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安徽的钢铁巨头是如何再起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安徽的钢铁巨头是如何再起的?

今天的文章,一起来看看马鞍山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400-安徽-马鞍山

作者:霞帔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白鸥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传入中国,以及新中国建立之后以工业建设为纲的国策方针的确定,近代以来中国兴起了很多新型城市。

仅以安徽省内为例,就有蚌埠、马鞍山等城市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才变得重要起来的。如果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那么说马鞍山是炼钢炼出来的城市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在同样以钢铁工业闻名的城市里,马鞍山相比攀枝花、鞍山、包头等地相比,存在感并不高,甚至很多人把它和鞍山混淆。然而和很多陷入资源枯竭陷阱的同类城市相比,马鞍山却没有轻易跌倒。在马钢辉煌不再的情况下,这座城市仍然维持着全皖第三的经济总量和排名前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马鞍山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长江沿岸的精品钢基地

传说项羽弃爱驹乌骓马自刎而去,乌骓马亦通人性伤心自戕,留下马鞍在此地化作一山,马鞍山因此得名。事实上,马鞍山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地名,只要是长得像马鞍的山坡,都可能被当地人起名叫马鞍山,然而只有这一个马鞍山,把自己的名字和共和国历史牢牢绑定在一起。

从地理位置上看,马鞍山所处区位可谓得天独厚。它地处皖东长江南岸,平原辽阔,顺长江而下到南京不过六七十公里,陆路去往合肥也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这样的交通条件为马鞍山与长三角、安徽腹地的沟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还真是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可横屏观看)

马鞍山铁矿资源丰富,从秦汉时这一带即以产铁著称。民国初,先后有多家公司在此采矿,年产量达80万吨。随着一战爆发,钢铁价格骤起,马鞍山铁矿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遭到日本的觊觎。截止抗战爆发,马鞍山铁矿输日矿石524万吨,日军占领矿区后的损失则不计其数。

规模巨大的南山矿区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跑步进入工业化时代,钢铁需求量猛增,盛产钢铁的马鞍山一带很快进入了生产规划者们的视线。

1953年9月16日,马鞍山铁矿厂流出了第一炉铁水,正式拉开了马鞍山钢铁生产的序幕。1954年始设马鞍山镇,1955年成立马鞍山矿区人民政府(县级)。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原属当涂县管辖的马鞍山,在1983年还吞并了时属宣城的当涂,从属关系发生了调转。

马鞍山与芜湖之间的当涂

(虽然位于马、芜之间,当涂当初却是从宣城地区分出,芜湖亦分得了几个县)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连跳多级,马鞍山由一个在建国之初仅有82户人家的小村庄迅速升级为省辖市,升级速度也许只有后来的深圳可以一拼。而这一切激动人心的变化,都要归功于马鞍山的命根子——马钢。

马鞍山建市之初仅有8.4万人,但国家对马钢的高度重视导致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钢铁产业的配套产业如橡胶厂、机械厂也从上海等地引进,带来了大量专家和熟练工人。1958年,马鞍山人口达到26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远远高于自然增长率。

一些令人熟悉的名字

中苏交恶给了已经受到高度重视的马鞍山进一步蹿升的机会。苏联从1962年开始停止对华援助,其中就包括撤销对我国的车轮轮箍援建项目,并停止向我国出口车轮车箍。没有车轮车箍,火车就跑不起来,进而运输业就要受到影响。

1963年11月18日22时45分,

我国第一个轮箍在马钢试轧成功

在60年代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马钢承担起了车轮轮箍制造的重任。

仅用两年时间,马钢就完成了轮箍制造试验,和“大庆油田”、“万吨压水机”、“原子弹爆炸”并称为我国工业战线的四大喜讯。马钢也由此步入了国家重点钢铁企业的行列。

整个70年代到90年代,马钢就像这座城市的火车头,带着马鞍山的经济飞速前进。马钢员工也没有因为政策倾斜而变得人浮于事。在1986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炼铁厂晋级达标竞赛评比中,马钢第一、第二炼铁厂跻身全国五个特级炼铁厂之列,多项指标名列前茅。

1986年马钢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比较表

钢铁产业的繁荣,让这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曾长期在安徽省名列前茅。

马鞍山人也以马钢为豪,常把“先有马钢,后有马鞍山”挂在嘴边。经历过马钢繁荣时期的人们都对这段历史无比自豪,马钢也使得这座城市的居民在安徽范围内率先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时的马鞍山,马钢工人是最有地位的身份之一,“不当马钢工人,也要当马钢夫人”、“生生死死在马钢”是马钢最繁荣时期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

江南一枝花的凋谢

尽管被称为钢铁行业的“江南一枝花”,但马钢在中国钢铁产业中的优势并不明显。

前有成立时间更早、庇护于“共和国长子”之下的辽宁鞍钢,后有引进日本模式的上海宝钢,再算上长江上游的武钢,马钢很难成为政策优先发展的对象。可以说,马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力更生的。

1993年和1994年,马钢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钢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革和生产专业化双管齐下,先干先行的理念让马钢在几个钢铁巨头的夹缝中顽强逆生长。

但这种一城一厂的模式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难以长期持续繁荣。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然而在新千年,马鞍山非但没有成功完成,反而遇到了钢铁企业盲目扩张的“大跃进”。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盲目追求GDP的时代。为了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政府帮忙审批上马新项目,钢铁产业作为基础产业也参与其中。自2001年起至2007年这7年间,我国钢铁产量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上下,最高的一年超过了27%,7年间全国钢铁产量增长了近三倍。

在整个钢铁行业都在大干快上的背景下,马钢原本遵循的“小规模高质量”的生产理念没能继续坚持下去。20世纪80年代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计划也让位于钢铁的产能扩张。

凡事就怕比较

随着马钢新区的竣工,马钢1998年600万吨不到的生产规模规划在2007年达到了1800万吨。马鞍山本有机会摆脱单一的钢铁工业,尽快进入更为合理的增长轨道,却因为这一次不理智的产能扩张掉回了被钢铁捆绑的状态。

钢铁产能带来的泡沫增长昙花一现之后,2008年马鞍山市人均GDP 从全省第一下滑到第三,GDP 增速也从全省第一下滑至倒数第二。

马钢给城市带来的困扰也不仅是财富增量的减缓,更有钢铁企业常见的环境问题。2013年马钢合肥公司曝出的污染问题最后使其提前停产,而长江对于建在河畔的马钢新区也成了沉重的生态包袱。

马鞍山长江沿岸

环保压力和经营压力双重重压,让曾经以高技术精品著称的马钢不堪重负。马钢职工不再是马鞍山人羡慕的对象,反而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城市福利累赘。两万下岗职工分流安置的问题,让马钢和马鞍山市政府头疼不已。

向左还是向右?

马钢效益的下降,迫使马鞍山寻找钢铁外的替代产业。

但和其他衰败的工况城市相比,马鞍山仍然占得了一些先机。由于马钢改革较早,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2016年马鞍山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省第三位。这给马鞍山寻找新的出路留下一个缓冲期。

自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马鞍山就持续引进造纸、汽车、食品、橡胶等新产业,降低经济对马钢的依赖程度。

和长三角发达城市的相互投资也已经相当深化,苏浙沪等地的投资占到了全市外来投资的七成以上,让这座城市在阵痛期还能保持经济的相对繁荣。

马鞍山花山工业开发区

此外,旅游业也是城市转型考虑发展的一个方向。

马鞍山旅游提出“一黑一白”,着力于宣传城市文化传统。

“一黑”代表的是城市的钢铁文化,但以钢铁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反而容易给人留下环境恶劣的误解,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马鞍山著名旅游景点采石矶

“一白”则是作为文化符号的李白。作为李白长眠之地,马鞍山曾主打“诗城”的旅游招牌,还举办诗歌节来推广城市文化。但由于整体缺乏有效的包装推广,马鞍山的旅游产品仍旧只能是南京游的附赠品。

马鞍山每年都举办“李白诗歌节”,

但好像知道的人并太不多

李白墓

同时,马鞍山依靠毗邻南京的独特优势,接入联通南京的交通网,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南京的带动进行发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靠近南京的地理优势,使马鞍山人在上世纪就一直保持着前往南京消费的传统习惯。增进马鞍山和南京的消费互动,对马鞍山发展第三产业将会起到不小的帮助。

马鞍山的转型发展仍在继续,仍在攀升的GDP昭示着这座城市和其他资源城市的不同之处。

而那些由于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的工业城市,也将会从马鞍山转型的成功之路,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政府统计委员会. 安徽省统计年鉴[M]. 安徽省政府统计委员会, 1934.

[2]鲍寿柏. 马鞍山:探索钢铁工业城市转型之路[J]. 中国城市经济, 2007(6):32-34.

[3]王莉娟. 马鞍山钢铁公司发展史研究[D]. 安徽大学, 2010.

[4]刘占亭. 马鞍山市城市空间演变及发展探讨[J]. 建筑与文化, 2017(5):217-218.

[5]张墨宁. 马钢和一座城市的转型探路[J]. 南风窗, 2016(9):39-42.

[6]李真. 匹兹堡产业转型促进城市更新探索与实践[J]. 城乡建设, 2016(9):93-95.

[7]李向东. 诗城马鞍山的旅游现状及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24).

[8]李昌志. 马鞍山市志[M]. 黄山书社, 1992.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安徽的钢铁巨头是如何再起的?

今天的文章,一起来看看马鞍山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400-安徽-马鞍山

作者:霞帔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白鸥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传入中国,以及新中国建立之后以工业建设为纲的国策方针的确定,近代以来中国兴起了很多新型城市。

仅以安徽省内为例,就有蚌埠、马鞍山等城市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才变得重要起来的。如果说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那么说马鞍山是炼钢炼出来的城市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在同样以钢铁工业闻名的城市里,马鞍山相比攀枝花、鞍山、包头等地相比,存在感并不高,甚至很多人把它和鞍山混淆。然而和很多陷入资源枯竭陷阱的同类城市相比,马鞍山却没有轻易跌倒。在马钢辉煌不再的情况下,这座城市仍然维持着全皖第三的经济总量和排名前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马鞍山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长江沿岸的精品钢基地

传说项羽弃爱驹乌骓马自刎而去,乌骓马亦通人性伤心自戕,留下马鞍在此地化作一山,马鞍山因此得名。事实上,马鞍山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地名,只要是长得像马鞍的山坡,都可能被当地人起名叫马鞍山,然而只有这一个马鞍山,把自己的名字和共和国历史牢牢绑定在一起。

从地理位置上看,马鞍山所处区位可谓得天独厚。它地处皖东长江南岸,平原辽阔,顺长江而下到南京不过六七十公里,陆路去往合肥也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这样的交通条件为马鞍山与长三角、安徽腹地的沟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还真是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可横屏观看)

马鞍山铁矿资源丰富,从秦汉时这一带即以产铁著称。民国初,先后有多家公司在此采矿,年产量达80万吨。随着一战爆发,钢铁价格骤起,马鞍山铁矿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遭到日本的觊觎。截止抗战爆发,马鞍山铁矿输日矿石524万吨,日军占领矿区后的损失则不计其数。

规模巨大的南山矿区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跑步进入工业化时代,钢铁需求量猛增,盛产钢铁的马鞍山一带很快进入了生产规划者们的视线。

1953年9月16日,马鞍山铁矿厂流出了第一炉铁水,正式拉开了马鞍山钢铁生产的序幕。1954年始设马鞍山镇,1955年成立马鞍山矿区人民政府(县级)。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原属当涂县管辖的马鞍山,在1983年还吞并了时属宣城的当涂,从属关系发生了调转。

马鞍山与芜湖之间的当涂

(虽然位于马、芜之间,当涂当初却是从宣城地区分出,芜湖亦分得了几个县)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连跳多级,马鞍山由一个在建国之初仅有82户人家的小村庄迅速升级为省辖市,升级速度也许只有后来的深圳可以一拼。而这一切激动人心的变化,都要归功于马鞍山的命根子——马钢。

马鞍山建市之初仅有8.4万人,但国家对马钢的高度重视导致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钢铁产业的配套产业如橡胶厂、机械厂也从上海等地引进,带来了大量专家和熟练工人。1958年,马鞍山人口达到26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远远高于自然增长率。

一些令人熟悉的名字

中苏交恶给了已经受到高度重视的马鞍山进一步蹿升的机会。苏联从1962年开始停止对华援助,其中就包括撤销对我国的车轮轮箍援建项目,并停止向我国出口车轮车箍。没有车轮车箍,火车就跑不起来,进而运输业就要受到影响。

1963年11月18日22时45分,

我国第一个轮箍在马钢试轧成功

在60年代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马钢承担起了车轮轮箍制造的重任。

仅用两年时间,马钢就完成了轮箍制造试验,和“大庆油田”、“万吨压水机”、“原子弹爆炸”并称为我国工业战线的四大喜讯。马钢也由此步入了国家重点钢铁企业的行列。

整个70年代到90年代,马钢就像这座城市的火车头,带着马鞍山的经济飞速前进。马钢员工也没有因为政策倾斜而变得人浮于事。在1986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炼铁厂晋级达标竞赛评比中,马钢第一、第二炼铁厂跻身全国五个特级炼铁厂之列,多项指标名列前茅。

1986年马钢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比较表

钢铁产业的繁荣,让这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曾长期在安徽省名列前茅。

马鞍山人也以马钢为豪,常把“先有马钢,后有马鞍山”挂在嘴边。经历过马钢繁荣时期的人们都对这段历史无比自豪,马钢也使得这座城市的居民在安徽范围内率先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时的马鞍山,马钢工人是最有地位的身份之一,“不当马钢工人,也要当马钢夫人”、“生生死死在马钢”是马钢最繁荣时期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

江南一枝花的凋谢

尽管被称为钢铁行业的“江南一枝花”,但马钢在中国钢铁产业中的优势并不明显。

前有成立时间更早、庇护于“共和国长子”之下的辽宁鞍钢,后有引进日本模式的上海宝钢,再算上长江上游的武钢,马钢很难成为政策优先发展的对象。可以说,马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力更生的。

1993年和1994年,马钢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钢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革和生产专业化双管齐下,先干先行的理念让马钢在几个钢铁巨头的夹缝中顽强逆生长。

但这种一城一厂的模式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难以长期持续繁荣。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唯一出路。然而在新千年,马鞍山非但没有成功完成,反而遇到了钢铁企业盲目扩张的“大跃进”。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盲目追求GDP的时代。为了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政府帮忙审批上马新项目,钢铁产业作为基础产业也参与其中。自2001年起至2007年这7年间,我国钢铁产量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上下,最高的一年超过了27%,7年间全国钢铁产量增长了近三倍。

在整个钢铁行业都在大干快上的背景下,马钢原本遵循的“小规模高质量”的生产理念没能继续坚持下去。20世纪80年代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计划也让位于钢铁的产能扩张。

凡事就怕比较

随着马钢新区的竣工,马钢1998年600万吨不到的生产规模规划在2007年达到了1800万吨。马鞍山本有机会摆脱单一的钢铁工业,尽快进入更为合理的增长轨道,却因为这一次不理智的产能扩张掉回了被钢铁捆绑的状态。

钢铁产能带来的泡沫增长昙花一现之后,2008年马鞍山市人均GDP 从全省第一下滑到第三,GDP 增速也从全省第一下滑至倒数第二。

马钢给城市带来的困扰也不仅是财富增量的减缓,更有钢铁企业常见的环境问题。2013年马钢合肥公司曝出的污染问题最后使其提前停产,而长江对于建在河畔的马钢新区也成了沉重的生态包袱。

马鞍山长江沿岸

环保压力和经营压力双重重压,让曾经以高技术精品著称的马钢不堪重负。马钢职工不再是马鞍山人羡慕的对象,反而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城市福利累赘。两万下岗职工分流安置的问题,让马钢和马鞍山市政府头疼不已。

向左还是向右?

马钢效益的下降,迫使马鞍山寻找钢铁外的替代产业。

但和其他衰败的工况城市相比,马鞍山仍然占得了一些先机。由于马钢改革较早,竞争力下降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2016年马鞍山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仍排在全省第三位。这给马鞍山寻找新的出路留下一个缓冲期。

自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马鞍山就持续引进造纸、汽车、食品、橡胶等新产业,降低经济对马钢的依赖程度。

和长三角发达城市的相互投资也已经相当深化,苏浙沪等地的投资占到了全市外来投资的七成以上,让这座城市在阵痛期还能保持经济的相对繁荣。

马鞍山花山工业开发区

此外,旅游业也是城市转型考虑发展的一个方向。

马鞍山旅游提出“一黑一白”,着力于宣传城市文化传统。

“一黑”代表的是城市的钢铁文化,但以钢铁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反而容易给人留下环境恶劣的误解,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马鞍山著名旅游景点采石矶

“一白”则是作为文化符号的李白。作为李白长眠之地,马鞍山曾主打“诗城”的旅游招牌,还举办诗歌节来推广城市文化。但由于整体缺乏有效的包装推广,马鞍山的旅游产品仍旧只能是南京游的附赠品。

马鞍山每年都举办“李白诗歌节”,

但好像知道的人并太不多

李白墓

同时,马鞍山依靠毗邻南京的独特优势,接入联通南京的交通网,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南京的带动进行发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靠近南京的地理优势,使马鞍山人在上世纪就一直保持着前往南京消费的传统习惯。增进马鞍山和南京的消费互动,对马鞍山发展第三产业将会起到不小的帮助。

马鞍山的转型发展仍在继续,仍在攀升的GDP昭示着这座城市和其他资源城市的不同之处。

而那些由于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的工业城市,也将会从马鞍山转型的成功之路,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政府统计委员会. 安徽省统计年鉴[M]. 安徽省政府统计委员会, 1934.

[2]鲍寿柏. 马鞍山:探索钢铁工业城市转型之路[J]. 中国城市经济, 2007(6):32-34.

[3]王莉娟. 马鞍山钢铁公司发展史研究[D]. 安徽大学, 2010.

[4]刘占亭. 马鞍山市城市空间演变及发展探讨[J]. 建筑与文化, 2017(5):217-218.

[5]张墨宁. 马钢和一座城市的转型探路[J]. 南风窗, 2016(9):39-42.

[6]李真. 匹兹堡产业转型促进城市更新探索与实践[J]. 城乡建设, 2016(9):93-95.

[7]李向东. 诗城马鞍山的旅游现状及对策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24).

[8]李昌志. 马鞍山市志[M]. 黄山书社, 1992.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