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军出击!媒体血洗好莱坞打下一场圣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军出击!媒体血洗好莱坞打下一场圣战

我们试着还原这一连串蝴蝶效应,找出这次好莱坞异乎寻常反应的根源。

《纽约时报》爆出电影大亨、好莱坞金牌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多宗性侵指控已经事发一个月。

该事依然在好莱坞及美国其它行业外如深水炸弹炸开般产生蝴蝶效应,眼看一个人人皆知的弱势强权行业潜规则会因此事而被颠覆。

我们试着还原这一连串蝴蝶效应,找出这次好莱坞异乎寻常反应的根源。

01

10月23日,《洛杉矶时报》曝出曾执导过《豪情四海》(Bugsy)等经典作品的詹姆斯·托贝克(James Toback)是不折不扣的衣冠禽兽,历年来性侵过的女性人数高达325人。

詹姆斯·托贝克

10月30日,美剧《明星伙伴》的主演杰里米·皮文(Jeremy Piven)和美剧《纸牌屋》的主演、演技派男星凯文·斯派西也卷入性骚扰丑闻,凯文·斯派西被迫紧急出柜,但是声称受到凯文斯派西性骚或强暴未遂的受害者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光《纸牌屋》就有8位工作人员站出。

凯文·斯派西

这事对国内人民也影响深重,因为凯文·斯派西的丑闻,《纸牌屋》被迫腰斩,提前收尾。

一周后,又轮到曾执导《尖峰时刻》、《越狱》等知名影视作品的导演、制片布莱特·拉特纳(Brett Ratner)和家喻户晓的著名男演员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11月1日出版的《洛杉矶时报》报道,至少有六名女性指控布莱特·拉特纳性侵。其中包括1995年时因出演影片《异种》而成名的加拿大女演员娜塔莎·亨斯屈奇(Natasha Henstridge)、近年来人气颇高的混血女星奥立薇娅·玛恩(Olivia Munn)、美剧《东镇女巫》的主演杰咪·雷·纽曼(Jaime Ray Newman)等。

布莱特·拉特纳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章见报的前一天晚上,在好莱坞举办的全美犹太人基金会晚宴上,拉特纳才刚拿到专门表彰为美国犹太人社群做出巨大贡献而设立的“生命之树”大奖。

针对布莱特·拉特纳被指控性侵一事的最新进展是,由于《神奇女侠》由华纳与布莱特·拉特纳的制片公司RatPac沙丘娱乐合作打造,“神奇女侠”的扮演者盖尔·加朵表示,如果华纳不与布莱特·拉特纳彻底撇清关系,将拒演《神奇女侠2》。

盖尔·加朵

布莱特·拉特纳被性侵控诉的同一天,洛杉矶女作家Anna Graham Hunter为《好莱坞报道》撰文,指控达斯汀·霍夫曼在1985年拍摄电视电影《推销员之死》时,曾对时年17岁、在片场担任见习生的自己多次进行性骚扰。

达斯汀·霍夫曼

到了11月8号,美国女星克莉丝汀娜·柯恩(Kristina Cohen)透过社交媒体,控诉3年多前遭曾在《绯闻女孩》中饰演富公子查克的英国男星艾德·威斯韦克(Ed Westwick)强暴,艾德威斯韦克否认了该控诉。克莉丝汀娜表示由于好莱坞这阵子的性丑闻一一曝光,让她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一切。

11月10日,美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演员之一路易CK承认自己对多名女演员有过性骚扰举动。

路易CK

丑闻一路延烧,美国举国震惊,星光璀璨的好莱坞黯然失色,百余年来积重难返的电影圈性骚扰问题,再度回到舆论场中。

02

在好莱坞,性骚扰司空见惯,且高度纵容,堪称美国电影界公开的秘密。比如众人皆知的“沙发试镜”,谋求工作机遇的演员会被制片人、导演要求以提供性服务来换取工作机会。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为此提起诉讼,甚至连报怨也很少听到。

这个行当的人对正当的性行为充满热诚,男男女女常以道德捍卫者自居,颁奖典礼上充斥着道貌岸然的与会者。但为了做生意,他们却又可以捏着鼻子做事。

与韦恩斯坦有多次合作的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迫于压力发声

但这次不一样。

以哈维·韦恩斯坦为源头的性侵消息最初被披露时,气氛是诡异的沉默,之后才如野火一般不可收拾地燃烧起来。

多年来一直在追踪韦恩斯坦故事的记者马斯特斯说,这跟时代特点相关,“可能韦恩斯坦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大片制造者了。”

这是时代逐以铭记的恐惧、妥协与坚毅勇气之间的分界线。

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有很多女性不再畏惧别人的看法站出来讲诉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娱乐圈早前爆出的比尔·考斯比(Bill Cosby)和比尔·奥莱利(Bill O'Reilly)性侵案,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上受到沉重打击。考斯比还受到了刑事指控,但最终以无效审判告一段落。

川普上台以后,越演越烈的女权主义不但表现在时尚趋势中,也让平权、男女平等等意识在民众中解放出来,今年年初在美国各地进行的pussy cat游行,女性意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唤醒中。

媒体圈的痛处也被触及到了。比如现今的编辑台上多由男性主导,以致对性别议体过于迟钝或冷漠(据最新数据,美国新闻业聘用的女性比例过去16年仅增加了不到2%,女性从业者占比仅为39.1%)。纽约时报对此做出了亡羊补牢之举,破天荒地增设了“性别编辑”,专门处理与女性权益相关的新闻,同时整合各部门及版面,希望能积极预警或发动性别平权的题材。

所以遇到此次事件,女明星们纷纷出镜分享自己的不耻经历,整个社会也对女性宽容许多。

那些将原罪归咎于女星过于性感,或事后才放空炮的人,都被怒斥观点之腐朽错误,无论事件真相如何能站出来打破沉默的就是一个进步,也是此次性侵事件后社会思维的反响:沉默即帮凶、指责即帮凶

比如有乱伦前科的大导演伍迪·艾伦曾站出来声援好友韦恩斯坦。他对这个“连环强奸犯”表示同情,指责长期以来保持沉默、如今站出来声称自己遭受性侵的女人制造了一种“猎巫迫害的气氛”,他替韦恩斯坦感到“难过”。

伍迪·艾伦

对此女权人士表示 “艾伦与养女结婚,早就名声扫地。”一大波痛批涌向伍迪·艾伦,“正是令艾伦可以自在地发表这种声明的文化缺陷,造就了他和韦恩斯坦:那种令人窒息、充满妄想、拥有极大特权的强大男人,这才是多年以来好莱坞和美国的悲哀现实与诡异沉默。”

又比如在《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里Sheldon木讷书呆毫无吸引力的女朋友Amy扮演者 Mayim Bialik,在此事发表的看法就说,她一向穿着与打扮都以自我保护为基本,在公众场合,绝对不会衣着妖艳,并绝对不和男士们打情骂俏。言下之意,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Mayim Bialik

当然她的言论被一片喊打声淹没,也变成不光彩的反面案例。

女作家韦斯特在《纽约时报》发文:“猎巫行动来了,但不是猎取你的生命。我们的目标是你们留下的传奇。身为韦恩斯坦要付出的代价,是他将不再是韦恩斯坦。司法制度对我们不利;我们没有体制内的权力;我们没有大量的金钱或总统职位;但我们有我们的故事,我们将会不断讲述这些故事。”

这件事的传播力度之广泛与深刻,也与当下社交媒体的普及不无关系。事件出来后,女演员alyssa millano以#MeToo为关键字号召曾经有过被性侵经历的人,能够打破沉默勇敢分享自己的遭遇,这也让性侵事件影响普及地更深远,那些本来胆小而恐惧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看到身边的人站出来后,自己也终于无畏地说出自己的遭遇,从而让性侵这件事能够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

这个话题引起的反响出乎意料,无数人在这个标签下写下了自己被性侵的经历,不再觉得那是耻辱。

03

《纽约时报》如何突破潜规则防线,丢出这个震撼报道?

在过去,官司恐吓、心理胁迫、肢体或语言侵犯,都是媒体曝光的高墙,不少八卦专栏及娱乐新闻作者都是电影公司的支薪写手。若有记者就哈维·韦恩斯坦性侵事件调查会遭到恐吓与公关游说,受害女星们也会因自身利益选择噤声。

哈维·韦恩斯坦还擅长用各种方式笼络收买记者,包括邀请记者参与剧本创作、担任电影顾问或签约新书等。

性侵或性骚扰案的报道难度太高了!除去业内的威逼利诱,性侵现场多位于酒店房间等高级隐私场所,本来就举证不易,受害者孤立无援,涉及双方声誉,事后又惧于权势与法律资源不敢声张,三是社会压力、刻板印象及权力不对等,提出指控后受到软硬兼施私下和解不了了之,所以如何将一起“私下附耳的传言”、“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转为“坚实可靠又有可信度的公开报道”,是调查记者们一直头痛的大问题。

这一次《纽约时报》关于性侵案的调查,缘起于今年以来科技圈及电影电视圈都相继爆出性骚扰丑闻,调查记者Jodi Kantor和同事Megan Twohey想要挖掘更多源于性丑闻的案例时,才将方向锁定了,哈维·韦恩斯坦。

记者们花了4个月时间,设法拿到哈维公司的内部备忘录,其中包括不同受害者提出的指控及和解金的流向记录,这些白纸黑字是之后的重要突破口,也让新闻媒体可以不用曝光当事人而能举证指控与和解,避免了法律风险。

除了受害者外,记者们也采访了公司现任与前任员工,掌握了至少8起和解个案,加上女星Ashley Judd愿意出面公开指控,这就让纽约时报敢于出手向影业大亨宣战,这也引发了之后格温妮丝派特洛、安吉丽娜朱莉等影视圈知名人士的相继出面,让安静诡异到异常的好莱坞终于掀起惊涛巨浪。

格温妮丝·派特洛

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此次的报道记者中还出现了Ronan Farrow,这位伍迪·艾伦的儿子一直为受父亲性侵的姐妹出声矢志与父决裂,他本身就花了几个月时间追踪哈维事件,也采访了多位受害者。

Ronan Farrow

新闻媒体在被权势摆弄、被广告商承包已至失去监督效力若干年后,终于开始反思是否长期漠视了这种显而易见的扭曲结构,是否因为太轻易纵容而让权力团体持续为所欲为?是否舆论导向的不正确,让责任都归咎于受害方,导致受害人不敢吭声。

所以新闻爆发后出来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明确:感谢她们敢于站出来说话。

正如电影《惊爆焦点》的教士集体性侵案一般,哈维案揭示了新闻工作为何是一个充满风险、挫折与徒劳但深具社会意义的职业,也映射出扒粪新闻(muckraking journalism)的价值:不在于满足读者的窥私猎奇,也不在于提供八卦谈资,而是为弱者发声,为无力者给力,挖掘人性中丑陋艰辛的一面,逼出权力护城河后方的侵犯者,让受害者得到告慰,让不公正的集体结构得以浮显。

会有更多盖子被掀开。

保有公开秘密的时代,是时候走向尽头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军出击!媒体血洗好莱坞打下一场圣战

我们试着还原这一连串蝴蝶效应,找出这次好莱坞异乎寻常反应的根源。

《纽约时报》爆出电影大亨、好莱坞金牌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多宗性侵指控已经事发一个月。

该事依然在好莱坞及美国其它行业外如深水炸弹炸开般产生蝴蝶效应,眼看一个人人皆知的弱势强权行业潜规则会因此事而被颠覆。

我们试着还原这一连串蝴蝶效应,找出这次好莱坞异乎寻常反应的根源。

01

10月23日,《洛杉矶时报》曝出曾执导过《豪情四海》(Bugsy)等经典作品的詹姆斯·托贝克(James Toback)是不折不扣的衣冠禽兽,历年来性侵过的女性人数高达325人。

詹姆斯·托贝克

10月30日,美剧《明星伙伴》的主演杰里米·皮文(Jeremy Piven)和美剧《纸牌屋》的主演、演技派男星凯文·斯派西也卷入性骚扰丑闻,凯文·斯派西被迫紧急出柜,但是声称受到凯文斯派西性骚或强暴未遂的受害者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光《纸牌屋》就有8位工作人员站出。

凯文·斯派西

这事对国内人民也影响深重,因为凯文·斯派西的丑闻,《纸牌屋》被迫腰斩,提前收尾。

一周后,又轮到曾执导《尖峰时刻》、《越狱》等知名影视作品的导演、制片布莱特·拉特纳(Brett Ratner)和家喻户晓的著名男演员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11月1日出版的《洛杉矶时报》报道,至少有六名女性指控布莱特·拉特纳性侵。其中包括1995年时因出演影片《异种》而成名的加拿大女演员娜塔莎·亨斯屈奇(Natasha Henstridge)、近年来人气颇高的混血女星奥立薇娅·玛恩(Olivia Munn)、美剧《东镇女巫》的主演杰咪·雷·纽曼(Jaime Ray Newman)等。

布莱特·拉特纳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章见报的前一天晚上,在好莱坞举办的全美犹太人基金会晚宴上,拉特纳才刚拿到专门表彰为美国犹太人社群做出巨大贡献而设立的“生命之树”大奖。

针对布莱特·拉特纳被指控性侵一事的最新进展是,由于《神奇女侠》由华纳与布莱特·拉特纳的制片公司RatPac沙丘娱乐合作打造,“神奇女侠”的扮演者盖尔·加朵表示,如果华纳不与布莱特·拉特纳彻底撇清关系,将拒演《神奇女侠2》。

盖尔·加朵

布莱特·拉特纳被性侵控诉的同一天,洛杉矶女作家Anna Graham Hunter为《好莱坞报道》撰文,指控达斯汀·霍夫曼在1985年拍摄电视电影《推销员之死》时,曾对时年17岁、在片场担任见习生的自己多次进行性骚扰。

达斯汀·霍夫曼

到了11月8号,美国女星克莉丝汀娜·柯恩(Kristina Cohen)透过社交媒体,控诉3年多前遭曾在《绯闻女孩》中饰演富公子查克的英国男星艾德·威斯韦克(Ed Westwick)强暴,艾德威斯韦克否认了该控诉。克莉丝汀娜表示由于好莱坞这阵子的性丑闻一一曝光,让她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一切。

11月10日,美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演员之一路易CK承认自己对多名女演员有过性骚扰举动。

路易CK

丑闻一路延烧,美国举国震惊,星光璀璨的好莱坞黯然失色,百余年来积重难返的电影圈性骚扰问题,再度回到舆论场中。

02

在好莱坞,性骚扰司空见惯,且高度纵容,堪称美国电影界公开的秘密。比如众人皆知的“沙发试镜”,谋求工作机遇的演员会被制片人、导演要求以提供性服务来换取工作机会。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为此提起诉讼,甚至连报怨也很少听到。

这个行当的人对正当的性行为充满热诚,男男女女常以道德捍卫者自居,颁奖典礼上充斥着道貌岸然的与会者。但为了做生意,他们却又可以捏着鼻子做事。

与韦恩斯坦有多次合作的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迫于压力发声

但这次不一样。

以哈维·韦恩斯坦为源头的性侵消息最初被披露时,气氛是诡异的沉默,之后才如野火一般不可收拾地燃烧起来。

多年来一直在追踪韦恩斯坦故事的记者马斯特斯说,这跟时代特点相关,“可能韦恩斯坦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大片制造者了。”

这是时代逐以铭记的恐惧、妥协与坚毅勇气之间的分界线。

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有很多女性不再畏惧别人的看法站出来讲诉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娱乐圈早前爆出的比尔·考斯比(Bill Cosby)和比尔·奥莱利(Bill O'Reilly)性侵案,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上受到沉重打击。考斯比还受到了刑事指控,但最终以无效审判告一段落。

川普上台以后,越演越烈的女权主义不但表现在时尚趋势中,也让平权、男女平等等意识在民众中解放出来,今年年初在美国各地进行的pussy cat游行,女性意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唤醒中。

媒体圈的痛处也被触及到了。比如现今的编辑台上多由男性主导,以致对性别议体过于迟钝或冷漠(据最新数据,美国新闻业聘用的女性比例过去16年仅增加了不到2%,女性从业者占比仅为39.1%)。纽约时报对此做出了亡羊补牢之举,破天荒地增设了“性别编辑”,专门处理与女性权益相关的新闻,同时整合各部门及版面,希望能积极预警或发动性别平权的题材。

所以遇到此次事件,女明星们纷纷出镜分享自己的不耻经历,整个社会也对女性宽容许多。

那些将原罪归咎于女星过于性感,或事后才放空炮的人,都被怒斥观点之腐朽错误,无论事件真相如何能站出来打破沉默的就是一个进步,也是此次性侵事件后社会思维的反响:沉默即帮凶、指责即帮凶

比如有乱伦前科的大导演伍迪·艾伦曾站出来声援好友韦恩斯坦。他对这个“连环强奸犯”表示同情,指责长期以来保持沉默、如今站出来声称自己遭受性侵的女人制造了一种“猎巫迫害的气氛”,他替韦恩斯坦感到“难过”。

伍迪·艾伦

对此女权人士表示 “艾伦与养女结婚,早就名声扫地。”一大波痛批涌向伍迪·艾伦,“正是令艾伦可以自在地发表这种声明的文化缺陷,造就了他和韦恩斯坦:那种令人窒息、充满妄想、拥有极大特权的强大男人,这才是多年以来好莱坞和美国的悲哀现实与诡异沉默。”

又比如在《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里Sheldon木讷书呆毫无吸引力的女朋友Amy扮演者 Mayim Bialik,在此事发表的看法就说,她一向穿着与打扮都以自我保护为基本,在公众场合,绝对不会衣着妖艳,并绝对不和男士们打情骂俏。言下之意,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Mayim Bialik

当然她的言论被一片喊打声淹没,也变成不光彩的反面案例。

女作家韦斯特在《纽约时报》发文:“猎巫行动来了,但不是猎取你的生命。我们的目标是你们留下的传奇。身为韦恩斯坦要付出的代价,是他将不再是韦恩斯坦。司法制度对我们不利;我们没有体制内的权力;我们没有大量的金钱或总统职位;但我们有我们的故事,我们将会不断讲述这些故事。”

这件事的传播力度之广泛与深刻,也与当下社交媒体的普及不无关系。事件出来后,女演员alyssa millano以#MeToo为关键字号召曾经有过被性侵经历的人,能够打破沉默勇敢分享自己的遭遇,这也让性侵事件影响普及地更深远,那些本来胆小而恐惧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看到身边的人站出来后,自己也终于无畏地说出自己的遭遇,从而让性侵这件事能够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

这个话题引起的反响出乎意料,无数人在这个标签下写下了自己被性侵的经历,不再觉得那是耻辱。

03

《纽约时报》如何突破潜规则防线,丢出这个震撼报道?

在过去,官司恐吓、心理胁迫、肢体或语言侵犯,都是媒体曝光的高墙,不少八卦专栏及娱乐新闻作者都是电影公司的支薪写手。若有记者就哈维·韦恩斯坦性侵事件调查会遭到恐吓与公关游说,受害女星们也会因自身利益选择噤声。

哈维·韦恩斯坦还擅长用各种方式笼络收买记者,包括邀请记者参与剧本创作、担任电影顾问或签约新书等。

性侵或性骚扰案的报道难度太高了!除去业内的威逼利诱,性侵现场多位于酒店房间等高级隐私场所,本来就举证不易,受害者孤立无援,涉及双方声誉,事后又惧于权势与法律资源不敢声张,三是社会压力、刻板印象及权力不对等,提出指控后受到软硬兼施私下和解不了了之,所以如何将一起“私下附耳的传言”、“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转为“坚实可靠又有可信度的公开报道”,是调查记者们一直头痛的大问题。

这一次《纽约时报》关于性侵案的调查,缘起于今年以来科技圈及电影电视圈都相继爆出性骚扰丑闻,调查记者Jodi Kantor和同事Megan Twohey想要挖掘更多源于性丑闻的案例时,才将方向锁定了,哈维·韦恩斯坦。

记者们花了4个月时间,设法拿到哈维公司的内部备忘录,其中包括不同受害者提出的指控及和解金的流向记录,这些白纸黑字是之后的重要突破口,也让新闻媒体可以不用曝光当事人而能举证指控与和解,避免了法律风险。

除了受害者外,记者们也采访了公司现任与前任员工,掌握了至少8起和解个案,加上女星Ashley Judd愿意出面公开指控,这就让纽约时报敢于出手向影业大亨宣战,这也引发了之后格温妮丝派特洛、安吉丽娜朱莉等影视圈知名人士的相继出面,让安静诡异到异常的好莱坞终于掀起惊涛巨浪。

格温妮丝·派特洛

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此次的报道记者中还出现了Ronan Farrow,这位伍迪·艾伦的儿子一直为受父亲性侵的姐妹出声矢志与父决裂,他本身就花了几个月时间追踪哈维事件,也采访了多位受害者。

Ronan Farrow

新闻媒体在被权势摆弄、被广告商承包已至失去监督效力若干年后,终于开始反思是否长期漠视了这种显而易见的扭曲结构,是否因为太轻易纵容而让权力团体持续为所欲为?是否舆论导向的不正确,让责任都归咎于受害方,导致受害人不敢吭声。

所以新闻爆发后出来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明确:感谢她们敢于站出来说话。

正如电影《惊爆焦点》的教士集体性侵案一般,哈维案揭示了新闻工作为何是一个充满风险、挫折与徒劳但深具社会意义的职业,也映射出扒粪新闻(muckraking journalism)的价值:不在于满足读者的窥私猎奇,也不在于提供八卦谈资,而是为弱者发声,为无力者给力,挖掘人性中丑陋艰辛的一面,逼出权力护城河后方的侵犯者,让受害者得到告慰,让不公正的集体结构得以浮显。

会有更多盖子被掀开。

保有公开秘密的时代,是时候走向尽头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