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别了,沙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别了,沙龙

退让还是进攻,这是个问题。

作者:Grasimov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大绿

以色列政治家沙龙在中东曾经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经常做出一些惊人之举,让世界震惊,但也确确实实地帮助以色列完成了难得的地缘崛起。

这一面,也是今天以色列政坛最为稀缺的一面。

知进退、顾大局

沙龙在以色列的伟业也许得利于早年的军旅生涯,更来自他的天然性格禀赋。此人在早年的军事生涯中就不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士兵,经常抗命不遵。

这样的个性和意识,似乎让沙龙注定将在以色列史上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笔画。

从前线退居政坛,沙龙将沙场上的身经百战与颇多见地平行移植,同时又渐渐展现出他更加出彩夺目的一面。

犹太人的民族文化中,从来没有“宽容和妥协”的存在,因为上帝不给以色列施展宽容、仁慈的余地。

以色列狭窄的战略纵深和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围堵,使以色列永远要示强,并且还要找一个正确的发展之路,使自己永远有示强的资本。

如果只是领土面积上比较

以色列与周边国家没有可比性

然而,真正的战略,绝不是一味地索取,沙龙深谙此理。一个真正的战略家最重要的能力便是知进退,懂取舍。沙龙的激进表现,有时候体现在不断地进攻再进攻,有时候则体现在随时放弃已经到手的肥肉。

汉字“福”的构字

讲究一口田吃饱就是福

吃多了就会撑着

1977年,埃及总统造访以色列,提出和平建议。萨达特回国后,沙龙随即在内阁会议上提出议案:归还西奈首府阿里什。

萨达特说:

“欢迎你们(犹太人)在地球上居住”

沙龙说:“西奈迟早要还给埃及,第四次中东战争已经证明了这是以色列沉重的包袱,不甩掉这个包袱,以色列会丧失主动权。”

埃及西奈半岛与阿里什

然而,以军在当年阿里什争夺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人们不愿意让这些士兵白白牺牲,这一提议理所当然成为了众矢之的,提案未获通过。

两年后,埃以签订和平条约,以色列在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压力下最终还是被迫答应从西奈半岛撤出部队和定居者。

1982年4月25日,

以色列完成从西奈半岛的撤军

后来,萨达特在与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魏兹曼交谈时曾不解地问:“我很奇怪,犹太人这样一个智慧的族群为什么没有提出把阿里什归还我们。如果你们付诸了行动,后续的谈判中你们无疑将占上风。”

以色列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沙龙的决策才是对祖国最好的。

激进的舵手

沙漠里的犹太人具有与众不同的两大特质:危机意识、上帝选民意识。

身处于阿拉伯强敌之中的以色列,从未奢望过什么长久的和平。忧患意识,促使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发愤图强、以进求生,却也使以色列终年人心惶惶、持续紧张。

以色列的集体公社便是这种忧患意识的某种表现

因此,以色列的舵手,既要对外冷酷铁血、手段残忍,又要在内部热血澎湃时拉住缰绳,防止国家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无节制进取。

沙龙,这位身经百战、见地颇多的将军,无疑就是很好的人选。

但青年时代的沙龙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带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时候甚至激进得有点过分。

沙龙(右)与巴列夫商讨军情

想转换好角色,沙龙还需要更多历练。

他的政治生涯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以色列内阁的各种职务,他几乎全部担任过: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农业部长、商业与和工业部长、住房部长、基础设施部长、总理国家安全事务顾问……

到了晚年,行政经验越来越多的沙龙,开始意识到倔强无益于以色列。战场上占尽先机的以色列,在道义和外交制高点上却经常被动,这绝非好消息。

眼见着以色列因为民族性格被国际社会施压,年过古稀的沙龙对自己该做什么,开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但这种正确认知的背后,沙龙承受的压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让以色列用国家而不是民族的语言说话”,沙龙曾经的老上级拉宾就这样死在了极右势力手里。

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面对极端势力的威吓,2005年8月,沙龙在自己的第二个总理任期内,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以色列人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25个定居点撤离,并结束对加沙38年的军管。

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

他说:“2005年底不会有一个犹太人留在加沙,我的撤离计划将改善以色列的安全和经济,并缓解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摩擦。”

已经定居加沙的以色列人大骂沙龙的暴力强拆,但他还是顶住压力,继续执行计划。做出这个决定对沙龙来说也并不容易,甚至违背了他早年的政治倾向。

在沙龙的命令下,

以色列警察强行将人们从定居点的家中拖走。

沙龙军政生涯的最后一个大手笔,夹杂着一片骂声。最终承受了巨大党内压力的沙龙决定退出他耕耘许久的利库德集团,但从加沙撤出的计划绝不会停止。

无顾个人困难,坚定地为国家利益向前进,沙龙可谓“国之舵手”。

世间再无沙龙

丰富的履历,让沙龙遇事,总能处变不惊、进退自如。

他既有“敢同恶鬼争高下”的豪迈;

1967年,沙龙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这样说到:“军队已经准备好将埃及一网打尽。在埃及再次威胁我们之前,又一代人将安稳度过。”

又有“硬骨犯众怒”的勇气;

2005年,沙龙表示:“继续待在利库德,意味着将时间浪费在政治争吵而不是国家利好上”

更有“进退有常”的智慧;

上世纪70年代末,沙龙曾对他手下的将军说:“撤离西奈将为我们赢得主动权;当然,若有朝一日真有战争需要,我派一个装甲师就可以把它轻松夺回。”

沙龙辞职后,以色列先后经历了奥尔默特和内塔尼亚胡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和沙龙同属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

他曾下令给“哭墙”隧道凿一个新的开口;公开表示“国际社会没权利限制以色列打击伊朗”;甚至在今年8月13号公开表示“支持伊拉克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美国、俄罗斯均表示反对)。

哭墙与圣殿山圆顶清真寺

作为唯一一位出生在建国后的总理,内塔尼亚胡没有体验过“沙龙们”开国时经历的艰辛。他对国策的判断更具有直觉性,而不是在历史经验中找到更稳妥的方案。

当然,内塔尼亚胡也会回顾“历史”,但这个“历史”,充满了辛酸、血泪:

比如,他哥哥的死。

内塔尼亚胡兄弟俩的合照,

右一为哥哥乔纳森.内塔尼亚胡

1976年,发生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那一“千里走单骑”式的营救行动至今仍被世界各国特种部队奉为圭臬。

以军唯一的牺牲者,是作为现场指挥者的中校军官乔纳森·内塔尼亚胡。

乔纳森·内塔尼亚胡死于这场作战

《恩德培行动》

哥哥牺牲的同年,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开始在以他哥哥的名字命名的反恐研究中心任职,最后官至中心主任,出版了代表作《恐怖活动:西方如何获胜》,《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以色列和世界》。

20年后,1996年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首次参选以色列总理,他的竞选口号是:“内塔尼亚胡--要一个安全的和平”。

他成功了,不过在总理位置上,他只待了三年。

后来,为抗议沙龙的“单边撤离计划”,时任财政部长的内塔尼亚胡选择辞职。沙龙也是狠角色,他表示“不关心谁反对该计划”,“以色列的经济不会因内塔尼亚胡辞职而受影响”。

后来,内塔尼亚胡又当了总理,国家开始急剧“右转”:2013年大选,利库德集团开始与极右政党“以色列-我们的家园”、“犹太之家”结盟;而自2017年以来,以色列已经在与巴勒斯坦争议地区的定居点上新建了5500套住房。

内塔尼亚胡是迄今为止

和特朗普最“合拍”的外国元首之一

兄弟之死,不足以解释内塔尼亚胡的政策取向,但沙龙当年的蓝图,却实实在在地被“开了倒车”,以色列似乎在偏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国家利益的维持,永远是一项要取得精妙平衡的智力活动。任何偏激的决策,都可能在表面的收益背后带来不为人知的损失。

控制这些风险,让总体利益的呈现不用背负过重的负面代价,是一个决策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即使遭到质疑,即使面对威胁,也要毫不动摇地执行下去。偏执,很有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优点。

可既然世间再无沙龙,以色列的下一代偏执该往何处寻呢?

参考文献:

1、《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 著,载自《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

2、《攻击、攻击、再攻击》,刘亚洲 著,载自《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0期

3、《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特点及其原因浅析》,王耀东、吕忠信 著,载自《学术探索》1990年第4期

4、《沙龙传》,[法]D.阿伊克 著,刘成富 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5月版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别了,沙龙

退让还是进攻,这是个问题。

作者:Grasimov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大绿

以色列政治家沙龙在中东曾经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经常做出一些惊人之举,让世界震惊,但也确确实实地帮助以色列完成了难得的地缘崛起。

这一面,也是今天以色列政坛最为稀缺的一面。

知进退、顾大局

沙龙在以色列的伟业也许得利于早年的军旅生涯,更来自他的天然性格禀赋。此人在早年的军事生涯中就不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士兵,经常抗命不遵。

这样的个性和意识,似乎让沙龙注定将在以色列史上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笔画。

从前线退居政坛,沙龙将沙场上的身经百战与颇多见地平行移植,同时又渐渐展现出他更加出彩夺目的一面。

犹太人的民族文化中,从来没有“宽容和妥协”的存在,因为上帝不给以色列施展宽容、仁慈的余地。

以色列狭窄的战略纵深和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围堵,使以色列永远要示强,并且还要找一个正确的发展之路,使自己永远有示强的资本。

如果只是领土面积上比较

以色列与周边国家没有可比性

然而,真正的战略,绝不是一味地索取,沙龙深谙此理。一个真正的战略家最重要的能力便是知进退,懂取舍。沙龙的激进表现,有时候体现在不断地进攻再进攻,有时候则体现在随时放弃已经到手的肥肉。

汉字“福”的构字

讲究一口田吃饱就是福

吃多了就会撑着

1977年,埃及总统造访以色列,提出和平建议。萨达特回国后,沙龙随即在内阁会议上提出议案:归还西奈首府阿里什。

萨达特说:

“欢迎你们(犹太人)在地球上居住”

沙龙说:“西奈迟早要还给埃及,第四次中东战争已经证明了这是以色列沉重的包袱,不甩掉这个包袱,以色列会丧失主动权。”

埃及西奈半岛与阿里什

然而,以军在当年阿里什争夺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人们不愿意让这些士兵白白牺牲,这一提议理所当然成为了众矢之的,提案未获通过。

两年后,埃以签订和平条约,以色列在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压力下最终还是被迫答应从西奈半岛撤出部队和定居者。

1982年4月25日,

以色列完成从西奈半岛的撤军

后来,萨达特在与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魏兹曼交谈时曾不解地问:“我很奇怪,犹太人这样一个智慧的族群为什么没有提出把阿里什归还我们。如果你们付诸了行动,后续的谈判中你们无疑将占上风。”

以色列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沙龙的决策才是对祖国最好的。

激进的舵手

沙漠里的犹太人具有与众不同的两大特质:危机意识、上帝选民意识。

身处于阿拉伯强敌之中的以色列,从未奢望过什么长久的和平。忧患意识,促使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发愤图强、以进求生,却也使以色列终年人心惶惶、持续紧张。

以色列的集体公社便是这种忧患意识的某种表现

因此,以色列的舵手,既要对外冷酷铁血、手段残忍,又要在内部热血澎湃时拉住缰绳,防止国家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无节制进取。

沙龙,这位身经百战、见地颇多的将军,无疑就是很好的人选。

但青年时代的沙龙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带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时候甚至激进得有点过分。

沙龙(右)与巴列夫商讨军情

想转换好角色,沙龙还需要更多历练。

他的政治生涯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以色列内阁的各种职务,他几乎全部担任过: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农业部长、商业与和工业部长、住房部长、基础设施部长、总理国家安全事务顾问……

到了晚年,行政经验越来越多的沙龙,开始意识到倔强无益于以色列。战场上占尽先机的以色列,在道义和外交制高点上却经常被动,这绝非好消息。

眼见着以色列因为民族性格被国际社会施压,年过古稀的沙龙对自己该做什么,开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但这种正确认知的背后,沙龙承受的压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让以色列用国家而不是民族的语言说话”,沙龙曾经的老上级拉宾就这样死在了极右势力手里。

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面对极端势力的威吓,2005年8月,沙龙在自己的第二个总理任期内,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以色列人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25个定居点撤离,并结束对加沙38年的军管。

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

他说:“2005年底不会有一个犹太人留在加沙,我的撤离计划将改善以色列的安全和经济,并缓解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摩擦。”

已经定居加沙的以色列人大骂沙龙的暴力强拆,但他还是顶住压力,继续执行计划。做出这个决定对沙龙来说也并不容易,甚至违背了他早年的政治倾向。

在沙龙的命令下,

以色列警察强行将人们从定居点的家中拖走。

沙龙军政生涯的最后一个大手笔,夹杂着一片骂声。最终承受了巨大党内压力的沙龙决定退出他耕耘许久的利库德集团,但从加沙撤出的计划绝不会停止。

无顾个人困难,坚定地为国家利益向前进,沙龙可谓“国之舵手”。

世间再无沙龙

丰富的履历,让沙龙遇事,总能处变不惊、进退自如。

他既有“敢同恶鬼争高下”的豪迈;

1967年,沙龙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这样说到:“军队已经准备好将埃及一网打尽。在埃及再次威胁我们之前,又一代人将安稳度过。”

又有“硬骨犯众怒”的勇气;

2005年,沙龙表示:“继续待在利库德,意味着将时间浪费在政治争吵而不是国家利好上”

更有“进退有常”的智慧;

上世纪70年代末,沙龙曾对他手下的将军说:“撤离西奈将为我们赢得主动权;当然,若有朝一日真有战争需要,我派一个装甲师就可以把它轻松夺回。”

沙龙辞职后,以色列先后经历了奥尔默特和内塔尼亚胡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和沙龙同属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

他曾下令给“哭墙”隧道凿一个新的开口;公开表示“国际社会没权利限制以色列打击伊朗”;甚至在今年8月13号公开表示“支持伊拉克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美国、俄罗斯均表示反对)。

哭墙与圣殿山圆顶清真寺

作为唯一一位出生在建国后的总理,内塔尼亚胡没有体验过“沙龙们”开国时经历的艰辛。他对国策的判断更具有直觉性,而不是在历史经验中找到更稳妥的方案。

当然,内塔尼亚胡也会回顾“历史”,但这个“历史”,充满了辛酸、血泪:

比如,他哥哥的死。

内塔尼亚胡兄弟俩的合照,

右一为哥哥乔纳森.内塔尼亚胡

1976年,发生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那一“千里走单骑”式的营救行动至今仍被世界各国特种部队奉为圭臬。

以军唯一的牺牲者,是作为现场指挥者的中校军官乔纳森·内塔尼亚胡。

乔纳森·内塔尼亚胡死于这场作战

《恩德培行动》

哥哥牺牲的同年,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开始在以他哥哥的名字命名的反恐研究中心任职,最后官至中心主任,出版了代表作《恐怖活动:西方如何获胜》,《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以色列和世界》。

20年后,1996年本雅明.内塔尼亚胡首次参选以色列总理,他的竞选口号是:“内塔尼亚胡--要一个安全的和平”。

他成功了,不过在总理位置上,他只待了三年。

后来,为抗议沙龙的“单边撤离计划”,时任财政部长的内塔尼亚胡选择辞职。沙龙也是狠角色,他表示“不关心谁反对该计划”,“以色列的经济不会因内塔尼亚胡辞职而受影响”。

后来,内塔尼亚胡又当了总理,国家开始急剧“右转”:2013年大选,利库德集团开始与极右政党“以色列-我们的家园”、“犹太之家”结盟;而自2017年以来,以色列已经在与巴勒斯坦争议地区的定居点上新建了5500套住房。

内塔尼亚胡是迄今为止

和特朗普最“合拍”的外国元首之一

兄弟之死,不足以解释内塔尼亚胡的政策取向,但沙龙当年的蓝图,却实实在在地被“开了倒车”,以色列似乎在偏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国家利益的维持,永远是一项要取得精妙平衡的智力活动。任何偏激的决策,都可能在表面的收益背后带来不为人知的损失。

控制这些风险,让总体利益的呈现不用背负过重的负面代价,是一个决策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即使遭到质疑,即使面对威胁,也要毫不动摇地执行下去。偏执,很有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优点。

可既然世间再无沙龙,以色列的下一代偏执该往何处寻呢?

参考文献:

1、《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 著,载自《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

2、《攻击、攻击、再攻击》,刘亚洲 著,载自《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0期

3、《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特点及其原因浅析》,王耀东、吕忠信 著,载自《学术探索》1990年第4期

4、《沙龙传》,[法]D.阿伊克 著,刘成富 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5月版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