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地产投资人年薪飙涨 已是地产营销人3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地产投资人年薪飙涨 已是地产营销人3倍?

数据显示,今年1~7月,50强房企合计拿地金额达1.27万亿,同比大幅上涨7成。与之相对应的是,猎头、房企HR对投拓人员开出的薪水也一路水涨船高,大有全面超越营销线的势头。

作者:艾振强

虽然限价让不少开发商痛苦不堪,但今年的土地市场依然火爆。数据显示,今年1~7月,50强房企合计拿地金额达1.27万亿,同比大幅上涨7成。至此,年内已有39家拿地额超过100亿元,明显高于往年同期。

与之相对应的是,猎头、房企HR对投拓人员开出的薪水也一路水涨船高,大有全面超越营销线的势头。最近有几个猎头朋友让明源君推荐几个投资总和营销总,投资总的薪水明显要高得多。比如某TOP30房企招聘广深区域投资总,年薪可以给到300万左右,而营销总才100万出头,多的不过150万,这是为啥?

过去多年来,开发商内部经营都是以营销为龙头,可是,如今市场变了,拿地比卖房的难度还高,以至于拿地在房企价值链上的地位和重要性迅速增加,投资拿地的部门急速扩张,拿地已成为房企经营的重中之重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过去拿地相对比较容易 而营销造梦却必不可少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开发商来说,这里的“粮”是资金,更是土地。如果你有足够好的地,哪怕没钱问题也不大。

因为拥有好的地块,很容易吸引金主来跟你一起合作。再不济,大不了直接卖掉项目或公司的股权。孙宏斌在公开场合都喊过话——如果你的公司现金流有问题,但是还有价值,那你就可以找我!

不过,这是最近两年才发生且显得紧迫的事情。此前,拿地并不是那么难——至少相比现在要容易得多。

事实上,在2011年之前,甚至2013年之前,想要公开招拍挂拿一些上好的地,相对还是容易的,因为土地供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下图)。

即便像深圳这样建设用地稀缺的城市,住宅供地也还凑合,可是到了今年,整个上半年,深圳公开招拍挂成交的土地中,一块住宅用地都没有。

▲来源:Wind资讯

至于三四线城市,更是如此。2010年一二线城市成为调控的重灾区,当时万科、中海、保利、恒大、碧桂园等,自2011年就开始减少在一二线城市拿地,转而乘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东风,到广大三四线城市拿地。2012年,一大票中小房企跟风,由于拿地太多,导致后面根本卖不掉,国家不得不强力去库存!

2013年,以恒大为代表的房企发现三四线情况不对,大举回归一二线时,一二线的土地也还没那么紧张,还能填饱各大房企的胃。

拿地不难,需求其实也并不差。因为,自房地产市场化以后,过去十几二十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如下图)。

▲来源:国家统计局、明源地产研究院

而且,更重要的是,2010年之前,人们进入城市化基本是不太挑城市的——只要是城市就行,这意味着机会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与一路向好的市场行情相伴相生的是,营销女神、男神层出不穷。既然总体供不应求,那此前为啥营销很重要呢?

尤瓦尔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有一个观点: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均源自一种集体想像。实际上,一个社区的形成,同样源自一种集体的想像:开发商对项目有自己的想像,业主、租户们对未来的家也有自己的想像。想像彼此相符,就能实现溢价、售罄,反之则会滞销。

而且,以前“房子是用来住的”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考虑到很多卖的是期房,购房者刷卡买单时,是看不到未来自己的房子到底什么样的。因此,营销的本质是为消费者造梦,即为消费者创造并提供一种对接其梦想的生活方式。

加之此前人们获取楼盘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因此有许多营销人施展的空间。比如,有些楼盘一直卖不好,改了个楼盘名就火了。诸如此类的案例,造就了许多营销神话,以及营销男神女神,虽然之后有些从神话变成了笑话!

现在根本不愁卖不掉房子 可是拿地却越来越难

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城市集聚分化,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拿到合适的地变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限购限价之下,营销可以发挥的空间被压缩。

第一,目前高房价的城市,房子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而且大家都长期看好。限购之后,即便是买得起的人,也要找关系才能买到,只要有房根本不愁卖!

第二,由于限价,向上突破的空间极小,之前还能通过搭售车位等方式抬高价格,可是随着上海要求“一价清”;广州规定,不接受指导价就不予网签备案等;这么运作的空间也变小了,能尽快网签备案就不错了。

至于没有限购的城市,比如今年火爆的三四线城市,有先见之明的开发商提前占位,拿到的地是白菜价。如今市场一片火爆,同样要找关系才能买得到。相比于土地的溢价,营销创造的溢价显得有点黯然失色。

最后,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营销想要创造产品溢价,不能只靠打信息不对称等虚的东西,而要拿出有说服力的产品才行。

概而言之,此时此刻,营销变得没以前那么重要了。相反,当此之时,投资拿地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

首先,投资拿地,对大房企来说,事关江湖地位和话语权;对中小房企来说,则很可能事关生死。

这么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虽然调控在收紧,可是今年无疑是房企销售的一个大年。就在几年前,开发商还在以冲进“千亿俱乐部”为荣,而今年前7个月,已有8家房企的销售额过千亿,碧桂园和万科更是突破3000亿元。

当然,光鲜的背后也对应着压力。对于房企来说,扩张,扩大再生产、不断拿地开发销售再滚动开发,是现阶段不变的真理。因此,坊间有种说法:销售冠军算啥,有货才是王道,有地才有未来!

又要冲规模,又要保持领先的地位,拿地的任务必然艰巨。大房企的土储规模与结构,决定其未来的业绩和在房地产江湖中的座次;而对于中小房企而言,是否拿得到合适的土地,则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还能否“留在牌桌上”。

前不久,明源君对话的一个总裁坦言:以前比较慢的时候,大家都挺有安全感,今年公司的销售额会达到三百多亿,但却还没有以前50亿有安全感。

为啥会这样?其实该公司的发展速度也不慢。最近两三年基本保持了连年翻番的速度,可是别人增长更快!该公司老总表示,公司不发展、不上规模,不仅会失去市场地位,优秀的人才也留不住。信用评级也上不去。公司有快速冲规模的能力,可是,现在的货值只有三百亿左右。换句话说,该房企如果一年不拿地,到明年下半年,公司基本就会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类似的房企不在少数。事实上,一些去年还在百强榜上的房企,由于窝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城市,没有及早走出去,调控一来瞬间陷入被动,为了还能“留在牌桌上”,今年把所有能派的人都派出去拿地去了。这个时候,谁能拿到价格合理的地,谁就是公司的救命恩人!

其次,对于已经上了一定规模的房企来说,拿地的权力通常会下放,地拿错了,一切就都错了,投拓团队的重要性提升。

过去,不少房企的拿地权力通常掌控在集团,最后的决策者,很大程度上是老板。可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集团的管理半径难以辐射到各个项目,加上市场变化太快了,集团未必清楚各地的情况,让听得见炮火声音的人去做投资决策,显然是明智之举。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家房企总裁告诉明源君,今年该公司新成立了片区公司,将拿地的权力下放,以便能拿到更多的地。

还有一些房企更进一步,此前的集团升级为控股集团,原来的区域公司升级为区域集团,控股集团给每个区域集团几十亿的资金,其他的都靠后者自己去玩。

据明源君了解,少数准千亿房企,投拓人员的比例占到10%以上,总规模甚至逼近碧桂园和恒大,为的就是拿到地。养这么多人当然要花不少钱,可是,只要拿到一块合适的地,投拓团队所有的花销都回来了。

至于那些善于“把握行情周期”的投资人,对房企的贡献更是巨大!一50强房企的投资总告诉明源君,他们去年就预判到今年三四线会火,因此早在去年7月就在徐州等城市拿地,以徐州为例,当时拿地的楼面价不到两千,现在可以卖八千多,光土地溢价这块就净赚了二十多亿。

还有更夸张的是,去年在环一二线城市拿的三四线城市的地,拿地楼面价一千七八,现在能够卖到一万三四!如此巨大的盈利,若非踏准节奏拿对地,仅靠营销造梦,甚至拔高产品品质实现溢价,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目前,热点城市,通过公开招拍挂市场拿地越来越难,并购如火如荼,要想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需要有很专业的团队。

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地价已经太高。就在昨天,中原地产进入武汉,进一步宣告武汉等二线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二手房交易多于一手),也说明土地资源的稀缺,而物依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长期看,一二线城市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拿了高价地,短期内还是很难受的,比如去年在杭州拿了地的房企,现在就比较难受。可是,你又不得不拿。目前,牛逼的房企大都将总部搬到了北上广深,并开拓当地市场。再不济的也搬到了二线。

想要拿便宜的地,收并购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比如,前段时间,融创以438.44亿元收购了万达的13个文旅项目,一举新增5897万平米建面的土储(其中,可售面积4973万平米,79%为住宅,5%为可售商业;自持面积927万平米),土储量一下子从去年的第6位跃升至第3位!

更重要的是,这些单价相当于800元/平米(不考虑贷款)的低成本土储均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与融创目前各区域布局高度吻合,其中,广州、合肥、青岛、成都、重庆更是目前楼市火热且融创重点布局的城市。

另一个在收并购市场上备受瞩目的是阳光城,自2015年以来,其并购项目的建面占全部项目的75%,仅次于碧桂园和融创。而且,阳光城通过收购项目的理论毛利率达到了56%,是最近年份毛利的两倍左右!

然而,虽然并购看起来很美,但却不是谁都能干的。阳光城在并购市场上能有此佳绩,得益于其花了大力气组建并购团队,并将资源不断向并购倾斜。

不少百强房企老总对明源君表示,收并购过程中的尽调等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容易收到有问题的资产。相关专业人才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开发商老板也愿意花重金挖专业的投资总,招聘能力强的投拓人员,增加投资拿地在企业中的话语权。

一家五十强房企甚至此前投拓能力强的一部分人,专门剥离出来,成立一家收并购公司。拿到地之后,以一定的价格(比如按项目货值或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转让给城市公司,收入所得由团队自己分。

团队需要相互配合 但复合型人才的身价会更高

当然,要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不仅仅是投拓人员凶猛就行,除非将拿到的土地直接转手,其价值的最终兑现,还是要靠将房子卖出去。

在微观的具体项目投资时,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4321定律——40%(目前这个比例估计要高于40%)取决于拿地,30%取决于产品定位,20%取决于销售企划的能力,10%取决于市场的运气和机会。

显然,一块土地拿对了,还不是项目成功的全部。还需要营销、产品等专业线的人合力,才能实现既有土地的价值最大化。

不同的配合打法,最终的效果大不相同。比如一个北京的豪宅项目,此前拿地方预估的货值不到50亿,但引入了合作方之后,合作方的营销团队全程主导产品的研发设计,对此前的方案做了调整。最终,在调控的高压下,成功卖了80亿左右,可见营销团队的能量也不容小觑。

换句话说,拿对地,拿到适合自己的地,卖出一个好价格,不只是投拓团队在战斗,而是还有营销、产品等一群人在战斗。

其实,厉害的营销总也能够判断哪里的地好,哪里的地差,什么样的地应该匹配什么样的产品,从而前置给投资拿地团队提供参考意见。拿着高薪的投资总也有产品定位的能力,对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

没有哪一个岗位是永远重要和值钱的,重要的是能不断学习、跨界成长,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每个机会来临时,你都不会缺席!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震惊!地产投资人年薪飙涨,已是地产营销人的3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地产投资人年薪飙涨 已是地产营销人3倍?

数据显示,今年1~7月,50强房企合计拿地金额达1.27万亿,同比大幅上涨7成。与之相对应的是,猎头、房企HR对投拓人员开出的薪水也一路水涨船高,大有全面超越营销线的势头。

作者:艾振强

虽然限价让不少开发商痛苦不堪,但今年的土地市场依然火爆。数据显示,今年1~7月,50强房企合计拿地金额达1.27万亿,同比大幅上涨7成。至此,年内已有39家拿地额超过100亿元,明显高于往年同期。

与之相对应的是,猎头、房企HR对投拓人员开出的薪水也一路水涨船高,大有全面超越营销线的势头。最近有几个猎头朋友让明源君推荐几个投资总和营销总,投资总的薪水明显要高得多。比如某TOP30房企招聘广深区域投资总,年薪可以给到300万左右,而营销总才100万出头,多的不过150万,这是为啥?

过去多年来,开发商内部经营都是以营销为龙头,可是,如今市场变了,拿地比卖房的难度还高,以至于拿地在房企价值链上的地位和重要性迅速增加,投资拿地的部门急速扩张,拿地已成为房企经营的重中之重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过去拿地相对比较容易 而营销造梦却必不可少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开发商来说,这里的“粮”是资金,更是土地。如果你有足够好的地,哪怕没钱问题也不大。

因为拥有好的地块,很容易吸引金主来跟你一起合作。再不济,大不了直接卖掉项目或公司的股权。孙宏斌在公开场合都喊过话——如果你的公司现金流有问题,但是还有价值,那你就可以找我!

不过,这是最近两年才发生且显得紧迫的事情。此前,拿地并不是那么难——至少相比现在要容易得多。

事实上,在2011年之前,甚至2013年之前,想要公开招拍挂拿一些上好的地,相对还是容易的,因为土地供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下图)。

即便像深圳这样建设用地稀缺的城市,住宅供地也还凑合,可是到了今年,整个上半年,深圳公开招拍挂成交的土地中,一块住宅用地都没有。

▲来源:Wind资讯

至于三四线城市,更是如此。2010年一二线城市成为调控的重灾区,当时万科、中海、保利、恒大、碧桂园等,自2011年就开始减少在一二线城市拿地,转而乘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东风,到广大三四线城市拿地。2012年,一大票中小房企跟风,由于拿地太多,导致后面根本卖不掉,国家不得不强力去库存!

2013年,以恒大为代表的房企发现三四线情况不对,大举回归一二线时,一二线的土地也还没那么紧张,还能填饱各大房企的胃。

拿地不难,需求其实也并不差。因为,自房地产市场化以后,过去十几二十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如下图)。

▲来源:国家统计局、明源地产研究院

而且,更重要的是,2010年之前,人们进入城市化基本是不太挑城市的——只要是城市就行,这意味着机会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与一路向好的市场行情相伴相生的是,营销女神、男神层出不穷。既然总体供不应求,那此前为啥营销很重要呢?

尤瓦尔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有一个观点: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均源自一种集体想像。实际上,一个社区的形成,同样源自一种集体的想像:开发商对项目有自己的想像,业主、租户们对未来的家也有自己的想像。想像彼此相符,就能实现溢价、售罄,反之则会滞销。

而且,以前“房子是用来住的”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考虑到很多卖的是期房,购房者刷卡买单时,是看不到未来自己的房子到底什么样的。因此,营销的本质是为消费者造梦,即为消费者创造并提供一种对接其梦想的生活方式。

加之此前人们获取楼盘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因此有许多营销人施展的空间。比如,有些楼盘一直卖不好,改了个楼盘名就火了。诸如此类的案例,造就了许多营销神话,以及营销男神女神,虽然之后有些从神话变成了笑话!

现在根本不愁卖不掉房子 可是拿地却越来越难

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城市集聚分化,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拿到合适的地变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限购限价之下,营销可以发挥的空间被压缩。

第一,目前高房价的城市,房子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而且大家都长期看好。限购之后,即便是买得起的人,也要找关系才能买到,只要有房根本不愁卖!

第二,由于限价,向上突破的空间极小,之前还能通过搭售车位等方式抬高价格,可是随着上海要求“一价清”;广州规定,不接受指导价就不予网签备案等;这么运作的空间也变小了,能尽快网签备案就不错了。

至于没有限购的城市,比如今年火爆的三四线城市,有先见之明的开发商提前占位,拿到的地是白菜价。如今市场一片火爆,同样要找关系才能买得到。相比于土地的溢价,营销创造的溢价显得有点黯然失色。

最后,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营销想要创造产品溢价,不能只靠打信息不对称等虚的东西,而要拿出有说服力的产品才行。

概而言之,此时此刻,营销变得没以前那么重要了。相反,当此之时,投资拿地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

首先,投资拿地,对大房企来说,事关江湖地位和话语权;对中小房企来说,则很可能事关生死。

这么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虽然调控在收紧,可是今年无疑是房企销售的一个大年。就在几年前,开发商还在以冲进“千亿俱乐部”为荣,而今年前7个月,已有8家房企的销售额过千亿,碧桂园和万科更是突破3000亿元。

当然,光鲜的背后也对应着压力。对于房企来说,扩张,扩大再生产、不断拿地开发销售再滚动开发,是现阶段不变的真理。因此,坊间有种说法:销售冠军算啥,有货才是王道,有地才有未来!

又要冲规模,又要保持领先的地位,拿地的任务必然艰巨。大房企的土储规模与结构,决定其未来的业绩和在房地产江湖中的座次;而对于中小房企而言,是否拿得到合适的土地,则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未来还能否“留在牌桌上”。

前不久,明源君对话的一个总裁坦言:以前比较慢的时候,大家都挺有安全感,今年公司的销售额会达到三百多亿,但却还没有以前50亿有安全感。

为啥会这样?其实该公司的发展速度也不慢。最近两三年基本保持了连年翻番的速度,可是别人增长更快!该公司老总表示,公司不发展、不上规模,不仅会失去市场地位,优秀的人才也留不住。信用评级也上不去。公司有快速冲规模的能力,可是,现在的货值只有三百亿左右。换句话说,该房企如果一年不拿地,到明年下半年,公司基本就会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类似的房企不在少数。事实上,一些去年还在百强榜上的房企,由于窝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城市,没有及早走出去,调控一来瞬间陷入被动,为了还能“留在牌桌上”,今年把所有能派的人都派出去拿地去了。这个时候,谁能拿到价格合理的地,谁就是公司的救命恩人!

其次,对于已经上了一定规模的房企来说,拿地的权力通常会下放,地拿错了,一切就都错了,投拓团队的重要性提升。

过去,不少房企的拿地权力通常掌控在集团,最后的决策者,很大程度上是老板。可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集团的管理半径难以辐射到各个项目,加上市场变化太快了,集团未必清楚各地的情况,让听得见炮火声音的人去做投资决策,显然是明智之举。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家房企总裁告诉明源君,今年该公司新成立了片区公司,将拿地的权力下放,以便能拿到更多的地。

还有一些房企更进一步,此前的集团升级为控股集团,原来的区域公司升级为区域集团,控股集团给每个区域集团几十亿的资金,其他的都靠后者自己去玩。

据明源君了解,少数准千亿房企,投拓人员的比例占到10%以上,总规模甚至逼近碧桂园和恒大,为的就是拿到地。养这么多人当然要花不少钱,可是,只要拿到一块合适的地,投拓团队所有的花销都回来了。

至于那些善于“把握行情周期”的投资人,对房企的贡献更是巨大!一50强房企的投资总告诉明源君,他们去年就预判到今年三四线会火,因此早在去年7月就在徐州等城市拿地,以徐州为例,当时拿地的楼面价不到两千,现在可以卖八千多,光土地溢价这块就净赚了二十多亿。

还有更夸张的是,去年在环一二线城市拿的三四线城市的地,拿地楼面价一千七八,现在能够卖到一万三四!如此巨大的盈利,若非踏准节奏拿对地,仅靠营销造梦,甚至拔高产品品质实现溢价,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目前,热点城市,通过公开招拍挂市场拿地越来越难,并购如火如荼,要想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需要有很专业的团队。

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地价已经太高。就在昨天,中原地产进入武汉,进一步宣告武汉等二线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房时代(二手房交易多于一手),也说明土地资源的稀缺,而物依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长期看,一二线城市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拿了高价地,短期内还是很难受的,比如去年在杭州拿了地的房企,现在就比较难受。可是,你又不得不拿。目前,牛逼的房企大都将总部搬到了北上广深,并开拓当地市场。再不济的也搬到了二线。

想要拿便宜的地,收并购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比如,前段时间,融创以438.44亿元收购了万达的13个文旅项目,一举新增5897万平米建面的土储(其中,可售面积4973万平米,79%为住宅,5%为可售商业;自持面积927万平米),土储量一下子从去年的第6位跃升至第3位!

更重要的是,这些单价相当于800元/平米(不考虑贷款)的低成本土储均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与融创目前各区域布局高度吻合,其中,广州、合肥、青岛、成都、重庆更是目前楼市火热且融创重点布局的城市。

另一个在收并购市场上备受瞩目的是阳光城,自2015年以来,其并购项目的建面占全部项目的75%,仅次于碧桂园和融创。而且,阳光城通过收购项目的理论毛利率达到了56%,是最近年份毛利的两倍左右!

然而,虽然并购看起来很美,但却不是谁都能干的。阳光城在并购市场上能有此佳绩,得益于其花了大力气组建并购团队,并将资源不断向并购倾斜。

不少百强房企老总对明源君表示,收并购过程中的尽调等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容易收到有问题的资产。相关专业人才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开发商老板也愿意花重金挖专业的投资总,招聘能力强的投拓人员,增加投资拿地在企业中的话语权。

一家五十强房企甚至此前投拓能力强的一部分人,专门剥离出来,成立一家收并购公司。拿到地之后,以一定的价格(比如按项目货值或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转让给城市公司,收入所得由团队自己分。

团队需要相互配合 但复合型人才的身价会更高

当然,要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不仅仅是投拓人员凶猛就行,除非将拿到的土地直接转手,其价值的最终兑现,还是要靠将房子卖出去。

在微观的具体项目投资时,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4321定律——40%(目前这个比例估计要高于40%)取决于拿地,30%取决于产品定位,20%取决于销售企划的能力,10%取决于市场的运气和机会。

显然,一块土地拿对了,还不是项目成功的全部。还需要营销、产品等专业线的人合力,才能实现既有土地的价值最大化。

不同的配合打法,最终的效果大不相同。比如一个北京的豪宅项目,此前拿地方预估的货值不到50亿,但引入了合作方之后,合作方的营销团队全程主导产品的研发设计,对此前的方案做了调整。最终,在调控的高压下,成功卖了80亿左右,可见营销团队的能量也不容小觑。

换句话说,拿对地,拿到适合自己的地,卖出一个好价格,不只是投拓团队在战斗,而是还有营销、产品等一群人在战斗。

其实,厉害的营销总也能够判断哪里的地好,哪里的地差,什么样的地应该匹配什么样的产品,从而前置给投资拿地团队提供参考意见。拿着高薪的投资总也有产品定位的能力,对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

没有哪一个岗位是永远重要和值钱的,重要的是能不断学习、跨界成长,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每个机会来临时,你都不会缺席!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震惊!地产投资人年薪飙涨,已是地产营销人的3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