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低利润时代 房企如何跳出管理陷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低利润时代 房企如何跳出管理陷阱

对于房企来说,组织管理效率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组织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到房企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度,项目开发的周转效率。

作者:苏兮

前几天,京东正式发布了新的《京东人事与组织效率铁律十四条》,作为京东人事与组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对于房企来说,组织管理效率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组织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到房企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度,项目开发的周转效率。

整个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随着房地产“微利”时代的到来,1%的利润都变得特别重要。尤其一二线城市,拿地的难度变高之后,对于好不容易拿到的地,大量的房企都变得更加谨慎,决策难度比以前更大,以前粗放式的开发和管理模式需要被精细化的管控替代。

而在每天都有新政策、新变化的环境里,房企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多时候建立在反应速度的基础之上。又要精细化管控,又要提升决策速度,如何提升组织管理效率,激发组织活力,既保证策略精准性又能够快速决策,是个重要的课题。

四大主因降低决策效率 影响房企软性竞争力

目前很多房企盘子铺的大,但是组织效率跟不上,主要有四大主因:

1、垂直化组织结构下,集团不放权,审批流程太长,灵活度差

很多房企到了一定的规模,放权就是一种势在必行的组织行为。对于千亿级别的开发商来说,大公司病是最可怕的。由于层级太多,曾经的IBM将一个箱子从二楼搬到四楼要两个月!

有同行跟明源君分享,他就职的某巨头房企,事无巨细都要向集团汇报,项目绝大部分事项的决策都要走到集团,少有地区公司能够自己解决的,基层光打呈批都要花好多时间,一大部分工作时间在走流程,工作效率非常低。

而报批流程也非常长,项目营销部要采购一个媒体,向集团提报经过的流程大概是这样:项目负责人—地区公司营销直管领导—地区公司董事长—集团营销中心分管副总经理—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地产集团营销直管副总裁,每一个级别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就都会被打回来。

某一线城市本地龙头房企,连项目的广告物料设计都要老板亲自拍板,曾经出现过一个项目微楼书大改了五十多遍的情况,集团营销总都过了老板不喜欢又重来,前前后后彻底推翻重来6次,历时5个月,项目一线负责人心力交瘁。

虽然这家房企在一个城市能做到200亿的规模,打败巨头房企成为销冠,但是以这种组织结构再想扩大规模也是不可能的了,管理半径一旦扩大,这种组织结构的问题就会彻底暴露。

2、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输给人情,公司氛围变复杂

某一线城市的一个中型房企,整个集团所有的采购全部都由集团采购部统一采购,以营销线为例,整个城市公司所有项目,营销活动需要的所有需求都报公司,包括活动公司采购,媒体采购等,这样就出现大量的问题。

一是营销部和供应商不能直接对接,中间莫名其妙插入一个采购部,导致需求和采购结果根本不能完全吻合。

二是各个项目需要采购的事项,紧急度是不一样,但是报需求都是往紧急了报,这样就经常出现,A项目急用的东西没采购,B项目没那么急的买回来了。到了营销节点,采购跟不上,方案里面有100,由于采购的效率低,实际能落地的就20。营销线要想赶上节点,做计划要提前几个月报,在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下,灵活度极低。

三是采购部时间资源实际上是被各个项目哄抢的,采购部也没办法评估,只能按照申请和呈报时间来安排。这中间也会存在人情、关系的灰色领域,能来事儿就好办事儿的情况让公司氛围也变得复杂。

3、部门之间难协调,决策难度大

做地产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但是很多地产人会觉得,一旦跳出本部门涉及“横向协作”,要推进工作就很难获得支持。

经常会出现设计部、工程部、营销部立场不统一的情况,同一个议题反反复复开会,各持己见。有些工作只要第一次做了就相当于认领了,也让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效率极低。而部门之间分工很难完全清晰化,一旦权责不清就会造成揽功推责成为必修课。

例如,之前某国企做商业样板房包装,合同里面关于工程部和包装施工供应商之间的交付标准不够细致,造成工程部交付成果达不到供应商施工要求,多出来的工序归属哪边涉及到工期责任和成本,营销部要赶样板房开放节点,抢工期形势比较严峻,工程部不配合就产生纠纷。

很多公司在部门之间合作这个课题上,甚至发展出来一套方法论。例如,上午不要去找别人签字,因为刚上班太忙,情绪不佳容易碰壁。下班前不要去找人家,耽误别人下班回家。下午4点左右成功率最高,因为工作处理的七七八八,等着下班心情比较轻松,什么事情都好说。这种方法论的流行,正好说明了“部门墙”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高层成为组织效率瓶颈,自下而上突破难度大

组织效率瓶颈往往来自高层,比如费用报销,不管费用类型和金额大小都需要总经理审批,所有的盖章也都需要总经理审批。一旦领导批件慢,影响的就是整体的效率。

某大型房企的副总裁,连续7年早上6点起床工作到晚上12点,一进办公室就是各个部门的人等在办公室门口排队签字。这种工作强度对个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这种情况,领导累员工也累,而员工要进行向上管理,难度和要求更高。

优化组织结构决策事项分层次解决 依靠标准化制度和集体决策

要解决组织效率低的问题,需要从结构和管理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方面建立起来一个高效的组织,这是基础。另一方面,在组织结构之上的权力分配,制度和管理更加重要,要建立具体的对人的管理制度,并不断优化流程。

一、优化组织结构是提升效率的基础

之前明源君给大家分享过,在房地产领域,200亿规模是个人管理的极限。200亿以上,总裁就无法靠个人精力进行管控了。房企到达一定的规模,一定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与之匹配。

未来房企之间的竞争将由外部规模的扩张转向内部管理效率的比拼。万科早在2015年就开始对组织架构开始动手术。万科规模刚上2000亿的时候,面临着转型的焦虑。理顺组织架构率先成为转型的突破口,高层人事调整和地方公司减员,使得集团管理架构扁平化,这使得项目层面上,决策流程非常快。

每一次开会,项目负责人、城市公司负责人一起就能对大部分项目相关的工作做出决策,然后大家都着手去做。甚至很多时候只是口头审批,项目就可以先执行,同步走流程,这样效率就大大提升。

未来,万科更计划将所有区域的一线公司、职能部门全部打散、全部撤销,让万科变成一个更简单、更扁平的组织架构,更以业务为导向。

▲万科集团及区域公司、城市公司的组织结构

黑马中梁这两年业绩的突飞猛进,也和组织架构的变革有很大的关系。“充分授权一线+利益共同体+区域竞争”让组织动力被激活。

2014年,中梁即开始探索阿米巴经营模式,2015年就给一线组织充分授权,并且在高度透明的自动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多层级的激励机制,通过“中梁利益共同体魔方”,让控股集团、区域集团、区域公司在薪资、成就共享、跟投三个主要激励机制框架下生态成长,各司其责。实现价值的长期绑定,和价格的即时激励。同时,区域竞争作为另一个层面的驱动力,和激励制度形成补充。

▲中梁“利益共同体”魔方

此前,绿地在很多区域的房地产开发均实施事业部制,给事业部很大的权力,令其可以相对自由而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动进行策略调整。相比之下,目前大部分的地产商还是区域公司或城市公司制。绿地相对灵活的组织框架,也成为此前超越万科的重要一环。

组织架构的搭建就像建一个航站楼,一个机场光有航站楼不够,关键还要有成熟的航班管理体系和航班联动机制。中国的机场个个豪华气派,但是就准点率而言,中国的机场和航空公司在全球表现最差,就是这个道理。除了组织架构的硬件设施建设,房企还要更加重视组织制度和组织管理的软件提升……

二、加强组织管理能平衡风险和创新

事实上,大量的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在放权的问题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也就是不能平衡风险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房企最理想的状况是,需要决策的事项能够分层次:一般程式化的操作和工作能够通过标准化的制度来解决,创新型的决策通过集体决策来解决。

1、程式化的操作通过标准化的制度解决

标准化的制度,在个人和流程的管理方面都要做到标准化。

个人管理要明确权责和标准,也就是什么职能匹配什么权责范围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各条线的衡量标准可能不一样。

例如万科,在营销线按照成本来制定标准,五万以下的支出,项目经理就能够决策,不需要再往上申请。同时,通过增加成本管控的KPI考核比重,来限制权利滥用。

除了明确个人的职能权利,还要明确工作标准。例如:京东的组织效率14条铁律里面的“24小时原则”就要求,所有管理者对于任何工作请示及需要批复的邮件24小时内必须回复。所有管理者必须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并接听电话,保持沟通渠道的顺畅。对于所有需求,所有员工需要在24个工作小时内解决,如因特殊原因确实有困难的,需要明确向需求方说明解决时间表。

超过审批时间自动由系统提醒,以前由于领导审批慢,等不了又不敢催的情况被避免。信息化的记录也能够根据标准自动判定,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

流程管理建立在个人权责明确的基础之上,对各种事项分层次来设计审批程序,避免一个过重的决策核心。

例如,某知名企业,每年都会做审批流程分析报告,一旦审批量超过一定比例就会调整审批标准。这样可以避免阶段性业务调整带来的流程管理滞后,灵活调整,能避免单一流程上的工作负荷过载,保证流程的科学性。

2、创新型的决策通过集体决策来解决

现在房企遇到的大量的问题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新问题,房企应对新环境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依靠高层决策。很多项目的创新想法不能落地,就是因为真正的决策人是高层,而高层只审批最终讨论结论,不参加原始的讨论会。这样造成的结论是,经验和保守主义。

房企要尽量保护创新,同时也要提升决策效率。在保护创新方面,美国普遍使用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非常适用:

先想怎么做,再决定做不做。

只要有一个人附议则该议题就进入议程,从而达到保护少数人声音的目的。

保持与会者发言的自由性,领导最好最后表态。在做表决时,如果议题是针对人,建议投票时使用无记名方式;如果是针对事,建议举手表决。

要提高效率,房企应该尽量减少会议讨论的次数,一个议题尽量在一次会议当中就能够做出决策。

京东要求内部会议,会议核心内容不超过三页PPT,会议时间不超过三十分钟,决策会议不能开超过三次。同一问题超过两次会议决策不了,就上升一级做决策,三次会议必须解决问题。

金地、万科在内的一些房企,项目重要的决策型会议,项目负责人、城市总、区域副总都会参加,一次会议就能够做出决策。同一个议题,不需要重复开会汇报。领导通过参与讨论,也能够完全了解各种决策的理由和风险。既能够提升效率,也能够充分保证创新想法落地。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低利润时代,房企如何跳出管理陷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低利润时代 房企如何跳出管理陷阱

对于房企来说,组织管理效率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组织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到房企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度,项目开发的周转效率。

作者:苏兮

前几天,京东正式发布了新的《京东人事与组织效率铁律十四条》,作为京东人事与组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对于房企来说,组织管理效率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组织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到房企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度,项目开发的周转效率。

整个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随着房地产“微利”时代的到来,1%的利润都变得特别重要。尤其一二线城市,拿地的难度变高之后,对于好不容易拿到的地,大量的房企都变得更加谨慎,决策难度比以前更大,以前粗放式的开发和管理模式需要被精细化的管控替代。

而在每天都有新政策、新变化的环境里,房企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多时候建立在反应速度的基础之上。又要精细化管控,又要提升决策速度,如何提升组织管理效率,激发组织活力,既保证策略精准性又能够快速决策,是个重要的课题。

四大主因降低决策效率 影响房企软性竞争力

目前很多房企盘子铺的大,但是组织效率跟不上,主要有四大主因:

1、垂直化组织结构下,集团不放权,审批流程太长,灵活度差

很多房企到了一定的规模,放权就是一种势在必行的组织行为。对于千亿级别的开发商来说,大公司病是最可怕的。由于层级太多,曾经的IBM将一个箱子从二楼搬到四楼要两个月!

有同行跟明源君分享,他就职的某巨头房企,事无巨细都要向集团汇报,项目绝大部分事项的决策都要走到集团,少有地区公司能够自己解决的,基层光打呈批都要花好多时间,一大部分工作时间在走流程,工作效率非常低。

而报批流程也非常长,项目营销部要采购一个媒体,向集团提报经过的流程大概是这样:项目负责人—地区公司营销直管领导—地区公司董事长—集团营销中心分管副总经理—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地产集团营销直管副总裁,每一个级别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就都会被打回来。

某一线城市本地龙头房企,连项目的广告物料设计都要老板亲自拍板,曾经出现过一个项目微楼书大改了五十多遍的情况,集团营销总都过了老板不喜欢又重来,前前后后彻底推翻重来6次,历时5个月,项目一线负责人心力交瘁。

虽然这家房企在一个城市能做到200亿的规模,打败巨头房企成为销冠,但是以这种组织结构再想扩大规模也是不可能的了,管理半径一旦扩大,这种组织结构的问题就会彻底暴露。

2、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输给人情,公司氛围变复杂

某一线城市的一个中型房企,整个集团所有的采购全部都由集团采购部统一采购,以营销线为例,整个城市公司所有项目,营销活动需要的所有需求都报公司,包括活动公司采购,媒体采购等,这样就出现大量的问题。

一是营销部和供应商不能直接对接,中间莫名其妙插入一个采购部,导致需求和采购结果根本不能完全吻合。

二是各个项目需要采购的事项,紧急度是不一样,但是报需求都是往紧急了报,这样就经常出现,A项目急用的东西没采购,B项目没那么急的买回来了。到了营销节点,采购跟不上,方案里面有100,由于采购的效率低,实际能落地的就20。营销线要想赶上节点,做计划要提前几个月报,在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下,灵活度极低。

三是采购部时间资源实际上是被各个项目哄抢的,采购部也没办法评估,只能按照申请和呈报时间来安排。这中间也会存在人情、关系的灰色领域,能来事儿就好办事儿的情况让公司氛围也变得复杂。

3、部门之间难协调,决策难度大

做地产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但是很多地产人会觉得,一旦跳出本部门涉及“横向协作”,要推进工作就很难获得支持。

经常会出现设计部、工程部、营销部立场不统一的情况,同一个议题反反复复开会,各持己见。有些工作只要第一次做了就相当于认领了,也让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效率极低。而部门之间分工很难完全清晰化,一旦权责不清就会造成揽功推责成为必修课。

例如,之前某国企做商业样板房包装,合同里面关于工程部和包装施工供应商之间的交付标准不够细致,造成工程部交付成果达不到供应商施工要求,多出来的工序归属哪边涉及到工期责任和成本,营销部要赶样板房开放节点,抢工期形势比较严峻,工程部不配合就产生纠纷。

很多公司在部门之间合作这个课题上,甚至发展出来一套方法论。例如,上午不要去找别人签字,因为刚上班太忙,情绪不佳容易碰壁。下班前不要去找人家,耽误别人下班回家。下午4点左右成功率最高,因为工作处理的七七八八,等着下班心情比较轻松,什么事情都好说。这种方法论的流行,正好说明了“部门墙”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高层成为组织效率瓶颈,自下而上突破难度大

组织效率瓶颈往往来自高层,比如费用报销,不管费用类型和金额大小都需要总经理审批,所有的盖章也都需要总经理审批。一旦领导批件慢,影响的就是整体的效率。

某大型房企的副总裁,连续7年早上6点起床工作到晚上12点,一进办公室就是各个部门的人等在办公室门口排队签字。这种工作强度对个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这种情况,领导累员工也累,而员工要进行向上管理,难度和要求更高。

优化组织结构决策事项分层次解决 依靠标准化制度和集体决策

要解决组织效率低的问题,需要从结构和管理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方面建立起来一个高效的组织,这是基础。另一方面,在组织结构之上的权力分配,制度和管理更加重要,要建立具体的对人的管理制度,并不断优化流程。

一、优化组织结构是提升效率的基础

之前明源君给大家分享过,在房地产领域,200亿规模是个人管理的极限。200亿以上,总裁就无法靠个人精力进行管控了。房企到达一定的规模,一定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与之匹配。

未来房企之间的竞争将由外部规模的扩张转向内部管理效率的比拼。万科早在2015年就开始对组织架构开始动手术。万科规模刚上2000亿的时候,面临着转型的焦虑。理顺组织架构率先成为转型的突破口,高层人事调整和地方公司减员,使得集团管理架构扁平化,这使得项目层面上,决策流程非常快。

每一次开会,项目负责人、城市公司负责人一起就能对大部分项目相关的工作做出决策,然后大家都着手去做。甚至很多时候只是口头审批,项目就可以先执行,同步走流程,这样效率就大大提升。

未来,万科更计划将所有区域的一线公司、职能部门全部打散、全部撤销,让万科变成一个更简单、更扁平的组织架构,更以业务为导向。

▲万科集团及区域公司、城市公司的组织结构

黑马中梁这两年业绩的突飞猛进,也和组织架构的变革有很大的关系。“充分授权一线+利益共同体+区域竞争”让组织动力被激活。

2014年,中梁即开始探索阿米巴经营模式,2015年就给一线组织充分授权,并且在高度透明的自动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多层级的激励机制,通过“中梁利益共同体魔方”,让控股集团、区域集团、区域公司在薪资、成就共享、跟投三个主要激励机制框架下生态成长,各司其责。实现价值的长期绑定,和价格的即时激励。同时,区域竞争作为另一个层面的驱动力,和激励制度形成补充。

▲中梁“利益共同体”魔方

此前,绿地在很多区域的房地产开发均实施事业部制,给事业部很大的权力,令其可以相对自由而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动进行策略调整。相比之下,目前大部分的地产商还是区域公司或城市公司制。绿地相对灵活的组织框架,也成为此前超越万科的重要一环。

组织架构的搭建就像建一个航站楼,一个机场光有航站楼不够,关键还要有成熟的航班管理体系和航班联动机制。中国的机场个个豪华气派,但是就准点率而言,中国的机场和航空公司在全球表现最差,就是这个道理。除了组织架构的硬件设施建设,房企还要更加重视组织制度和组织管理的软件提升……

二、加强组织管理能平衡风险和创新

事实上,大量的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在放权的问题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也就是不能平衡风险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房企最理想的状况是,需要决策的事项能够分层次:一般程式化的操作和工作能够通过标准化的制度来解决,创新型的决策通过集体决策来解决。

1、程式化的操作通过标准化的制度解决

标准化的制度,在个人和流程的管理方面都要做到标准化。

个人管理要明确权责和标准,也就是什么职能匹配什么权责范围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各条线的衡量标准可能不一样。

例如万科,在营销线按照成本来制定标准,五万以下的支出,项目经理就能够决策,不需要再往上申请。同时,通过增加成本管控的KPI考核比重,来限制权利滥用。

除了明确个人的职能权利,还要明确工作标准。例如:京东的组织效率14条铁律里面的“24小时原则”就要求,所有管理者对于任何工作请示及需要批复的邮件24小时内必须回复。所有管理者必须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并接听电话,保持沟通渠道的顺畅。对于所有需求,所有员工需要在24个工作小时内解决,如因特殊原因确实有困难的,需要明确向需求方说明解决时间表。

超过审批时间自动由系统提醒,以前由于领导审批慢,等不了又不敢催的情况被避免。信息化的记录也能够根据标准自动判定,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

流程管理建立在个人权责明确的基础之上,对各种事项分层次来设计审批程序,避免一个过重的决策核心。

例如,某知名企业,每年都会做审批流程分析报告,一旦审批量超过一定比例就会调整审批标准。这样可以避免阶段性业务调整带来的流程管理滞后,灵活调整,能避免单一流程上的工作负荷过载,保证流程的科学性。

2、创新型的决策通过集体决策来解决

现在房企遇到的大量的问题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新问题,房企应对新环境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依靠高层决策。很多项目的创新想法不能落地,就是因为真正的决策人是高层,而高层只审批最终讨论结论,不参加原始的讨论会。这样造成的结论是,经验和保守主义。

房企要尽量保护创新,同时也要提升决策效率。在保护创新方面,美国普遍使用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非常适用:

先想怎么做,再决定做不做。

只要有一个人附议则该议题就进入议程,从而达到保护少数人声音的目的。

保持与会者发言的自由性,领导最好最后表态。在做表决时,如果议题是针对人,建议投票时使用无记名方式;如果是针对事,建议举手表决。

要提高效率,房企应该尽量减少会议讨论的次数,一个议题尽量在一次会议当中就能够做出决策。

京东要求内部会议,会议核心内容不超过三页PPT,会议时间不超过三十分钟,决策会议不能开超过三次。同一问题超过两次会议决策不了,就上升一级做决策,三次会议必须解决问题。

金地、万科在内的一些房企,项目重要的决策型会议,项目负责人、城市总、区域副总都会参加,一次会议就能够做出决策。同一个议题,不需要重复开会汇报。领导通过参与讨论,也能够完全了解各种决策的理由和风险。既能够提升效率,也能够充分保证创新想法落地。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低利润时代,房企如何跳出管理陷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