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沙特强拆不留情,先知全家被铲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沙特强拆不留情,先知全家被铲平?

碎碎平安。

作者:重光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白鸥

塔利班与“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似乎总与历史古迹过不去,自新世纪以来制造了大量文物破坏活动。

这一切和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有关。这些恐怖组织成员几乎都是瓦哈比派的狂热信徒,而瓦哈比派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奥萨马·本·拉登(基地组织)、穆罕默德·奥马尔(塔利班)与艾布·伯克尔·巴格达迪(“伊斯兰国”)均是瓦哈比派信徒

某种意义上来说,沙特在国内一系列摧毁在其看来没有价值或是与瓦哈比派教义相违背的历史古迹,正给了各类瓦哈比派极端组织大肆破坏人类文明精华的“范例”。

今天的文章,就带你看看一个狂热的国家机器是怎么毁坏文明遗产,给恐怖分子树立“榜样”的。

回归“原点”——瓦哈比派

瓦哈比派伊斯兰教是如今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教,兴于18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极端保守的伊斯兰教教派。其信徒严格遵循《古兰经》与圣训,除禁止音乐、舞蹈、与人和动物有关的绘画与塑像、吸烟与赌博等活动外,还主张摧毁一切非伊斯兰教的雕塑与建筑以及一些被崇拜的伊斯兰教圣墓与清真寺等遗迹,哪怕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

沙特正是瓦哈比派的大本营

三百多年前,当时沙特第一王国的埃米尔穆罕默德·本·沙特邀请瓦哈比派的创始人加入他的统治阶层,并达成了一个双赢协议:沙特家族帮助瓦哈比派传播教义,而瓦哈比派则为沙特家族歌功颂德。双方互相联姻、互相扶持,共同对外扩张。阿拉伯半岛各地的名胜古迹就此开始了劫难。

两者当年会面的宫殿遗址

(然后把别人家的宫殿都砸了?)

1801年至1802年间,沙特家族挥师北上,攻入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与纳杰夫(均在今伊拉克境内),屠杀了5000多名在瓦哈比派眼中是“异端”的什叶派穆斯林,并洗劫了什叶派伊玛目侯赛因的圣陵。原因是侯赛因的陵墓被什叶派崇敬,是不折不扣的偶像崇拜。

至1816年,沙特家族的势力与瓦哈比派

已从半岛中心扩张到了阿拉伯半岛大部

今日伊拉克卡尔巴拉伊玛目侯赛因的圣陵

1803年至1805年间,沙特家族率兵西进汉志,击退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入伊斯兰教两圣城——麦加与麦地那。葬有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妻子赫蒂彻的圣陵的穆阿莱特陵园(Janna al-Mu’alla )也随之被铲平。

在被瓦哈比派破坏后重建的穆阿莱特陵园

其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

此地葬有法蒂玛与赫蒂彻

1925年再次被毁

2011年的穆阿莱特墓园

地上的墓碑与陵寝荡然无存

一些狂热的瓦哈比派信徒甚至把对先知穆罕默德圣陵的瞻仰活动也视为偶像崇拜,试图摧毁他的陵墓。此举激起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愤怒,自诩为伊斯兰世界领航者的奥斯曼帝国于是主动出击,借拯救圣城重塑在伊斯兰世界中的权威。

经过7年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击败了沙特第一王国,重新控制了两圣城并重建各陵园。奥斯曼帝国重建的名胜古迹不仅维持了其原有的宗教与历史意义,还是奥斯曼帝国建筑设计与工艺的最佳体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穆罕默德妻子赫蒂彻的陵寝

在被毁后由奥斯曼帝国重建

但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完全消灭沙特家族与瓦哈比派,幸存的成员退回内志建立了内志酋长国(即沙特第二王国),韬光养晦,继续传播瓦哈比派,并伺机继续向外扩张。

沙特第二王国退回沙漠韬光养晦

为了“净化信仰”而破坏

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争,沙特家族征服汉志与阿西尔,并于1932年将两者与内志一道合并为沙特阿拉伯王国。阿卜杜勒-阿齐兹出任首任国王,沙特家族的“建国大业”完成了。

沙特家族的建国大业

但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码事,沙特家族和瓦哈比派随即开始思考治理新国家的问题。来自内志的沙特统治集团成员大都是文盲,对部落的认同感强于国家,对治理已经有完善行政和议政日系的汉志地区力不从心。

相比红海沿岸的贸易城市

内志沙漠民族的生存环境与民风

无疑更加恶劣和野蛮一些

宗教上,汉志的居民基本都是逊尼派信徒,会举行庆典赞颂穆罕默德、他的家庭成员与密友。与伊斯兰教历史有关的清真寺、古迹、陵墓也是他们热爱的参拜景点。但在瓦哈比派看来,这些传统宗教行为是毫无根据的迷信活动,是宗教腐化与异端化的标志。

宗教认知上的冲突于是成为了粗暴行政的借口,瓦哈比派与沙特家族再次发动了摧毁汉志历史古迹的行动,美其名曰“净化信仰”。“正统”的瓦哈比派原教旨主义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树立了沙特家族政教两方面的统治权威。

1925年4月21日,重建后的麦地那各陵园再次被铲平,只留下残破的基座。穆罕默德的叔父,在穆斯林对抗阿拉伯多神教徒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哈姆宰的坟墓也被夷平。主持《古兰经》编纂工作的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的坟墓也不能幸免。穆罕默德的父母、妻儿坟墓亦均被夷为废墟。

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巴基阿墓园,摄于2013年

“异端”什叶派伊玛目与苏菲派隐士的墓园也被摧毁,防止其成为“异端”的聚会所与朝圣点。吉达的夏娃之墓(伊斯兰教传说中夏娃葬于此地)也被沙特当局用水泥封死,并禁止朝圣者在周边祈祷。

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的坟墓遗址,

完全看不出这曾是阿拉伯帝国一代英豪的安息之地

沙特阿拉伯吉达的夏娃之墓

在1975年被沙特当局用水泥封死

这些陵墓上方的清真寺也没能逃出魔掌,被瓦哈比派陆续强拆。穆罕默德出生的古屋先是被挪用为图书馆,随后又被瓦哈比派拆毁,并在上面搭了一间破房子掩盖原有的遗址。

来自世界各地的朝觐者在沙特,再也找不到伊斯兰教的创建者们留下的痕迹,瓦哈比派也禁止拜访墓园的人在墓园中祈祷追思。

一位印度朝觐者在墓园内痛哭流涕,说:

“印度的国内平庸的穆斯林贵族都拥有泰姬陵这样华丽的纪念建筑,而这些伟大的伊斯兰教初创者却一个小小的纪念碑都没有,连墓园都被摧毁了。”

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均有了大幅的改善,来到麦加与麦地那的朝觐者人数爆炸式增长,沙特的朝觐收入也翻了数十倍。朝觐者在朝觐期间的衣食住行开销为沙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虽然日后被石油产业所超过),极大地刺激了麦加与麦地那的经济发展。

1920年至2016年间,

前往沙特的朝觐者人数爆炸式增长

但因朝觐者人数增快过快,麦加与麦地那的基础设施逐渐无法承载如此多的朝觐者,一度混乱不堪。为了营造瓦哈比派的“正统”氛围,扩大朝觐商业的利益,沙特开始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各类交通、购物、住宿设施。

麦加皇家钟塔饭店

由沙特本·拉登集团承建

但地处汉志山脉的麦加与麦地那城市面积有限,势必要拆除一些建筑来给接待朝觐者的宾馆饭店腾出空间。政府办公楼不能拆,居民区拆起来太麻烦,朝觐目的地的清真寺自然不能动,那么只有拆那些“无关紧要”的古迹了。

麦加卫星图

图中央白色的大建筑即扩建后的伊斯兰教圣地——禁寺与天房

于是,阿拉伯帝国第一任正统哈里发艾布·伯克尔的故居被沙特政府拆除,原址建起了希尔顿大酒店。在麦加禁寺的扩建过程中,穆罕默德曾经讲道的第一座伊斯兰经学堂Dār al-‘Arqām也被拆除。禁寺内天房东南侧的渗渗泉的古老顶盖也在扩建工程中被拆除,来容纳更多的穆斯林进入饮水。

沙特借建设基础设施之名,获得了大量的投资来改造麦加与麦地那,仅在2010年就获得了130亿美元的注资。但沙特并没有用资金修缮两圣城内丰富的历史古迹,而是有选择性地破坏在他们看来与瓦哈比派教义相违背的历史古迹,腾出地皮来建设大量的商业设施,赚取丰厚的经济利益。

你进不去的“景点”

却是世界上“商业价值”最高的“景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教派的历史古迹惨遭摧毁时,和瓦哈比派与沙特王室有关的古迹却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瓦哈比派创立者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瓦哈卜的墓园和出生地都是重要的旅游景点。沙特家族发祥地——德拉伊耶也被改造成了一处名胜古迹,招揽游客参观。

自18世纪中叶以来,沙特家族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不断地破坏伊斯兰教早期遗迹,其背后有内政、经济与外交三方面的动因。

内政方面,沙特政权诞生之初就和宗教息息相关。借助瓦哈比派对偶像崇拜的绝对禁忌,沙特家族得以破坏汉志原生宗教文化,造成历史与现实的割裂,趁机输入瓦哈比派教义并塑造沙特统治的合法性。

经济方面,沙特借宗教借口把圣城商业化,赚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外界投资者的资金,一部分进入了王室的腰包,一部分成为了继续促进朝觐商业的利益,为王室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外交方面,沙特将强拆改建后的圣城改造成了国家和教派的展示窗口,渲染瓦哈比派的“正统”氛围,借此影响来此朝觐的世界各国穆斯林,将瓦哈比派的影响力扩散到全球。瓦哈比派和沙特王室在伊斯兰世界的话语权也就得到了提升。

什叶派战线与逊尼派战线

(瓦哈比怎么就代表了逊尼派?)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瓦哈比派教义很快得到了恐怖分子的青睐,无数极端组织(如塔利班、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由此而生。极端分子乐此不疲地发动“圣战”, 宣扬极端原教旨主义,屠戮无辜的百姓,摧毁他国境内的“异端”历史古迹(如巴米扬大佛与伊拉克摩苏尔古城),毁灭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巴米扬大佛,已被塔利班炸毁。

而沙特统治者,则乐于把钱转移给恐怖分子,将其视为提升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沙特强拆不留情,先知全家被铲平?

碎碎平安。

作者:重光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白鸥

塔利班与“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似乎总与历史古迹过不去,自新世纪以来制造了大量文物破坏活动。

这一切和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有关。这些恐怖组织成员几乎都是瓦哈比派的狂热信徒,而瓦哈比派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奥萨马·本·拉登(基地组织)、穆罕默德·奥马尔(塔利班)与艾布·伯克尔·巴格达迪(“伊斯兰国”)均是瓦哈比派信徒

某种意义上来说,沙特在国内一系列摧毁在其看来没有价值或是与瓦哈比派教义相违背的历史古迹,正给了各类瓦哈比派极端组织大肆破坏人类文明精华的“范例”。

今天的文章,就带你看看一个狂热的国家机器是怎么毁坏文明遗产,给恐怖分子树立“榜样”的。

回归“原点”——瓦哈比派

瓦哈比派伊斯兰教是如今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教,兴于18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极端保守的伊斯兰教教派。其信徒严格遵循《古兰经》与圣训,除禁止音乐、舞蹈、与人和动物有关的绘画与塑像、吸烟与赌博等活动外,还主张摧毁一切非伊斯兰教的雕塑与建筑以及一些被崇拜的伊斯兰教圣墓与清真寺等遗迹,哪怕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

沙特正是瓦哈比派的大本营

三百多年前,当时沙特第一王国的埃米尔穆罕默德·本·沙特邀请瓦哈比派的创始人加入他的统治阶层,并达成了一个双赢协议:沙特家族帮助瓦哈比派传播教义,而瓦哈比派则为沙特家族歌功颂德。双方互相联姻、互相扶持,共同对外扩张。阿拉伯半岛各地的名胜古迹就此开始了劫难。

两者当年会面的宫殿遗址

(然后把别人家的宫殿都砸了?)

1801年至1802年间,沙特家族挥师北上,攻入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与纳杰夫(均在今伊拉克境内),屠杀了5000多名在瓦哈比派眼中是“异端”的什叶派穆斯林,并洗劫了什叶派伊玛目侯赛因的圣陵。原因是侯赛因的陵墓被什叶派崇敬,是不折不扣的偶像崇拜。

至1816年,沙特家族的势力与瓦哈比派

已从半岛中心扩张到了阿拉伯半岛大部

今日伊拉克卡尔巴拉伊玛目侯赛因的圣陵

1803年至1805年间,沙特家族率兵西进汉志,击退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入伊斯兰教两圣城——麦加与麦地那。葬有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妻子赫蒂彻的圣陵的穆阿莱特陵园(Janna al-Mu’alla )也随之被铲平。

在被瓦哈比派破坏后重建的穆阿莱特陵园

其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

此地葬有法蒂玛与赫蒂彻

1925年再次被毁

2011年的穆阿莱特墓园

地上的墓碑与陵寝荡然无存

一些狂热的瓦哈比派信徒甚至把对先知穆罕默德圣陵的瞻仰活动也视为偶像崇拜,试图摧毁他的陵墓。此举激起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愤怒,自诩为伊斯兰世界领航者的奥斯曼帝国于是主动出击,借拯救圣城重塑在伊斯兰世界中的权威。

经过7年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击败了沙特第一王国,重新控制了两圣城并重建各陵园。奥斯曼帝国重建的名胜古迹不仅维持了其原有的宗教与历史意义,还是奥斯曼帝国建筑设计与工艺的最佳体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穆罕默德妻子赫蒂彻的陵寝

在被毁后由奥斯曼帝国重建

但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完全消灭沙特家族与瓦哈比派,幸存的成员退回内志建立了内志酋长国(即沙特第二王国),韬光养晦,继续传播瓦哈比派,并伺机继续向外扩张。

沙特第二王国退回沙漠韬光养晦

为了“净化信仰”而破坏

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争,沙特家族征服汉志与阿西尔,并于1932年将两者与内志一道合并为沙特阿拉伯王国。阿卜杜勒-阿齐兹出任首任国王,沙特家族的“建国大业”完成了。

沙特家族的建国大业

但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码事,沙特家族和瓦哈比派随即开始思考治理新国家的问题。来自内志的沙特统治集团成员大都是文盲,对部落的认同感强于国家,对治理已经有完善行政和议政日系的汉志地区力不从心。

相比红海沿岸的贸易城市

内志沙漠民族的生存环境与民风

无疑更加恶劣和野蛮一些

宗教上,汉志的居民基本都是逊尼派信徒,会举行庆典赞颂穆罕默德、他的家庭成员与密友。与伊斯兰教历史有关的清真寺、古迹、陵墓也是他们热爱的参拜景点。但在瓦哈比派看来,这些传统宗教行为是毫无根据的迷信活动,是宗教腐化与异端化的标志。

宗教认知上的冲突于是成为了粗暴行政的借口,瓦哈比派与沙特家族再次发动了摧毁汉志历史古迹的行动,美其名曰“净化信仰”。“正统”的瓦哈比派原教旨主义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树立了沙特家族政教两方面的统治权威。

1925年4月21日,重建后的麦地那各陵园再次被铲平,只留下残破的基座。穆罕默德的叔父,在穆斯林对抗阿拉伯多神教徒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哈姆宰的坟墓也被夷平。主持《古兰经》编纂工作的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的坟墓也不能幸免。穆罕默德的父母、妻儿坟墓亦均被夷为废墟。

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巴基阿墓园,摄于2013年

“异端”什叶派伊玛目与苏菲派隐士的墓园也被摧毁,防止其成为“异端”的聚会所与朝圣点。吉达的夏娃之墓(伊斯兰教传说中夏娃葬于此地)也被沙特当局用水泥封死,并禁止朝圣者在周边祈祷。

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的坟墓遗址,

完全看不出这曾是阿拉伯帝国一代英豪的安息之地

沙特阿拉伯吉达的夏娃之墓

在1975年被沙特当局用水泥封死

这些陵墓上方的清真寺也没能逃出魔掌,被瓦哈比派陆续强拆。穆罕默德出生的古屋先是被挪用为图书馆,随后又被瓦哈比派拆毁,并在上面搭了一间破房子掩盖原有的遗址。

来自世界各地的朝觐者在沙特,再也找不到伊斯兰教的创建者们留下的痕迹,瓦哈比派也禁止拜访墓园的人在墓园中祈祷追思。

一位印度朝觐者在墓园内痛哭流涕,说:

“印度的国内平庸的穆斯林贵族都拥有泰姬陵这样华丽的纪念建筑,而这些伟大的伊斯兰教初创者却一个小小的纪念碑都没有,连墓园都被摧毁了。”

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均有了大幅的改善,来到麦加与麦地那的朝觐者人数爆炸式增长,沙特的朝觐收入也翻了数十倍。朝觐者在朝觐期间的衣食住行开销为沙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虽然日后被石油产业所超过),极大地刺激了麦加与麦地那的经济发展。

1920年至2016年间,

前往沙特的朝觐者人数爆炸式增长

但因朝觐者人数增快过快,麦加与麦地那的基础设施逐渐无法承载如此多的朝觐者,一度混乱不堪。为了营造瓦哈比派的“正统”氛围,扩大朝觐商业的利益,沙特开始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各类交通、购物、住宿设施。

麦加皇家钟塔饭店

由沙特本·拉登集团承建

但地处汉志山脉的麦加与麦地那城市面积有限,势必要拆除一些建筑来给接待朝觐者的宾馆饭店腾出空间。政府办公楼不能拆,居民区拆起来太麻烦,朝觐目的地的清真寺自然不能动,那么只有拆那些“无关紧要”的古迹了。

麦加卫星图

图中央白色的大建筑即扩建后的伊斯兰教圣地——禁寺与天房

于是,阿拉伯帝国第一任正统哈里发艾布·伯克尔的故居被沙特政府拆除,原址建起了希尔顿大酒店。在麦加禁寺的扩建过程中,穆罕默德曾经讲道的第一座伊斯兰经学堂Dār al-‘Arqām也被拆除。禁寺内天房东南侧的渗渗泉的古老顶盖也在扩建工程中被拆除,来容纳更多的穆斯林进入饮水。

沙特借建设基础设施之名,获得了大量的投资来改造麦加与麦地那,仅在2010年就获得了130亿美元的注资。但沙特并没有用资金修缮两圣城内丰富的历史古迹,而是有选择性地破坏在他们看来与瓦哈比派教义相违背的历史古迹,腾出地皮来建设大量的商业设施,赚取丰厚的经济利益。

你进不去的“景点”

却是世界上“商业价值”最高的“景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教派的历史古迹惨遭摧毁时,和瓦哈比派与沙特王室有关的古迹却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瓦哈比派创立者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瓦哈卜的墓园和出生地都是重要的旅游景点。沙特家族发祥地——德拉伊耶也被改造成了一处名胜古迹,招揽游客参观。

自18世纪中叶以来,沙特家族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不断地破坏伊斯兰教早期遗迹,其背后有内政、经济与外交三方面的动因。

内政方面,沙特政权诞生之初就和宗教息息相关。借助瓦哈比派对偶像崇拜的绝对禁忌,沙特家族得以破坏汉志原生宗教文化,造成历史与现实的割裂,趁机输入瓦哈比派教义并塑造沙特统治的合法性。

经济方面,沙特借宗教借口把圣城商业化,赚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外界投资者的资金,一部分进入了王室的腰包,一部分成为了继续促进朝觐商业的利益,为王室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外交方面,沙特将强拆改建后的圣城改造成了国家和教派的展示窗口,渲染瓦哈比派的“正统”氛围,借此影响来此朝觐的世界各国穆斯林,将瓦哈比派的影响力扩散到全球。瓦哈比派和沙特王室在伊斯兰世界的话语权也就得到了提升。

什叶派战线与逊尼派战线

(瓦哈比怎么就代表了逊尼派?)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瓦哈比派教义很快得到了恐怖分子的青睐,无数极端组织(如塔利班、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由此而生。极端分子乐此不疲地发动“圣战”, 宣扬极端原教旨主义,屠戮无辜的百姓,摧毁他国境内的“异端”历史古迹(如巴米扬大佛与伊拉克摩苏尔古城),毁灭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巴米扬大佛,已被塔利班炸毁。

而沙特统治者,则乐于把钱转移给恐怖分子,将其视为提升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