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死亡 抵达“永生”世界

张兰坡试着用摄影加绘画的方式去表达对生命与死亡的体验。透过死亡本身,看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它横扫一切虚妄和躁动,荡平内心的层层欲壑。

如果说摄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那么张兰坡的作品则是将摄影与绘画相融合,以此展开对漫长人生的深刻思考。

张兰坡,祖籍湖南,生于兰州。因此在很多公开场合中,张兰坡都称甘肃为他的第二故乡。如今的张兰坡在广州高校任教,教授绘画。在工作之余,他开始了摄影创作,并以摄影师的身份参加了今年的平遥摄影展。在摄影创作上,张兰坡认为自己是半路出家,所以少了摄影本体论方面的负担,这也使得他的每一张作品都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制作。

《神话》——一
《神话》——二
《神话》——三

张兰坡此次参展的 “骨灰神话” 系列作品,以骨灰、尸骸为主要元素进行创作。无论这次展览,还是在以往的展览,张兰坡的创作题材都显得十分独特。当真实的生命成为创作元素时,死与生也以具象的形式展现的观众面前,而这样的题材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

早在十几年前的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上,张兰坡拍摄的以人体标本为素材的《立约记》系列没展出几天就被撤展了。当时一同展出的作品大多是讴歌生活的花鸟鱼虫和风景人物画,无论是《立约记》的题材还是观感,都与那些作品格格不入。只是让张兰坡没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规模较小的内部展览上,他的作品“这么快就被下令撤了”。这件事让张兰坡有些灰心,这个系列的创作也因此搁置了许多年。

在之后的生活里,张兰坡又见证了几次衰竭和死亡。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他屡屡夜不能寐,时常在傍晚到郊外林场的山顶,坐到暮霭四合、山风渐紧、虫鸣渐起,心凝形释。或许正是这次撤展的小小打击,给了张兰坡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也让他更加有信心继续完成这个系列的创作。2014年,这组作品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摄影新锐评赛中进行了展出,其后在全国不同地方逐渐有了更多的展览机会。相比十多年前展览时的境况,现今社会的宽容度有明显的变化。尽管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主动去思考死亡,但是当作品的视角和立场足够鲜明时,它自然会分化观众。

“许多时候观众们的观点比我的作品更令人吃惊和耐人回味。伦理问题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历来看待生死的态度和方式都千差万别,不离人心且暴露人性。”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进行持续不断地深入思考时,迟早会指向终极的追问和终极的解决。同样,当我们对骨灰的时候,我会自然地反推一切关于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每一位被缓缓推进高温烈焰中的逝者都让我联想到生命最初无声的萌动。焚尸炉上空升起的并非一缕青烟,其中还夹杂着带有余温随风飘散徐徐落下的骨灰。炉门开处,灰烬中偶尔还能看到烧的暗褐变形的硬币和戒指以及再也无法使用的各类钥匙。人类比任何动物都更能认识到生命短促的必然终局。感叹宿命是很容易的,而真正让人赞叹的是人类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坦然。”

《欢乐颂》——一
《欢乐颂》——三
《欢乐颂》——四
《欢乐颂》——五
《欢乐颂》——八

影响观众观感的因素很多,张兰坡的作品会成为一个引子,勾出观众的过往经历和当时的心境,而是否会深入的思考某些问题,却不是张兰坡能左右的。对于每一幅作品的解读,张兰坡希望观众自己去感受。就像张兰坡所说的,“作品犹如孩子,一旦出生便会自己生长。它会遇到爱它的人,也会遇到厌它的人”。

死亡是生命的终止,是生存的反面。死亡是自然进化中的一个环节,是自然变化的必然经历。不愿直面死亡的人,也难以直面人心。然而人的精神存在超越生命的力量。

“死亡的本质很简单,从物质的角度来讲是不灭的循环,从生命的角度来讲又是绝对的寂灭。重要的是死亡像一扇门,一旦推开,迎面能看到人性中的各种光明与阴暗、复杂而又矛盾的两难之境。不愿直视死亡的人,也难以直面人心。毕竟死亡作为能让人生所有价值重估的零坐标,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拿来自我比照的。但这把标尺却能让我们将这个变化万千烈火烹油般热闹的世界看得相对澄澈旷远,在天空之镜下照见自己出发时的方向和路上所做的取舍。”

《龙袍》——一
《龙袍》——二
《龙袍》——三

尽管是用骨灰和尸骸进行创作,但张兰坡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由衷而生,自然而然的。他不需要某种信仰去支持他,引导他。“当你看到某些宗教典籍中反复通过炫耀对于异教徒的集体杀戮和大清洗来证明神的威力和荣光时,你很难采信这些光芒四射的谎言。”生和死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即使不去主动思考,也无法回避。

《韶光》——一
《韶光》——二

事实上,“骨灰神话”是为了这次的展览而临时添加的一个概括。在最初的创作《立约记》之后,张兰坡转向绘画方面的探索。在这次的平遥摄影展上,张兰坡也选了其中两张以人体标本为题材的作品一并展出,主要是为了呈现他这个系列的思考变化。通过长时间的尝试和探索,张兰坡用摄影加绘画的方式去表达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他希望通过拍摄尸骸和骨灰来达到重构生命图景的目的。在创作中,张兰坡构建了几个场景,无论是《神话一》中浮现的骨灰堤岸边无数隐现的儿童画作滑入幽深的圆形湖底,还是《神话二》中骨灰构成的翻滚着泥土的蚁穴出口,每一粒灰烬都像一个灵魂,互相推挤碾压,但最终都被死亡封存在时间的长河中。

 

摄影师:张兰坡

 

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