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召开2017年度科技奖励大会,C919等项目获一等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召开2017年度科技奖励大会,C919等项目获一等奖

2018年3月23日上午,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3月23日上午,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2项(人):授予林国强、王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孙毅、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21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授予31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授予216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3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114项。

其中C919国产飞机、大型无人遥控潜水器等相关技术获一等奖。

两院士获科技功臣奖

林国强(右一)

有机化学家林国强院士是我国手性科学领域开拓者之一,致力于手性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在微小的分子水平上设计并构建出精妙的分子结构,并实现宏观上的奇特功能。相关方法用于天然产物合成和生物催化领域,突破了癌药吉西他滨、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和左旋亚叶酸钙等多种手性药物生产工艺的技术瓶颈,获得中国授权专利50项,美国授权专利1项,PCT 3项,其中12项实施技术输出,总销售逾79.3亿。

王曦(中)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材料学家王曦院士是我国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SOI(Silicon-on-insulator)的开发,解决了我国急需的航天电子器件的“有无”问题。

生物医药领域成“揽奖大户

界面新闻获悉,今年的榜单中,有46个获奖项目属于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占全部获奖项目的比例为17.2%,继续处于领跑位置,体现了上海在这一领域的强大创新实力。45个获奖项目属于能源与环境领域,占比为16.8%,现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科技研发的重点。有38个获奖项目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占比为14.2%。

“其他技术”占27.2%,涵盖了找不到对应技术领域分类项目,共73项,包括大量的工程类项目(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交通、食品等)和科普项目。

按照所属行业划分。有66个获奖项目属制造行业,占全部获奖项目的比例为24.7%,继续处于领跑位置。科学研究和卫生保障为13.4%紧随其后;交通运输连续多年增长,达到10.8%,首次超越建筑业。

重点突破项目解决尖端关键问题

获奖名单中,一些在过去一年有重点突破项目榜上有名,部分获奖项目还直接对接国家战略性或产业核心性科技难题,解决了一系列尖端、关键问题或装备需求。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姜丽萍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围绕C919机体结构装配过程中三大阶段的工程需求,形成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平尾、中央翼、中机身部件装配到全机对接的数字化装配生产线。项目新增产值88067万元,新增利润1842万元,节约资金1044万元,订单预期新增917000万元,市场前景广阔。

上海交通大学王浩伟等完成的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熔体控制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的相关成果用于国家某装箱装备,以及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等重大装备,还在核反应堆小型化、核装备和电子屏蔽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马厦飞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4500米ROV本体和关键配套设备》打破国外垄断,研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大型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系统,满足了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工程和深潜救援等方面的重大应用需求。相关成果在南海和太平洋的资源调查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首次发现了“海马冷泉”;并为7000米“蛟龙号”和4500米载人潜水器提供了配套技术。

科技创新提升“民生品质”

此外,社会需求同样是大量获奖项目的关注重点之一。一些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全面提升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品质、水平,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矛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悍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影像引导肿瘤无创诊治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综合运用功能影像学技术,将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从71%提高到95%,将确诊肿瘤病例的分期准确率由86%提升至97%。开发并应用了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MRI-pHIFU)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同济大学戴晓虎等完成的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污水厂污泥高效生物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应用》攻克了我国高含砂污泥厌氧消化过程转化率低、消化设施处理负荷低、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易酸化和盐抑制等一系列难题,大大提高了我国污水污泥处理的效率和水平。研究成果已在长沙、镇江、郑州、大连、秦皇岛、中山、宁波等地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20亿吨/年污水所产生污泥处理,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实现CO2减排8万吨/年,回收沼气4000万m3/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召开2017年度科技奖励大会,C919等项目获一等奖

2018年3月23日上午,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3月23日上午,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2项(人):授予林国强、王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孙毅、库尔特•赫尔曼•维特里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授予21项成果上海市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授予31项成果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授予216项成果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3项,二等奖69项,三等奖114项。

其中C919国产飞机、大型无人遥控潜水器等相关技术获一等奖。

两院士获科技功臣奖

林国强(右一)

有机化学家林国强院士是我国手性科学领域开拓者之一,致力于手性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在微小的分子水平上设计并构建出精妙的分子结构,并实现宏观上的奇特功能。相关方法用于天然产物合成和生物催化领域,突破了癌药吉西他滨、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和左旋亚叶酸钙等多种手性药物生产工艺的技术瓶颈,获得中国授权专利50项,美国授权专利1项,PCT 3项,其中12项实施技术输出,总销售逾79.3亿。

王曦(中)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材料学家王曦院士是我国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高端集成电路衬底材料SOI(Silicon-on-insulator)的开发,解决了我国急需的航天电子器件的“有无”问题。

生物医药领域成“揽奖大户

界面新闻获悉,今年的榜单中,有46个获奖项目属于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占全部获奖项目的比例为17.2%,继续处于领跑位置,体现了上海在这一领域的强大创新实力。45个获奖项目属于能源与环境领域,占比为16.8%,现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科技研发的重点。有38个获奖项目属于信息技术领域,占比为14.2%。

“其他技术”占27.2%,涵盖了找不到对应技术领域分类项目,共73项,包括大量的工程类项目(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交通、食品等)和科普项目。

按照所属行业划分。有66个获奖项目属制造行业,占全部获奖项目的比例为24.7%,继续处于领跑位置。科学研究和卫生保障为13.4%紧随其后;交通运输连续多年增长,达到10.8%,首次超越建筑业。

重点突破项目解决尖端关键问题

获奖名单中,一些在过去一年有重点突破项目榜上有名,部分获奖项目还直接对接国家战略性或产业核心性科技难题,解决了一系列尖端、关键问题或装备需求。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姜丽萍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大型客机机体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围绕C919机体结构装配过程中三大阶段的工程需求,形成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平尾、中央翼、中机身部件装配到全机对接的数字化装配生产线。项目新增产值88067万元,新增利润1842万元,节约资金1044万元,订单预期新增917000万元,市场前景广阔。

上海交通大学王浩伟等完成的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熔体控制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的相关成果用于国家某装箱装备,以及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等重大装备,还在核反应堆小型化、核装备和电子屏蔽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马厦飞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4500米ROV本体和关键配套设备》打破国外垄断,研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大型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系统,满足了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工程和深潜救援等方面的重大应用需求。相关成果在南海和太平洋的资源调查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首次发现了“海马冷泉”;并为7000米“蛟龙号”和4500米载人潜水器提供了配套技术。

科技创新提升“民生品质”

此外,社会需求同样是大量获奖项目的关注重点之一。一些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全面提升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品质、水平,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矛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悍等完成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影像引导肿瘤无创诊治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综合运用功能影像学技术,将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从71%提高到95%,将确诊肿瘤病例的分期准确率由86%提升至97%。开发并应用了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MRI-pHIFU)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同济大学戴晓虎等完成的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污水厂污泥高效生物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应用》攻克了我国高含砂污泥厌氧消化过程转化率低、消化设施处理负荷低、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易酸化和盐抑制等一系列难题,大大提高了我国污水污泥处理的效率和水平。研究成果已在长沙、镇江、郑州、大连、秦皇岛、中山、宁波等地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20亿吨/年污水所产生污泥处理,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实现CO2减排8万吨/年,回收沼气4000万m3/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