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4亿票房的《芳华》背后:“聊发少年狂”的冯小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4亿票房的《芳华》背后:“聊发少年狂”的冯小刚

冯小刚曾说,《芳华》是他“心愿清单”里的电影,“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最近,电影《芳华》在京举行了庆功会。 

作为投资人之一,王中磊在微博里写道:“庆功为引,开心为实。”在此之前,《芳华》票房突破14亿大关,开辟了“银发族”观影热潮。当天冯小刚和王中磊穿的好像亲哥俩,大红外套将他们的“开心”映衬在脸上。 

电影《芳华》庆功宴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冯小刚并没有在微博上发表感慨,反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或许对他而言,今天的情形尽管渴盼已久,但也无从惊喜。 

自1984年以美术助理身份入行至今,冯小刚在中国影坛摸爬滚打了30年,期间经历过人生冷遇,也经历过大红大紫。从“死守”文艺片到投身贺岁档,再到任性做自己。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在同一条路上经历两次转型,又都能获得市场认可。 

《芳华》就像是他隐忍、积蓄多年后的一次集中爆发,是捎给青年冯小刚的一封口信,既有时代的底色,也有青春的缅怀。在经历了《一九四二》的票房失利、《我不是潘金莲》的褒贬不一,本该“耳顺”的冯小刚却做起了“冲锋少年”。 

“老炮儿”的眼泪: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 

去年年底,冯小刚因为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儿,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11月中旬,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冯小刚在微博发表“潘金莲写给王健林先生的公开信”,信中以排片遇冷为由谴责万达“公报私仇”,引来“首富之子”王思聪回击,大批看客纷纷倒戈,网上评价冯小刚:“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思聪与冯小刚 

电影上映两天后,“桥下有人”发表了一篇《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文中详细举证了冯小刚年轻时候“媚上欺下”、“穷酸势利”、“爱哭鼻子”的种种,网络上由此爆发了对冯小刚本人的解构、嘲讽,叱咤风云的京城“老炮儿”一夜之间成了人人揶揄的对象。 

12月,《我不是潘金莲》以4.82亿票房收官,文投控股5亿保底宣告失败。与此同时,更多的矛头指向冯小刚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业绩承诺,“自掏腰包”补齐“差价”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与资本深度捆绑的“艺术家”不再是观众的“心头好”。 

就是在这样一片熙熙攘攘中,电影《芳华》开机了。 

一月初正是海口的好时候,温吞的晚风吹干行人汗津津的身体,远处的天边燃烧着大朵火烧云。我们是《芳华》的第一批探班媒体,宣传方通知:“晚饭被安排在冯导家里”。“是冯导在海南的家里吗?”有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夫人徐帆也到场。” 

冯小刚曾与媒体调侃,称自己是海南的“土著”,因为他有不少电影取材自海南。这一次,他把热衷于和自己互怼的一帮人邀请到了这里。 

看得出来,冯导压力很大,甚至在媒体招待宴上一度哽咽。 

他谈论姜文,谈论《一九四二》,他说《一步之遥》当初被批得一无是处,他为姜文痛心。由此联想到《一九四二》,那部让他信誓旦旦赌上所有的声名和人气的电影,他不明白,怎么就没人买账? 

《芳华》海报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炮儿”的眼泪,当着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电影媒体的面儿,说到动情处,依然会毫不犹豫坦白自己的无力。很多人瞧不上冯小刚这一点,觉得他和在观众面前讨糖吃的小孩儿没两样,但也有人会动容,为那份老而弥坚的执着。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选择了圆形画幅,电影《芳华》选择了冷僻题材。 

一千多年前,大词人苏轼在经历了丧亲、失妻、被贬等一连串变故后,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时他明明未及不惑,开头第一句却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那种“鬓微霜”却要“亲射虎”的豪迈,与抵死也要拍自己喜欢的电影的冯小刚之间,仿佛是在照镜子。

“孤岛”上的冯小刚:电影让青春的“芬芳”延续 

第二天,酒劲儿一过,冯小刚又恢复了镜头前的沉默,他带着大家参观《芳华》的拍摄基地,中间的一段车程,没有和王中磊一行人乘坐商务车,而是选择和媒体一起乘坐大巴,还没等工作人员制止,他就身手麻利地钻进车身。 

《芳华》海报 

媒体陆陆续续到来,大家带着些许惊讶对他行“注目礼”,但却没人停下来打声招呼,满眼望去尽是行色匆匆,冯小刚安静地坐在那里,不似刚才雀跃了。下车合影时他被安排在中间,一个健步冲上去,周围人却都在含蓄地表达,想站在边角上的意愿。 

再一次,冯小刚的亲近被众人拒于千里之外。 

有人从他身后递过来一个本子,小声问一句:“冯导,能帮我签个名吗?”他应了一声:“啊......”然后就没动静了,过了一分多钟,后者瞥了一眼冯小刚鬓角的白发,又小声试探:“冯导?”他这才反应过来,恍然大悟一般接过本子,嘴里大声回应着,“好,好的”。 

人群中,他就像是一座孤岛。 

再见冯小刚,是在《芳华》的首映礼上。此前电影几经改档,引起不小的动荡。站在舞台中央冯小刚说,“这个普普通通的星期三,对一波十三折的《芳华》来说是个大日子。”那一刻,王中磊用了“释放”来形容。

电影《芳华》首映礼 

电影上映一周,票房节节攀升。“老炮儿”冯小刚终于柔软了下来,甚至在微博借用影评人“聆雨子”的话来感恩观众,“一群很少看到走心电影的观众,最能识别走心,也最能珍惜和包容走心电影”,他动情地表示,“二零一七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她。” 

看这段文字的时候,已经很难有人再想起,四年前的冯小刚还是个提起“影评人”三个字就暴跳如雷的“刺儿头”。逝者如斯,他的“芳华”终于结出了硕果。

后记 

冯小刚曾说,《芳华》是他“心愿清单”里的电影,“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这个心结到底是什么呢? 

在冯小刚的回答中,有一段关于女兵的记忆,让人印象深刻。 

《芳华》剧照 

“尽管不敢直视,但还是能感觉到,有一种香气弥漫过来,是心理上对青春美少女的本能感觉。”曾经,青年冯小刚最大的私心,是能和刚刚洗完澡的舞蹈队的女孩子们打一个照面。如今提及《芳华》,他常以“芬芳的年华”作为注脚,而“芬芳”的源头或许正是这段经历。 

“我讴歌他们的青春,想用这个电影再爱他们一次。” 

花费了半年多时间,冯小刚从五百多个女演员里选出六个女孩。以纯打底,各色风情,初登荧幕就让不少人惊艳于她们遗世独立的脸。而冯小刚的青春,在她们身上活了过来。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冯小刚

  • 《非诚勿扰3》票房失利,冯小刚也拉不动华谊兄弟
  • 当冯小刚的电影开始与时代脱节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4亿票房的《芳华》背后:“聊发少年狂”的冯小刚

冯小刚曾说,《芳华》是他“心愿清单”里的电影,“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最近,电影《芳华》在京举行了庆功会。 

作为投资人之一,王中磊在微博里写道:“庆功为引,开心为实。”在此之前,《芳华》票房突破14亿大关,开辟了“银发族”观影热潮。当天冯小刚和王中磊穿的好像亲哥俩,大红外套将他们的“开心”映衬在脸上。 

电影《芳华》庆功宴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冯小刚并没有在微博上发表感慨,反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或许对他而言,今天的情形尽管渴盼已久,但也无从惊喜。 

自1984年以美术助理身份入行至今,冯小刚在中国影坛摸爬滚打了30年,期间经历过人生冷遇,也经历过大红大紫。从“死守”文艺片到投身贺岁档,再到任性做自己。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在同一条路上经历两次转型,又都能获得市场认可。 

《芳华》就像是他隐忍、积蓄多年后的一次集中爆发,是捎给青年冯小刚的一封口信,既有时代的底色,也有青春的缅怀。在经历了《一九四二》的票房失利、《我不是潘金莲》的褒贬不一,本该“耳顺”的冯小刚却做起了“冲锋少年”。 

“老炮儿”的眼泪: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 

去年年底,冯小刚因为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儿,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11月中旬,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冯小刚在微博发表“潘金莲写给王健林先生的公开信”,信中以排片遇冷为由谴责万达“公报私仇”,引来“首富之子”王思聪回击,大批看客纷纷倒戈,网上评价冯小刚:“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思聪与冯小刚 

电影上映两天后,“桥下有人”发表了一篇《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文中详细举证了冯小刚年轻时候“媚上欺下”、“穷酸势利”、“爱哭鼻子”的种种,网络上由此爆发了对冯小刚本人的解构、嘲讽,叱咤风云的京城“老炮儿”一夜之间成了人人揶揄的对象。 

12月,《我不是潘金莲》以4.82亿票房收官,文投控股5亿保底宣告失败。与此同时,更多的矛头指向冯小刚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业绩承诺,“自掏腰包”补齐“差价”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与资本深度捆绑的“艺术家”不再是观众的“心头好”。 

就是在这样一片熙熙攘攘中,电影《芳华》开机了。 

一月初正是海口的好时候,温吞的晚风吹干行人汗津津的身体,远处的天边燃烧着大朵火烧云。我们是《芳华》的第一批探班媒体,宣传方通知:“晚饭被安排在冯导家里”。“是冯导在海南的家里吗?”有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夫人徐帆也到场。” 

冯小刚曾与媒体调侃,称自己是海南的“土著”,因为他有不少电影取材自海南。这一次,他把热衷于和自己互怼的一帮人邀请到了这里。 

看得出来,冯导压力很大,甚至在媒体招待宴上一度哽咽。 

他谈论姜文,谈论《一九四二》,他说《一步之遥》当初被批得一无是处,他为姜文痛心。由此联想到《一九四二》,那部让他信誓旦旦赌上所有的声名和人气的电影,他不明白,怎么就没人买账? 

《芳华》海报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炮儿”的眼泪,当着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电影媒体的面儿,说到动情处,依然会毫不犹豫坦白自己的无力。很多人瞧不上冯小刚这一点,觉得他和在观众面前讨糖吃的小孩儿没两样,但也有人会动容,为那份老而弥坚的执着。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选择了圆形画幅,电影《芳华》选择了冷僻题材。 

一千多年前,大词人苏轼在经历了丧亲、失妻、被贬等一连串变故后,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时他明明未及不惑,开头第一句却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那种“鬓微霜”却要“亲射虎”的豪迈,与抵死也要拍自己喜欢的电影的冯小刚之间,仿佛是在照镜子。

“孤岛”上的冯小刚:电影让青春的“芬芳”延续 

第二天,酒劲儿一过,冯小刚又恢复了镜头前的沉默,他带着大家参观《芳华》的拍摄基地,中间的一段车程,没有和王中磊一行人乘坐商务车,而是选择和媒体一起乘坐大巴,还没等工作人员制止,他就身手麻利地钻进车身。 

《芳华》海报 

媒体陆陆续续到来,大家带着些许惊讶对他行“注目礼”,但却没人停下来打声招呼,满眼望去尽是行色匆匆,冯小刚安静地坐在那里,不似刚才雀跃了。下车合影时他被安排在中间,一个健步冲上去,周围人却都在含蓄地表达,想站在边角上的意愿。 

再一次,冯小刚的亲近被众人拒于千里之外。 

有人从他身后递过来一个本子,小声问一句:“冯导,能帮我签个名吗?”他应了一声:“啊......”然后就没动静了,过了一分多钟,后者瞥了一眼冯小刚鬓角的白发,又小声试探:“冯导?”他这才反应过来,恍然大悟一般接过本子,嘴里大声回应着,“好,好的”。 

人群中,他就像是一座孤岛。 

再见冯小刚,是在《芳华》的首映礼上。此前电影几经改档,引起不小的动荡。站在舞台中央冯小刚说,“这个普普通通的星期三,对一波十三折的《芳华》来说是个大日子。”那一刻,王中磊用了“释放”来形容。

电影《芳华》首映礼 

电影上映一周,票房节节攀升。“老炮儿”冯小刚终于柔软了下来,甚至在微博借用影评人“聆雨子”的话来感恩观众,“一群很少看到走心电影的观众,最能识别走心,也最能珍惜和包容走心电影”,他动情地表示,“二零一七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她。” 

看这段文字的时候,已经很难有人再想起,四年前的冯小刚还是个提起“影评人”三个字就暴跳如雷的“刺儿头”。逝者如斯,他的“芳华”终于结出了硕果。

后记 

冯小刚曾说,《芳华》是他“心愿清单”里的电影,“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这个心结到底是什么呢? 

在冯小刚的回答中,有一段关于女兵的记忆,让人印象深刻。 

《芳华》剧照 

“尽管不敢直视,但还是能感觉到,有一种香气弥漫过来,是心理上对青春美少女的本能感觉。”曾经,青年冯小刚最大的私心,是能和刚刚洗完澡的舞蹈队的女孩子们打一个照面。如今提及《芳华》,他常以“芬芳的年华”作为注脚,而“芬芳”的源头或许正是这段经历。 

“我讴歌他们的青春,想用这个电影再爱他们一次。” 

花费了半年多时间,冯小刚从五百多个女演员里选出六个女孩。以纯打底,各色风情,初登荧幕就让不少人惊艳于她们遗世独立的脸。而冯小刚的青春,在她们身上活了过来。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