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图解】《泰坦尼克号》上映20年却仍被人念念不忘 它如何成为这样的传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图解】《泰坦尼克号》上映20年却仍被人念念不忘 它如何成为这样的传奇?

不管对于整个电影行业,还是对于普通观众的休闲娱乐以及旅游体验,这部电影都有特殊意义。

图解策划:楼婍沁 资料:富充 设计:初彦墨 文内配图来源:The Fortune、HSXD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电影《泰坦尼克号》入选了“美国国家电影名册(National Film Registry)”,成为725部受美国国会永久保护的美国国家遗产电影之一。

得此殊荣的时间点正值电影在美国上映20周年——1997年12月19日,这部电影正式登陆美国影院。

包括英国《镜报》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在相关报道中纷纷感慨首映明明“才发生在昨天”。不少影迷也应该有同感。但当歌手席琳·迪翁在公告牌音乐奖颁奖礼现场重唱电影主题曲《我心永恒》,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放纪录片《泰坦尼克:20年后与詹姆斯·卡梅隆重聚》,美国影院重映杜比影院重置版本的《泰坦尼克号》……所有人在一个接一个的庆祝活动中不得不承认,时间真的已经向前走了20年。

很少有一部电影能够在下映后这么久依旧有如此大的魅力,尤其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就像《星球大战》在许多国家都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但在中国却相对小众。《好奇心日报》曾在相关报道中给出分析,这背后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星球大战》早前几部电影上映时,中国电影市场尚未崛起,观众基数本身就少得可怜。

类似的逻辑对于《泰坦尼克号》也适用。但事实是,《泰坦尼克号》不仅风靡欧美,而且连中国、印度一类当时电影产业尚欠发达的市场也全部拿下——《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的1998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14亿,《泰坦尼克号》一片独占3.6亿;同时期的印度市场也出现了差不多的景象,印度网民Amit Ranjan在问答网站Quora描述称,他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而他自己除了在影院看了5遍,还在之后几年买了DVD版本进行收藏。

创造奇迹的大制作

这样的票房奇迹发生在全球,而且耐力空前持久。在2012年《阿凡达》上映之前,《泰坦尼克号》霸居全球累计票房冠军电影宝座15年。截至目前,它累积下的全球票房已超过21亿美元(约合143亿元人民币),仍处在第二的位置。

种种票房成绩的绝对数字让人吃惊。而放到当时的市场背景下看,这些数字会显得更为珍贵。

以全球票房最大贡献地北美市场为例,在《泰坦尼克号》上映的前后两三年,该市场内受欢迎的影片多是科幻、动作类型,即使是剧情片,也需要有冒险、悬疑等元素加持。

这也是为什么从立项起,《泰坦尼克号》便一直被业内人士看衰。

更要命的是,这最终被剪辑成了一部时长3小时14分钟的长篇电影。《华盛顿邮报》在影片公映前专门对此进行过抨击:“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应该是冗长的,泰坦尼克好的真实结局众所周知,如此的长度绝对会让观众是去耐心。”

与题材不讨喜,片时还出奇长对应的是,这是一部耗资近2亿美元的大制作电影。这比1910年代造一艘泰塔尼克号的花销还高。当时造船的花费一共750万美元,相当于1997年的1.2至1.5亿美元。

很多影评都提到,正是在《泰坦尼克号》之后,1亿美元成了好莱坞大片的标配预算。只是当时没人会想到这样的成本投入竟然立了一个正面的标杆。影片出品方派拉蒙和20世纪福斯都曾对收回如此高的成本表示过担忧。派拉蒙甚至在成本不断增长时,亮出了6500万成本的底线,要求剩下的花销由20世纪福斯负担。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则对此做过一种“破罐破摔”式地表态,“赚钱的事下本片子再说,这次权当我拍了本艺术片吧”。

爱情片外衣下的灾难片

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一部爱情片在演员阵容也没有特别闪耀的情况下,如何能花掉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的钱。

这还得说回剧情涉及的历史事件本身——1912年,英国白星邮轮旗下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

作为那个时代最大型、最豪华、最先进的邮轮,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首航时就出事,着实让人唏嘘。而且这次海难的结果用惨烈形容丝毫不为过——最后幸存的人数不足登船人数的1/3;从沉船到发现残骸一共经历了73年。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泰坦尼克号》算是一部披着爱情片外衣的灾难片,至少导演卡梅隆真的是以还原和呈现这场灾难为目标而开启的电影拍摄计划。

他在《泰坦尼克号》制作内幕的讲述中提及,为了拍摄真实的沉船残骸,他请制片人向俄罗斯租借了2台当时全球仅5台的潜水艇。而为了能在深潜环境挖出拍摄,他又亲自和几家潜水科技公司合作,改装定制钛金属外壳的摄像机。在拍摄船体戏份时,他调用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摄影起降机Akela。至于最重要的船舱进水戏份,他搭建了全球第一个使用了液压系统的拍摄场景。这使得影片中Rose和Jack从船舱向外逃的戏份必须一条过,因为这个拍摄场景会随着水流的涌入而真的崩塌,完全模拟沉船最后时间的景象。

除此之外,船体场景均是1:1还原仿真搭建。影片中用到的许多道具则是从泰塔尼克号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中取下。

这样列举下来,加上卡梅隆还大量使用了当时只会出现在科幻片和动画片中的CG技术来制作海洋、波浪、演员哈出的冷气等等,影片成本高昂的原因就都摆在了眼前。

卡梅隆在拍摄现场
特制水下摄像机
搭建的1:1泰坦尼克号

较真的拍摄最终成就了一部叫座也叫好的作品。就连“挑剔”的奥斯卡也向这部爱情题材的商业片低了头,可以说在当年的众多业界评选中出尽了风头。

20年如一日的大IP

电影的成功带动了从男女主演,到主题曲演唱者,以及一系列周边作品的走红。反过来,这些红起来的人与作品也在20年间不断地为已经下映的电影刷着存在感,扩张着电影的影响力。

渐渐地,《泰坦尼克号》给予普通观众能展开联想的空间越来越大。它不再只是部电影。用句套话说,它成了IP,可以与追星有关,也可以是纪录片、书籍、游戏。

IP的影响力同样辐射到了旅游行业。

举个例子,电影的播出为许多观众的心里种下了奢华邮轮游的种子,尤其是在欧美国家,不少人会找办法尝试完全复制泰塔尼克号线路的邮轮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与现代邮轮(Cruiseship)中途停靠,带有站点式地面旅游的游玩形式不同,泰坦尼克号所走的传统邮轮(Cruiseliner)路线中途无停靠站点,邮轮本身就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游客乘坐这样的邮轮游玩主要为的就是体验传统邮轮的文化风情,比如试着遵守18:00后就必须穿着正装的规矩。

不过,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因为目前全球只有英国邮轮公司冠达尚且保留着一条航程6-8天穿越大西洋的传统邮轮航线。冠达曾是泰坦尼克号母公司白星的最大竞争对手。冠达擅长制造快船,象征穿越大西洋速度之最的“蓝丝带”总是飘扬在它旗下的穿上。白星总想竭力追赶,除了拼速度,还在船的承载量和豪华程度上下功夫。有一种说法是,冠达和白星的速度之争也间接酿成了泰坦尼克号最终沉船的悲剧。

这两年讨论颇多却尚未有商业化行程的另外一种旅行方式是探寻泰坦尼克号沉船遗迹的潜水器旅游。

潜水器旅游示意图

根据《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报道,英国伦敦旅行公司Blue Marble Private已决定开辟相关线路,计划用8天的时间,带领参团者通过乘坐潜水器的方式最近距离观察沉船,初步定价10.5万美元/人(约合68.26万人民币/人)。

更多内容请关注界面旗下高品质生活指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图解】《泰坦尼克号》上映20年却仍被人念念不忘 它如何成为这样的传奇?

不管对于整个电影行业,还是对于普通观众的休闲娱乐以及旅游体验,这部电影都有特殊意义。

图解策划:楼婍沁 资料:富充 设计:初彦墨 文内配图来源:The Fortune、HSXD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电影《泰坦尼克号》入选了“美国国家电影名册(National Film Registry)”,成为725部受美国国会永久保护的美国国家遗产电影之一。

得此殊荣的时间点正值电影在美国上映20周年——1997年12月19日,这部电影正式登陆美国影院。

包括英国《镜报》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在相关报道中纷纷感慨首映明明“才发生在昨天”。不少影迷也应该有同感。但当歌手席琳·迪翁在公告牌音乐奖颁奖礼现场重唱电影主题曲《我心永恒》,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放纪录片《泰坦尼克:20年后与詹姆斯·卡梅隆重聚》,美国影院重映杜比影院重置版本的《泰坦尼克号》……所有人在一个接一个的庆祝活动中不得不承认,时间真的已经向前走了20年。

很少有一部电影能够在下映后这么久依旧有如此大的魅力,尤其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就像《星球大战》在许多国家都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但在中国却相对小众。《好奇心日报》曾在相关报道中给出分析,这背后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星球大战》早前几部电影上映时,中国电影市场尚未崛起,观众基数本身就少得可怜。

类似的逻辑对于《泰坦尼克号》也适用。但事实是,《泰坦尼克号》不仅风靡欧美,而且连中国、印度一类当时电影产业尚欠发达的市场也全部拿下——《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的1998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14亿,《泰坦尼克号》一片独占3.6亿;同时期的印度市场也出现了差不多的景象,印度网民Amit Ranjan在问答网站Quora描述称,他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而他自己除了在影院看了5遍,还在之后几年买了DVD版本进行收藏。

创造奇迹的大制作

这样的票房奇迹发生在全球,而且耐力空前持久。在2012年《阿凡达》上映之前,《泰坦尼克号》霸居全球累计票房冠军电影宝座15年。截至目前,它累积下的全球票房已超过21亿美元(约合143亿元人民币),仍处在第二的位置。

种种票房成绩的绝对数字让人吃惊。而放到当时的市场背景下看,这些数字会显得更为珍贵。

以全球票房最大贡献地北美市场为例,在《泰坦尼克号》上映的前后两三年,该市场内受欢迎的影片多是科幻、动作类型,即使是剧情片,也需要有冒险、悬疑等元素加持。

这也是为什么从立项起,《泰坦尼克号》便一直被业内人士看衰。

更要命的是,这最终被剪辑成了一部时长3小时14分钟的长篇电影。《华盛顿邮报》在影片公映前专门对此进行过抨击:“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应该是冗长的,泰坦尼克好的真实结局众所周知,如此的长度绝对会让观众是去耐心。”

与题材不讨喜,片时还出奇长对应的是,这是一部耗资近2亿美元的大制作电影。这比1910年代造一艘泰塔尼克号的花销还高。当时造船的花费一共750万美元,相当于1997年的1.2至1.5亿美元。

很多影评都提到,正是在《泰坦尼克号》之后,1亿美元成了好莱坞大片的标配预算。只是当时没人会想到这样的成本投入竟然立了一个正面的标杆。影片出品方派拉蒙和20世纪福斯都曾对收回如此高的成本表示过担忧。派拉蒙甚至在成本不断增长时,亮出了6500万成本的底线,要求剩下的花销由20世纪福斯负担。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则对此做过一种“破罐破摔”式地表态,“赚钱的事下本片子再说,这次权当我拍了本艺术片吧”。

爱情片外衣下的灾难片

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是,一部爱情片在演员阵容也没有特别闪耀的情况下,如何能花掉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的钱。

这还得说回剧情涉及的历史事件本身——1912年,英国白星邮轮旗下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

作为那个时代最大型、最豪华、最先进的邮轮,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首航时就出事,着实让人唏嘘。而且这次海难的结果用惨烈形容丝毫不为过——最后幸存的人数不足登船人数的1/3;从沉船到发现残骸一共经历了73年。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泰坦尼克号》算是一部披着爱情片外衣的灾难片,至少导演卡梅隆真的是以还原和呈现这场灾难为目标而开启的电影拍摄计划。

他在《泰坦尼克号》制作内幕的讲述中提及,为了拍摄真实的沉船残骸,他请制片人向俄罗斯租借了2台当时全球仅5台的潜水艇。而为了能在深潜环境挖出拍摄,他又亲自和几家潜水科技公司合作,改装定制钛金属外壳的摄像机。在拍摄船体戏份时,他调用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摄影起降机Akela。至于最重要的船舱进水戏份,他搭建了全球第一个使用了液压系统的拍摄场景。这使得影片中Rose和Jack从船舱向外逃的戏份必须一条过,因为这个拍摄场景会随着水流的涌入而真的崩塌,完全模拟沉船最后时间的景象。

除此之外,船体场景均是1:1还原仿真搭建。影片中用到的许多道具则是从泰塔尼克号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中取下。

这样列举下来,加上卡梅隆还大量使用了当时只会出现在科幻片和动画片中的CG技术来制作海洋、波浪、演员哈出的冷气等等,影片成本高昂的原因就都摆在了眼前。

卡梅隆在拍摄现场
特制水下摄像机
搭建的1:1泰坦尼克号

较真的拍摄最终成就了一部叫座也叫好的作品。就连“挑剔”的奥斯卡也向这部爱情题材的商业片低了头,可以说在当年的众多业界评选中出尽了风头。

20年如一日的大IP

电影的成功带动了从男女主演,到主题曲演唱者,以及一系列周边作品的走红。反过来,这些红起来的人与作品也在20年间不断地为已经下映的电影刷着存在感,扩张着电影的影响力。

渐渐地,《泰坦尼克号》给予普通观众能展开联想的空间越来越大。它不再只是部电影。用句套话说,它成了IP,可以与追星有关,也可以是纪录片、书籍、游戏。

IP的影响力同样辐射到了旅游行业。

举个例子,电影的播出为许多观众的心里种下了奢华邮轮游的种子,尤其是在欧美国家,不少人会找办法尝试完全复制泰塔尼克号线路的邮轮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与现代邮轮(Cruiseship)中途停靠,带有站点式地面旅游的游玩形式不同,泰坦尼克号所走的传统邮轮(Cruiseliner)路线中途无停靠站点,邮轮本身就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游客乘坐这样的邮轮游玩主要为的就是体验传统邮轮的文化风情,比如试着遵守18:00后就必须穿着正装的规矩。

不过,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因为目前全球只有英国邮轮公司冠达尚且保留着一条航程6-8天穿越大西洋的传统邮轮航线。冠达曾是泰坦尼克号母公司白星的最大竞争对手。冠达擅长制造快船,象征穿越大西洋速度之最的“蓝丝带”总是飘扬在它旗下的穿上。白星总想竭力追赶,除了拼速度,还在船的承载量和豪华程度上下功夫。有一种说法是,冠达和白星的速度之争也间接酿成了泰坦尼克号最终沉船的悲剧。

这两年讨论颇多却尚未有商业化行程的另外一种旅行方式是探寻泰坦尼克号沉船遗迹的潜水器旅游。

潜水器旅游示意图

根据《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报道,英国伦敦旅行公司Blue Marble Private已决定开辟相关线路,计划用8天的时间,带领参团者通过乘坐潜水器的方式最近距离观察沉船,初步定价10.5万美元/人(约合68.26万人民币/人)。

更多内容请关注界面旗下高品质生活指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