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拿下1亿美元融资之后 出海的触宝打算如何回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拿下1亿美元融资之后 出海的触宝打算如何回航?

触宝输入法在海外日活用户9000万,同时,触宝电话则在国内拥有5600多万的日活用户。然而即便如此,这家公司看起来还是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触宝应该是要在国内杀出个回马枪了。

在触宝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办公室里,一面墙上挂着满满当当的液晶屏,上面显示着这家公司最新的业务数据:TouchPal Keyboard同时使用人数12,321,Facebook粉丝数量5,661,000。这些数字在不断跳动,旁边则是一直滚动刷新的Google Play评论。

触宝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手机应用开发商,旗下有两款核心的产品,触宝输入法和触宝电话。

相比起自己的竞品搜狗输入法,它在国内并不是特别为人熟知。2009年,触宝的两位创始人王佳梁和张瞰,在巴塞罗那的GSMA(Global mobile innovation award)通信展评选中一举拿下了“全球移动创新大奖”。在这个契机的推动下,触宝一开始就从海外市场出发。

接连几年,尽管触宝的海外业务蒸蒸日上,在国内却寂寥无声。再回过头时,王小川带着搜狗横扫了国内,连pk机会都没有留下。虽然王佳梁谈起此事还有遗憾,但“如果”是没有意义的。

况且,触宝在北美其实活得不错。

根据触宝提供的数据,触宝输入法在海外日活用户9000万,同时,触宝电话则在国内拥有5600多万的日活用户。然而即便如此,它看起来还是没有什么存在感。

但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触宝应该是要在国内杀出个回马枪了。

专利战:出海的生存法则

2007年1月,苹果发布了第一部触屏iPhone,开启了触屏智能手机的时代。当时还在微软的王佳梁与他的同事张瞰也开始讨论触屏手机是否代表未来,他们的探讨一直延展到输入体验,但当时触屏手机的输入体验极不成熟。

王佳梁和张瞰开始捣鼓为触屏手机做一款体验更好的输入法。令人惊喜的是,在他们把一个产品模型随便扔到论坛后,竟然在两周内产生了10万下载量。

2008年,王佳梁和张瞰离开微软成立触宝。

触宝第一款产品即是为王佳梁和张瞰的老东家微软旗下的Windows Mobile系统开发的一款英文输入法。这款输入法选择面向北美用户,原因很直接,北美市场最早接受App付费,国内App直接让用户掏钱的商业化环境远未成型。

触宝将其输入法的基础功能免费,激活高级功能则要付12.99美元,这样每个月触宝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这是触宝最早期的也最简单直接的商业模式,用户付费。而且,从最开始,触宝就能够为自己产生收入。

在触宝成立的半年后,一次来自GSMA的契机让触宝得到海外通讯行业的认可,进而拿到手机厂商的批量化订单,而得以在海外大规模扩张,商业模式也从to C转向to B。  

“一个高瘦的老头在现场试用了我们产品之后说,近期会让华为或者中兴跟我们联系,”王佳梁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这个老头是欧洲电信运营商T-mobile的VP Dirk A. Bttger,当时的欧美市场,合约机渠道占据主流,电信运营商对手机厂商具有强势话语权。

果然,一个多星期之后,触宝就接到了华为的来电,双方最终签订了12万人民币的合同。“触宝是以‘狐假虎威’的方式打开了Android手机市场。”王佳梁曾说。  

触宝的商业模式也从用户付费改为厂商预装,根据装机量收取专利授权费,这个时候触宝的年收入可以达到千万人民币,盈利也突破百万。触宝依然将市场锁定在海外,王佳梁当时认为,海外市场更重视知识产权,游戏规则也更为明确。

这时全球正处于智能手机迅速渗透普及的趋势中,触宝在海外得到迅速扩张。2011年,触宝输入法出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Android手机输入法20%的市场份额。

另外的80%基本属于早在功能机时代即垄断市场的输入法巨头Nuance,沿袭自功能机时代的“九宫格”输入法就是这家公司专利之一,其在2011年还收购了以滑行输入为特色Swype。

可以说,Nuance是一家靠卖输入法专利授权为生的公司,而触宝从原本全部属于Nuance的厂商预装授权市场中分走了一杯羹,被动了蛋糕的Nuance几次想要收购触宝都被拒绝。

2012年,触宝从Nuance手中抢走高通的大额订单,原本Nuance给高通的报价是300万美元,触宝的报价只有一半,这最终成了双方矛盾引发的导火索。

Nuance以337调查条款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触宝专利侵权。

在海外打官司是一场消耗战,不只是高昂的诉讼费用,漫长诉讼周期带给公司发展的不确定性,已经开始让触宝流失客户和订单。比这还严重的是,这场专利官司直接决定了触宝在海外市场的合法性,这是海外市场的生存法则。

2013年10月21日,ITC主审法官发表速裁决定,认为触宝并未侵犯美国Nuance公司指控的专利。 随后Nuance主动撤诉,触宝成为中国首例在软件产品377调查中获胜的公司。

回到C端 摸索商业模式

这场官司之后,从外界来说,触宝的出海路已经相对平坦。

与厂商的合作每年为触宝带来几千万营业额,也很早就开始有几百万的盈利,要知道对于许多初创企业来说,“活着”就已经很难。但王佳梁还是清楚地感知到,这个方向不太对。

“其实移动互联网最大的还是to C的市场,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模式有问题,正好借助当时打官司的契机我们调整了一下,其实在这之前已经开始慢慢尝试做一些转变。”王佳梁对界面创业记者说。

但具体要怎么做,他心里也没底。

2013年开始,他们面向国内市场推出了触宝号码助手,也就是后来的“触宝电话”。要想拓宽to C市场的大门,网络电话在当时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随后是跑马圈地的三年。网络电话和输入法两个产品的用户数量,总体都在上升,尤其当输入法由合作转为免费给厂商授权后,厂商从用户变成了渠道,这个模式让触宝也节省下了大笔的推广费用。  

但直接面对用户,商业变现没有面对厂商时那么容易了。

2016年开始,在王佳梁看来,触宝的市场用户获取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并且达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公司都从烧钱转向了商业化。

对于商业模式,王佳梁的考虑是:“你会发现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无非几种:第一是广告,而且手机上绝大部分的广告营收是在信息流模式;第二种是游戏;第三种模式是直播。游戏和直播有一些共同点,它都有虚拟礼物的概念。但这三块归根结底来看都偏娱乐化,我觉得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场景肯定更多地向娱乐化的方向转变,它的商业模式肯定也是在娱乐化里面寻找。”

而对于工具类产品,作为一个帮用户节省时间的产品类别,在其核心功能满足的情况下,怎样让用户打发一些无聊的时间?这才是工具化产品变现最核心的问题。

输入法就是一个典型的工具产品:用户日常使用的频率高,且单次使用时间较长。王佳梁也考虑过其他通道,到最后还是发现广告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模式。但输入法也有明显的痛点,它能够承载广告的界面太少了,会让用户觉得十分扎眼。

“第一,我们需要考虑在输入法内部怎么样拓展出一些可能可以运用到广告,或者植入广告的界面。”比如触宝会在工具内推送热词,意味着广告机会的产生;再者,他们寻找在产品内部用户使用频次比较高的场景,其中也有广告展示的机会。和大多数出海公司类似,触宝目前的合作以网盟为主。

第二块实际上是输入法特有的。根据用户平时的使用习惯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触宝对用户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画像,如此一来广告的投放效率得到提升,展示价值自然跟着高了起来,这是其他工具所不具备的。

第三个维度产生于输入法自身的局限性。就像前面所说,输入法使用频率高但展示广告的机会很少,因为王佳梁也采取了与猎豹类似的矩阵打法——开发其他的系统工具,让广告机会变多。

Google Play的评论中有不少人吐槽触宝输入法的广告,但触宝的判断是,用户对广告是有接受度的。触宝曾经测试性地定期投放一些没有广告的版本,整体留存率变化也不那么明显,但相应的商业化变现却能发生明显的改变。  

流量广告之外,触宝也在尝试资讯类的内容分发。但对于这一部分,王佳梁的考虑仅仅是延长用户在工具的停留时间、增强用户黏性,他看清了浏览和搜索的区别,只是补充了用户会感到无聊的场景,并不想做今日头条。

在资讯及广告推送的工具商业化例子中,Wi-Fi万能钥匙已经是著名的成功案例。而在触宝电话上,超过10%的用户会转去资讯浏览,这个效果也超过了王佳梁的预期。

除了广告,这家公司也曾在O2O的时代以摸索生活服务来拓展商业模式,但由于O2O自身发展环境并不成熟,这一段也算是走过弯路。但王佳梁始终认为触宝电话的机会还在后面,“我仍然觉得,触宝电话这个产品最终的商业模式肯定不只是在广告上。”

“但凡回头 机会就没了”

今年5月,触宝宣布完成D轮1亿美金融资,领投方为建银国际和华盖资本,跟投方为启明、SIG和红杉资本。这轮融资背后是一个新的的资本故事——触宝输入法会散发更浓郁的AI气息,而触宝电话想撕出一个更生活化的裂口,去试试成为下一个微信。

“触宝输入法未来的想象空间至少比这些要大,它的商业价值仍然是通过产品矩阵体现的,但是它的战略价值未来还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上,未来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一切”,王佳梁对界面创业记者说。

事实上,王佳梁认为人工智能的落地还尚有时日,“坦率来说,我觉得如果要真正商用,或者说能产生商业价值,其实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这都有可能是十年之后的事,能有多少家公司能活到那天?”

但与很多其他公司一样,AI对于触宝来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战略方向。他认为,近几年人工智能的核心变化在于通过深度学习大数据的方式,从原先的一种规则导向变为数据导向。这样一来,这个领域真正核心的布局也在于数据,一旦数据被垄断,就失去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阿里有了电商的数据,所以在任何情况下腾讯做电商都打不过阿里,因为它的数据只会让它变得越来越强。”王佳梁对界面创业记者说,“现在对我们来说最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去收集那些能够用于将来人工智能的数据,并且想办法得到这些数据。”

在王佳梁的定义里,使用场景越明确,产生的数据也会越垂直,随之产生的数据价值也会越大。

王佳梁不敢肯定输入法的数据价值就一定是最大的,但它必然属于垂直且比较聚焦的数据。“它对人工智能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原因在于它正好聚焦在了人机交互这个领域,实际上人工智能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理解世界的问题,一个是理解人的问题。”

过去触宝的算法基于对各种概率的统计,简单而言就是判断说用户下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概率是多少。而现在他们将统计转变为深度学习,把语言和抽象出来的数据输入到深度网络,再进行训练,结果是比统计学模型的训练效果更好——而且训练本身还有迭代的过程,不断的深度学习之后他们能够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语言模型。

而这些成果,未来或许能印证在触宝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价值上。

很显然,盯上这部分价值的不止触宝一家。在Quora上寻找海外输入法的推荐,会得到许多产品罗列,Gboard、Swiftkey……唯独没有触宝。当然,Branding一直也是这家公司的弱项。需要注意的是,Gboard属于谷歌,而Swiftkey也在2016年2月被微软收购,两家都是人工智能上实力强大的靠山。

这些动作释放出来的信号,被王佳梁读取为“输入法对人工智能的价值,谷歌和微软是能够看到的”。不过,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已经不会表现出对巨头的惧怕了,从某些角度而言,巨头不来反而比较可怕。

而在另一个产品的计划上,触宝电话的未来方向和输入法有些区别。

它可能不会以产品矩阵的形式出现了,而是从拓展用户使用场景的角度,尝试类似美图秀秀的工具转型。目前,触宝电话加入了聊天室功能,也在孵化包括视频聊天在内的实时通信场景。

归根结底,王佳梁还是想让这个电话本向其他方向转变——在实时交互的版图上,成熟的一对一产品还没有出现,这可能是触宝电话留给自己的目标。

说起来这与王佳梁最早的尝试有些关系。在Facebook出现的同期,触宝做过一款类似朋友圈的产品,鼓励用户对通讯录好友分享照片和个人状态,但奈何当时移动互联网还在初期,智能手机尚且没有普及,这个产品只能无疾而终。

从第一轮融资以来,触宝的资金投入主要在产品矩阵和人力成本上,而最新一笔融资,理应会继续投入到产品研发上,包括触宝在硅谷的实验室。

除了在切换B端到C端的商业模式时,触宝有过两三年青黄不接的窘境,其余时候据王佳梁的表述,倒是能够自负盈亏。

投资人选择这家公司都有着相似的逻辑,王佳梁认为触宝之所以被资本认可,是因为“投资人看重的是两款产品其实都有一个未来可以想像的空间。”

尤其是在王佳梁的野心中可以成为另一个微信的触宝电话——触宝电话切入的是一个万亿级的通信市场,而通信领域一直以来对于互联网企业都有相当强大的战略地位。

而这到底是不是痴人说梦?王佳梁不打算理会。“就好像在枪林弹雨当中,前有埋伏,后有追兵,你的生存几率很小,大部分时候你可能都死掉了,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往前冲。但凡回头看一下,机会就没了。”

 

——————————

关注「界面创业」公众号
阅读有价值和有意思的创业报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拿下1亿美元融资之后 出海的触宝打算如何回航?

触宝输入法在海外日活用户9000万,同时,触宝电话则在国内拥有5600多万的日活用户。然而即便如此,这家公司看起来还是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触宝应该是要在国内杀出个回马枪了。

在触宝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办公室里,一面墙上挂着满满当当的液晶屏,上面显示着这家公司最新的业务数据:TouchPal Keyboard同时使用人数12,321,Facebook粉丝数量5,661,000。这些数字在不断跳动,旁边则是一直滚动刷新的Google Play评论。

触宝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手机应用开发商,旗下有两款核心的产品,触宝输入法和触宝电话。

相比起自己的竞品搜狗输入法,它在国内并不是特别为人熟知。2009年,触宝的两位创始人王佳梁和张瞰,在巴塞罗那的GSMA(Global mobile innovation award)通信展评选中一举拿下了“全球移动创新大奖”。在这个契机的推动下,触宝一开始就从海外市场出发。

接连几年,尽管触宝的海外业务蒸蒸日上,在国内却寂寥无声。再回过头时,王小川带着搜狗横扫了国内,连pk机会都没有留下。虽然王佳梁谈起此事还有遗憾,但“如果”是没有意义的。

况且,触宝在北美其实活得不错。

根据触宝提供的数据,触宝输入法在海外日活用户9000万,同时,触宝电话则在国内拥有5600多万的日活用户。然而即便如此,它看起来还是没有什么存在感。

但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触宝应该是要在国内杀出个回马枪了。

专利战:出海的生存法则

2007年1月,苹果发布了第一部触屏iPhone,开启了触屏智能手机的时代。当时还在微软的王佳梁与他的同事张瞰也开始讨论触屏手机是否代表未来,他们的探讨一直延展到输入体验,但当时触屏手机的输入体验极不成熟。

王佳梁和张瞰开始捣鼓为触屏手机做一款体验更好的输入法。令人惊喜的是,在他们把一个产品模型随便扔到论坛后,竟然在两周内产生了10万下载量。

2008年,王佳梁和张瞰离开微软成立触宝。

触宝第一款产品即是为王佳梁和张瞰的老东家微软旗下的Windows Mobile系统开发的一款英文输入法。这款输入法选择面向北美用户,原因很直接,北美市场最早接受App付费,国内App直接让用户掏钱的商业化环境远未成型。

触宝将其输入法的基础功能免费,激活高级功能则要付12.99美元,这样每个月触宝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这是触宝最早期的也最简单直接的商业模式,用户付费。而且,从最开始,触宝就能够为自己产生收入。

在触宝成立的半年后,一次来自GSMA的契机让触宝得到海外通讯行业的认可,进而拿到手机厂商的批量化订单,而得以在海外大规模扩张,商业模式也从to C转向to B。  

“一个高瘦的老头在现场试用了我们产品之后说,近期会让华为或者中兴跟我们联系,”王佳梁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这个老头是欧洲电信运营商T-mobile的VP Dirk A. Bttger,当时的欧美市场,合约机渠道占据主流,电信运营商对手机厂商具有强势话语权。

果然,一个多星期之后,触宝就接到了华为的来电,双方最终签订了12万人民币的合同。“触宝是以‘狐假虎威’的方式打开了Android手机市场。”王佳梁曾说。  

触宝的商业模式也从用户付费改为厂商预装,根据装机量收取专利授权费,这个时候触宝的年收入可以达到千万人民币,盈利也突破百万。触宝依然将市场锁定在海外,王佳梁当时认为,海外市场更重视知识产权,游戏规则也更为明确。

这时全球正处于智能手机迅速渗透普及的趋势中,触宝在海外得到迅速扩张。2011年,触宝输入法出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Android手机输入法20%的市场份额。

另外的80%基本属于早在功能机时代即垄断市场的输入法巨头Nuance,沿袭自功能机时代的“九宫格”输入法就是这家公司专利之一,其在2011年还收购了以滑行输入为特色Swype。

可以说,Nuance是一家靠卖输入法专利授权为生的公司,而触宝从原本全部属于Nuance的厂商预装授权市场中分走了一杯羹,被动了蛋糕的Nuance几次想要收购触宝都被拒绝。

2012年,触宝从Nuance手中抢走高通的大额订单,原本Nuance给高通的报价是300万美元,触宝的报价只有一半,这最终成了双方矛盾引发的导火索。

Nuance以337调查条款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触宝专利侵权。

在海外打官司是一场消耗战,不只是高昂的诉讼费用,漫长诉讼周期带给公司发展的不确定性,已经开始让触宝流失客户和订单。比这还严重的是,这场专利官司直接决定了触宝在海外市场的合法性,这是海外市场的生存法则。

2013年10月21日,ITC主审法官发表速裁决定,认为触宝并未侵犯美国Nuance公司指控的专利。 随后Nuance主动撤诉,触宝成为中国首例在软件产品377调查中获胜的公司。

回到C端 摸索商业模式

这场官司之后,从外界来说,触宝的出海路已经相对平坦。

与厂商的合作每年为触宝带来几千万营业额,也很早就开始有几百万的盈利,要知道对于许多初创企业来说,“活着”就已经很难。但王佳梁还是清楚地感知到,这个方向不太对。

“其实移动互联网最大的还是to C的市场,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模式有问题,正好借助当时打官司的契机我们调整了一下,其实在这之前已经开始慢慢尝试做一些转变。”王佳梁对界面创业记者说。

但具体要怎么做,他心里也没底。

2013年开始,他们面向国内市场推出了触宝号码助手,也就是后来的“触宝电话”。要想拓宽to C市场的大门,网络电话在当时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随后是跑马圈地的三年。网络电话和输入法两个产品的用户数量,总体都在上升,尤其当输入法由合作转为免费给厂商授权后,厂商从用户变成了渠道,这个模式让触宝也节省下了大笔的推广费用。  

但直接面对用户,商业变现没有面对厂商时那么容易了。

2016年开始,在王佳梁看来,触宝的市场用户获取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并且达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公司都从烧钱转向了商业化。

对于商业模式,王佳梁的考虑是:“你会发现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无非几种:第一是广告,而且手机上绝大部分的广告营收是在信息流模式;第二种是游戏;第三种模式是直播。游戏和直播有一些共同点,它都有虚拟礼物的概念。但这三块归根结底来看都偏娱乐化,我觉得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场景肯定更多地向娱乐化的方向转变,它的商业模式肯定也是在娱乐化里面寻找。”

而对于工具类产品,作为一个帮用户节省时间的产品类别,在其核心功能满足的情况下,怎样让用户打发一些无聊的时间?这才是工具化产品变现最核心的问题。

输入法就是一个典型的工具产品:用户日常使用的频率高,且单次使用时间较长。王佳梁也考虑过其他通道,到最后还是发现广告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模式。但输入法也有明显的痛点,它能够承载广告的界面太少了,会让用户觉得十分扎眼。

“第一,我们需要考虑在输入法内部怎么样拓展出一些可能可以运用到广告,或者植入广告的界面。”比如触宝会在工具内推送热词,意味着广告机会的产生;再者,他们寻找在产品内部用户使用频次比较高的场景,其中也有广告展示的机会。和大多数出海公司类似,触宝目前的合作以网盟为主。

第二块实际上是输入法特有的。根据用户平时的使用习惯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触宝对用户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画像,如此一来广告的投放效率得到提升,展示价值自然跟着高了起来,这是其他工具所不具备的。

第三个维度产生于输入法自身的局限性。就像前面所说,输入法使用频率高但展示广告的机会很少,因为王佳梁也采取了与猎豹类似的矩阵打法——开发其他的系统工具,让广告机会变多。

Google Play的评论中有不少人吐槽触宝输入法的广告,但触宝的判断是,用户对广告是有接受度的。触宝曾经测试性地定期投放一些没有广告的版本,整体留存率变化也不那么明显,但相应的商业化变现却能发生明显的改变。  

流量广告之外,触宝也在尝试资讯类的内容分发。但对于这一部分,王佳梁的考虑仅仅是延长用户在工具的停留时间、增强用户黏性,他看清了浏览和搜索的区别,只是补充了用户会感到无聊的场景,并不想做今日头条。

在资讯及广告推送的工具商业化例子中,Wi-Fi万能钥匙已经是著名的成功案例。而在触宝电话上,超过10%的用户会转去资讯浏览,这个效果也超过了王佳梁的预期。

除了广告,这家公司也曾在O2O的时代以摸索生活服务来拓展商业模式,但由于O2O自身发展环境并不成熟,这一段也算是走过弯路。但王佳梁始终认为触宝电话的机会还在后面,“我仍然觉得,触宝电话这个产品最终的商业模式肯定不只是在广告上。”

“但凡回头 机会就没了”

今年5月,触宝宣布完成D轮1亿美金融资,领投方为建银国际和华盖资本,跟投方为启明、SIG和红杉资本。这轮融资背后是一个新的的资本故事——触宝输入法会散发更浓郁的AI气息,而触宝电话想撕出一个更生活化的裂口,去试试成为下一个微信。

“触宝输入法未来的想象空间至少比这些要大,它的商业价值仍然是通过产品矩阵体现的,但是它的战略价值未来还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上,未来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一切”,王佳梁对界面创业记者说。

事实上,王佳梁认为人工智能的落地还尚有时日,“坦率来说,我觉得如果要真正商用,或者说能产生商业价值,其实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这都有可能是十年之后的事,能有多少家公司能活到那天?”

但与很多其他公司一样,AI对于触宝来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战略方向。他认为,近几年人工智能的核心变化在于通过深度学习大数据的方式,从原先的一种规则导向变为数据导向。这样一来,这个领域真正核心的布局也在于数据,一旦数据被垄断,就失去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阿里有了电商的数据,所以在任何情况下腾讯做电商都打不过阿里,因为它的数据只会让它变得越来越强。”王佳梁对界面创业记者说,“现在对我们来说最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去收集那些能够用于将来人工智能的数据,并且想办法得到这些数据。”

在王佳梁的定义里,使用场景越明确,产生的数据也会越垂直,随之产生的数据价值也会越大。

王佳梁不敢肯定输入法的数据价值就一定是最大的,但它必然属于垂直且比较聚焦的数据。“它对人工智能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原因在于它正好聚焦在了人机交互这个领域,实际上人工智能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理解世界的问题,一个是理解人的问题。”

过去触宝的算法基于对各种概率的统计,简单而言就是判断说用户下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概率是多少。而现在他们将统计转变为深度学习,把语言和抽象出来的数据输入到深度网络,再进行训练,结果是比统计学模型的训练效果更好——而且训练本身还有迭代的过程,不断的深度学习之后他们能够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语言模型。

而这些成果,未来或许能印证在触宝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价值上。

很显然,盯上这部分价值的不止触宝一家。在Quora上寻找海外输入法的推荐,会得到许多产品罗列,Gboard、Swiftkey……唯独没有触宝。当然,Branding一直也是这家公司的弱项。需要注意的是,Gboard属于谷歌,而Swiftkey也在2016年2月被微软收购,两家都是人工智能上实力强大的靠山。

这些动作释放出来的信号,被王佳梁读取为“输入法对人工智能的价值,谷歌和微软是能够看到的”。不过,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已经不会表现出对巨头的惧怕了,从某些角度而言,巨头不来反而比较可怕。

而在另一个产品的计划上,触宝电话的未来方向和输入法有些区别。

它可能不会以产品矩阵的形式出现了,而是从拓展用户使用场景的角度,尝试类似美图秀秀的工具转型。目前,触宝电话加入了聊天室功能,也在孵化包括视频聊天在内的实时通信场景。

归根结底,王佳梁还是想让这个电话本向其他方向转变——在实时交互的版图上,成熟的一对一产品还没有出现,这可能是触宝电话留给自己的目标。

说起来这与王佳梁最早的尝试有些关系。在Facebook出现的同期,触宝做过一款类似朋友圈的产品,鼓励用户对通讯录好友分享照片和个人状态,但奈何当时移动互联网还在初期,智能手机尚且没有普及,这个产品只能无疾而终。

从第一轮融资以来,触宝的资金投入主要在产品矩阵和人力成本上,而最新一笔融资,理应会继续投入到产品研发上,包括触宝在硅谷的实验室。

除了在切换B端到C端的商业模式时,触宝有过两三年青黄不接的窘境,其余时候据王佳梁的表述,倒是能够自负盈亏。

投资人选择这家公司都有着相似的逻辑,王佳梁认为触宝之所以被资本认可,是因为“投资人看重的是两款产品其实都有一个未来可以想像的空间。”

尤其是在王佳梁的野心中可以成为另一个微信的触宝电话——触宝电话切入的是一个万亿级的通信市场,而通信领域一直以来对于互联网企业都有相当强大的战略地位。

而这到底是不是痴人说梦?王佳梁不打算理会。“就好像在枪林弹雨当中,前有埋伏,后有追兵,你的生存几率很小,大部分时候你可能都死掉了,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往前冲。但凡回头看一下,机会就没了。”

 

——————————

关注「界面创业」公众号
阅读有价值和有意思的创业报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