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何伊凡:自媒体怎样避免“精尽人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何伊凡:自媒体怎样避免“精尽人亡”?

这是一个补肾的小药方。

9月3日,野马财经“HotMedia2017财经新媒体创客大趴”在北京MeePark举办,在这次活动中,今今乐道读书会创始合伙人,前《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何伊凡做了《自媒体怎样避免“精尽人亡”?》的精彩演讲。

以下为主要观点:

我们在做新媒体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叫做“精尽人亡”(强虏灰飞烟灭),天天写,进行内容、信息的产出,但没有相应的内容输入的时候,是非常头疼的。

现在我们会发现,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再组织化,什么叫做再组织化?第一轮新媒体特别是财经新媒体,个体和组织的关系是个体纷纷逃离组织,就是个体的自我解放,这是第一波的趋势。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会出现再媒体化和再组织化,会加入新的平台,这种再组织化和原来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生产形式,会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够解决原来“精尽人亡”的困难呢?其实也不一定。

新媒体有种种的毛病,但是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永远不用担心信息输入的问题,有很多种信息输入的入口,比如说财经新媒体可以不断的解读财报、公告。

打个比喻,有一个池塘,如果你往池塘里面扔一块石头,想溅起一个水花落,让别人关注,其实并不难。现在新媒体创业不是一个池塘,已经变成了一个红海,这种情况下你扔进一块石头不难,最难的是持续往里面扔石头,持续能溅起水花来,还能让别人看到,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动作。

那最可行的方式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最可行的方式不是往里面扔石头,而是在红海里面建起一个小岛来,别人需要这一类型信息的时候,会到你的岛上看一看。

目前在财经新媒体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平台,比如说野马财经等新媒体做的都不是扔石头的事,追求的不是单篇的爆款,当然有单篇的爆款更好,做的更多的是建壁垒和建小岛的事。

具体怎么做的呢?我有几点看法。

第一是找到借力物。

这个借力物就是一个支点,找到它,就可以撬动很多的信息,找到很多的抓手。

现在全国各地的读书会越来越多,“世界读书日”是4月23日,以前从来都没有火过,今年突然变得特别特别火。“得到”要做“每天一本书”的产品,樊登读书会也有很多的动作,我们今年也只做一个项目,叫“今今乐道读书会”,全国100个城市,要开100个实体店,每个实体店要雇5-6个人,在全国各地做读书会。

现在读书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火?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读书可以做到持续的输出,为你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借力物、支点,读书的人越多,书越读不完。

把读书作为一个支点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要让这个牛人站在牛作品上,让产品站在经典上,这也是很多内容创业者,特别是做知识付费的人,会拿书作为一个支点的原因。

除了书还有哪些借力物可以借呢?比如说电影,还有音乐,你总要找一个抓手,当你没有充足的采访源时,总要找一个提供持续信息输入的借力点,每个创业者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借力点。

第二,明确用户画像。

从创业以来,对用户画像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描述。现在用户本身对自己的定义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对于用户画像,你不能用传统画像的方式,去假设一个所谓的40多岁的中年人,或者像我这样的中年佛珠男,这种表述都太感性了。

实际上对我们这种新媒体创业公司来说,没有什么数据,也没有什么可分析的。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把用户画像画清楚呢?

我们有一个方法:六问移情法,是麦肯锡用了一些调研方法,他是四问移情法,我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内部研发了一套体系。把你自己放在一个用户的角度,然后问自己六个问题,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会关心什么……,然后还要在这几个问题上扩展一下。我们每次在做一个新的产品的时候,就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小人,每个人把自己移情到用户的角度,一张一张贴上去,什么时候证明这个用户画像清晰了,基本上就把这个小人画满了。

第三,画田字格

为了不出现“精尽人亡”的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持续的差别,持续的差别来自产品,产品来自于标准化,我们把标准化叫做画田字格。

一个人要想写一篇文章,达到80分以上,靠的绝对是天赋;一个人要写一个60-80分之间的,一定是能靠一些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的。小时候我们都在田字格上写过字,有一个大概的边界,这么写不一定很好看,也不会太难看。

所以持续的产品力来自于你能不能把这个田字格画得足够细,而且不让它妨碍你的发挥。我们总结了一个公式叫“热痛经公式”,即“痛点+热点+经典”,相当于一个可售卖的系列,必须要具备这三点。这是画田字格,是为了保证人工能够生产出在及格线以上的产品。

第四,从效率到效果。

我不认同对一个产业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有时候界限是很难确定的,如果我们硬要划分一个内容创业的变化,就是从效率到效果。

内容创业第一波的浪潮,主要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而这种追求效率的内容生产方式,本质上是来制造焦虑,而不是来化解焦虑。

如果真正存在一个内容创业的下半场,最大的变化会在哪?

就会从单纯追求效率到追求效果。

线上主要是用于解决效率,线下将主要是用来解决效果的,为什么这么多新媒体创业公司都在努力做线下,包括我们,把资产做得也很重,就是因为效果的衡量很难从线上完全体现出来的,所以很大一部分要通过线下来解决。

效果如何验证,我们总结了九字决,这也是未来我们判断哪一家新媒体平台做得好的有几个标准,就是九个字,叫“能转述,能记住,能落地”。

比如说,你老婆问你,今天来参加野马财经这个会议,听说有一个姓何的光头,今天讲了什么?你一拍大腿,说讲得特别好,那叫没记住。你如果回家能够讲上几点,这个叫能记住,能转述。能转述给别人,能让你记住,而且出了这个门口之后,你马上就知道怎么做,这就是内容付费或者是内容创业的下半场最重要的一个诉求点。

最后一个部分是知行合一,在战斗中学习。

今天讲的是如何不让自己在做媒体的过程当中“精尽人亡”,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一定要和你自己所报道的对象来学习,真正进入进去,找到最好的内容,做持续的思想输入,和你的采访对象交流、不断的学习,这么做保证不会出现“精尽人亡”的悲剧。

过一段时间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总结一下,再和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你提出的问题,人家会觉得和原来纯粹在传统媒体时候不太一样,因为你提问出来的,就是你自己正碰到的问题,你的感受和解决方案会不一样。

以上就是和大家分享的一个补肾的小药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何伊凡:自媒体怎样避免“精尽人亡”?

这是一个补肾的小药方。

9月3日,野马财经“HotMedia2017财经新媒体创客大趴”在北京MeePark举办,在这次活动中,今今乐道读书会创始合伙人,前《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何伊凡做了《自媒体怎样避免“精尽人亡”?》的精彩演讲。

以下为主要观点:

我们在做新媒体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叫做“精尽人亡”(强虏灰飞烟灭),天天写,进行内容、信息的产出,但没有相应的内容输入的时候,是非常头疼的。

现在我们会发现,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再组织化,什么叫做再组织化?第一轮新媒体特别是财经新媒体,个体和组织的关系是个体纷纷逃离组织,就是个体的自我解放,这是第一波的趋势。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会出现再媒体化和再组织化,会加入新的平台,这种再组织化和原来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生产形式,会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够解决原来“精尽人亡”的困难呢?其实也不一定。

新媒体有种种的毛病,但是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永远不用担心信息输入的问题,有很多种信息输入的入口,比如说财经新媒体可以不断的解读财报、公告。

打个比喻,有一个池塘,如果你往池塘里面扔一块石头,想溅起一个水花落,让别人关注,其实并不难。现在新媒体创业不是一个池塘,已经变成了一个红海,这种情况下你扔进一块石头不难,最难的是持续往里面扔石头,持续能溅起水花来,还能让别人看到,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动作。

那最可行的方式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最可行的方式不是往里面扔石头,而是在红海里面建起一个小岛来,别人需要这一类型信息的时候,会到你的岛上看一看。

目前在财经新媒体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平台,比如说野马财经等新媒体做的都不是扔石头的事,追求的不是单篇的爆款,当然有单篇的爆款更好,做的更多的是建壁垒和建小岛的事。

具体怎么做的呢?我有几点看法。

第一是找到借力物。

这个借力物就是一个支点,找到它,就可以撬动很多的信息,找到很多的抓手。

现在全国各地的读书会越来越多,“世界读书日”是4月23日,以前从来都没有火过,今年突然变得特别特别火。“得到”要做“每天一本书”的产品,樊登读书会也有很多的动作,我们今年也只做一个项目,叫“今今乐道读书会”,全国100个城市,要开100个实体店,每个实体店要雇5-6个人,在全国各地做读书会。

现在读书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火?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读书可以做到持续的输出,为你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借力物、支点,读书的人越多,书越读不完。

把读书作为一个支点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要让这个牛人站在牛作品上,让产品站在经典上,这也是很多内容创业者,特别是做知识付费的人,会拿书作为一个支点的原因。

除了书还有哪些借力物可以借呢?比如说电影,还有音乐,你总要找一个抓手,当你没有充足的采访源时,总要找一个提供持续信息输入的借力点,每个创业者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借力点。

第二,明确用户画像。

从创业以来,对用户画像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描述。现在用户本身对自己的定义概念也是模糊的。所以对于用户画像,你不能用传统画像的方式,去假设一个所谓的40多岁的中年人,或者像我这样的中年佛珠男,这种表述都太感性了。

实际上对我们这种新媒体创业公司来说,没有什么数据,也没有什么可分析的。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把用户画像画清楚呢?

我们有一个方法:六问移情法,是麦肯锡用了一些调研方法,他是四问移情法,我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内部研发了一套体系。把你自己放在一个用户的角度,然后问自己六个问题,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会关心什么……,然后还要在这几个问题上扩展一下。我们每次在做一个新的产品的时候,就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小人,每个人把自己移情到用户的角度,一张一张贴上去,什么时候证明这个用户画像清晰了,基本上就把这个小人画满了。

第三,画田字格

为了不出现“精尽人亡”的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持续的差别,持续的差别来自产品,产品来自于标准化,我们把标准化叫做画田字格。

一个人要想写一篇文章,达到80分以上,靠的绝对是天赋;一个人要写一个60-80分之间的,一定是能靠一些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的。小时候我们都在田字格上写过字,有一个大概的边界,这么写不一定很好看,也不会太难看。

所以持续的产品力来自于你能不能把这个田字格画得足够细,而且不让它妨碍你的发挥。我们总结了一个公式叫“热痛经公式”,即“痛点+热点+经典”,相当于一个可售卖的系列,必须要具备这三点。这是画田字格,是为了保证人工能够生产出在及格线以上的产品。

第四,从效率到效果。

我不认同对一个产业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有时候界限是很难确定的,如果我们硬要划分一个内容创业的变化,就是从效率到效果。

内容创业第一波的浪潮,主要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而这种追求效率的内容生产方式,本质上是来制造焦虑,而不是来化解焦虑。

如果真正存在一个内容创业的下半场,最大的变化会在哪?

就会从单纯追求效率到追求效果。

线上主要是用于解决效率,线下将主要是用来解决效果的,为什么这么多新媒体创业公司都在努力做线下,包括我们,把资产做得也很重,就是因为效果的衡量很难从线上完全体现出来的,所以很大一部分要通过线下来解决。

效果如何验证,我们总结了九字决,这也是未来我们判断哪一家新媒体平台做得好的有几个标准,就是九个字,叫“能转述,能记住,能落地”。

比如说,你老婆问你,今天来参加野马财经这个会议,听说有一个姓何的光头,今天讲了什么?你一拍大腿,说讲得特别好,那叫没记住。你如果回家能够讲上几点,这个叫能记住,能转述。能转述给别人,能让你记住,而且出了这个门口之后,你马上就知道怎么做,这就是内容付费或者是内容创业的下半场最重要的一个诉求点。

最后一个部分是知行合一,在战斗中学习。

今天讲的是如何不让自己在做媒体的过程当中“精尽人亡”,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一定要和你自己所报道的对象来学习,真正进入进去,找到最好的内容,做持续的思想输入,和你的采访对象交流、不断的学习,这么做保证不会出现“精尽人亡”的悲剧。

过一段时间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总结一下,再和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你提出的问题,人家会觉得和原来纯粹在传统媒体时候不太一样,因为你提问出来的,就是你自己正碰到的问题,你的感受和解决方案会不一样。

以上就是和大家分享的一个补肾的小药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