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球教育五十人论坛 ”在京举办 探索全球教育未来

2017年8月18日,中国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小平故里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全球教育五十人论坛”,聚焦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我国的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以后,民众对于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际上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教育还没有办法满足民众的教育。” 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强表示,“我们可能需要对教育重新反思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改革是此次论坛关注的一大重点,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提出,在全球教育趋势下,全球范围内教育支出持续增加,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各个国家都重视教育的支出,所以对教育的重视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先的趋势。

同时,留学教育迅猛增长,全球留学生的增长数目超过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增长速度,而且跨国留学增长成为新的趋势。

全球化智库发现,2015年、2016年度在美国留学的学生首次超过100万,比前一年增长了7%,与10年前相比增长一倍。2015到2016年,我们中国在海外留学人数达到130万人,占到全球留学人数总数的25%”。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主任、研究员高书国则谈到中国教育面向世界,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应该怎样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教育当中的影响力和分量。他分析道,“中国的宏观教育发展趋势经历三个阶段:跟跑阶段、并行阶段、领跑阶段。我们从穷国办大教育,到大国办大教育,到强国办强教育,到教育强国世界教育中心,100年间我们要经历4个阶段”。

面对这样的挑战,高书国提出教育强国的中国方案,其中包括:建立强大的教育体系、人力资源强国进入高层次开发水平、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进入第一梯队、受高等教育文化的受教育者达到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留学生目的地国之一和2030年真正实现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随后,王耀辉指出,目前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互联网不仅实现了教育的便利化,也给教育带来的深层次的改革,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形势和资源限制,并且从教育理念和教育主体观念上进行了重构,涌现了一批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新发展,像慕课教育等等。

谈及目前全球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教育”的趋势,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教授提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知识,知识是外壳,知识是形式,知识背后表达的认知世界才是目的,而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再造、显示这个世界,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过去通过老师去教授,我们现在则可以鲜活的展示出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辉教授则表示,“尽管新的技术对我们有很大的挑战,但如果你利用好的话,也许它会转变成一种优势,新的技术可能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转型的机会,加强课堂的互动性,翻转课堂,让我们形成启发式教育,引导式教学的环境”。

同时,李永辉强调,在越是技术发展的时代,技术本身对于人文性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不利的因素,“但是它恰恰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人文性,包括通识教育”。

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表示赞同,“没有围墙可能改变的是我们将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知识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解决,但是育人的问题可能要通过校园方式解决。互联网它永远解决不了这种知识的导学过程,本科、中医等研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互联网、网络学习、这种碎片化不可能系统知识的传授”。

最后,论坛秘书长王玉荣总结,大学目前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再次定位,“一是要培养具有家国和全球情怀的人;二是要培养有智慧的人;三是要培养有思想的人;四是要培养能进行学术研究的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