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文庙旧书市场:一块钱的回忆

上海文庙,坐落于黄浦区文庙路215号,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每个周日,二手书商聚集在文庙内摆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自1986年开始,文庙旧书集市一年举办4次(春节、元宵节、暑假、国庆节),每次持续四到五天。到1993年,文庙旧书市场更改为一周一次。然而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仅为1元的门票费。在这座祭祀儒学大师的圣殿里,后人用对图书的热情供奉着孔夫子。在纸质刊物日益衰弱的当下,旧书市场的活跃再现了线下书籍买卖的繁荣景象。

甘霖 范剑磊 · 评论(0)

  • 周日上午,文庙旧书市场人头攒动。摊主们以大成殿前的露天广场中央为据点展开摊位,另一些摊主在大院四周的屋檐下摆放自己的书籍,预留出一条长形通道以方便人流顺利通行。但无数购书者在摊前停驻翻阅书籍,无意间将道路变得拥挤不堪。

  • 1993年之前的几年间,文庙旧书集市一年办4次(春节、元宵节、暑假、国庆节),每次开四、五天。复旦大学几位同学向市长写信,要求开办象法国塞纳河边十里书市一样的旧书集市,区文化馆获此信息,邀请出版、公安、工商、文化等行政机关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座谈,征求他们对举办旧书集市的意见,得到一致赞许。经过筹备,建成“上海文庙旧书集市”,于每周日开放。

  • 在2001年到2002年期间,文庙的周日旧书市场的客流量可以达到8000至9000人,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当年文庙共设了250个摊位,仍然供不应求,为了抢一个摊位,摊主们甚至要连夜排队。“淘友们”为了淘到好货,常常天没亮就去到旧书市场。

  • 旧书市场以二手书为主,书籍年代却是有老有新。老到几十年前的连环画,新到现代艺术,品种繁多,可以满足各个年龄层次购书者的不同需求。

  • 购书者中大部分是图书爱好者,他们除了买书、看书,在旧书市场还能结交一帮“书友”,可以互相讨论切磋,商讨心得。即便不买书,花一块钱过来找朋友聊聊天也非常惬意,文庙旧书市场成为了中老年人消磨时间的休闲场所。

  • 收藏家和商业书商也是这里的常客。与一般购书者不同,他们懂行,擅长“捡漏”,可以在成千上万本旧书中可以找出具有收藏价值或升值价值的书籍。比如一套50年代的《红楼梦》,品相不错的话,价格至少在一万元以上。要是80年代的,那就不值多少钱了。

  • 数量的多少和版本的稀缺决定了旧书的价格。笔者亲眼目睹一本残破且缺页的齐天大圣美术画册以120元高价被一位藏友收入囊中。旧书由摊主自行定价,购书者可与摊主“讨价还价”,用称心如意的价格将心仪的图书带回家。

  • 市场内,这种一口价的摊位也比比皆是。如果可以挑选到喜欢的书籍,这个价格真的是经济又实惠。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热衷于逛旧书市场。不单单是购书,更是寻找一份怀旧情怀。一位青年看到小时候的连环画,满脸惊喜。

  • 旧书市场不仅卖书,也卖一些过去的小玩意。文革时期家家户户佩戴的毛主席徽章,是父辈小时候争相收集、互相攀比的“骄傲”。

  • 旧时代的粮票、肉票、布票、邮票,甚至黑白日历,被精心地放入集邮本中。不经意间就发现了自己母亲出生年份的日历。

  • 彩色卡片似的日历是父辈年轻时候摩登的象征。听父亲说,以前皮夹子里夹一张这样的日历,是非常时髦的一件事情。

  • 如果家里有囤积的旧书,还可以拿到旧书市场来回收。比起当废纸称斤论两地将旧书贱卖,这里旧书回收的价格和价值都要有意义的多。

  • 摊主们有商业小贩,但很多也是爱书者。一位摊主在摆摊闲暇时,打开一本书,细细品味着。

  • 文庙旧书市场每周日早上7点半准时开市,下午3点散场。只要晴好天气,摊主们的一天周末时间都在此度过。随着在线书的日渐普遍,书市的确很难回归以前的辉煌。但有广大爱书者们的支持和追捧,相信文庙旧书市场将一直延续,成为我们几代人寻找记忆和文明的归属地。

更多图片报道

评论(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