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硅谷散记(45):硅谷的“小众”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硅谷散记(45):硅谷的“小众”故事

这个世界还有大和小之分吗?

【加拿大头条(Canadanews)张家卫教授撰写】无论怎么看,硅谷都是一个小众故事!

我查了下,其核心区域仅仅800平方公里,如果与全球陆地面积14900万平方公里的数值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点开了Google地球,这是一幅我们熟悉的地球图像,我们看不到硅谷,同样也看不到美国,当然也看不到中国.....但我试着将我的位置放在Google 地球的高清地图上搜了下,瞬间就找到了我—一家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的星巴克咖啡店,而且是如此的清晰,街道与车辆、行人都历历在目。如果我们说这是科技的力量,那么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了?这个世界还有大和小之分吗?大和小,似乎仅仅决定于我们的指尖滑动几下,或者仅仅取决于我们的念想......

互联网和新科技不仅仅是科技本身,这个世界变了——地球的边界变得模糊,大众和小众的边界变得模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模糊......

今天的思考聚焦于硅谷和小众,而小众的研究,离不开互联网的研究,因为是互联网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高速进化才使“小众”这一概念从传统的“Geek”标签从容的进入大众视野,并且展现出如今随处可见的商业魅力。

我们简单追溯一下互联网的历史,其研究缘起于1950年时候的美国,成形于于1960年的美国国防部。1986年,美国大学之间实现了互联,1990年,互联网开始向公众开放,而到了1996年,“Internet”一词才被广泛流传.......正是这短短的十年时间,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开始改变世界,而2007年,苹果手机的诞生,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的变化继续加速.....

我又查了一下全球20强的超级品牌(2014年数据):1)苹果,2)谷歌,3)可口可乐,4)IBM,5)微软,6)美国电气,7)麦当劳,8)Samsung,9)Intel,10)丰田,11)奔驰,12)宝马,13)Cisco,14)迪斯尼,15)惠普,16)吉列,17)LV,18)Oracle,19)亚马逊, 20)本田。其中有6家公司的总部设在硅谷(苹果,谷歌,Intel,Cisco,惠普,Oracle),另外6家公司则在硅谷设有分部(IBM,微软,美国电气,Samsung,迪士尼,亚马逊),合计有12家超级品牌公司落户在了硅谷。无疑,这个名单中还少了新贵Facebook,也没有出现中国,比如我们引以自豪的华为和阿里巴巴等......

这样子的排名其实不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拿来只是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为什么凡是与科技有关联的,都聚集来了硅谷?来自中国的华为、京东、苏宁和BAT等IT领域的巨头们同样也纷纷在硅谷布局。如此看来,硅谷这个小地方,还是一个“小众”品牌聚集的地方吗?至少对于科技领域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大众”趋之若鹜的地方.......

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如果以美元计,加州的经济体总量已经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而这一奇迹的产生相当部分来自于“小众”的硅谷贡献,这是地球人的共识。

硅谷,发源于上世纪的50年代末,真正的兴起仅仅起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至今也就是短短的不到40年时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基本同步。如果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观察一下硅谷的轨迹,恰恰就是“小众崛起”的逻辑,而其崛起的逻辑恰恰印证了小众理论的核心表达——“小众引领,大众认可,最终小众崛起”!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布道小众模式

置身于硅谷已经一个半月有余,其中感触良多,弹丸之地的遐想更多的是瞩目于“影响全球未来30年的30项科技”力量,但是却无法摆脱对于“硅谷”力量的深度思考,与此有关的观察和研究不少,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形成风潮,但是至今放眼全球范围,即使是美国的波士顿、西雅图和同是加州的洛杉矶,都难以颠覆其绝对“全球唯一”的江湖地位,却是值得深思......我试着想,也许这正是“小众”崛起的另一逻辑——永远被模仿,却永远难以被超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参考。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硅谷散记(45):硅谷的“小众”故事

这个世界还有大和小之分吗?

【加拿大头条(Canadanews)张家卫教授撰写】无论怎么看,硅谷都是一个小众故事!

我查了下,其核心区域仅仅800平方公里,如果与全球陆地面积14900万平方公里的数值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点开了Google地球,这是一幅我们熟悉的地球图像,我们看不到硅谷,同样也看不到美国,当然也看不到中国.....但我试着将我的位置放在Google 地球的高清地图上搜了下,瞬间就找到了我—一家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的星巴克咖啡店,而且是如此的清晰,街道与车辆、行人都历历在目。如果我们说这是科技的力量,那么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了?这个世界还有大和小之分吗?大和小,似乎仅仅决定于我们的指尖滑动几下,或者仅仅取决于我们的念想......

互联网和新科技不仅仅是科技本身,这个世界变了——地球的边界变得模糊,大众和小众的边界变得模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模糊......

今天的思考聚焦于硅谷和小众,而小众的研究,离不开互联网的研究,因为是互联网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高速进化才使“小众”这一概念从传统的“Geek”标签从容的进入大众视野,并且展现出如今随处可见的商业魅力。

我们简单追溯一下互联网的历史,其研究缘起于1950年时候的美国,成形于于1960年的美国国防部。1986年,美国大学之间实现了互联,1990年,互联网开始向公众开放,而到了1996年,“Internet”一词才被广泛流传.......正是这短短的十年时间,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开始改变世界,而2007年,苹果手机的诞生,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的变化继续加速.....

我又查了一下全球20强的超级品牌(2014年数据):1)苹果,2)谷歌,3)可口可乐,4)IBM,5)微软,6)美国电气,7)麦当劳,8)Samsung,9)Intel,10)丰田,11)奔驰,12)宝马,13)Cisco,14)迪斯尼,15)惠普,16)吉列,17)LV,18)Oracle,19)亚马逊, 20)本田。其中有6家公司的总部设在硅谷(苹果,谷歌,Intel,Cisco,惠普,Oracle),另外6家公司则在硅谷设有分部(IBM,微软,美国电气,Samsung,迪士尼,亚马逊),合计有12家超级品牌公司落户在了硅谷。无疑,这个名单中还少了新贵Facebook,也没有出现中国,比如我们引以自豪的华为和阿里巴巴等......

这样子的排名其实不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拿来只是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为什么凡是与科技有关联的,都聚集来了硅谷?来自中国的华为、京东、苏宁和BAT等IT领域的巨头们同样也纷纷在硅谷布局。如此看来,硅谷这个小地方,还是一个“小众”品牌聚集的地方吗?至少对于科技领域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大众”趋之若鹜的地方.......

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如果以美元计,加州的经济体总量已经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而这一奇迹的产生相当部分来自于“小众”的硅谷贡献,这是地球人的共识。

硅谷,发源于上世纪的50年代末,真正的兴起仅仅起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至今也就是短短的不到40年时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时间基本同步。如果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观察一下硅谷的轨迹,恰恰就是“小众崛起”的逻辑,而其崛起的逻辑恰恰印证了小众理论的核心表达——“小众引领,大众认可,最终小众崛起”!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布道小众模式

置身于硅谷已经一个半月有余,其中感触良多,弹丸之地的遐想更多的是瞩目于“影响全球未来30年的30项科技”力量,但是却无法摆脱对于“硅谷”力量的深度思考,与此有关的观察和研究不少,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形成风潮,但是至今放眼全球范围,即使是美国的波士顿、西雅图和同是加州的洛杉矶,都难以颠覆其绝对“全球唯一”的江湖地位,却是值得深思......我试着想,也许这正是“小众”崛起的另一逻辑——永远被模仿,却永远难以被超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参考。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