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剧场到景区,祺天文化要将沉浸式内容分发到更多场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剧场到景区,祺天文化要将沉浸式内容分发到更多场景

IP化的沉浸内容正在成为线下娱乐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尹航

上个月底,《三体》舞台剧在北京北展剧场进行了最后的三场收官演出,场场座无虚席。原著小说的IP效应,加上该剧所应用的3D Mapping、纱幕成像、视听特效前沿科技,使其呈现出与传统舞台剧的截然不同的效果,并在沉浸感上表现突出。

这场舞台剧背后的承制团队祺天文化,早在2012年还处于工作室阶段时,就迈出了IP舞台剧化改造的第一步。他们最早对《盗墓笔记》进行了真人化开发,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陆续研制了盗墓笔记的外传《新月饭店》、《藏海花》和《解忧杂货店》等新型IP舞台剧。

《解忧杂货铺》剧照

祺天文化的创始人刘方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一直活跃在舞台剧的引进与制作上。从导演《盗墓笔记》舞台剧开始,刘方祺引入了专注在新媒体视觉效果和舞台控制上的技术团队,从技术维度上加强了沉浸式的产品体验。

目前,祺天文化已经完成了总额在数千万级别的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系的湖畔山南资本与光线影业。他们更大的野心,在于目前已经迎来升级改造的线下场景上。在舞台剧领域积累的强沉浸感产品开发经验和成熟的团队,将应用在文旅等新场景中,顺应更加强调个人沉浸体验的时代走向。

打造有IP的沉浸式“新舞台剧”

在创作《盗墓笔记》舞台剧之前,刘方祺与他的团队一直以戏剧工作室的形式从事着舞台剧的创作和改编。

上海的演艺市场相对成熟且稳定,刘方祺的主要工作也以引进和改造国外成熟的剧目为主。在2012年的档口,他和他的伙伴们都感到了一种长期重复带来的厌倦,演艺市场也在渴求着一些新的变化。

“我们感觉到了一些内容创作和表达形式上的瓶颈。”刘方祺说,“传统的舞台剧已经给不了我们创作上的动力了,当时就想开拓一点新的途径,做一些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出于这个考虑,刘方祺开始寻找一些看似无法“舞台化”的题材,《盗墓笔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他们的视野。

那是在2012年,《盗墓笔记》连载结束不久,热度仍在粉丝群体中留存。团队根据作品形态进行了动漫化的改造,引入大量的视觉叙事内容,利用多媒体视觉技术和精确的舞台控制,让故事完全以一种新的形态和观影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同时让观众实现更高程度的“沉浸”。

“原则是选择我们兴奋的内容深挖潜能。如果这个故事正好有深远的受众基础,那就是最好的。”刘方祺说,比起完全原创的剧本,打造这样一个有受众基础的项目风险的确相对较小,但内容本身才是团队最看重的。

不过,正是在《盗墓笔记》的火爆中,他们发现了IP的价值。“我们遇到了一批史上最年轻的话剧观众,最小的可能就15岁,没有这部剧,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走进剧场。”

多样化的改编后来被证明确实是延长甚至放大IP生命力的一种方式,但在创作《盗墓笔记》舞台剧的2012年以及正式公演的2013年,IP的概念其实还未被普及。

“我们很庆幸在那个时间点,有机会尝试了以舞台剧的形式改编IP。”刘方祺告诉我们,“否则到了2014年以后,电影、网剧等各种改编形式一下子火起来,就没有做舞台剧的机会了。”

窗口期给了他们宝贵的实践“新舞台剧”的机会,在之后,刘方祺和团队践行了内容上“精选全球IP“的方针,相继操盘了《盗墓笔记》的衍生作品《新月饭店》、《藏海花》和《解忧杂货店》等内容。

《新月饭店》剧照

从内容和受众的维度上看,刘方祺的团队已经给舞台剧市场带来了增量。但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容层面的创新以及创新的可持续性。在决定做一些看似“不可能舞台化”的项目之初,刘方祺就引入了多媒体视觉和舞台研发的技术团队作为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实话,当时这个IP交给一个传统话剧团队,他做不成这个样子。”在刘方祺看来,要做出一部成功的“新舞台剧”,需要很好地融合“技术和艺术”的部分。“摄影、多媒体视觉、舞台科技,加上我这样一直在讲商业化的娱乐故事的导演,正好组成了一个合适的团队。”

因此,在故事之外,视效体验成了《盗墓笔记》舞台剧一个较大的创新点。刘方祺告诉《三声》(微信ID:tosansheng),虽然与后来经过数次迭代的版本相比,2013年第一次公演的《盗墓笔记》舞台剧在视觉与沉浸体验上还很“幼稚”,但对当时的市场来说,已经是一大亮点。

更重要的是,内容与技术团队在操盘“新舞台剧”的过程中持续磨合,形成了一套“科学工作流程”。“这是工业化的基础。而工业化是稳定产出的前提。”刘方祺说,虽然他们“求精不求量”,但制作过程的工业化保证了每一场演出质量稳定。

文旅升级释放红利,沉浸内容找到新场景价值

褀天文化创始人刘方褀

在内容+技术团队的掌舵下,祺天文化在舞台剧上实现了稳定的产出。“每年做1到2部。”刘方祺向《三声》表示,他们每一个项目都是盈利的,所以公司一直在流水上表现不错。对刘方祺来说,在剧场中“造梦”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过,他们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舞台剧市场天花板明显。“剧场的硬件条件有限,可服务的观众人数也有限。”刘方祺说,“并且,在娱乐形式极大丰富的当下,舞台剧必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

在舞台剧操盘过程逐渐形成具有核心的内容开发能力并拥有成熟的团队后, 刘方祺“想把梦做到别的领域”。线下场景在当下重新得到重视,而优质内容却仍然稀缺。文旅场景拥有高流量但模式与体验都较为陈旧,在这一点上表现尤其突出,也是刘方祺准备重点布局的新方向。

去年,他们与宋城演艺集团合作,改造了一个主题乐园中的海盗船。“本来是一个传统的鬼屋,只有一些红外触发的惊悚装置。”刘方祺说,他们运用之前一些悬疑舞台剧的素材,创建了一个“恐怖马戏团“的悬疑故事,在整个船的四层空间里面演出,引入真演员,并且设计了多重支线。考虑到景区所需要的翻台率,故事被设计在25分钟左右,每天可演出十余场。另外,他们还介入了三亚一家恐龙园、贵州的天文小镇以及广州一家大型体育场馆的内容改造。

“现在大家要求文旅项目有更强的沉浸感和参与感,自己的身份需求会比较强。”刘方祺说,而打造与IP结合的强戏剧感、强沉浸感内容正是祺天文化的强项。

选择切入文旅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场景的完整度,“我们只需要聚焦在我们的核心业务上,对内容进行升级。”刘方祺说,这比从零开始要简单得多。“2018年,我们会有一些拥有产业头部效应的项目出现。”

而在此之前,团队最重要的工作依旧是“磨合”。“相当于我们现在要跟文旅行业中的硬件团队进行一系列的合作。”刘方祺说,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润滑度”以减少损耗。“你不能等到项目操盘中再去磨合。”况且,文旅行业本身在技术与工作流程都有自己非常成熟的一套程序。

作为内容提供方,祺天文化更像是一波注入传统行业的“新水”。“我们与急需内容的行业之间是互相渴望的。”刘方祺说,“所以磨合只是技术操作和时间上的问题。我们从中小型项目开始,用快速迭代的方式,不断让产品形态更加的完善。”

在刘方祺看来,“高沉浸度的个人化体验,是这个时代的走向。”而这正是沉浸式内容与产品的最大机会。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剧场到景区,祺天文化要将沉浸式内容分发到更多场景

IP化的沉浸内容正在成为线下娱乐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尹航

上个月底,《三体》舞台剧在北京北展剧场进行了最后的三场收官演出,场场座无虚席。原著小说的IP效应,加上该剧所应用的3D Mapping、纱幕成像、视听特效前沿科技,使其呈现出与传统舞台剧的截然不同的效果,并在沉浸感上表现突出。

这场舞台剧背后的承制团队祺天文化,早在2012年还处于工作室阶段时,就迈出了IP舞台剧化改造的第一步。他们最早对《盗墓笔记》进行了真人化开发,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陆续研制了盗墓笔记的外传《新月饭店》、《藏海花》和《解忧杂货店》等新型IP舞台剧。

《解忧杂货铺》剧照

祺天文化的创始人刘方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一直活跃在舞台剧的引进与制作上。从导演《盗墓笔记》舞台剧开始,刘方祺引入了专注在新媒体视觉效果和舞台控制上的技术团队,从技术维度上加强了沉浸式的产品体验。

目前,祺天文化已经完成了总额在数千万级别的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系的湖畔山南资本与光线影业。他们更大的野心,在于目前已经迎来升级改造的线下场景上。在舞台剧领域积累的强沉浸感产品开发经验和成熟的团队,将应用在文旅等新场景中,顺应更加强调个人沉浸体验的时代走向。

打造有IP的沉浸式“新舞台剧”

在创作《盗墓笔记》舞台剧之前,刘方祺与他的团队一直以戏剧工作室的形式从事着舞台剧的创作和改编。

上海的演艺市场相对成熟且稳定,刘方祺的主要工作也以引进和改造国外成熟的剧目为主。在2012年的档口,他和他的伙伴们都感到了一种长期重复带来的厌倦,演艺市场也在渴求着一些新的变化。

“我们感觉到了一些内容创作和表达形式上的瓶颈。”刘方祺说,“传统的舞台剧已经给不了我们创作上的动力了,当时就想开拓一点新的途径,做一些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出于这个考虑,刘方祺开始寻找一些看似无法“舞台化”的题材,《盗墓笔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他们的视野。

那是在2012年,《盗墓笔记》连载结束不久,热度仍在粉丝群体中留存。团队根据作品形态进行了动漫化的改造,引入大量的视觉叙事内容,利用多媒体视觉技术和精确的舞台控制,让故事完全以一种新的形态和观影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同时让观众实现更高程度的“沉浸”。

“原则是选择我们兴奋的内容深挖潜能。如果这个故事正好有深远的受众基础,那就是最好的。”刘方祺说,比起完全原创的剧本,打造这样一个有受众基础的项目风险的确相对较小,但内容本身才是团队最看重的。

不过,正是在《盗墓笔记》的火爆中,他们发现了IP的价值。“我们遇到了一批史上最年轻的话剧观众,最小的可能就15岁,没有这部剧,他们可能永远不会走进剧场。”

多样化的改编后来被证明确实是延长甚至放大IP生命力的一种方式,但在创作《盗墓笔记》舞台剧的2012年以及正式公演的2013年,IP的概念其实还未被普及。

“我们很庆幸在那个时间点,有机会尝试了以舞台剧的形式改编IP。”刘方祺告诉我们,“否则到了2014年以后,电影、网剧等各种改编形式一下子火起来,就没有做舞台剧的机会了。”

窗口期给了他们宝贵的实践“新舞台剧”的机会,在之后,刘方祺和团队践行了内容上“精选全球IP“的方针,相继操盘了《盗墓笔记》的衍生作品《新月饭店》、《藏海花》和《解忧杂货店》等内容。

《新月饭店》剧照

从内容和受众的维度上看,刘方祺的团队已经给舞台剧市场带来了增量。但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容层面的创新以及创新的可持续性。在决定做一些看似“不可能舞台化”的项目之初,刘方祺就引入了多媒体视觉和舞台研发的技术团队作为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实话,当时这个IP交给一个传统话剧团队,他做不成这个样子。”在刘方祺看来,要做出一部成功的“新舞台剧”,需要很好地融合“技术和艺术”的部分。“摄影、多媒体视觉、舞台科技,加上我这样一直在讲商业化的娱乐故事的导演,正好组成了一个合适的团队。”

因此,在故事之外,视效体验成了《盗墓笔记》舞台剧一个较大的创新点。刘方祺告诉《三声》(微信ID:tosansheng),虽然与后来经过数次迭代的版本相比,2013年第一次公演的《盗墓笔记》舞台剧在视觉与沉浸体验上还很“幼稚”,但对当时的市场来说,已经是一大亮点。

更重要的是,内容与技术团队在操盘“新舞台剧”的过程中持续磨合,形成了一套“科学工作流程”。“这是工业化的基础。而工业化是稳定产出的前提。”刘方祺说,虽然他们“求精不求量”,但制作过程的工业化保证了每一场演出质量稳定。

文旅升级释放红利,沉浸内容找到新场景价值

褀天文化创始人刘方褀

在内容+技术团队的掌舵下,祺天文化在舞台剧上实现了稳定的产出。“每年做1到2部。”刘方祺向《三声》表示,他们每一个项目都是盈利的,所以公司一直在流水上表现不错。对刘方祺来说,在剧场中“造梦”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过,他们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舞台剧市场天花板明显。“剧场的硬件条件有限,可服务的观众人数也有限。”刘方祺说,“并且,在娱乐形式极大丰富的当下,舞台剧必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

在舞台剧操盘过程逐渐形成具有核心的内容开发能力并拥有成熟的团队后, 刘方祺“想把梦做到别的领域”。线下场景在当下重新得到重视,而优质内容却仍然稀缺。文旅场景拥有高流量但模式与体验都较为陈旧,在这一点上表现尤其突出,也是刘方祺准备重点布局的新方向。

去年,他们与宋城演艺集团合作,改造了一个主题乐园中的海盗船。“本来是一个传统的鬼屋,只有一些红外触发的惊悚装置。”刘方祺说,他们运用之前一些悬疑舞台剧的素材,创建了一个“恐怖马戏团“的悬疑故事,在整个船的四层空间里面演出,引入真演员,并且设计了多重支线。考虑到景区所需要的翻台率,故事被设计在25分钟左右,每天可演出十余场。另外,他们还介入了三亚一家恐龙园、贵州的天文小镇以及广州一家大型体育场馆的内容改造。

“现在大家要求文旅项目有更强的沉浸感和参与感,自己的身份需求会比较强。”刘方祺说,而打造与IP结合的强戏剧感、强沉浸感内容正是祺天文化的强项。

选择切入文旅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场景的完整度,“我们只需要聚焦在我们的核心业务上,对内容进行升级。”刘方祺说,这比从零开始要简单得多。“2018年,我们会有一些拥有产业头部效应的项目出现。”

而在此之前,团队最重要的工作依旧是“磨合”。“相当于我们现在要跟文旅行业中的硬件团队进行一系列的合作。”刘方祺说,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润滑度”以减少损耗。“你不能等到项目操盘中再去磨合。”况且,文旅行业本身在技术与工作流程都有自己非常成熟的一套程序。

作为内容提供方,祺天文化更像是一波注入传统行业的“新水”。“我们与急需内容的行业之间是互相渴望的。”刘方祺说,“所以磨合只是技术操作和时间上的问题。我们从中小型项目开始,用快速迭代的方式,不断让产品形态更加的完善。”

在刘方祺看来,“高沉浸度的个人化体验,是这个时代的走向。”而这正是沉浸式内容与产品的最大机会。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