除的罗马立柱、柱头和柱础已经找到并追回,青岛市文物局将邀请文物专家研究制定修复方案,按照有关法规审批后,尽快进行原貌复原。

“朝鲜银行旧址的破坏只是冰山一角,以德日建筑为主,青岛很多近代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外观保留了原貌,但在内部结构、建筑细节等方面却遭到了严重破坏。”长期致力于青岛近代殖民建筑研究的学者孟祥斌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青岛近年来破坏近代建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是业主擅自改建,有的是过劳性使用,有的甚至是修缮性伤害,即不按照建筑原貌胡乱进行维修。

据了解,目前青岛近代老建筑在维修前举行听证会的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对于被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的德式建筑,很少甚至没有举行过公开的听证会。除了像天主教堂等受到高度关注的“公众”建筑能享受一砖一瓦原貌恢复的待遇外,大多建筑都不过是仿照原建筑总体结构恢复而已。诸如很多被用来当作办公楼或居民楼的近代建筑,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部原有装饰结构大多被现代化物品所替代。一旦需要维修,往往不会组织专家、市民召开听证会,各分管单位或个人便擅自进行维修。

界面新闻记者在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内发现,建筑内部已然很难看到近代建筑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与普通银行网点无异的窗口大厅。从事青岛德式建筑资料收集研究多年的专家袁宾久表示,“有次我看到负责维修的工人将老瓦片从一个简易滑梯滑到地面,很多瓦都碰坏扔掉了。施工人员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或扔或损毁了许多有文物价值的东西,很令人可惜。而且,现在很多建筑只是恢复了外部整体结构,像一些铁艺、花纹等装饰性物品都被磨平或拆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根据艺术性、历史价值、建筑体量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判定,近代建筑总会被分出个三六九等,文保建筑同样也是分级别的,类似于一个金字塔结构。就目前来看,青岛一些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情况都不乐观,更不要提更低级别的了。”孟祥斌坦言,倘若一座近代建筑没被列入文保单位范畴,只要得到房管部门的批准,甚至可以被当做普通建筑立马拆掉。

据孟祥斌介绍,单纯从数量上来看,青岛市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的近代建筑约占近代建筑总数的6-7成,不过相比完整的街区,这些建筑单体多半价值不高,主要以民居为主。但也有很多近代建筑目前连市级文保都算不上,主要原因不是价值不够,而是产权单位不愿意,一旦被戴上“紧箍咒”,想要私自“处理”自家的房子就会变得很麻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2015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二十一条规定,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因建设工程需要必须迁移、拆除的,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而上述关于“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关规定则被去掉,这就意味着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范畴的近代建筑将不再受法律保护。

青岛市文物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要想将一些近代建筑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般需要先向区县级政府部门征求意见,有时还会发动街道办事处对产权人做工作。毕竟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入户”,如果产权人不配合,文保工作将会很难开展,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此缺乏强制力。

孟祥斌表示,很多近代建筑的产权非常复杂,除政府部门外,有的归国有企业所有,有的是居民住房,有的则是部队军产。而一旦房屋被列入市级文保范围,产权人对其进行拆除、改建、买卖等行为就会受到限制,需要向文保部门提前报批,因而产权方往往不希望自家建筑被列为文保单位,这也为近代建筑的失修和破坏埋下了一定隐患。

对此,青岛市今年编制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划定了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和13片历史文化街区,为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发展提供法定依据。此举的意义在于,历史文化街区内没有被列入三级文保范围的近代建筑同样受政府保护,不过在法律效力方面显然不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青岛市每年还会定期组织德国专家一起探讨历史城区的保护问题。

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现为青岛邮电博物馆。摄影:牛其昌
 德国骄傲警察署旧址,现为青岛市公安局。摄影:牛其昌

资料显示,在青岛市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范围内,完整的保留了大量的欧式、日式、里院式建筑。1994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历史优秀建筑131处,历史风貌城区内重点名人故居85处,其中仅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德国建筑群便有多达25处建筑。

正如老青岛人常说的,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名人轶事,每一条老街都有它鲜为人知的城市记忆。而如今随着历经百年风霜的近代老建筑进入集中修复期,在城市追求简约和现代的理念下,不少老建筑的原貌已经很难再现。文物保护部门权责混乱、监管不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样给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青岛市近代建筑保护的主管部门涉及文物局、规划局,有时旅游局也参与进来主要负责宣传推广,而近代建筑集中的市南区和市北区也都有各自专门的文保开发利用机制。但就日常的管理维护来说,除了少部分被专门用于展览的建筑外,其他基本上由利用企业甚至居住的个人负责。”孟祥斌表示。

据了解,2009年5月,始建于1905年的青岛地标性建筑百年望火楼险遭拆除,在市民的强烈呼吁和有关媒体的报道下最终得以保全。后来有关部门澄清只是部分拆除,为了进行全面修缮。2013年,据《半岛都市报》报道,由于平日无人维护,望火楼周围已是垃圾遍地,翻窗进去里面也全是厚厚的尘土和废弃物。青岛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望火楼并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不归市文物局管。

坐落在山坡上的百年望火楼。摄影:牛其昌

在诸如朝鲜银行旧址被破坏的事件发生之后,作为监管部门也只能“后知后觉”。据了解,文物保护监察工作主要实行属地化管理,即由各区县监管部门按季度汇总报告,市监管部门也会每周对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抽查。除了定期巡查之外,只能靠群众举报和监控设备来发现问题。

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文物处负责人表示,“青岛全市有上千个文物保护监察点位,仅八大关一带就有300多个。而执法队伍毕竟人员有限,条件好一点的文保单位可以装监控,剩下大部分出了问题则只能靠群众举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有数据显示,目前岛城留存的百余个德式建筑仅占德国建造时总数量的1/3,其余200多个德式老建筑因社会发展和其他原因陆续被拆除,而留存下来的许多建筑,也因维修不精细没有达到原来的样貌。

如今作为岛城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线,这些近代建筑又一次面临存亡的考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危机中的青岛近代建筑:年久失修、人为破坏严重

尽管青岛当地很多近代建筑的外观保留了原貌,但在内部结构、建筑细节等方面却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在2017年7月24日下午向青岛市袭来。包括山东路在内的市区多个路段积水严重,交通陷入瘫痪,部分地铁站甚至被雨水倒灌。这个被外界视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没能经受住暴雨的考验。

“其实德国人当年在青岛建设的下水道整体面积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原市政府,就是现在栈桥和中山路一带,下水最快,几乎从来不淹。”一位出租车司机趟过积水路面时感叹。

与著名的“德国造下水道”一样被外界熟知的,还有一批主要形成于德占等历史时期的近代历史建筑。当年的青岛充满异国风情,被誉为东亚最完美之商埠——“东方的布莱顿”(英格兰南部海滨城市,19世纪被皇家钦点为避暑胜地)。

然而在历经近百年变迁后,这些建筑不仅面临年久失修的风险,甚至还有人为破坏的威胁。

不久前,多位青岛文史界学者在媒体平台上爆料,位于青岛馆陶路12号的原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门前的两根罗马柱被人为拆除,施工方正是长期在此办公的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北第二支行。

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缺失罗马柱的位置已被编织布围起,但被拆除的罗马柱尚没有被恢复原貌。摄影:牛其昌

25日,界面新闻记者来到现场发现,缺失罗马柱的位置已被编织布围起,看上去像是正在施工装修的样子,但被拆除的罗马柱尚没有被恢复原貌。建筑一旁的多块铭牌上写着,“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青岛馆陶路近代建筑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风景区——1910朝鲜银行青岛支店旧址”等字样,在布满近代殖民建筑的馆陶路上,似乎在提醒着过往的游客,这座近代老建筑曾经历过的时代变迁。

资料显示,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是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1932年5月10日竣工,解放后该建筑被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办公地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里成为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的一个营业网点。在未经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进行破坏性拆除,工商银行此举不仅让很多市民感到痛心,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近代殖民建筑保护情况的担忧。

对此,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办公室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称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下一步将尽快配合相关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修复工作。而对于拆除罗马柱的具体原因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责等问题,该负责人并不愿多说。

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文物处负责人则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事件正在调查中,尚未调查清楚,等结案之后将会向社会公示,下一步将根据文物局的审批方案进行修复。据悉,在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被拆除的罗马立柱、柱头和柱础已经找到并追回,青岛市文物局将邀请文物专家研究制定修复方案,按照有关法规审批后,尽快进行原貌复原。

“朝鲜银行旧址的破坏只是冰山一角,以德日建筑为主,青岛很多近代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外观保留了原貌,但在内部结构、建筑细节等方面却遭到了严重破坏。”长期致力于青岛近代殖民建筑研究的学者孟祥斌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青岛近年来破坏近代建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是业主擅自改建,有的是过劳性使用,有的甚至是修缮性伤害,即不按照建筑原貌胡乱进行维修。

据了解,目前青岛近代老建筑在维修前举行听证会的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对于被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的德式建筑,很少甚至没有举行过公开的听证会。除了像天主教堂等受到高度关注的“公众”建筑能享受一砖一瓦原貌恢复的待遇外,大多建筑都不过是仿照原建筑总体结构恢复而已。诸如很多被用来当作办公楼或居民楼的近代建筑,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部原有装饰结构大多被现代化物品所替代。一旦需要维修,往往不会组织专家、市民召开听证会,各分管单位或个人便擅自进行维修。

界面新闻记者在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旧址内发现,建筑内部已然很难看到近代建筑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与普通银行网点无异的窗口大厅。从事青岛德式建筑资料收集研究多年的专家袁宾久表示,“有次我看到负责维修的工人将老瓦片从一个简易滑梯滑到地面,很多瓦都碰坏扔掉了。施工人员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或扔或损毁了许多有文物价值的东西,很令人可惜。而且,现在很多建筑只是恢复了外部整体结构,像一些铁艺、花纹等装饰性物品都被磨平或拆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根据艺术性、历史价值、建筑体量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判定,近代建筑总会被分出个三六九等,文保建筑同样也是分级别的,类似于一个金字塔结构。就目前来看,青岛一些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情况都不乐观,更不要提更低级别的了。”孟祥斌坦言,倘若一座近代建筑没被列入文保单位范畴,只要得到房管部门的批准,甚至可以被当做普通建筑立马拆掉。

据孟祥斌介绍,单纯从数量上来看,青岛市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的近代建筑约占近代建筑总数的6-7成,不过相比完整的街区,这些建筑单体多半价值不高,主要以民居为主。但也有很多近代建筑目前连市级文保都算不上,主要原因不是价值不够,而是产权单位不愿意,一旦被戴上“紧箍咒”,想要私自“处理”自家的房子就会变得很麻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2015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二十一条规定,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因建设工程需要必须迁移、拆除的,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而上述关于“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关规定则被去掉,这就意味着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范畴的近代建筑将不再受法律保护。

青岛市文物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要想将一些近代建筑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般需要先向区县级政府部门征求意见,有时还会发动街道办事处对产权人做工作。毕竟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入户”,如果产权人不配合,文保工作将会很难开展,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此缺乏强制力。

孟祥斌表示,很多近代建筑的产权非常复杂,除政府部门外,有的归国有企业所有,有的是居民住房,有的则是部队军产。而一旦房屋被列入市级文保范围,产权人对其进行拆除、改建、买卖等行为就会受到限制,需要向文保部门提前报批,因而产权方往往不希望自家建筑被列为文保单位,这也为近代建筑的失修和破坏埋下了一定隐患。

对此,青岛市今年编制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划定了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和13片历史文化街区,为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发展提供法定依据。此举的意义在于,历史文化街区内没有被列入三级文保范围的近代建筑同样受政府保护,不过在法律效力方面显然不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青岛市每年还会定期组织德国专家一起探讨历史城区的保护问题。

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现为青岛邮电博物馆。摄影:牛其昌
 德国骄傲警察署旧址,现为青岛市公安局。摄影:牛其昌

资料显示,在青岛市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范围内,完整的保留了大量的欧式、日式、里院式建筑。1994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历史优秀建筑131处,历史风貌城区内重点名人故居85处,其中仅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德国建筑群便有多达25处建筑。

正如老青岛人常说的,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名人轶事,每一条老街都有它鲜为人知的城市记忆。而如今随着历经百年风霜的近代老建筑进入集中修复期,在城市追求简约和现代的理念下,不少老建筑的原貌已经很难再现。文物保护部门权责混乱、监管不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样给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青岛市近代建筑保护的主管部门涉及文物局、规划局,有时旅游局也参与进来主要负责宣传推广,而近代建筑集中的市南区和市北区也都有各自专门的文保开发利用机制。但就日常的管理维护来说,除了少部分被专门用于展览的建筑外,其他基本上由利用企业甚至居住的个人负责。”孟祥斌表示。

据了解,2009年5月,始建于1905年的青岛地标性建筑百年望火楼险遭拆除,在市民的强烈呼吁和有关媒体的报道下最终得以保全。后来有关部门澄清只是部分拆除,为了进行全面修缮。2013年,据《半岛都市报》报道,由于平日无人维护,望火楼周围已是垃圾遍地,翻窗进去里面也全是厚厚的尘土和废弃物。青岛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望火楼并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不归市文物局管。

坐落在山坡上的百年望火楼。摄影:牛其昌

在诸如朝鲜银行旧址被破坏的事件发生之后,作为监管部门也只能“后知后觉”。据了解,文物保护监察工作主要实行属地化管理,即由各区县监管部门按季度汇总报告,市监管部门也会每周对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抽查。除了定期巡查之外,只能靠群众举报和监控设备来发现问题。

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文物处负责人表示,“青岛全市有上千个文物保护监察点位,仅八大关一带就有300多个。而执法队伍毕竟人员有限,条件好一点的文保单位可以装监控,剩下大部分出了问题则只能靠群众举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有数据显示,目前岛城留存的百余个德式建筑仅占德国建造时总数量的1/3,其余200多个德式老建筑因社会发展和其他原因陆续被拆除,而留存下来的许多建筑,也因维修不精细没有达到原来的样貌。

如今作为岛城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线,这些近代建筑又一次面临存亡的考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