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万,现实题材国产动画好时代没有到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万,现实题材国产动画好时代没有到来

现实题材动画在国内遇冷,入围柏林电影节、斩获金马奖的《大世界》也没能例外——这两天的票房均不足百万,甚至远远低于已经上映了五十多天的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作者:阿右

去年年初,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好极了》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放眼亚洲,本世纪上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作品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首次入围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

2017年11月,《好极了》正式改名《大世界》,并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片,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大世界》反映当代生活及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纵横交织的欲望,展现极为犀利的批判视野。”

2018年1月12日,作为国内首部现实题材的动画电影,《大世界》正式上映了,但首日2.3%的排片率,81.33万的综合票房和86.6万的累计票房(数据来源于猫眼专业版),或许说明现实向国产动画电影的好时代,其实还未真正到来。

《大世界》里的小人物

《大世界》是导演刘健第一部国内院线上映的动画电影,影片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风格。演员徐峥在看过首映后曾评价说“画面、角色塑造、配音都相当出色,带来的冲击不亚于真人电影。很多电影都说自己是黑色幽默,我觉得只有这部才是真的黑色幽默”。

《大世界》黑色幽默预告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南方城镇,工地司机小张抢劫了一袋100万元巨款,在他逃亡时,得知巨款消息的餐馆小老板、杀手、民间科学家、胡同里的文艺小青年等各路来客,纷纷卷入对这100万的追逐中,在一番啼笑皆非的交手和碰撞后,等待着他们的,却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精彩的故事背后,是刘健一个人一个绘板,花费三年时间创作近80000张原画的辛苦工作。在短短七十七分钟的时长里,他勾勒出了一幅属于小人物的浮世绘,每个角色身上,都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底层智慧:有人认为人生应该拥有“在菜市场随意购物的自由、在超市随意购物自由、和清空购物车的自由”的三重自由论,也有人秉持实用主义观点,并不在乎信仰,而只是觉得“上帝和佛祖谁更有用我就信谁”

在刘健看来,“欲望、选择、命运,是《大世界》设立的关键词。”故事里不同人物都有各自的愿望和渴求,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渴求都寄托在金钱的基础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故事,则无一不折射出现实社会荒诞和魔幻的一面。

在《大世界》的故事里,舞台属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小人物们,这也是刘健导演长期观察的社会群体之一。对于他来说,城乡结合部的地区的鱼龙混杂,呈现出社会的多重面貌,但因为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存在着更多挣扎和碰撞的可能。

现实题材难获投资者青睐

这部有着超前意识和独特审美的作品,在国外电影节广受好评,但最初的融资之路却走得极为不易。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2007年创作《刺痛我》时,为了筹措70万的制作费用,刘健卖掉了一套房子,向家人借了钱,还被好友们笑称是自己投资自己。

直到《刺痛我》入围了法国昂西电影节等多个动画电影节,并被视频网站土豆网买下版权,这种状态才逐渐改变。在创造了100多万点击量后,刘健“意外”地收回了成本。

当时还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的杨城,在参与了一次《刺痛我》的放映后成为了刘健导演的粉丝。当2013年,刘健开始尝试为《大世界》寻找合伙人时,在朋友聚会上逐渐熟悉起来的两人决定一起合作。

制片人杨城与导演刘健

但《大世界》的融资过程颇经历了一番波折。由于《刺痛我》没有票房依据参考,且超现实的动画风格在国内来说过于超前和大胆,投资人们普遍保持谨慎态度。

这个项目跟着制片人杨城辗转两年,换了两家公司,洽谈过程中,接到的反悔消息,总是比愿意投资的消息要多。直到杨城成立自己的公司,才以公司获得的部分天使轮资金,投入了《大世界》项目。

《大世界》上映首日排片仅有2.3%

作为一部反思社会,略显尖锐和批判精神的作品,很多影迷可能都没想过《大世界》会在国内院线上映。

从去年年初入围柏林电影节后,《大世界》的制片方一直在为国内公映努力。经过10个月的沟通和努力后,他们最终获得了电影公映许可。

但从1月12日具体的票房数字来看,实际票房收益可能并不理想。

截止1月13日晚上20点31分,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大世界》在今天上映的中三十四部电影中,票房排名第十三位,累计票房122万,而排片占比从首日的2.3%下滑至1.6%,上座率从9.5%下滑到6.6%。(1月13日,国内上映51天的迪士尼皮克斯《寻梦环游记》,票房近350万)

对此杨城表示,“目前排片的情况很不理想,场次比较少,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档期,我们的宣发策略也不是没有问题。”

根据此前其他媒体报道显示,在10个月的申请公映期间,为了内容不断调整,《大世界》或许错过了许多比1月12日更好的上映时机。

与此同时,杨城也对三文娱补充说道“比起具体的票房数据,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大世界》能在国内公映和大家见面,《大世界》的上映其实也是对国内动画市场多元化的一个拓展。”

国产现实动画机遇在未来

《大世界》以PG-18的分级和海报上“建议成年人观看”的标语,开辟了新的现实向成人动画的电影品类。

不论《大世界》此次成绩如何,作为国内现实向成人动画电影的开拓者,刘健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向三文娱透露,目前已经完成下一部作品《上大学》的剧本创作,即将进入画面制作阶段。这会是个关于八十年代青春生活的故事。

对于现实题材对于动画创作者的意义,他认为“任何好的电影即使是科幻题材或者是动画类型,也一定是根植于我们在现实中的生存感受生存经验,不存在完全脱离现实的好艺术。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对于动画人来说,刘健认为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创作的技术门槛在降低,市场也越来越多元。最大挑战肯定是创作上的,这是创作者永远需要面对的。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制片人杨城的认可,“优秀的内容其实不难融资,动画人还是要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实真人电影也是这样,只有做出差异化的内容来,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时,他也认为现实题材的成人动画作品还在实验和探索阶段。“随着市场的进化,未来空间应该会越来越大,市场会越来越需要更多元化的作品出来。”

三文娱专访《大世界》导演刘健:

Q:之前这部作品定名为《好极了》,此次改名为《大世界》是否有别的考虑?

A:片名是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反复在构思。“大世界”和电影本身非常贴合,首先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意思,其次和影片中小地方小人物对广阔天地的向往有关,三是戏仿一种本土化的趣味,中国很多娱乐场所喜欢用“大世界”作为名称。

Q:感觉从《刺痛我》到《大世界》,您特别注重对场景的细节还原和对表情神态的刻画,您平时会对这些细节特别敏感吗,如何积累素材呢?

A:敏感和敏锐是做艺术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我觉得不需要刻意积累,只要你在生活,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素材,都可能产生灵感。场景是我特别重视的,等同于影片中的角色。刻画人物表情时,我喜欢用最少的动作实现精准的效果。

Q:从《刺痛我》到《大世界》,其实您对各阶层的人物角色塑造和他们谈论的话题都很有意思,比如特朗普、耶稣佛教之争。这些人物原型都来自于哪里?好的人物其实是动画的灵魂,您对人物塑造是否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A:这些台词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构思的,有一些是我听到看到的。但即使是我构思的,显然也来源于生活。要塑造好人物,首先要会观察人物、理解人物,这是根本,其他的都是技术化的细节。

Q:《大世界》除了有个好故事,在画风、色彩和动画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有您自己非常鲜明的风格特征。您是如何逐渐确立属于自己的动画风格的?中间经历过哪些不同阶段的摸索和调整?

A:我没有专门学过的动画。动画的风格应该是制作《刺痛我》时确立的,中间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技术层面。最重要的还是动画语言的确立,就是如何“动”才能符合电影主题的要求。

Q:您的故事背景大都设置在当下中国,而部分动画导演更多选择自己价值观的架空世界,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您觉得现实世界最吸引您或者说最符合您审美的部分有哪些?

A:因为大部分人看到的动画电影太单调了,所以有很多对动画电影的误会很流行。动画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表现任何题材,这一点上和真人电影是一样的。任何好的电影即使是科幻题材或者是动画类型,也一定是根植于我们在现实中的生存感受生存经验,不存在完全脱离现实的好艺术。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Q:其实部分场景可以看出《刺痛我》和《大世界》的背景设置都在您生活的城市南京,您觉得南京这座城市给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A:我在南京读的大学,然后一直在这里生活,南京是有人文气质的城市,也有包容性,生活在这里有不着急的状态,这对安心创作是很有利的。它的一些特质也给了我很多创作上的营养。

Q:相较于前作《刺痛我》,《大世界》更多模糊了时事特征的背景,而是更多关注芸芸众生和对人性欲望的探讨,对这一说法您怎么看?相较于《刺痛我》来说,《大世界》做出了哪些新的调整和尝试?

A:欲望、选择、命运,是《大世界》主题上的的关键词,这些东西都很普适,它们存在片中每个人身上,也存在电影之外的每个人身上,包括其他国家的人。

《大世界》的创作思维和制作手法和《刺痛我》基本一样,只是由于两部作品表现了不同的主题,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所以在美术风格的设定上有些差异。大概而言,《刺痛我》是比较硬朗的写实,而《大世界》则突出了故事本身的荒诞性和超现实的魔幻性。在制作上,《大世界》更趋完善。

较之《刺痛我》,《大世界》在影片结构和叙事方式上的确有些新的尝试,比如留白的地方多了一些。我很乐意在作品中不断做有意思的尝试和添加新鲜的元素,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艺术性和当代性来实现的。

Q:其实可以把《大世界》看作一部风格强烈的犯罪类型片,您偏爱的动画或者电影风格或者导演有哪些?或者一个动画导演该如何确立属于自己的动画风格呢?

A:朴素和简约是我喜欢的艺术风格,所以像科恩兄弟、伊斯特伍德这样的导演我非常喜欢。动画电影我看的比较少,今敏、押井守是我比较喜欢的。我觉得如何确立属于自己的动画风格特征不是一个可以简单概括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点子或想法能解决的问题,你所有的积累、趣味、创作能力,创作条件,共同决定了的风格。风格也还要为主题服务。

Q:之前有媒体提到,您选择每天都工作八到十个小时,这其实是很考验耐力和创作状态的事情,您是如何持续保持创作精力和创作热情的?在状态不佳时,您会如何调节?

A: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只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会有精力和热情。反之就说明不够喜欢。状态不佳时就多休息、放空,等待,以及汲取点别的营养。

Q:像您其实不是科班出身,但创作出了个人风格强烈的动画作品,之前学中国画、玩乐队,个人经历非常丰富,这些经历对于您审美体系的建立有什么样的影响?您觉得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能创作出一部好的动画作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A:任何人的经历对自身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整体性的。创作出任何好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你对生活、对现实、对艺术的理解,不光是动画作品。

Q:目前下一部作品《上大学》的筹备情况如何?仍然会以一人的工作形式完成吗,还是会重新考虑团队合作?

A:已经完成成了剧本创作,即将进入画面制作阶段。主要还是我一个人进行画面的创作工作,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助手和搭档。

Q:从《刺痛我》张小军跳下城墙(当然也有人解读为回头拿钱)结局到《大世界》结尾提到充满希望的春天,到筹备青春题材的《上大学》,您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状态,似乎在逐渐变得柔软,您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A:是的,两部电影的结尾其实都是开放性的。我希望我的电影是朴素简约的,但背后一定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我希望是克制的,但是有力量的。不管我做什么题材、什么类型,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虽然生活的变化会给创造带来潜移默化的变化,但我的电影观念已经确立。

Q:这几年陆续有优秀的动画电影出来,但整体上成人向的动画在国内市场还在一个实验和探索的阶段,您觉得对于动画从业者来说,这样的市场环境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A:机遇是创作的技术门槛在降低,市场也越来越多元。最大挑战肯定是创作上的,这是创作者永远需要面对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世界》首日票房不足百万,现实题材国产动画好时代没有到来

现实题材动画在国内遇冷,入围柏林电影节、斩获金马奖的《大世界》也没能例外——这两天的票房均不足百万,甚至远远低于已经上映了五十多天的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作者:阿右

去年年初,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好极了》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放眼亚洲,本世纪上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作品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首次入围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

2017年11月,《好极了》正式改名《大世界》,并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片,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大世界》反映当代生活及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纵横交织的欲望,展现极为犀利的批判视野。”

2018年1月12日,作为国内首部现实题材的动画电影,《大世界》正式上映了,但首日2.3%的排片率,81.33万的综合票房和86.6万的累计票房(数据来源于猫眼专业版),或许说明现实向国产动画电影的好时代,其实还未真正到来。

《大世界》里的小人物

《大世界》是导演刘健第一部国内院线上映的动画电影,影片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风格。演员徐峥在看过首映后曾评价说“画面、角色塑造、配音都相当出色,带来的冲击不亚于真人电影。很多电影都说自己是黑色幽默,我觉得只有这部才是真的黑色幽默”。

《大世界》黑色幽默预告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南方城镇,工地司机小张抢劫了一袋100万元巨款,在他逃亡时,得知巨款消息的餐馆小老板、杀手、民间科学家、胡同里的文艺小青年等各路来客,纷纷卷入对这100万的追逐中,在一番啼笑皆非的交手和碰撞后,等待着他们的,却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

精彩的故事背后,是刘健一个人一个绘板,花费三年时间创作近80000张原画的辛苦工作。在短短七十七分钟的时长里,他勾勒出了一幅属于小人物的浮世绘,每个角色身上,都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底层智慧:有人认为人生应该拥有“在菜市场随意购物的自由、在超市随意购物自由、和清空购物车的自由”的三重自由论,也有人秉持实用主义观点,并不在乎信仰,而只是觉得“上帝和佛祖谁更有用我就信谁”

在刘健看来,“欲望、选择、命运,是《大世界》设立的关键词。”故事里不同人物都有各自的愿望和渴求,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渴求都寄托在金钱的基础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故事,则无一不折射出现实社会荒诞和魔幻的一面。

在《大世界》的故事里,舞台属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小人物们,这也是刘健导演长期观察的社会群体之一。对于他来说,城乡结合部的地区的鱼龙混杂,呈现出社会的多重面貌,但因为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存在着更多挣扎和碰撞的可能。

现实题材难获投资者青睐

这部有着超前意识和独特审美的作品,在国外电影节广受好评,但最初的融资之路却走得极为不易。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2007年创作《刺痛我》时,为了筹措70万的制作费用,刘健卖掉了一套房子,向家人借了钱,还被好友们笑称是自己投资自己。

直到《刺痛我》入围了法国昂西电影节等多个动画电影节,并被视频网站土豆网买下版权,这种状态才逐渐改变。在创造了100多万点击量后,刘健“意外”地收回了成本。

当时还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的杨城,在参与了一次《刺痛我》的放映后成为了刘健导演的粉丝。当2013年,刘健开始尝试为《大世界》寻找合伙人时,在朋友聚会上逐渐熟悉起来的两人决定一起合作。

制片人杨城与导演刘健

但《大世界》的融资过程颇经历了一番波折。由于《刺痛我》没有票房依据参考,且超现实的动画风格在国内来说过于超前和大胆,投资人们普遍保持谨慎态度。

这个项目跟着制片人杨城辗转两年,换了两家公司,洽谈过程中,接到的反悔消息,总是比愿意投资的消息要多。直到杨城成立自己的公司,才以公司获得的部分天使轮资金,投入了《大世界》项目。

《大世界》上映首日排片仅有2.3%

作为一部反思社会,略显尖锐和批判精神的作品,很多影迷可能都没想过《大世界》会在国内院线上映。

从去年年初入围柏林电影节后,《大世界》的制片方一直在为国内公映努力。经过10个月的沟通和努力后,他们最终获得了电影公映许可。

但从1月12日具体的票房数字来看,实际票房收益可能并不理想。

截止1月13日晚上20点31分,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大世界》在今天上映的中三十四部电影中,票房排名第十三位,累计票房122万,而排片占比从首日的2.3%下滑至1.6%,上座率从9.5%下滑到6.6%。(1月13日,国内上映51天的迪士尼皮克斯《寻梦环游记》,票房近350万)

对此杨城表示,“目前排片的情况很不理想,场次比较少,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档期,我们的宣发策略也不是没有问题。”

根据此前其他媒体报道显示,在10个月的申请公映期间,为了内容不断调整,《大世界》或许错过了许多比1月12日更好的上映时机。

与此同时,杨城也对三文娱补充说道“比起具体的票房数据,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大世界》能在国内公映和大家见面,《大世界》的上映其实也是对国内动画市场多元化的一个拓展。”

国产现实动画机遇在未来

《大世界》以PG-18的分级和海报上“建议成年人观看”的标语,开辟了新的现实向成人动画的电影品类。

不论《大世界》此次成绩如何,作为国内现实向成人动画电影的开拓者,刘健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向三文娱透露,目前已经完成下一部作品《上大学》的剧本创作,即将进入画面制作阶段。这会是个关于八十年代青春生活的故事。

对于现实题材对于动画创作者的意义,他认为“任何好的电影即使是科幻题材或者是动画类型,也一定是根植于我们在现实中的生存感受生存经验,不存在完全脱离现实的好艺术。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对于动画人来说,刘健认为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创作的技术门槛在降低,市场也越来越多元。最大挑战肯定是创作上的,这是创作者永远需要面对的。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制片人杨城的认可,“优秀的内容其实不难融资,动画人还是要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实真人电影也是这样,只有做出差异化的内容来,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时,他也认为现实题材的成人动画作品还在实验和探索阶段。“随着市场的进化,未来空间应该会越来越大,市场会越来越需要更多元化的作品出来。”

三文娱专访《大世界》导演刘健:

Q:之前这部作品定名为《好极了》,此次改名为《大世界》是否有别的考虑?

A:片名是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反复在构思。“大世界”和电影本身非常贴合,首先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意思,其次和影片中小地方小人物对广阔天地的向往有关,三是戏仿一种本土化的趣味,中国很多娱乐场所喜欢用“大世界”作为名称。

Q:感觉从《刺痛我》到《大世界》,您特别注重对场景的细节还原和对表情神态的刻画,您平时会对这些细节特别敏感吗,如何积累素材呢?

A:敏感和敏锐是做艺术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我觉得不需要刻意积累,只要你在生活,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素材,都可能产生灵感。场景是我特别重视的,等同于影片中的角色。刻画人物表情时,我喜欢用最少的动作实现精准的效果。

Q:从《刺痛我》到《大世界》,其实您对各阶层的人物角色塑造和他们谈论的话题都很有意思,比如特朗普、耶稣佛教之争。这些人物原型都来自于哪里?好的人物其实是动画的灵魂,您对人物塑造是否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A:这些台词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构思的,有一些是我听到看到的。但即使是我构思的,显然也来源于生活。要塑造好人物,首先要会观察人物、理解人物,这是根本,其他的都是技术化的细节。

Q:《大世界》除了有个好故事,在画风、色彩和动画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有您自己非常鲜明的风格特征。您是如何逐渐确立属于自己的动画风格的?中间经历过哪些不同阶段的摸索和调整?

A:我没有专门学过的动画。动画的风格应该是制作《刺痛我》时确立的,中间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技术层面。最重要的还是动画语言的确立,就是如何“动”才能符合电影主题的要求。

Q:您的故事背景大都设置在当下中国,而部分动画导演更多选择自己价值观的架空世界,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您觉得现实世界最吸引您或者说最符合您审美的部分有哪些?

A:因为大部分人看到的动画电影太单调了,所以有很多对动画电影的误会很流行。动画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表现任何题材,这一点上和真人电影是一样的。任何好的电影即使是科幻题材或者是动画类型,也一定是根植于我们在现实中的生存感受生存经验,不存在完全脱离现实的好艺术。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Q:其实部分场景可以看出《刺痛我》和《大世界》的背景设置都在您生活的城市南京,您觉得南京这座城市给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A:我在南京读的大学,然后一直在这里生活,南京是有人文气质的城市,也有包容性,生活在这里有不着急的状态,这对安心创作是很有利的。它的一些特质也给了我很多创作上的营养。

Q:相较于前作《刺痛我》,《大世界》更多模糊了时事特征的背景,而是更多关注芸芸众生和对人性欲望的探讨,对这一说法您怎么看?相较于《刺痛我》来说,《大世界》做出了哪些新的调整和尝试?

A:欲望、选择、命运,是《大世界》主题上的的关键词,这些东西都很普适,它们存在片中每个人身上,也存在电影之外的每个人身上,包括其他国家的人。

《大世界》的创作思维和制作手法和《刺痛我》基本一样,只是由于两部作品表现了不同的主题,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所以在美术风格的设定上有些差异。大概而言,《刺痛我》是比较硬朗的写实,而《大世界》则突出了故事本身的荒诞性和超现实的魔幻性。在制作上,《大世界》更趋完善。

较之《刺痛我》,《大世界》在影片结构和叙事方式上的确有些新的尝试,比如留白的地方多了一些。我很乐意在作品中不断做有意思的尝试和添加新鲜的元素,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艺术性和当代性来实现的。

Q:其实可以把《大世界》看作一部风格强烈的犯罪类型片,您偏爱的动画或者电影风格或者导演有哪些?或者一个动画导演该如何确立属于自己的动画风格呢?

A:朴素和简约是我喜欢的艺术风格,所以像科恩兄弟、伊斯特伍德这样的导演我非常喜欢。动画电影我看的比较少,今敏、押井守是我比较喜欢的。我觉得如何确立属于自己的动画风格特征不是一个可以简单概括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点子或想法能解决的问题,你所有的积累、趣味、创作能力,创作条件,共同决定了的风格。风格也还要为主题服务。

Q:之前有媒体提到,您选择每天都工作八到十个小时,这其实是很考验耐力和创作状态的事情,您是如何持续保持创作精力和创作热情的?在状态不佳时,您会如何调节?

A: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只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会有精力和热情。反之就说明不够喜欢。状态不佳时就多休息、放空,等待,以及汲取点别的营养。

Q:像您其实不是科班出身,但创作出了个人风格强烈的动画作品,之前学中国画、玩乐队,个人经历非常丰富,这些经历对于您审美体系的建立有什么样的影响?您觉得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能创作出一部好的动画作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A:任何人的经历对自身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整体性的。创作出任何好作品的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你对生活、对现实、对艺术的理解,不光是动画作品。

Q:目前下一部作品《上大学》的筹备情况如何?仍然会以一人的工作形式完成吗,还是会重新考虑团队合作?

A:已经完成成了剧本创作,即将进入画面制作阶段。主要还是我一个人进行画面的创作工作,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助手和搭档。

Q:从《刺痛我》张小军跳下城墙(当然也有人解读为回头拿钱)结局到《大世界》结尾提到充满希望的春天,到筹备青春题材的《上大学》,您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状态,似乎在逐渐变得柔软,您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A:是的,两部电影的结尾其实都是开放性的。我希望我的电影是朴素简约的,但背后一定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我希望是克制的,但是有力量的。不管我做什么题材、什么类型,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虽然生活的变化会给创造带来潜移默化的变化,但我的电影观念已经确立。

Q:这几年陆续有优秀的动画电影出来,但整体上成人向的动画在国内市场还在一个实验和探索的阶段,您觉得对于动画从业者来说,这样的市场环境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A:机遇是创作的技术门槛在降低,市场也越来越多元。最大挑战肯定是创作上的,这是创作者永远需要面对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