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南北极旅游显爆发趋势 如何平衡环境与生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南北极旅游显爆发趋势 如何平衡环境与生意

南北极旅游逐渐从少数人的高端旅行走向大众化,国内市场参与者开始关注如何让南北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参与9月20日中国极地旅游论坛的业者都知道,南北极旅游在中国是个高端且迅速增长的生意,到如今已经有必要聊一聊,如何平衡当地脆弱的环境与旅游业,使得南北极旅游生意可持续地发展。

在这个中国旅游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机构共同主办,执惠承办的论坛上,一串数据被反复提及。从2016年的旅行季到2017旅行季,中国游客登陆南极大陆的人数从3944人增加到超过5000人,同比增长30.5%。与十年前相比,这一数字更是翻了近40倍。中国已经超过澳大利亚,成为南极游的第二大国。前往北极的中国游客数量也在日益增长,芬兰、冰岛备受欢迎,而每年到达北极点的邮轮上,预计有一半左右比例的客人来自中国。

参与南北极旅游的市场主体和线路产品都变得多样化。市场参与者从私人定制旅行公司、高端旅行社、邮轮公司到旅游平台。例如阿里旗下的飞猪在捧热了“芬兰极光”线路后,于今年旅行季包下了南极旅游4个船期2000个舱位,把价位降至5万元,明年计划再包5个船期。南北极游相关的线路产品则包括欣赏北极光,体验北欧小镇风情,观看北极熊、企鹅、鲸等野生动物,在大雪原上坐雪橇等。

执惠旅游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国游客出国游主题中选择极地探索的占比达30.3%。另有业内统计,中国赴南极旅行的年龄层不断扩大,不再限于45至70周岁,而开始出现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极地旅游正从专业化、高端化、相对高龄化,向平民化、年轻化、个性化转变。国内专业南极旅行运营商,行之悦旅行创始人杜创曾对媒体表示,“预计在2018年的南极旅行季,中国游客有望突破6000人。”

与此同时,南北极较少有人类活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属于稀缺的旅游资源。南北极区域在地球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冰川和淡水的储存地、全球气候的调节器。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张润钢在论坛上表示,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极地旅游探索的前提,让极地旅游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是不可回避的议题。

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也给南北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资深南极游专家、剑桥大学极地研究所硕士姚松乔在论坛上讲到,游客增长给北极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游客增长而当地软硬件配套不足,导致游客破坏当地环境;脆弱植被被侵扰;带来入侵性物种和细菌;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邮轮给地区海洋带来垃圾负担等。而在南极,游客活动也一定程度影响到企鹅数量。其他影响还包括游客对鲸鱼肉、野生动物的非法需求。

中国科协全委生态专家伍业钢提到,按照《南极条约》,旅游业者需要严格遵守其中的条款,例如在南极的任何活动必须实施环境评估,对南极所有动植物保护,严格控制垃圾量、不带走一草一木,防止邮轮对海洋的污染和干扰等等。

姚松乔认为,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制定来减轻极地旅游对生态的影响,例如制定运营指南,提供旅游活动标准,比如规定野生动物观看时的距离、打扰时间,增强游客教育,提倡安全与负责人的旅行。

“一艘外国邮轮上可能没有中国探险队员或会汉语的工作人员,能为中国游客讲解极地旅游的环保知识和行为规范,只有英文解说,就会造成中国游客教育不充分,影响游客形象。”姚松乔说,建议国内旅游从业者参与到极地旅游的国际进程当中。

“如果丰富一下南北极游的定义,可以称之为去南北极并关注于环境、生态、文化和受教育的旅行。希望在南北极旅行的途中可以传递给游客保护极地的概念,把教育作为南北极游中的重要元素。”从事高端旅游的Abercrombie&Kent公司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樊娜说。这家公司建立有AKP基金会,曾为南极极地气候研究专家捐赠科学研究仪器,同时邀请其带领游客进行极地旅行。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研究院董跃在论坛上透露,国内关于南极非科学考察类活动的管理规定,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推出,另外,他建议旅游行业通过自治的方式建立行业规则,平衡环境与旅游业的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南北极旅游显爆发趋势 如何平衡环境与生意

南北极旅游逐渐从少数人的高端旅行走向大众化,国内市场参与者开始关注如何让南北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参与9月20日中国极地旅游论坛的业者都知道,南北极旅游在中国是个高端且迅速增长的生意,到如今已经有必要聊一聊,如何平衡当地脆弱的环境与旅游业,使得南北极旅游生意可持续地发展。

在这个中国旅游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机构共同主办,执惠承办的论坛上,一串数据被反复提及。从2016年的旅行季到2017旅行季,中国游客登陆南极大陆的人数从3944人增加到超过5000人,同比增长30.5%。与十年前相比,这一数字更是翻了近40倍。中国已经超过澳大利亚,成为南极游的第二大国。前往北极的中国游客数量也在日益增长,芬兰、冰岛备受欢迎,而每年到达北极点的邮轮上,预计有一半左右比例的客人来自中国。

参与南北极旅游的市场主体和线路产品都变得多样化。市场参与者从私人定制旅行公司、高端旅行社、邮轮公司到旅游平台。例如阿里旗下的飞猪在捧热了“芬兰极光”线路后,于今年旅行季包下了南极旅游4个船期2000个舱位,把价位降至5万元,明年计划再包5个船期。南北极游相关的线路产品则包括欣赏北极光,体验北欧小镇风情,观看北极熊、企鹅、鲸等野生动物,在大雪原上坐雪橇等。

执惠旅游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国游客出国游主题中选择极地探索的占比达30.3%。另有业内统计,中国赴南极旅行的年龄层不断扩大,不再限于45至70周岁,而开始出现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极地旅游正从专业化、高端化、相对高龄化,向平民化、年轻化、个性化转变。国内专业南极旅行运营商,行之悦旅行创始人杜创曾对媒体表示,“预计在2018年的南极旅行季,中国游客有望突破6000人。”

与此同时,南北极较少有人类活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属于稀缺的旅游资源。南北极区域在地球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冰川和淡水的储存地、全球气候的调节器。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张润钢在论坛上表示,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极地旅游探索的前提,让极地旅游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是不可回避的议题。

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也给南北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资深南极游专家、剑桥大学极地研究所硕士姚松乔在论坛上讲到,游客增长给北极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游客增长而当地软硬件配套不足,导致游客破坏当地环境;脆弱植被被侵扰;带来入侵性物种和细菌;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邮轮给地区海洋带来垃圾负担等。而在南极,游客活动也一定程度影响到企鹅数量。其他影响还包括游客对鲸鱼肉、野生动物的非法需求。

中国科协全委生态专家伍业钢提到,按照《南极条约》,旅游业者需要严格遵守其中的条款,例如在南极的任何活动必须实施环境评估,对南极所有动植物保护,严格控制垃圾量、不带走一草一木,防止邮轮对海洋的污染和干扰等等。

姚松乔认为,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制定来减轻极地旅游对生态的影响,例如制定运营指南,提供旅游活动标准,比如规定野生动物观看时的距离、打扰时间,增强游客教育,提倡安全与负责人的旅行。

“一艘外国邮轮上可能没有中国探险队员或会汉语的工作人员,能为中国游客讲解极地旅游的环保知识和行为规范,只有英文解说,就会造成中国游客教育不充分,影响游客形象。”姚松乔说,建议国内旅游从业者参与到极地旅游的国际进程当中。

“如果丰富一下南北极游的定义,可以称之为去南北极并关注于环境、生态、文化和受教育的旅行。希望在南北极旅行的途中可以传递给游客保护极地的概念,把教育作为南北极游中的重要元素。”从事高端旅游的Abercrombie&Kent公司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樊娜说。这家公司建立有AKP基金会,曾为南极极地气候研究专家捐赠科学研究仪器,同时邀请其带领游客进行极地旅行。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研究院董跃在论坛上透露,国内关于南极非科学考察类活动的管理规定,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推出,另外,他建议旅游行业通过自治的方式建立行业规则,平衡环境与旅游业的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