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风暴》票房惨败 灾难片为什么越来越难取悦观众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风暴》票房惨败 灾难片为什么越来越难取悦观众了?

“好的灾难片,并非只是对灾难的简单描摹,不是为了展现灾难来临时的恐怖场面,更不是英雄主义的空泛遐想。”

文丨杨丽娅  江宇琦

耗资1.2亿美元的灾难大片《全球风暴》在全球范围内上映,然而两周过去,反响并不如意。在北美,其首周末仅收获1330万美元票房,第二周周末票房则跌至590万美元。电影于10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3天时间里就砍下了2.26亿元票房,一度让人以为又一部在北美遇冷的电影有机会在中国翻盘了。但事与愿违,从第四天开始,影片票房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单日票房更是跌至2000万左右。随着《雷神3》等大片的上映,《全球风暴》单日票房更是继续下滑至1000万左右。显然,这样的成绩,《全球风暴》将很难收回成本。

口碑方面,《全球风暴》收获的评价更是惨不忍睹:截止11月2号,《全球风暴》烂番茄新鲜度仅15%,爆米花指数为44%;在中国口碑稍好,但其豆瓣评分也仅6.3,仅好于34%的灾难片与36%的科幻片。

这样一番惨烈的景象,难免让人会想起当年灾难片叫好又叫座的盛况与近年来屡屡扑街的惨状。为何灾难片越来越难取悦世界各地的观众了?创意匮乏和观众口味变化间的冲突,或许是造成这一窘境的重要原因。

曾几何时,“叫好又叫座”还是灾难片的标签。1974年拍摄的《火烧摩天轮》作为上世纪70年代灾难片浪潮中最成功的一部电影,在1975年获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等八项提名,最终荣获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歌曲三项奥斯卡奖,被《芝加哥太阳时报》评为“一部永不过时的经典杰作。”

 《火烧摩天轮》

1996年上映的《独立日》制作成本仅7500万美元,但影片最终却以8亿174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在票房大丰收的同时,影片在国内外均收到一致好评,还收获了多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收获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几年后上映的爱情灾难片《泰坦尼克号》更是在斩获18.4320亿美元全球票房的同时,收获国外烂番茄88%的新鲜度与国内豆瓣9.2的高分,成为了永恒的影史经典。

但步入21世纪后,灾难电影在保持着高票房的同时,口碑方面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了。经典灾难大片《后天》虽然斩获了5.4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排在了当年北美票房榜单第七,但其烂番茄新鲜度却跌至45%;2009年的《2012》也收获了4.47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可其烂番茄新鲜度则只有39%。

《后天》 中疯狂涌入的海水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灾难片反而一步步衰退,变得既不叫好也难叫座。

2014年华纳出品的《不惧风暴》北美票房仅4585万美元,全球票房仅1.1亿美元,同时还收到21%的烂番茄新鲜度,甚至被多家媒体称为伪大片;到今天的《全球风暴》,如此高投资下,评分更是创下新低。

纵观灾难片的鼎盛时期,我们可以发现灾难片的盛行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政治格局是紧密联系的——无论是美国大萧条时期,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灾难片总在社会动荡期比较受欢迎。

学者宋云在《灾难片研究》中提出,“从60年代末开始的越南战争、民权运动、黑人解放运动、一直到后来的水门事件,使当代美国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中,而伴随而来的经济衰退更使大量的殷实之家感到了笼罩在自己生活中国的灾难的阴影,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政治危机下惶恐不安的大众使灾难片有了自己理想的社会心理土壤。”

美国大萧条时期,灾难电影的第一次创造潮流出现,灾难片中的很多经典之作,如《金刚》、《飓风》、《旧金山大地震》等都出自这个时期。而遭遇了长岛原子弹爆炸的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院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哥斯拉》、《史前海怪》这类因为核爆炸而被唤醒或者辐射的各种怪物。各种各样可怕的怪物和灾难场景,都印照出当时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慌,这类灾难电影的制作,也都能较好地释放人们内心的焦虑,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安全感。

而随着社会发展趋于稳定,人们通过灾难片寻求逃避的需求也在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寻求刺激与释放压力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灾难片不再是观众逃避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灾难片本身的“套路化”,也极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从而逐渐被观众所舍弃。进口灾难片通常都是有着相似的套路与模式:天灾人祸之下,总有一些统治阶层愚昧混沌,不能及时处理危机,导致整个世界将遭遇毁灭性灾害,而在灾难到来的最后一刻,孤胆英雄上天入地,最后拯救世界。从《独立日》到《全球风暴》,二十年来灾难片在模式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2016年上映的《釜山行》,制作成本不到900万美元,却以累计1156万5479人次的观影人次,成为2016年韩国最高票房纪录电影,同时也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各类影评论中,提及得最多的,就是其不落俗套的设定和在灾难外对于人性、对于亲情等的深度挖掘。编剧邓智仁表示,他向来不喜欢灾难片,因为灾难片的主题千篇一律,离不开“活下来就是爷”的中心思想,“最后要么求生欲大于一切,要么伟光正主角慷慨赴死”。但《釜山行》却让他觉得如“一股清流”,展现了“不断与求生欲望贴身搏斗,迷失却又知返的人性”色彩,而不只是流于表面的道德说教。

在最终上映的版本中孕妇和孩子生还 

正如《灾难片研究》中所说:“好的灾难片,并非只是对灾难的简单描摹,不是为了展现灾难来临时的恐怖场面,更不是英雄主义的空泛遐想。”

如果说对于以前的灾难电影而言,尽可能使用最好的特效、展现出灾难场面的可怕与壮观就能取悦观众的话,那么随着观众的成熟和市场的变化,剧情与影片本身的深度,特别是灾难面前对人性的思考和现实意义,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源:壹娱观察

原标题:《全球风暴》票房惨败,灾难片为什么越来越难取悦观众了?

最新更新时间:11/04 13:5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风暴》票房惨败 灾难片为什么越来越难取悦观众了?

“好的灾难片,并非只是对灾难的简单描摹,不是为了展现灾难来临时的恐怖场面,更不是英雄主义的空泛遐想。”

文丨杨丽娅  江宇琦

耗资1.2亿美元的灾难大片《全球风暴》在全球范围内上映,然而两周过去,反响并不如意。在北美,其首周末仅收获1330万美元票房,第二周周末票房则跌至590万美元。电影于10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3天时间里就砍下了2.26亿元票房,一度让人以为又一部在北美遇冷的电影有机会在中国翻盘了。但事与愿违,从第四天开始,影片票房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单日票房更是跌至2000万左右。随着《雷神3》等大片的上映,《全球风暴》单日票房更是继续下滑至1000万左右。显然,这样的成绩,《全球风暴》将很难收回成本。

口碑方面,《全球风暴》收获的评价更是惨不忍睹:截止11月2号,《全球风暴》烂番茄新鲜度仅15%,爆米花指数为44%;在中国口碑稍好,但其豆瓣评分也仅6.3,仅好于34%的灾难片与36%的科幻片。

这样一番惨烈的景象,难免让人会想起当年灾难片叫好又叫座的盛况与近年来屡屡扑街的惨状。为何灾难片越来越难取悦世界各地的观众了?创意匮乏和观众口味变化间的冲突,或许是造成这一窘境的重要原因。

曾几何时,“叫好又叫座”还是灾难片的标签。1974年拍摄的《火烧摩天轮》作为上世纪70年代灾难片浪潮中最成功的一部电影,在1975年获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等八项提名,最终荣获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歌曲三项奥斯卡奖,被《芝加哥太阳时报》评为“一部永不过时的经典杰作。”

 《火烧摩天轮》

1996年上映的《独立日》制作成本仅7500万美元,但影片最终却以8亿174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在票房大丰收的同时,影片在国内外均收到一致好评,还收获了多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收获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几年后上映的爱情灾难片《泰坦尼克号》更是在斩获18.4320亿美元全球票房的同时,收获国外烂番茄88%的新鲜度与国内豆瓣9.2的高分,成为了永恒的影史经典。

但步入21世纪后,灾难电影在保持着高票房的同时,口碑方面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了。经典灾难大片《后天》虽然斩获了5.4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排在了当年北美票房榜单第七,但其烂番茄新鲜度却跌至45%;2009年的《2012》也收获了4.47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可其烂番茄新鲜度则只有39%。

《后天》 中疯狂涌入的海水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灾难片反而一步步衰退,变得既不叫好也难叫座。

2014年华纳出品的《不惧风暴》北美票房仅4585万美元,全球票房仅1.1亿美元,同时还收到21%的烂番茄新鲜度,甚至被多家媒体称为伪大片;到今天的《全球风暴》,如此高投资下,评分更是创下新低。

纵观灾难片的鼎盛时期,我们可以发现灾难片的盛行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政治格局是紧密联系的——无论是美国大萧条时期,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灾难片总在社会动荡期比较受欢迎。

学者宋云在《灾难片研究》中提出,“从60年代末开始的越南战争、民权运动、黑人解放运动、一直到后来的水门事件,使当代美国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中,而伴随而来的经济衰退更使大量的殷实之家感到了笼罩在自己生活中国的灾难的阴影,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政治危机下惶恐不安的大众使灾难片有了自己理想的社会心理土壤。”

美国大萧条时期,灾难电影的第一次创造潮流出现,灾难片中的很多经典之作,如《金刚》、《飓风》、《旧金山大地震》等都出自这个时期。而遭遇了长岛原子弹爆炸的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院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哥斯拉》、《史前海怪》这类因为核爆炸而被唤醒或者辐射的各种怪物。各种各样可怕的怪物和灾难场景,都印照出当时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慌,这类灾难电影的制作,也都能较好地释放人们内心的焦虑,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安全感。

而随着社会发展趋于稳定,人们通过灾难片寻求逃避的需求也在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寻求刺激与释放压力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灾难片不再是观众逃避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灾难片本身的“套路化”,也极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从而逐渐被观众所舍弃。进口灾难片通常都是有着相似的套路与模式:天灾人祸之下,总有一些统治阶层愚昧混沌,不能及时处理危机,导致整个世界将遭遇毁灭性灾害,而在灾难到来的最后一刻,孤胆英雄上天入地,最后拯救世界。从《独立日》到《全球风暴》,二十年来灾难片在模式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2016年上映的《釜山行》,制作成本不到900万美元,却以累计1156万5479人次的观影人次,成为2016年韩国最高票房纪录电影,同时也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各类影评论中,提及得最多的,就是其不落俗套的设定和在灾难外对于人性、对于亲情等的深度挖掘。编剧邓智仁表示,他向来不喜欢灾难片,因为灾难片的主题千篇一律,离不开“活下来就是爷”的中心思想,“最后要么求生欲大于一切,要么伟光正主角慷慨赴死”。但《釜山行》却让他觉得如“一股清流”,展现了“不断与求生欲望贴身搏斗,迷失却又知返的人性”色彩,而不只是流于表面的道德说教。

在最终上映的版本中孕妇和孩子生还 

正如《灾难片研究》中所说:“好的灾难片,并非只是对灾难的简单描摹,不是为了展现灾难来临时的恐怖场面,更不是英雄主义的空泛遐想。”

如果说对于以前的灾难电影而言,尽可能使用最好的特效、展现出灾难场面的可怕与壮观就能取悦观众的话,那么随着观众的成熟和市场的变化,剧情与影片本身的深度,特别是灾难面前对人性的思考和现实意义,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源:壹娱观察

原标题:《全球风暴》票房惨败,灾难片为什么越来越难取悦观众了?

最新更新时间:11/04 13:5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