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小组三人行:告别独来独往 反而更加自由

“摆脱个体摄影师所具有的那种自负后,人会感到自由许多。”

Sara Galbiati、Peter Eriksen和Tobias Markussen三位摄影师均主要活跃于哥本哈根。若干年以来,他们一直各自为战,直到2015年——三人组建起了一个摄影小组。这本是三人的一场试验——“三位独立摄影师能否融为一体?”结果,没用多久,三人间的合作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说道,“说起来很简单:我们在齐心协力时才更完整。我们需要挑战并且瓦解自己作为摄影师的那种自负心理。”

三人以集体形式工作,小组中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三人共享同一间位于哥本哈根的工作室。他们常常前往海外旅行,共同拍摄同一组作品。他们三人一同进行各种调查,相互轮换工作职责,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采访拍摄对象、进行辅助工作并领导拍摄。

三人常常在同一地点进行拍摄。因此,三人会刻意不区分每张照片分别出自哪位摄影师之手。这样一来,每一幅作品都来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所获的荣誉也归于小组中的每一位摄影师。小组中没有任何一位摄影师会被冷落。

《融合》(The Merge)系列仍处在拍摄过程当中。该系列作品带领我们一窥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伴的未来生活。

三人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名为《现象》(Phenomena),从外星生物存在论者的视角探索了美国三个州的不明飞行物之谜。《现象》采用了Kickstarter平台众筹摄影书的形式,记录了旅途中三人横跨内华达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进行调查的全过程。除了照片之外,《现象》还包括了深度采访、调研以及其它一些通过实地走访收集到的资料。

三人说道,“在《现象》这一项目中,我们并不区分每张照片分别出自哪位摄影师之手。这个项目的主题是合作,评判这本影集的依据应当是其内容的性质,而非封底上作者的名字……《现象》比我们任何一个人单独创作出的作品都更有力。”

出于拍摄作品的需要,三人都会不时前往世界各地出差。不过,多数时候他们还是会待在哥本哈根。他们三人成长于丹麦的不同地区:Peter来自日德兰半岛西部的一个小村庄,Sara来自奥胡斯,Tobias则来自哥本哈根。越来越多的丹麦创意人士选择留在国内学习并开展日后的事业,而他们三人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他们说:“丹麦摄影圈有一些明确的特征,其规模很适合培养摄影师。在这里,你能轻易地见到你喜欢或崇拜的摄影师并向之学习。”

下面,Sara、Peter和Tobias探讨了他们那具有人类学性质的摄影方式,并分享了团队协作的魅力所在。

你们如何描述自己的摄影方式?

我们摄影方式具有一定人类学的性质,我们的思路是不对任何事物加以评判。我们对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抱有好奇心,并受到它们的吸引——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摄影的本质相冲突,但我们很喜欢这一点。我们希望能让观众们参与讨论那些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议题。

你们为什么要成立这个摄影小组?

最早这只是一项试验——三位独立摄影师能否融为一体?在组成这个摄影小组之前,我们都有四年作为独立摄影师的经历。此前,虽然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但有时我们还是想组成一支更大的团队。后来,我们开始商量着在一个联合项目中合作。有人提出了这场探索不明飞行物之谜的“朝圣”之旅,并建议拍摄对不明飞行物具有特别意义的人物与地点。

作为彼此的朋友兼同事,我们总是相互查看作品并为对方提供反馈。我们常常受到彼此作品的吸引并从中获得灵感。我们认为,我们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合力协作是一种让我走出各自舒适区的方法。

你们以小组形式工作,这其中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大家都认为摄影是一项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摄影师们常常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竞争压力,是这样吗?

吸引我的地方说起来很简单:我们在齐心协力时才更完整。摆脱个体摄影师所具有的那种自负后,人会感到自由许多。在小组中工作时,我们更有活力,也更能创作出引人入胜的作品。我们还会用各种方式相互激励,启发彼此的灵感,这让我们得以一直持续探索摄影中的全新可能性。这种工作方式更流畅自然,也更原生态。在小组中,我们有意识地不去说是谁拍摄了哪张照片。关键在于我们齐心协力,创作出了强大的合作作品。

个人的作品和摄影小组协作完成的项目有何区别?你们既是独立摄影师,也是摄影小组的一员,保有这两重不同身份是否是个挑战?平衡两重身份下创作出的不同作品是否也是一个挑战?或者,这一切对你们而言都不成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因为摄影小组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我们仍有着各自的事业。有时,我们的日程安排很难凑到一块去,这很让人头疼,我们常说要是咱们有个物流部就好了!虽然挺不容易的,但我们相信,协同工作中产生的灵感会转移到个人工作中去。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一支团队,我们都因此变得更加敏锐,也更专注。

让三个摄影师一同拍摄同一组作品的价值在于哪里?

我们酝酿组成摄影小组这个想法很多年了,但这个想法到2015年才被我们真正付诸实施。我们当初想要合作的原因在于,我们都认为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比如,做调研时,我们行动速度更快,且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因为我们会讨论彼此的观点,并形成新的观点。在收集资料时,我们会在现场讨论工作进度。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一同承担风风雨雨。我们这个小组能创作出许多团队作品,对此我感到很自豪。

作为工作在哥本哈根的摄影师,你们有哪些经历?

哥本哈根是我们的家,我们很享受住在这里。我们正在拍摄中的《融合》(The Merge)系列作品带领着人们一窥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伴的未来生活。作家威廉·吉布森曾经说道:“未来已经到来——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如此。”我们遵照这句话中的思想,去了那些能够让人一窥未来的地方。到目前为止,《融合》项目的资料收集工作都在美国进行,但我们也将在丹麦拍摄该项目的作品。下周,我们会去德国。

你们有很多项目的主要拍摄地都在海外。你们喜欢这种在陌生环境中工作的体验吗?

对我们而言,在陌生环境中工作很有意思。不管是在外国,还是在之前提到的那些具有未来感的地方都是如此。陌生往往意味着在视觉上具有异国情调,我们无法否认,陌生的事物带来的震撼为我们的照片增添了一丝别样的趣味。在进行调研时,我们都会做很多个人准备。下周,我们将会前往德国搜集资料。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我们已经做了各种准备工作:首先,我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大致内容的开放性讨论,然后细分了主题,最终还联系了各种公司、组织与个人进行预约。

文中图片均选自《融合》系列,由Sara Galbiati、Peter Eriksen和Tobias Markussen共同拍摄。

翻译:王宁远

来源:bjp-online

原标题:The phenomena of the photography collective

最新更新时间:02/18 13:31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