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MUJI将会控制在中国出售商品的数量 只卖人们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MUJI将会控制在中国出售商品的数量 只卖人们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无印良品在上海办了一场展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它对城市生活的观察。

图片来源:无印良品

8月11日,无印良品上海环贸广场店内举行了名为《24小时的生活感知》的展览。只看名字,你也许会觉得几分晦涩难懂,简单来说,这个展览就是通过以小时为单位排列展示无印良品各种商品,阐释人们一天24小时中不同时间段所用到的日常用品。

展览本身同无印良品的风格一样简洁,但展览背后的制作过程可谓繁复。无印良品生活杂货企划部调查了以日本东京为中心的50位城市生活者,调查他们在一天24小时中触摸到的物品,并通过“HapLog手指触觉感应器”技术计算其材料的平均值,再根据数据重建出一条以无印良品商品为主角的24小时时间线。

宏观上来说,无印良品将平日里人与物之间的抽象触觉转化成了视觉和听觉。生活中的日用品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存在,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习惯性地忽略它们的存在,可能是拥你入眠的床被,也可能是手边的茶杯,就像无印良品的出版物《素手时然》的开篇句:“每日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数以千计的物品。如果细心记录每天所必须的、所使用的、所穿着的,乃至所舍弃的物品,将会是数之不尽。”

举办展览的地方是无印良品一个不到60平方米的小空间,名为ATELIER MUJI,专门定期举办无印良品发起的各种展示和展览,目前除了日本的乐町旗舰店有ATELIER MUJI外,中国在上海和杭州各设立了一家展厅。目前已举办了18项展览,均围绕“感觉良好的生活”展开。

 

举办展览看起来并不应该是一家零售商所做的事,但无印良品生活杂货企划设计师总监大友聪表示无印良品更想强调理念的传达。“这个理念很难通过商品标签体现出来,通过展览这样的形式能更直接地向消费者传达。”他说。商品摆放在货架上,是以销售为目的的,而一些列的展览让消费者看到了商品在上架前是如何被开发的。

针对这场展览,无印良品将“触觉”放在了首位,被放大并强调,大友聪指出这是出于从多角度诠释商品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同触觉直接相关的“材质”正是无印良品所关注的。很多织品类的素材都是无印良品自己在开发,比如和肌肤有直接接触的毛巾或披巾,而家具相关的材料,无印良品会选择一些有“背景”的材料,即其他公司不需要的废弃角料。

其中被用到这次展览中的素材一共65种,但这仅仅是品牌整体的冰山一角。现在无印良品的商品总数量已经达到了7000多件,与此同时,据我们最新的报道,在今年7月,无印良品的海外门店数首次超过其在日本的门店数量。“我们正在将无印良品向全球化发展。”大友聪向界面新闻表示。

株式会社良品计划生活杂货部企划设计室总监 大友聪

然而,数量的扩张并不代表销售成比例增长。从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划公布的最新2016财年的业绩报告可以发现,海外市场在2016年增长的幅度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仅录得7.8%的增长,而这一数字在2014和2015财年时分别是60%与40.7%。

“中国是无印良品最大的海外市场。”大友聪表示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但中国市场给出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2016财年销量同比增长4.7%,对比前两年,无印良品每年都录得了两位数增长的销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印良品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一二线城市快速饱和,三线城市成为无印良品下一步扩张的目标,但扩张不会过于激进,2016年底无印良品在浙江杭州开出中国内地第200家店时,无印良品总裁兼执行董事松崎晓告诉界面记者:“我们不会制定开店的具体目标,但内部会控制一个节奏,目前一年35到40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门店铺开相对谨慎的计划同样适用在产品开发上。现如今无印良品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已经开发出7000多个商品,在中国市场极速扩张的同时,中国消费者也展现出“需求更多”的趋势,而这似乎同无印良品最初主张的“断舍离”理念背道而驰。对此,大友聪表示之后会对商品数量和品类设置上限,不必需的产品不会进行开发,“比如床品系列,我们有三个精简系列,不会再多,外形上也不会增加其附加价值。”

保守的产品开发不只源于无印良品对“克制”的追求,更多的则是源于商品背后的时间成本较高开发方法。大友聪告诉界面新闻,无印良品管自己的这套方法叫“观察法”,顾名思义,无印良品生活杂货部工作人员通过身体力行地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对症下药地开发相关产品,比如直角式水杯刷就是针对难以清理的水杯缝隙设计而成。除此之外,无印良品团队更是曾将香港作为单独的一个项目进行考察,当地生活空间狭窄,对于空间利用的需求比其他地方都要多。

“如果出现了新的产品,那一定是出现了新的需求。”大友聪表示接下来会更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2005年在上海开出首店后,时至今日中国市场对于无印良品已经不再陌生,但生活杂货类的较高定价让大部分消费者仍然保持了“观望”的状态,对此大友聪的回应是:“有些商品确实会在中国制造,由于从中国运去日本再运回中国的运输成本太高,所以我们会考虑进行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可能性。”

无印良品上海相关工作人员则解释这与订货量有关,“原本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不够成熟时,无法满足工厂提出的最低订购量,只能由日本统一下订单,但是现在中国的规模足够大之后,就可以省掉这部分运输成本了。”这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无印良品自2015年2月起所进行的“新定价”活动,即在中国市场实施季节性的商品降价。

适度的调价能够让更多层次的人群走入无印良品,而这也是无印良品正在努力做的——变得更加“亲民”,他们希望在中国市场和顾客继续进行沟通以达到理念一致的状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无印良品

3.1k
  • 中国市场有哪些机遇?跨国企业高管:“这里是最重要的战略市场”
  • 日式杂货铺niko and…在中国的第一要务是减少亏损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MUJI将会控制在中国出售商品的数量 只卖人们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无印良品在上海办了一场展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它对城市生活的观察。

图片来源:无印良品

8月11日,无印良品上海环贸广场店内举行了名为《24小时的生活感知》的展览。只看名字,你也许会觉得几分晦涩难懂,简单来说,这个展览就是通过以小时为单位排列展示无印良品各种商品,阐释人们一天24小时中不同时间段所用到的日常用品。

展览本身同无印良品的风格一样简洁,但展览背后的制作过程可谓繁复。无印良品生活杂货企划部调查了以日本东京为中心的50位城市生活者,调查他们在一天24小时中触摸到的物品,并通过“HapLog手指触觉感应器”技术计算其材料的平均值,再根据数据重建出一条以无印良品商品为主角的24小时时间线。

宏观上来说,无印良品将平日里人与物之间的抽象触觉转化成了视觉和听觉。生活中的日用品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存在,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习惯性地忽略它们的存在,可能是拥你入眠的床被,也可能是手边的茶杯,就像无印良品的出版物《素手时然》的开篇句:“每日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到数以千计的物品。如果细心记录每天所必须的、所使用的、所穿着的,乃至所舍弃的物品,将会是数之不尽。”

举办展览的地方是无印良品一个不到60平方米的小空间,名为ATELIER MUJI,专门定期举办无印良品发起的各种展示和展览,目前除了日本的乐町旗舰店有ATELIER MUJI外,中国在上海和杭州各设立了一家展厅。目前已举办了18项展览,均围绕“感觉良好的生活”展开。

 

举办展览看起来并不应该是一家零售商所做的事,但无印良品生活杂货企划设计师总监大友聪表示无印良品更想强调理念的传达。“这个理念很难通过商品标签体现出来,通过展览这样的形式能更直接地向消费者传达。”他说。商品摆放在货架上,是以销售为目的的,而一些列的展览让消费者看到了商品在上架前是如何被开发的。

针对这场展览,无印良品将“触觉”放在了首位,被放大并强调,大友聪指出这是出于从多角度诠释商品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同触觉直接相关的“材质”正是无印良品所关注的。很多织品类的素材都是无印良品自己在开发,比如和肌肤有直接接触的毛巾或披巾,而家具相关的材料,无印良品会选择一些有“背景”的材料,即其他公司不需要的废弃角料。

其中被用到这次展览中的素材一共65种,但这仅仅是品牌整体的冰山一角。现在无印良品的商品总数量已经达到了7000多件,与此同时,据我们最新的报道,在今年7月,无印良品的海外门店数首次超过其在日本的门店数量。“我们正在将无印良品向全球化发展。”大友聪向界面新闻表示。

株式会社良品计划生活杂货部企划设计室总监 大友聪

然而,数量的扩张并不代表销售成比例增长。从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划公布的最新2016财年的业绩报告可以发现,海外市场在2016年增长的幅度出现了较大的下滑,仅录得7.8%的增长,而这一数字在2014和2015财年时分别是60%与40.7%。

“中国是无印良品最大的海外市场。”大友聪表示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但中国市场给出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2016财年销量同比增长4.7%,对比前两年,无印良品每年都录得了两位数增长的销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印良品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一二线城市快速饱和,三线城市成为无印良品下一步扩张的目标,但扩张不会过于激进,2016年底无印良品在浙江杭州开出中国内地第200家店时,无印良品总裁兼执行董事松崎晓告诉界面记者:“我们不会制定开店的具体目标,但内部会控制一个节奏,目前一年35到40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门店铺开相对谨慎的计划同样适用在产品开发上。现如今无印良品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已经开发出7000多个商品,在中国市场极速扩张的同时,中国消费者也展现出“需求更多”的趋势,而这似乎同无印良品最初主张的“断舍离”理念背道而驰。对此,大友聪表示之后会对商品数量和品类设置上限,不必需的产品不会进行开发,“比如床品系列,我们有三个精简系列,不会再多,外形上也不会增加其附加价值。”

保守的产品开发不只源于无印良品对“克制”的追求,更多的则是源于商品背后的时间成本较高开发方法。大友聪告诉界面新闻,无印良品管自己的这套方法叫“观察法”,顾名思义,无印良品生活杂货部工作人员通过身体力行地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对症下药地开发相关产品,比如直角式水杯刷就是针对难以清理的水杯缝隙设计而成。除此之外,无印良品团队更是曾将香港作为单独的一个项目进行考察,当地生活空间狭窄,对于空间利用的需求比其他地方都要多。

“如果出现了新的产品,那一定是出现了新的需求。”大友聪表示接下来会更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2005年在上海开出首店后,时至今日中国市场对于无印良品已经不再陌生,但生活杂货类的较高定价让大部分消费者仍然保持了“观望”的状态,对此大友聪的回应是:“有些商品确实会在中国制造,由于从中国运去日本再运回中国的运输成本太高,所以我们会考虑进行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可能性。”

无印良品上海相关工作人员则解释这与订货量有关,“原本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不够成熟时,无法满足工厂提出的最低订购量,只能由日本统一下订单,但是现在中国的规模足够大之后,就可以省掉这部分运输成本了。”这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无印良品自2015年2月起所进行的“新定价”活动,即在中国市场实施季节性的商品降价。

适度的调价能够让更多层次的人群走入无印良品,而这也是无印良品正在努力做的——变得更加“亲民”,他们希望在中国市场和顾客继续进行沟通以达到理念一致的状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