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所有留学生的故事,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你们还好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所有留学生的故事,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你们还好吗?

很多留学生表面上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展现得越是丰富高调,实际上骨子里真实的他们可能越容易感到寂寞。

【留通社(微信ID:LiutongNews)】我想讲一则真实的故事,也许这正是你此刻正在经历的,也许它对于你来说已经过去了。

无论怎样,愿它能为独自在大洋彼岸的你,带来一丝希望,一点美好。

心无杂念,则以静制动;

心有执念,则破茧成蝶;

有这么一个概念,它近乎“迷信”一样在留学生中间疯传,似乎很轻易就能让稍微脆弱胆小一点的学生们闻风丧胆。

而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梁同学在初到美国时也终于和这个“宿命般的假想敌”打了个照面。

其实,这个被所有人都当成“假想敌”的概念并没多么神秘,它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Transition”——过渡时期

懵懂的梁同学初到异国他乡,并不清楚前面等着他的是什么,然而还没等他有太长时间反应,各种关卡就自带加速效果地扑面而来:语言障碍、环境不适、文化冲突、思乡情绪愈演愈烈……

原本以为终于圆了自己的留学梦,然而却万万没有想到,美梦的开始竟然如此艰难。

困难煎熬的时间长了,年轻的心多少会在压力面前不自主地怯懦,久而久之,人就会钻进牛角尖里,犹如困兽般自我折磨。

所幸,在那段艰难的时间里,梁同学在自己的不断尝试以及南伊利诺斯州大学国际生办公室的帮助下渐渐甩开了过渡期的阴影,事后他说:“那段时间真的很难,但每个留学生都必须经历,而且值得经历。”

1

开端·假象

刚刚入学的那段时间里,梁同学几乎每天都和同样来自中国的学长呆在一起,他甚至从来不用多说话,所有的沟通交流的部分都顺理成章的由学长代劳。

这位学长也的确是热心肠,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梁同学在校园里四处逛,给他介绍这里的一切……

只是他的热情,却在不经意间在梁同学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依赖的种子

除了好心的学长之外,其他中国学生也通常会呆在一起,从学术到生活,听得说得最多的,还是亲切的母语。

梁同学虽然也曾隐约有过莫名的担忧,但并没有多想,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继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生活逐渐从最初的新奇变为了平淡,慢慢的,好像这出了国门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2

发展·端倪

有那么一句话,说得是:“If you are not doing something with a little bit of fear, then you are not doing it right.(如果你做的事情让你毫无顾虑,那这显然不是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一切浮于表面的平静就会被打破。

问题的凸显,是从梁同学发现最初心仪的土木工程专业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开始的。

当这种不合适悄无声息地酝酿甚至发酵时,梁同学也才终于承认了自己与新环境的格格不入:“亚洲学生普遍都不太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在我们的国家,学校没有这些设置,你进了大学后,不会动不动就转学或者换专业,一般就算觉得不太合适也会选择凑合了。而不太擅长利用学校资源也成了我们与本土学生群体之间最明显的差距与隔阂。”

3

高潮·决心

许多问题在初现端倪的时候,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引发人们的重视,我们似乎总期待时间能帮我们解决一切难题。

但殊不知,有些问题一旦开始,便会不断蔓延;想要解决问题,坐视不理是不够的,你必须得做点什么。

“事情从一个点连成了一条线,又慢慢铺成一个面,面积越来越大,应付起来就愈发困难,有段时间我整个人的状态都很低沉。”

在情绪愈演愈烈的时候,梁同学决定要用忙碌填满自己。

而当他开始积极地采取行动时,他发现,事情也慢慢有了转机:“我在国际生办公室找到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还在那里遇见了执行总监Mary Weishaar女士。”

4

尾声·脱变

在Weishaar女士的印象里,梁同学是个暖男。

“他不会在其他学生身边耍贫嘴招人烦,而是默默关注需要帮助的人,然后真的去帮助他们。”

多年的学生服务经验告诉Weishaar,很多留学生表面上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展现得越是丰富高调,实际上骨子里真实的他们可能越容易感到寂寞。

Weishaar曾表示,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上课发言也许有障碍,但想让他们课下专程去学生咨询处说出自己苦恼更不是一桩易事,许多学生上课有困难又羞于表达,所以他们可能会从国内的优等生逐渐沦落为国外的“伸手族”,意思就是作业不会写,伸手管别人借着抄的这么一群人,这种落差本身就是一种打击,特别是对于出国前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而言,说出来是“耻辱”,憋在心里是包袱

而在Weishaar女士的引导帮助下渐渐适应了“学生服务者”身份的梁同学发现,自己在适应新身份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新环境。

越来越如鱼得水的他甚至还能去设身处地、亲力亲为地去帮助更多的亚洲留学生。

他这样说:“留学生最重要的是适应海外教育的‘自由’,比如在中国,学生习惯性地依赖家长做重要决定;而在美国,大学生要学会为自己做决定,并且要对自己负责。”

另外一方面,梁同学还充分体会到了“封闭式”“开放式”的不同。

比如他发现,在美读书的很多中国留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呆在房间里打游戏,这样的习惯让他们的留学生活走出了国门,却困于房门

如今的他,经常鼓励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留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所有的时间积极表达自己,可以表达想法,观点,以及想要结交朋友的愿望

说到这里,其实梁同学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忍不住又想起了大学时期的另外一个故事,于是在结尾处简单跟大家唠叨两句。

大学时期,院长跟我们交流了他去美国参加女儿课堂开放日的体会:“老师一提问,其他国家的学生都比较积极,特别是印度学生,我都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但人家一点儿也没受口音的影响,倍儿自信!可是中国学生却相对沉默很多。是不会吗?未必,毕竟中国学生的分数都挺高的,就是不愿意表达。”

而值得思考的是,耶鲁大学的招生官曾说过:“自我推销能力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高等院校最为看重的基本技能之一。”

话说回来,主动适应海外留学生活的过渡时期,又何尝不是一场艰难的“自我推销”呢?从适应到融入,从融入到精彩……留学不易,与其沉默独立,不如主动出击。

毕竟我们跨越大洋,独自面对人生之艰难的这段求学日子,不是表演给亲朋好友或者未来用人单位的镀金戏码。岁月不可欺,年轻时的任何一段日子,都不该轻易辜负。

曾有一位留学的朋友,在初到国外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再合适不过了:“当置身于全新的变化与未知中时,若心无杂念,则以静制动;若心有执念,则破茧成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所有留学生的故事,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你们还好吗?

很多留学生表面上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展现得越是丰富高调,实际上骨子里真实的他们可能越容易感到寂寞。

【留通社(微信ID:LiutongNews)】我想讲一则真实的故事,也许这正是你此刻正在经历的,也许它对于你来说已经过去了。

无论怎样,愿它能为独自在大洋彼岸的你,带来一丝希望,一点美好。

心无杂念,则以静制动;

心有执念,则破茧成蝶;

有这么一个概念,它近乎“迷信”一样在留学生中间疯传,似乎很轻易就能让稍微脆弱胆小一点的学生们闻风丧胆。

而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梁同学在初到美国时也终于和这个“宿命般的假想敌”打了个照面。

其实,这个被所有人都当成“假想敌”的概念并没多么神秘,它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Transition”——过渡时期

懵懂的梁同学初到异国他乡,并不清楚前面等着他的是什么,然而还没等他有太长时间反应,各种关卡就自带加速效果地扑面而来:语言障碍、环境不适、文化冲突、思乡情绪愈演愈烈……

原本以为终于圆了自己的留学梦,然而却万万没有想到,美梦的开始竟然如此艰难。

困难煎熬的时间长了,年轻的心多少会在压力面前不自主地怯懦,久而久之,人就会钻进牛角尖里,犹如困兽般自我折磨。

所幸,在那段艰难的时间里,梁同学在自己的不断尝试以及南伊利诺斯州大学国际生办公室的帮助下渐渐甩开了过渡期的阴影,事后他说:“那段时间真的很难,但每个留学生都必须经历,而且值得经历。”

1

开端·假象

刚刚入学的那段时间里,梁同学几乎每天都和同样来自中国的学长呆在一起,他甚至从来不用多说话,所有的沟通交流的部分都顺理成章的由学长代劳。

这位学长也的确是热心肠,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梁同学在校园里四处逛,给他介绍这里的一切……

只是他的热情,却在不经意间在梁同学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依赖的种子

除了好心的学长之外,其他中国学生也通常会呆在一起,从学术到生活,听得说得最多的,还是亲切的母语。

梁同学虽然也曾隐约有过莫名的担忧,但并没有多想,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继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生活逐渐从最初的新奇变为了平淡,慢慢的,好像这出了国门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2

发展·端倪

有那么一句话,说得是:“If you are not doing something with a little bit of fear, then you are not doing it right.(如果你做的事情让你毫无顾虑,那这显然不是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一切浮于表面的平静就会被打破。

问题的凸显,是从梁同学发现最初心仪的土木工程专业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开始的。

当这种不合适悄无声息地酝酿甚至发酵时,梁同学也才终于承认了自己与新环境的格格不入:“亚洲学生普遍都不太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在我们的国家,学校没有这些设置,你进了大学后,不会动不动就转学或者换专业,一般就算觉得不太合适也会选择凑合了。而不太擅长利用学校资源也成了我们与本土学生群体之间最明显的差距与隔阂。”

3

高潮·决心

许多问题在初现端倪的时候,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引发人们的重视,我们似乎总期待时间能帮我们解决一切难题。

但殊不知,有些问题一旦开始,便会不断蔓延;想要解决问题,坐视不理是不够的,你必须得做点什么。

“事情从一个点连成了一条线,又慢慢铺成一个面,面积越来越大,应付起来就愈发困难,有段时间我整个人的状态都很低沉。”

在情绪愈演愈烈的时候,梁同学决定要用忙碌填满自己。

而当他开始积极地采取行动时,他发现,事情也慢慢有了转机:“我在国际生办公室找到了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还在那里遇见了执行总监Mary Weishaar女士。”

4

尾声·脱变

在Weishaar女士的印象里,梁同学是个暖男。

“他不会在其他学生身边耍贫嘴招人烦,而是默默关注需要帮助的人,然后真的去帮助他们。”

多年的学生服务经验告诉Weishaar,很多留学生表面上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展现得越是丰富高调,实际上骨子里真实的他们可能越容易感到寂寞。

Weishaar曾表示,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上课发言也许有障碍,但想让他们课下专程去学生咨询处说出自己苦恼更不是一桩易事,许多学生上课有困难又羞于表达,所以他们可能会从国内的优等生逐渐沦落为国外的“伸手族”,意思就是作业不会写,伸手管别人借着抄的这么一群人,这种落差本身就是一种打击,特别是对于出国前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而言,说出来是“耻辱”,憋在心里是包袱

而在Weishaar女士的引导帮助下渐渐适应了“学生服务者”身份的梁同学发现,自己在适应新身份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新环境。

越来越如鱼得水的他甚至还能去设身处地、亲力亲为地去帮助更多的亚洲留学生。

他这样说:“留学生最重要的是适应海外教育的‘自由’,比如在中国,学生习惯性地依赖家长做重要决定;而在美国,大学生要学会为自己做决定,并且要对自己负责。”

另外一方面,梁同学还充分体会到了“封闭式”“开放式”的不同。

比如他发现,在美读书的很多中国留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呆在房间里打游戏,这样的习惯让他们的留学生活走出了国门,却困于房门

如今的他,经常鼓励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留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所有的时间积极表达自己,可以表达想法,观点,以及想要结交朋友的愿望

说到这里,其实梁同学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忍不住又想起了大学时期的另外一个故事,于是在结尾处简单跟大家唠叨两句。

大学时期,院长跟我们交流了他去美国参加女儿课堂开放日的体会:“老师一提问,其他国家的学生都比较积极,特别是印度学生,我都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但人家一点儿也没受口音的影响,倍儿自信!可是中国学生却相对沉默很多。是不会吗?未必,毕竟中国学生的分数都挺高的,就是不愿意表达。”

而值得思考的是,耶鲁大学的招生官曾说过:“自我推销能力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高等院校最为看重的基本技能之一。”

话说回来,主动适应海外留学生活的过渡时期,又何尝不是一场艰难的“自我推销”呢?从适应到融入,从融入到精彩……留学不易,与其沉默独立,不如主动出击。

毕竟我们跨越大洋,独自面对人生之艰难的这段求学日子,不是表演给亲朋好友或者未来用人单位的镀金戏码。岁月不可欺,年轻时的任何一段日子,都不该轻易辜负。

曾有一位留学的朋友,在初到国外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再合适不过了:“当置身于全新的变化与未知中时,若心无杂念,则以静制动;若心有执念,则破茧成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