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无人货架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入局两年 等来风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无人货架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入局两年 等来风口

这个2015年就切入办公室零食场景的团队没有想到,两年之后,自己会面对如此庞杂的竞争对手。

2015年就看到办公室场景潜力所在的领蛙,终于在去年等到了风口。

无人货架的玩家们来得迅猛,行业的启动开始于2017年3月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业内总融资额已近30亿人民币;而这个态势似乎也在2018年延续,1月3日,又一家办公室零售服务商哈米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

从无人货架到货架+货柜,再到现在对线下流量场景的讨论,这个赛道的可能性一再被延展。但是,以福利店形式入局,并从企业零食福利的需求缺口切入的领蛙其实走在了风口之前。

创业的契机要从2015年说起。当时,Google的下午茶文化正兴,领蛙创始人兼CEO、曾供职于媒体的胡双勇便去了一些杭州当地的互联网企业探访。探访的结果很积极:许多公司都觉得有这块的需求,它们希望把办公室零食供应作为企业的新福利。顺理成章地,胡双勇切入了这个待开发的场景,做起了互联网企业零食福利这个生意,领蛙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办公室零食服务商。

当时,这个团队还没有料想到无人货架将成为风口。2016年,也是风口到来的前一年,领蛙开发了扫码支付系统,正式转入无人货架,从由企业付账的零食福利拓展到员工自行支付购买,并逐渐以第二种模式为主。根据领蛙自己的数据,企业福利和员工自行购买的比例大约为1:9。员工主动性的零食需求有了明显优势,不过,当时行业内依然没有形成具体的无人货架市场。

2017年,事情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先说领蛙自己,2017年8月,领蛙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长岭资本。不过,办公室赛道的第一人现在不再是唯一的无人货架玩家。

入局的企业越来越多,且“来源”不一:有创业者,比如猩便利、七只考拉、果小美;有希望布局新业务的独角兽企业,比如每日优鲜、饿了么;当然,还少不了巨头们,阿里旗下盒马鲜生的无人货架业务,以及顺丰的丰e足食等等。

至少在去年,这个新行业的“疯狂”程度绝不亚于曾经的共享单车。

五十余家的入场玩家,数十亿的融资和诸如“数月内布点数千个”的极快的扩张速度,从这些现象级的数据看来,这两个生意仿佛有某种相通之处,而资本的支持也让这个市场变得“理所应当”。

对于领蛙来说,风口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于一些融资更多、入驻城市更多、人员基因更贴近零售的“头部”玩家,领蛙显得“小”了一些。不过,此前两年在办公室零食市场积累的经验也没有白费。毕竟货架和单车不同;抢时间重要,但如果仅靠快速的融资、铺点位,无人货架玩家们离成功占领市场还有一定距离:办公室零售的发展并不是只看线下拓展的点位数量这一方面,还包括点位的质量、密度,三者缺一不可。

领蛙认为,就无人货架而言,运营占据绝对的地位;而且,运营的核心不是货架,而是人,这其中包括企业和消费者两个部分。对于每个货架而言,其运营人员看到的应当是每个办公室员工的需求。“领蛙是最早做这一块的,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对用户的理解和其他公司相比有差异的”,领蛙COO桂强军在接受界面创业记者采访时说到。

这理解的来源有多个方面:零售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而是非常精细化的,这些细节包括用户体验的提升、后台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结构的下降。

玩家们突进的第一步,是更多地瞄准产品的智能系统,其背后的数据,以及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对于后端统计到的数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这家客户。简单来说,为每一个办公室所供的货,都要是和用户口味最匹配的商品。而供应链更是各家公司比拼的核心,其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是货损率和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因此,对供应链的打造是领蛙未来的重点之一。

  • 第一是采购,领蛙CTO告诉记者,目前领蛙在开发第三方供应商平台,供应商登录后,同领蛙方面完成订单、送货时间等等的对接,以此提高沟通效率;
  • 第二是库存的控制,分为总仓库存和每个办公室的在架库存,这两个库存都不能无限扩大;
  • 第三是配送的人工效率;电商和外卖使得市场中的社会化配送资源变得成熟,因此领蛙希望利用这一点,同第三方仓储物流配送团队合作,目前已经在上海试点;
  • 第四则是最关键的,采购预测和智能选品。智能选品系统基于客户的整个购买记录;补货则是根据时间维度和供销量,通过主动地退货、品类更换来实现。

其实,无论是从背后的技术还是落地的形态来说,这个赛道都已远远超出“无人货架”的概念。仅靠扫码付款的话,对于办公室生意来说就太窄了。就目前来说,整个新零售,也包括办公室场景采取的主流技术包括有三类,RFID、压力感应和AI识别。领蛙称自己目前正在尝试多种技术,其面世的新一代货架采用的是AI识别:基于人脸识别,商品识别完成购买。从领蛙的自身运营而言,这次升级也是领蛙希望降低损耗的一个路径。

公司和整个业态最终还是要有利润,但是在这个赛道盈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货架密度的增加意味着成本的成倍增长,对于公司的运营、供应压力是极大的;此外,各种竞争也增加了成本。因此,如果规模上去了,但是整个运营能力没有上去的话,对于行业和公司来说相当于规模越大亏得越多,“是按一个点位亏多少钱这样算的”,领蛙CTO告诉界面记者。

根据领蛙方面提供的数据,去年3月,领蛙在杭州的500个左右的货架实现了盈亏平衡;现在,领蛙共布局四个城市共约5000个货架,以杭州的3000余个为主。

布点快只是第一步,足够的用户粘性才是真正合格的门槛。不过,供应链的整合仍然需要时间,资本和其他玩家会让领蛙拥有余地吗?对此,桂强军表示,“领蛙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精细化运营上,包括BD拓展体系及背后的服务体系,“因为做的最早,所以我们沉淀了整套前端拓展和后端运营体系。其他选手完成这个理解是需要时间的,零售不是一蹴而就的”,此外他还认为,“这个赛道是刚需,且未来很难形成寡头。”

这需要时间的考量。对于办公室零售来说,其零售特性或许让它在发展方向上和传统零售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像共享单车,其匹配的元素是人和车;像外卖场景,它的匹配只是消费者、商家和配送。但是零售行业中间涉及的环节非常多,包括采购、物流、选品、运营、数据等,每个环节都必须要有较强的协同能力。而涉及到整合的体系,所需要整合的链路越长,元素也就越多,挑战也更大。

此外,虽然布点数并不意味着一切,但是这不代表无人货架不存在规模效应:点位的密集度十分重要。如果越密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就越低;密集之后,配送距离、人员的安排等的效率都会相对提升。同拥有多条业务线的巨头相比,领蛙对杭州市场的深耕和只做办公室场景或许是其目前的一个优势。

办公室场景极其分散,这个生意或许不会因为融资和巨头而出现较强的互联网效应。但是,在风口已至、竞争对手以数量级的速度出现时,活下去,是第一位的。

 

——————————

关注「界面创业」公众号
阅读有价值和有意思的创业报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无人货架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入局两年 等来风口

这个2015年就切入办公室零食场景的团队没有想到,两年之后,自己会面对如此庞杂的竞争对手。

2015年就看到办公室场景潜力所在的领蛙,终于在去年等到了风口。

无人货架的玩家们来得迅猛,行业的启动开始于2017年3月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业内总融资额已近30亿人民币;而这个态势似乎也在2018年延续,1月3日,又一家办公室零售服务商哈米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

从无人货架到货架+货柜,再到现在对线下流量场景的讨论,这个赛道的可能性一再被延展。但是,以福利店形式入局,并从企业零食福利的需求缺口切入的领蛙其实走在了风口之前。

创业的契机要从2015年说起。当时,Google的下午茶文化正兴,领蛙创始人兼CEO、曾供职于媒体的胡双勇便去了一些杭州当地的互联网企业探访。探访的结果很积极:许多公司都觉得有这块的需求,它们希望把办公室零食供应作为企业的新福利。顺理成章地,胡双勇切入了这个待开发的场景,做起了互联网企业零食福利这个生意,领蛙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办公室零食服务商。

当时,这个团队还没有料想到无人货架将成为风口。2016年,也是风口到来的前一年,领蛙开发了扫码支付系统,正式转入无人货架,从由企业付账的零食福利拓展到员工自行支付购买,并逐渐以第二种模式为主。根据领蛙自己的数据,企业福利和员工自行购买的比例大约为1:9。员工主动性的零食需求有了明显优势,不过,当时行业内依然没有形成具体的无人货架市场。

2017年,事情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先说领蛙自己,2017年8月,领蛙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长岭资本。不过,办公室赛道的第一人现在不再是唯一的无人货架玩家。

入局的企业越来越多,且“来源”不一:有创业者,比如猩便利、七只考拉、果小美;有希望布局新业务的独角兽企业,比如每日优鲜、饿了么;当然,还少不了巨头们,阿里旗下盒马鲜生的无人货架业务,以及顺丰的丰e足食等等。

至少在去年,这个新行业的“疯狂”程度绝不亚于曾经的共享单车。

五十余家的入场玩家,数十亿的融资和诸如“数月内布点数千个”的极快的扩张速度,从这些现象级的数据看来,这两个生意仿佛有某种相通之处,而资本的支持也让这个市场变得“理所应当”。

对于领蛙来说,风口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于一些融资更多、入驻城市更多、人员基因更贴近零售的“头部”玩家,领蛙显得“小”了一些。不过,此前两年在办公室零食市场积累的经验也没有白费。毕竟货架和单车不同;抢时间重要,但如果仅靠快速的融资、铺点位,无人货架玩家们离成功占领市场还有一定距离:办公室零售的发展并不是只看线下拓展的点位数量这一方面,还包括点位的质量、密度,三者缺一不可。

领蛙认为,就无人货架而言,运营占据绝对的地位;而且,运营的核心不是货架,而是人,这其中包括企业和消费者两个部分。对于每个货架而言,其运营人员看到的应当是每个办公室员工的需求。“领蛙是最早做这一块的,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对用户的理解和其他公司相比有差异的”,领蛙COO桂强军在接受界面创业记者采访时说到。

这理解的来源有多个方面:零售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而是非常精细化的,这些细节包括用户体验的提升、后台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结构的下降。

玩家们突进的第一步,是更多地瞄准产品的智能系统,其背后的数据,以及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对于后端统计到的数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这家客户。简单来说,为每一个办公室所供的货,都要是和用户口味最匹配的商品。而供应链更是各家公司比拼的核心,其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是货损率和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因此,对供应链的打造是领蛙未来的重点之一。

  • 第一是采购,领蛙CTO告诉记者,目前领蛙在开发第三方供应商平台,供应商登录后,同领蛙方面完成订单、送货时间等等的对接,以此提高沟通效率;
  • 第二是库存的控制,分为总仓库存和每个办公室的在架库存,这两个库存都不能无限扩大;
  • 第三是配送的人工效率;电商和外卖使得市场中的社会化配送资源变得成熟,因此领蛙希望利用这一点,同第三方仓储物流配送团队合作,目前已经在上海试点;
  • 第四则是最关键的,采购预测和智能选品。智能选品系统基于客户的整个购买记录;补货则是根据时间维度和供销量,通过主动地退货、品类更换来实现。

其实,无论是从背后的技术还是落地的形态来说,这个赛道都已远远超出“无人货架”的概念。仅靠扫码付款的话,对于办公室生意来说就太窄了。就目前来说,整个新零售,也包括办公室场景采取的主流技术包括有三类,RFID、压力感应和AI识别。领蛙称自己目前正在尝试多种技术,其面世的新一代货架采用的是AI识别:基于人脸识别,商品识别完成购买。从领蛙的自身运营而言,这次升级也是领蛙希望降低损耗的一个路径。

公司和整个业态最终还是要有利润,但是在这个赛道盈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货架密度的增加意味着成本的成倍增长,对于公司的运营、供应压力是极大的;此外,各种竞争也增加了成本。因此,如果规模上去了,但是整个运营能力没有上去的话,对于行业和公司来说相当于规模越大亏得越多,“是按一个点位亏多少钱这样算的”,领蛙CTO告诉界面记者。

根据领蛙方面提供的数据,去年3月,领蛙在杭州的500个左右的货架实现了盈亏平衡;现在,领蛙共布局四个城市共约5000个货架,以杭州的3000余个为主。

布点快只是第一步,足够的用户粘性才是真正合格的门槛。不过,供应链的整合仍然需要时间,资本和其他玩家会让领蛙拥有余地吗?对此,桂强军表示,“领蛙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精细化运营上,包括BD拓展体系及背后的服务体系,“因为做的最早,所以我们沉淀了整套前端拓展和后端运营体系。其他选手完成这个理解是需要时间的,零售不是一蹴而就的”,此外他还认为,“这个赛道是刚需,且未来很难形成寡头。”

这需要时间的考量。对于办公室零售来说,其零售特性或许让它在发展方向上和传统零售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像共享单车,其匹配的元素是人和车;像外卖场景,它的匹配只是消费者、商家和配送。但是零售行业中间涉及的环节非常多,包括采购、物流、选品、运营、数据等,每个环节都必须要有较强的协同能力。而涉及到整合的体系,所需要整合的链路越长,元素也就越多,挑战也更大。

此外,虽然布点数并不意味着一切,但是这不代表无人货架不存在规模效应:点位的密集度十分重要。如果越密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就越低;密集之后,配送距离、人员的安排等的效率都会相对提升。同拥有多条业务线的巨头相比,领蛙对杭州市场的深耕和只做办公室场景或许是其目前的一个优势。

办公室场景极其分散,这个生意或许不会因为融资和巨头而出现较强的互联网效应。但是,在风口已至、竞争对手以数量级的速度出现时,活下去,是第一位的。

 

——————————

关注「界面创业」公众号
阅读有价值和有意思的创业报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