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移动支付会危及银行的存在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移动支付会危及银行的存在吗?

《银行的末日到了吗》书中谈到了长期缺乏基本金融服务的非洲,近年来是如何发育、发展出移动支付产业,并在不经意间抑制甚至消灭了银行业的存在空间。

所评图书:

书名:《银行的末日到了吗》

作者:(法)菲利普·埃兰

译者:张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法国经济学家、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菲利普·埃兰所著的《银行的末日到了吗》一书认为,移动支付大行其道,不仅出于技术创新使得便利支付成为可能,更重要的因素则是,长期以来,广义上的银行业的运转方式存在不足,让金融交易本身变得十分昂贵,并且还因为金融机构追求高额利润,造成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严重负累。这两方面因素让移动支付具备了技术可能和市场基础,还令人惊讶的在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主管部门的支持。

银行业的运转方式存在什么不足?菲利普·埃兰以法国为例指出,该国银行业为储户取款、转账等提供服务,后者每年将为此支付20-40亿欧元,这还不包括商家为刷卡服务提供的手续费。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法国银行业获得上述收入,还发生了亏损。如果将视线从法国扩大到整个欧洲、亚洲、非洲,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家庭无法享受哪怕是基础的银行服务。实际上,在我国,最近20年间,除邮储银行、信用社之外的其他商业银行,也基本上撤出了县以下的镇村,广大农民被排除在其服务范围之外。

银行业拒绝为所谓的低价值客户服务,据说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经营业绩,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种逻辑引来了菲利普·埃兰的嘲笑。因为银行业而今,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实际上来源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高额投机利润所实施的冒险操作。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那之后的欧债危机都非常清楚的揭示了这一点。

在银行业继续相当程度上排斥平民用户(也就是所谓的低价值客户)的情况下,移动支付开始大行其道。移动支付的兴起,至少包括两大关键节点,一是中国的阿里巴巴集团推出支付宝,在后来上马了余额宝,腾讯旗下的微信随即跟进;二是苹果、三星两大手机和互联网巨头切入移动支付,这标志着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已经接近于其他商品和服务行业,大大超出了银行业,确定的服务标准更高,赋予客户的价值更加突出,便利更多,向客户收取的费用却更少。

《银行的末日到了吗》书中谈到了长期缺乏基本金融服务的非洲,近年来是如何发育、发展出移动支付产业,并在不经意间抑制甚至消灭了银行业的存在空间。接下来,书作者探讨了货币的功能、作用,指出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交易,也没有从源头上释放更多风险,却降低了运作成本、拓宽了金融业务的受惠面,对于控制风险也有帮助。事实上,在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兴起之前,在现代金融业最为发达的欧洲和美国,也有部分地区被银行业“抛弃”,为此,这些地区发展出了本地互换系统,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的可靠性。

书作者指出,大型银行机构应当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其运作模式系统的效率和合理性已经悄然消逝,正在危及其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银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高人力储备、高行政管理成本模式,在移动支付介入竞争后,早就显得左支右绌,其赖以生存的进入壁垒也开始被欧盟、美国等国家、地区或国家联盟认定为不合法。

自然,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在兴起发展过程中,在保留传统金融业、传统货币部分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但这并不能作为抑制创新的充分理由,从来不存在100%安全的支付方式或100%不存在运转风险的纸币,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带来的风险都远远低于传统“竞品”。

书作者展望指出,银行是中世纪的发明,用来处理当时显得极度复杂的经济问题,并不是服务民众的,其目标顾客是贵族、王室、军队和大商贩;与银行相关、在同一时期出现的金融产品,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产品,会在进入现代社会中,并不适应服务大众、难以实现普惠金融的根本原因。如果银行业仍然希望在数字化潮流下得以生存,就希望回归其基础功能,为大型企业处理复杂的交易以及进行资产管理,将储蓄银行和投行分开,并效仿新的移动支付企业适应新的竞争法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移动支付会危及银行的存在吗?

《银行的末日到了吗》书中谈到了长期缺乏基本金融服务的非洲,近年来是如何发育、发展出移动支付产业,并在不经意间抑制甚至消灭了银行业的存在空间。

所评图书:

书名:《银行的末日到了吗》

作者:(法)菲利普·埃兰

译者:张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法国经济学家、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菲利普·埃兰所著的《银行的末日到了吗》一书认为,移动支付大行其道,不仅出于技术创新使得便利支付成为可能,更重要的因素则是,长期以来,广义上的银行业的运转方式存在不足,让金融交易本身变得十分昂贵,并且还因为金融机构追求高额利润,造成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严重负累。这两方面因素让移动支付具备了技术可能和市场基础,还令人惊讶的在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主管部门的支持。

银行业的运转方式存在什么不足?菲利普·埃兰以法国为例指出,该国银行业为储户取款、转账等提供服务,后者每年将为此支付20-40亿欧元,这还不包括商家为刷卡服务提供的手续费。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法国银行业获得上述收入,还发生了亏损。如果将视线从法国扩大到整个欧洲、亚洲、非洲,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家庭无法享受哪怕是基础的银行服务。实际上,在我国,最近20年间,除邮储银行、信用社之外的其他商业银行,也基本上撤出了县以下的镇村,广大农民被排除在其服务范围之外。

银行业拒绝为所谓的低价值客户服务,据说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经营业绩,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种逻辑引来了菲利普·埃兰的嘲笑。因为银行业而今,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实际上来源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取高额投机利润所实施的冒险操作。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那之后的欧债危机都非常清楚的揭示了这一点。

在银行业继续相当程度上排斥平民用户(也就是所谓的低价值客户)的情况下,移动支付开始大行其道。移动支付的兴起,至少包括两大关键节点,一是中国的阿里巴巴集团推出支付宝,在后来上马了余额宝,腾讯旗下的微信随即跟进;二是苹果、三星两大手机和互联网巨头切入移动支付,这标志着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已经接近于其他商品和服务行业,大大超出了银行业,确定的服务标准更高,赋予客户的价值更加突出,便利更多,向客户收取的费用却更少。

《银行的末日到了吗》书中谈到了长期缺乏基本金融服务的非洲,近年来是如何发育、发展出移动支付产业,并在不经意间抑制甚至消灭了银行业的存在空间。接下来,书作者探讨了货币的功能、作用,指出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交易,也没有从源头上释放更多风险,却降低了运作成本、拓宽了金融业务的受惠面,对于控制风险也有帮助。事实上,在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兴起之前,在现代金融业最为发达的欧洲和美国,也有部分地区被银行业“抛弃”,为此,这些地区发展出了本地互换系统,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的可靠性。

书作者指出,大型银行机构应当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其运作模式系统的效率和合理性已经悄然消逝,正在危及其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银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高人力储备、高行政管理成本模式,在移动支付介入竞争后,早就显得左支右绌,其赖以生存的进入壁垒也开始被欧盟、美国等国家、地区或国家联盟认定为不合法。

自然,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在兴起发展过程中,在保留传统金融业、传统货币部分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但这并不能作为抑制创新的充分理由,从来不存在100%安全的支付方式或100%不存在运转风险的纸币,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带来的风险都远远低于传统“竞品”。

书作者展望指出,银行是中世纪的发明,用来处理当时显得极度复杂的经济问题,并不是服务民众的,其目标顾客是贵族、王室、军队和大商贩;与银行相关、在同一时期出现的金融产品,遵循着同样的逻辑。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产品,会在进入现代社会中,并不适应服务大众、难以实现普惠金融的根本原因。如果银行业仍然希望在数字化潮流下得以生存,就希望回归其基础功能,为大型企业处理复杂的交易以及进行资产管理,将储蓄银行和投行分开,并效仿新的移动支付企业适应新的竞争法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