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两年,互联网病了,岂止阿里,整个科技圈都该好好反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两年,互联网病了,岂止阿里,整个科技圈都该好好反思

“很多时候事情不是出于公司有一个坏的价值观和糟糕的愿景,而是这个东西(好的价值观和愿景)没有推下去”。

互联网病了么?这是我最近的感慨。

最近两个月,仿佛是互联网公司的集体道歉季,阿里之外,还有,小米、今日头条、美团点评等:小米是校招中员工不适当言论,歧视日语系学生;今日头条则是销售人员协迫客户开户;美团点评则是员工招聘中歧视“黄泛区”…

还有在道歉一事上非常谨慎的网易——去年备受争议的1元购之类的模式,早就下架了。

今天,在对“你今天真好看”团队公开致歉及“小鲤鱼”事件后,阿里CTO张建锋也在内网发文,反思两件事件的抄袭行为对“对合作者的伤害”,并明确将“彻查整个事件并作出严肃处理”。

“国内互联网大公司在与外部开发者合作中缺乏商业诚信和保护原创精神,早已是业内通行弊病”。

抄袭与缺乏诚信,的确是“业内通行弊病”,我也说下自己的经历吧。

我们曾与某团购网站合作,市场部找到我们想做推广,为它们撰写稿件,稿件写好发给对方确认后,便收到对接市场员工回复说,“我们策划部审核未通过”,我也就放下此事了。一个星期后,突然发现我策划的稿件被拆分出一篇新的稿件,通过掐头去尾的洗稿方式,以另一篇稿件发布到了另一个媒体。

另一件事,是某创业公司的CEO,经朋友介绍,他找过来向我咨询品牌与传播方案——从它产品的品牌定位,核心标签,借势对象乃至整个传播节奏。那时候,他的产品准备在某平台,上众筹,与这位朋友很愉快的两次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再之后,他的产品上线了,传播上也与此前我给的方案“纯属巧合”的“雷同”…

两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我也没放在心上,毕竟,维权成本太高。我试图宽慰自己:吃一堑长一智,互联网本就是个小圈子,低头不见抬头见,而能量与人品,总归是守恒的。

抄袭,经常有,但商业诚信和保护原创精神,这些常识,在现在的互联网却是越来越少见。

我们看到各个平台以“信息流”方式,重写资讯时,也催生出无数的“做号者”,拿来稿件,掐头去尾,俗称“洗稿”。即便是几个科技圈知名,以原创自居的号,也是网上收集各种素材,重新编辑整理,换一套自己的语言,插科打诨,便是“原创”。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记者却越来越少,采访也越来越少,贾跃亭倒是通过媒体喊话,总是“下周回国”…

只要有新闻与热点,杜蕾斯总会借着势头,卖弄下机灵。

“陈翔六点半”、“屌丝男士”以及诸多邵氏老电影,各种电视剧,养活了某平台上无数的“视频作者”,他们热衷于一款叫“爱剪辑”的软件,零门槛,轻轻松松迈入“内容创业生态”,享受平台的流量补贴。

微信上,一堆的养生号与鸡汤号,不少人还做成了矩阵,各种掐头去尾的内容,只要有人点击,阅读,便能与广点通分成,拿广告费。到现在,这已经是个数百亿规模的市场。

类似的故事与例子,其实很多,很多。

病来如山倒,究其根源,互联网流行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以及这一法则衍生的——“实用主义”,我死后,哪管那洪水滔天。各家公司都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时至今日,谁还记得互联网PC时代,那篇“狗日的腾讯”一文?山寨之王的腾讯帝国,现在都能把“山寨与抄袭”的毛病砍掉,改为投资,与创业者打成一片,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就不能改?

事实上,从美团点评,到小米、今日头条,阿里乃至其他公司,虽然犯的错是五花八门,但核心命题,其实还是管理——我们并不否认,今日头条、小米、美团点评、阿里,乃至腾讯、百度,都是伟大的公司,我们也不否认,这些企业的价值观与愿景的美好,但核心问题是,这些超级巨头公司,如何把自己的价值观与愿景,真正落地。

伟大的企业,应该在价值观上做到“一万八千人如一人”。

你会看到,几乎互联网所有成功的企业,无不百孔千疮,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今天某员工投机取巧,明天某员工发布“不适言论”,按下葫芦又起瓢。究其根源,实用主义之外,便是这些企业的成功,让员工从“自豪”上升到了“傲慢”,少了谦卑,以及内心深处的某种敬畏之感。

互联网成为显学的同时,成为造富的首选产业,这产业,瞬息万变,而又竞争异常激烈。大公司也好,小企业也罢,以及其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被裹挟,难以抽身。

这两年,也是扩张最迅猛的公司,总是出现各类问题。

Pingwest创始人,知名观察家骆轶航先生说,“讲真,大公司最难的就是如何从上到下保持价值观的一致,以及在操作规范上的统一和标准化”,骆轶航分析,“很多时候事情不是出于公司有一个坏的价值观和糟糕的愿景,而是这个东西(好的价值观和愿景)没有推下去”。

此刻的互联网,的确是病了。

互联网公司们,请你走慢一点,等一等灵魂。

我们的确要“活在当下”,但更应该憧憬一个美好明天,不是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巴巴

5.5k
  • 飞猪:“五一”国内跟团游预订量倍增,出境游增长接近100%
  • 机构:五一出境游商品预订量增长约10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两年,互联网病了,岂止阿里,整个科技圈都该好好反思

“很多时候事情不是出于公司有一个坏的价值观和糟糕的愿景,而是这个东西(好的价值观和愿景)没有推下去”。

互联网病了么?这是我最近的感慨。

最近两个月,仿佛是互联网公司的集体道歉季,阿里之外,还有,小米、今日头条、美团点评等:小米是校招中员工不适当言论,歧视日语系学生;今日头条则是销售人员协迫客户开户;美团点评则是员工招聘中歧视“黄泛区”…

还有在道歉一事上非常谨慎的网易——去年备受争议的1元购之类的模式,早就下架了。

今天,在对“你今天真好看”团队公开致歉及“小鲤鱼”事件后,阿里CTO张建锋也在内网发文,反思两件事件的抄袭行为对“对合作者的伤害”,并明确将“彻查整个事件并作出严肃处理”。

“国内互联网大公司在与外部开发者合作中缺乏商业诚信和保护原创精神,早已是业内通行弊病”。

抄袭与缺乏诚信,的确是“业内通行弊病”,我也说下自己的经历吧。

我们曾与某团购网站合作,市场部找到我们想做推广,为它们撰写稿件,稿件写好发给对方确认后,便收到对接市场员工回复说,“我们策划部审核未通过”,我也就放下此事了。一个星期后,突然发现我策划的稿件被拆分出一篇新的稿件,通过掐头去尾的洗稿方式,以另一篇稿件发布到了另一个媒体。

另一件事,是某创业公司的CEO,经朋友介绍,他找过来向我咨询品牌与传播方案——从它产品的品牌定位,核心标签,借势对象乃至整个传播节奏。那时候,他的产品准备在某平台,上众筹,与这位朋友很愉快的两次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再之后,他的产品上线了,传播上也与此前我给的方案“纯属巧合”的“雷同”…

两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我也没放在心上,毕竟,维权成本太高。我试图宽慰自己:吃一堑长一智,互联网本就是个小圈子,低头不见抬头见,而能量与人品,总归是守恒的。

抄袭,经常有,但商业诚信和保护原创精神,这些常识,在现在的互联网却是越来越少见。

我们看到各个平台以“信息流”方式,重写资讯时,也催生出无数的“做号者”,拿来稿件,掐头去尾,俗称“洗稿”。即便是几个科技圈知名,以原创自居的号,也是网上收集各种素材,重新编辑整理,换一套自己的语言,插科打诨,便是“原创”。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记者却越来越少,采访也越来越少,贾跃亭倒是通过媒体喊话,总是“下周回国”…

只要有新闻与热点,杜蕾斯总会借着势头,卖弄下机灵。

“陈翔六点半”、“屌丝男士”以及诸多邵氏老电影,各种电视剧,养活了某平台上无数的“视频作者”,他们热衷于一款叫“爱剪辑”的软件,零门槛,轻轻松松迈入“内容创业生态”,享受平台的流量补贴。

微信上,一堆的养生号与鸡汤号,不少人还做成了矩阵,各种掐头去尾的内容,只要有人点击,阅读,便能与广点通分成,拿广告费。到现在,这已经是个数百亿规模的市场。

类似的故事与例子,其实很多,很多。

病来如山倒,究其根源,互联网流行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以及这一法则衍生的——“实用主义”,我死后,哪管那洪水滔天。各家公司都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时至今日,谁还记得互联网PC时代,那篇“狗日的腾讯”一文?山寨之王的腾讯帝国,现在都能把“山寨与抄袭”的毛病砍掉,改为投资,与创业者打成一片,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就不能改?

事实上,从美团点评,到小米、今日头条,阿里乃至其他公司,虽然犯的错是五花八门,但核心命题,其实还是管理——我们并不否认,今日头条、小米、美团点评、阿里,乃至腾讯、百度,都是伟大的公司,我们也不否认,这些企业的价值观与愿景的美好,但核心问题是,这些超级巨头公司,如何把自己的价值观与愿景,真正落地。

伟大的企业,应该在价值观上做到“一万八千人如一人”。

你会看到,几乎互联网所有成功的企业,无不百孔千疮,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今天某员工投机取巧,明天某员工发布“不适言论”,按下葫芦又起瓢。究其根源,实用主义之外,便是这些企业的成功,让员工从“自豪”上升到了“傲慢”,少了谦卑,以及内心深处的某种敬畏之感。

互联网成为显学的同时,成为造富的首选产业,这产业,瞬息万变,而又竞争异常激烈。大公司也好,小企业也罢,以及其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被裹挟,难以抽身。

这两年,也是扩张最迅猛的公司,总是出现各类问题。

Pingwest创始人,知名观察家骆轶航先生说,“讲真,大公司最难的就是如何从上到下保持价值观的一致,以及在操作规范上的统一和标准化”,骆轶航分析,“很多时候事情不是出于公司有一个坏的价值观和糟糕的愿景,而是这个东西(好的价值观和愿景)没有推下去”。

此刻的互联网,的确是病了。

互联网公司们,请你走慢一点,等一等灵魂。

我们的确要“活在当下”,但更应该憧憬一个美好明天,不是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