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十字路口的保代:排队IPO企业扎堆撤 独角兽门槛难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十字路口的保代:排队IPO企业扎堆撤 独角兽门槛难攀

如果从2004年保荐人制度正式诞生开始计算,成就如今涵盖PE、保荐机构、拟上市企业的IPO生态链市场,也不过13年时间而已。然而,这个年轻的链条,却是A股中纹理最复杂的词汇之一。仅仅过去一年,就经历了大提速到大否决的悲喜两极,而最近独角兽上市热推、IPO现场检查又为这个链条新增了变数。

对于保代江涛(化名)来说,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在等待上会的项目却在三日内做出决定并完成了撤材料的整个过程。“预审员的通知是,我们项目或者撤,或者接受检查。给出的时间很短,让我们尽快做出决定。”两天之后,江涛来到证监会撤了材料。

同样的一幕正在不停的上演。排队IPO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撤退潮。

近日,证监会启动2018年IPO大检查,而净利连续三年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或都将成为检查对象。多家企业和保荐机构接到相关通知,给出的选择是撤回材料或者接受现场检查。不过大部分券商选择了撤材料。“其实监管层更倾向于撤材料。”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实际上,一大拨券商投行已经在争抢独角兽项目的路上。但在这场争夺中并非所有参与者都可分到一杯羹。大券商优势明显,中小券商则是生存更难。

“在争抢独角兽方面,我们完全没优势,可能连门都挤不进去。现在IPO项目要求又高,这几天我们好几个项目都撤了。感觉心灰意冷。”一家中小型券商投行保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连续三周零申报

在犹豫了两天之后,江涛还是决定撤材料。“去证监会撤材料当天前面排了几个人,全都是来撤材料的。”江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两天前,江涛刚刚接到预审员电话。“预审员和我们沟通,我们的项目或者撤,或者接受检查。”江涛说。彼时他还在纠结的阶段,如果拟IPO企业质量够好是不是可以冲一下。不过,再三权衡之后,江涛依旧选择了撤材料。

与江涛项目有着同样命运的并不在少数。“接下来很多项目会陆续撤材料。”江涛告诉记者,主动权已经不掌握在企业手中。

而决定着这些项目有如此遭遇的原因在于连续三年净利润不超过1个亿。“连续三年净利润不满1个亿元基本上都会撤,这点其实已经比较明确了。”上述北京投行人士表示。

“监管层可能还是觉得这些企业利润规模太小,风险大。其实有的企业也想试试,宁可接受现场检查也不选择撤。但最后沟通下来的结果基本上是凶多吉少。”江涛告诉记者。

业内传出的最新监管要求是,IPO在审报告期3年内净利润合计低于1亿元且最近1年净利低于5000万,不撤就要接受检查。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净利润超过5000万并不容易。我们现在好几个在会项目是低于5000万的,没得商量,都得撤。”南方一家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实际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有些证监局在项目验收上已经明确要求连续三年净利润超过1个亿,如果未超过,验收基本不会通过。“我了解到的是有好几个项目因为净利润没达到要求验收没通过。”南方一家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截至3月15日,仅半个月的时间终止审查的项目数量就已达到19家。而1月份与2月份终止项目的数量分别为12家和17家。今年以来,撤回IPO申请的数量已经达到48家,超过了2017年全年23家的撤回数量。

较低的IPO过会率以及升高的净利要求,让投行从业人员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于是,在上报材料上开始变得尤为谨慎。2018年至今,仅新增7家报会企业。截至上周,已经连续三周无新增报会企业。

截至2018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407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37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359家,中止审查企业19家。

争夺独角兽

IPO监管全面严苛的背景下,券商投行该如何应对?努力挖掘独角兽成为方向。

据报道,阿里和京东不排除将于今年6月前以CDR形式回归。而担任保荐机构的幸运儿分别为中信证券,其担任阿里的保荐机构。京东保荐机构为华菁证券和中信建投,华泰证券担任财务顾问。

3月12日,中信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问题时表示,公司对高科技公司以及独角兽企业的融资机会已有布局,会跟进其IPO或发行CDR业务需求。

从另一方面看,这对于券商从业人员尤其是中小券商投行人员影响巨大。

“独角兽项目大部分都被大券商瓜分,大部分投行团队做的还是中型项目。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已经十分少了。”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据了解,有些券商投行部开始进行业务倾斜,全面组织并购重组业务培训。

大券商可以凭借品牌和实力优势布局独角兽项目,但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却并不容易。正如某券商人士直言,在独角兽项目争夺上,大多中小券商根本没戏,有些甚至门都挤不进去。

此外,有些券商开始提高立项标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有券商正在对内部立项标准进行调整。

但在严格的净利润指标要求下,仅仅提高立项标准并不能解决问题。“企业赚钱也难,净利收入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已经很少了,大家又都去争。现在做IPO太难了,”一家中小券商人士向记者感慨,“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只能熬着,熬不住就转型。”22日,多位投行人士如此向记者表示。

但事实上,转型也并非易事。“IPO市场不好,会带动大部分的中小投资机构也不行。其实对于保代来说,当前条件下转型也不容易。”22日,一位金融猎头人士向记者表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十字路口的保代:排队IPO企业扎堆撤 独角兽门槛难攀

最新更新时间:03/23 09:4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十字路口的保代:排队IPO企业扎堆撤 独角兽门槛难攀

如果从2004年保荐人制度正式诞生开始计算,成就如今涵盖PE、保荐机构、拟上市企业的IPO生态链市场,也不过13年时间而已。然而,这个年轻的链条,却是A股中纹理最复杂的词汇之一。仅仅过去一年,就经历了大提速到大否决的悲喜两极,而最近独角兽上市热推、IPO现场检查又为这个链条新增了变数。

对于保代江涛(化名)来说,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在等待上会的项目却在三日内做出决定并完成了撤材料的整个过程。“预审员的通知是,我们项目或者撤,或者接受检查。给出的时间很短,让我们尽快做出决定。”两天之后,江涛来到证监会撤了材料。

同样的一幕正在不停的上演。排队IPO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撤退潮。

近日,证监会启动2018年IPO大检查,而净利连续三年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或都将成为检查对象。多家企业和保荐机构接到相关通知,给出的选择是撤回材料或者接受现场检查。不过大部分券商选择了撤材料。“其实监管层更倾向于撤材料。”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实际上,一大拨券商投行已经在争抢独角兽项目的路上。但在这场争夺中并非所有参与者都可分到一杯羹。大券商优势明显,中小券商则是生存更难。

“在争抢独角兽方面,我们完全没优势,可能连门都挤不进去。现在IPO项目要求又高,这几天我们好几个项目都撤了。感觉心灰意冷。”一家中小型券商投行保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连续三周零申报

在犹豫了两天之后,江涛还是决定撤材料。“去证监会撤材料当天前面排了几个人,全都是来撤材料的。”江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两天前,江涛刚刚接到预审员电话。“预审员和我们沟通,我们的项目或者撤,或者接受检查。”江涛说。彼时他还在纠结的阶段,如果拟IPO企业质量够好是不是可以冲一下。不过,再三权衡之后,江涛依旧选择了撤材料。

与江涛项目有着同样命运的并不在少数。“接下来很多项目会陆续撤材料。”江涛告诉记者,主动权已经不掌握在企业手中。

而决定着这些项目有如此遭遇的原因在于连续三年净利润不超过1个亿。“连续三年净利润不满1个亿元基本上都会撤,这点其实已经比较明确了。”上述北京投行人士表示。

“监管层可能还是觉得这些企业利润规模太小,风险大。其实有的企业也想试试,宁可接受现场检查也不选择撤。但最后沟通下来的结果基本上是凶多吉少。”江涛告诉记者。

业内传出的最新监管要求是,IPO在审报告期3年内净利润合计低于1亿元且最近1年净利低于5000万,不撤就要接受检查。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净利润超过5000万并不容易。我们现在好几个在会项目是低于5000万的,没得商量,都得撤。”南方一家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实际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有些证监局在项目验收上已经明确要求连续三年净利润超过1个亿,如果未超过,验收基本不会通过。“我了解到的是有好几个项目因为净利润没达到要求验收没通过。”南方一家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

根据中国证监会披露,截至3月15日,仅半个月的时间终止审查的项目数量就已达到19家。而1月份与2月份终止项目的数量分别为12家和17家。今年以来,撤回IPO申请的数量已经达到48家,超过了2017年全年23家的撤回数量。

较低的IPO过会率以及升高的净利要求,让投行从业人员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于是,在上报材料上开始变得尤为谨慎。2018年至今,仅新增7家报会企业。截至上周,已经连续三周无新增报会企业。

截至2018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407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37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359家,中止审查企业19家。

争夺独角兽

IPO监管全面严苛的背景下,券商投行该如何应对?努力挖掘独角兽成为方向。

据报道,阿里和京东不排除将于今年6月前以CDR形式回归。而担任保荐机构的幸运儿分别为中信证券,其担任阿里的保荐机构。京东保荐机构为华菁证券和中信建投,华泰证券担任财务顾问。

3月12日,中信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问题时表示,公司对高科技公司以及独角兽企业的融资机会已有布局,会跟进其IPO或发行CDR业务需求。

从另一方面看,这对于券商从业人员尤其是中小券商投行人员影响巨大。

“独角兽项目大部分都被大券商瓜分,大部分投行团队做的还是中型项目。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已经十分少了。”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据了解,有些券商投行部开始进行业务倾斜,全面组织并购重组业务培训。

大券商可以凭借品牌和实力优势布局独角兽项目,但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却并不容易。正如某券商人士直言,在独角兽项目争夺上,大多中小券商根本没戏,有些甚至门都挤不进去。

此外,有些券商开始提高立项标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有券商正在对内部立项标准进行调整。

但在严格的净利润指标要求下,仅仅提高立项标准并不能解决问题。“企业赚钱也难,净利收入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已经很少了,大家又都去争。现在做IPO太难了,”一家中小券商人士向记者感慨,“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只能熬着,熬不住就转型。”22日,多位投行人士如此向记者表示。

但事实上,转型也并非易事。“IPO市场不好,会带动大部分的中小投资机构也不行。其实对于保代来说,当前条件下转型也不容易。”22日,一位金融猎头人士向记者表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十字路口的保代:排队IPO企业扎堆撤 独角兽门槛难攀

最新更新时间:03/23 09:4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