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件事之后,我就成了生活中的“受害者”,乐此不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件事之后,我就成了生活中的“受害者”,乐此不疲

“很多悲剧之所以延续,罪魁祸首都是自我酝酿。”

【留通社(微信ID:LiutongNews)】某天,在网站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帖子的内容大致是询问大家,有没有什么走不出来的情结。

有几条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有个通病,叫‘走不出来’。”

有人说:“悲伤的人们都是世事艰难的‘受害者’。”

......

在网页上浏览了几分钟,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

“很多悲剧之所以延续,罪魁祸首都是自我酝酿......”

如果恰巧你也有什么走不出来的过往,请允许我为你讲几个真实的故事。

01.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说的是一位名叫Amy的悉尼女生,23岁年纪轻轻就不幸丧夫,自此之后,她的生活便陷入了深不见底的悲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享受”自己的悲情故事...不自觉地靠扮演这种悲剧角色获利。

Amy告诉采访她的记者,她曾经一度习惯用自己悲剧经历作为一段对话的开场白,因为她发现那样做更容易交到朋友,甚至就连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这么得来的…

“我去了一家报社,面试时讲了自己的经历,主编觉得我可怜,不忍心拒绝,于是就决定录用了我。”

久而久之,这张同情牌在Amy的手里就像是“最重的筹码”,失去丈夫的她似乎理所应当地成为所有人都同情并且照顾的“受害者”

天降横祸的遭遇的确值得同情,但沉溺悲剧的下场却只能一人承担。

Amy的生活在“受害者”大旗的掩护下不算艰难,但却不快乐。

时间越长,她整个人就越看不见希望。那场丧夫悲剧无声无息地酝酿,扩散,仿佛不把她的生活搞得死气沉沉就誓不罢休。

直到某一天,在混沌中漂浮了许久的Amy骤然惊醒:

“我突然意识到,不想做一个年纪轻轻失去丈夫的寡妇,也不想做癌症幸存者的女儿,更不想做一个患有厌食症的女人…这些既悲情又励志的角色都是表面的,我现在想要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

于是,

她开始旅行,登山,

享受生活,拍美照,

用Amy自己的话说:

“整整10年的时间,我终于明白了生活中少不了聚散离合,也学会了失去任何人都不能失去自己这个道理。”

还好,对于Amy来说,年华尚在。

生活从走出悲剧那一刻才算正式开始,只要是对的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在想:生活既是由悲欢离合组成的,为什么欢乐总是那么轻易过去,而悲伤却通常难以忘却呢?

也许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就像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片往往都会是悲剧一样,“记忆悲剧”仿佛既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难以克服的弱点

为悲剧落泪之时,请不要忘了生活还在继续,

日剧《四重奏》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一边哭一边吃饭的人,定能坚强地生活下去。

他们一边为了活着的艰难而哭泣,一边哭着不肯放弃……

倘若某天所爱的人离开了,那么纪念他(她)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力地活成更精彩的样子,总有一天你或许会感叹:

时间扑面而来,我们终将释怀。

02.

很多时候,旁人总会这样安抚一个正在经历糟心事的人:“忘了吧,睡一觉明天就会把所有不愉快都忘掉。”

然而,忘掉伤痛,并不见得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有这样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名叫维罗妮卡,她曾经也拥有过漂亮的脸蛋和身材…

“完美”的老公…

合拍的闺蜜…

一切看起来都是圆满幸福的,

直到维罗妮卡不幸患上了“失忆症”…

几年前一次失败的手术导致维罗妮卡不仅下肢瘫痪,神经也受到了损害,饱受间歇性失忆症的困扰。

可怜的维罗妮卡只要睡一觉,第二天便会忘记丈夫早在去年11月就与她离了婚的事情,一直错认为老公不回家只是工作忙…

因此,负责照顾维罗妮卡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重复提醒她这个残酷的事实…

日复一日,她每天都在忘记,可是等到明天到来的时候,她又注定要将最初的心碎从头经历一遍。

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会留下痕迹。遗忘掉的过去,偶尔也会在毫无戒备的状态下涌上心头,随即便又是一番酸楚...

既然任何人都无法保证尘封的过去永远不会被碰触,那么忘记真的有用吗?只因一时的痛苦就忘记曾经明明白白活过的日子,值得吗?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过:“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如果说时间可以治愈伤痛,那么它治愈的方式一定不是让人忘记,而是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接受,思考,然后改变。

03.

中学时有个同学,因为过年放鞭炮的时候不小心,小小年纪就丢了根手指。

上学的时候他最喜欢说一句话:“嗨,我呀,就是身残志坚!”

在所有人眼里,他从来都是乐观向上的,好像少了这根手指对他没有太大影响。

偶然一次聊天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这么乐观的,还可以拿自己过去的经历玩笑打趣?”

他的回答着实把当时的我吓了一跳,

他是这样说的:

“自卑压到人喘不过气的时候,我就学会了自嘲。”

年轻的时候我还不能完全懂得,现在想起来才意识到这句话有多扎心——原来习惯嘻嘻哈哈、自我解嘲的那群人,内心深处也会如此敏感...原来不是所有的悲伤,都必须要流露在表面。

于是,后来的我明白了一件事情:

难过的时候,把悲伤表露无遗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而想哭的时候努力让嘴角上扬,时间久了也许还会有惊喜。

话说回来,其实自嘲也好,自黑也罢,这其中大概都蕴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第二,也是对他人情感需要的体谅和照顾

多少自嘲,是善良得不想让对方感到尴尬,或者是用心地想换他人一笑…

当无法扭转的悲剧让你陷入困局时,不妨尝试自我解嘲,如果“解嘲”亦能“解忧”,又何必徒劳地红了眼眶,让匆忙的大好时光随着眼泪流走,白白浪费。

说不定笑着笑着,就会发现——其实淡然一点地走下去,要比事事放在心上轻松得多。

04.

经常听到人说:“你这么忙,真是悲催。”

过去我也确实是这样想的,学习忙,工作忙,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真悲惨至极…

年龄渐长后,我慢慢懂得了一件事情——忙,并不等于悲惨,无法接受生活当下的样子,才是悲惨的源头。

想想很多老年人,在刚刚退休时也会患上“退休综合征”,生活一下子慢下来了,没事可做了,他们反倒不适应了...

由此可见,所谓“悲惨”或“悲催”,并不是忙与不忙可以界定的,生活的状态如何,取决于自身的心态能否接受并适应当下的生存环境。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曾经做了一项实验:她与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把一个地方精心布置成了20年前的样子,并邀请了1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短暂的一个星期里,老人们时刻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离开了儿女照顾的老人们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相互搀扶为伴…

一周过去了,让人们惊讶的是,经历了这个实验的老人们身心状态竟然要比实验之前改善了太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

由此可见,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心态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生活状态。

一辈子太短,别把时间都留给过去的悲伤,最近读到了一段话,放在最后送给所有年轻人:

“十四五岁时读过的书,十七八岁时爱过的人,二十几岁交过的朋友,大学毕业后栽过的跟头、受过的委屈...这些就像是人生前半场的断舍离,让人吃尽了苦头,也尝尽了欢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件事之后,我就成了生活中的“受害者”,乐此不疲

“很多悲剧之所以延续,罪魁祸首都是自我酝酿。”

【留通社(微信ID:LiutongNews)】某天,在网站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帖子的内容大致是询问大家,有没有什么走不出来的情结。

有几条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有个通病,叫‘走不出来’。”

有人说:“悲伤的人们都是世事艰难的‘受害者’。”

......

在网页上浏览了几分钟,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

“很多悲剧之所以延续,罪魁祸首都是自我酝酿......”

如果恰巧你也有什么走不出来的过往,请允许我为你讲几个真实的故事。

01.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说的是一位名叫Amy的悉尼女生,23岁年纪轻轻就不幸丧夫,自此之后,她的生活便陷入了深不见底的悲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享受”自己的悲情故事...不自觉地靠扮演这种悲剧角色获利。

Amy告诉采访她的记者,她曾经一度习惯用自己悲剧经历作为一段对话的开场白,因为她发现那样做更容易交到朋友,甚至就连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这么得来的…

“我去了一家报社,面试时讲了自己的经历,主编觉得我可怜,不忍心拒绝,于是就决定录用了我。”

久而久之,这张同情牌在Amy的手里就像是“最重的筹码”,失去丈夫的她似乎理所应当地成为所有人都同情并且照顾的“受害者”

天降横祸的遭遇的确值得同情,但沉溺悲剧的下场却只能一人承担。

Amy的生活在“受害者”大旗的掩护下不算艰难,但却不快乐。

时间越长,她整个人就越看不见希望。那场丧夫悲剧无声无息地酝酿,扩散,仿佛不把她的生活搞得死气沉沉就誓不罢休。

直到某一天,在混沌中漂浮了许久的Amy骤然惊醒:

“我突然意识到,不想做一个年纪轻轻失去丈夫的寡妇,也不想做癌症幸存者的女儿,更不想做一个患有厌食症的女人…这些既悲情又励志的角色都是表面的,我现在想要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

于是,

她开始旅行,登山,

享受生活,拍美照,

用Amy自己的话说:

“整整10年的时间,我终于明白了生活中少不了聚散离合,也学会了失去任何人都不能失去自己这个道理。”

还好,对于Amy来说,年华尚在。

生活从走出悲剧那一刻才算正式开始,只要是对的事情,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在想:生活既是由悲欢离合组成的,为什么欢乐总是那么轻易过去,而悲伤却通常难以忘却呢?

也许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就像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情片往往都会是悲剧一样,“记忆悲剧”仿佛既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难以克服的弱点

为悲剧落泪之时,请不要忘了生活还在继续,

日剧《四重奏》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一边哭一边吃饭的人,定能坚强地生活下去。

他们一边为了活着的艰难而哭泣,一边哭着不肯放弃……

倘若某天所爱的人离开了,那么纪念他(她)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力地活成更精彩的样子,总有一天你或许会感叹:

时间扑面而来,我们终将释怀。

02.

很多时候,旁人总会这样安抚一个正在经历糟心事的人:“忘了吧,睡一觉明天就会把所有不愉快都忘掉。”

然而,忘掉伤痛,并不见得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有这样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名叫维罗妮卡,她曾经也拥有过漂亮的脸蛋和身材…

“完美”的老公…

合拍的闺蜜…

一切看起来都是圆满幸福的,

直到维罗妮卡不幸患上了“失忆症”…

几年前一次失败的手术导致维罗妮卡不仅下肢瘫痪,神经也受到了损害,饱受间歇性失忆症的困扰。

可怜的维罗妮卡只要睡一觉,第二天便会忘记丈夫早在去年11月就与她离了婚的事情,一直错认为老公不回家只是工作忙…

因此,负责照顾维罗妮卡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重复提醒她这个残酷的事实…

日复一日,她每天都在忘记,可是等到明天到来的时候,她又注定要将最初的心碎从头经历一遍。

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会留下痕迹。遗忘掉的过去,偶尔也会在毫无戒备的状态下涌上心头,随即便又是一番酸楚...

既然任何人都无法保证尘封的过去永远不会被碰触,那么忘记真的有用吗?只因一时的痛苦就忘记曾经明明白白活过的日子,值得吗?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过:“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如果说时间可以治愈伤痛,那么它治愈的方式一定不是让人忘记,而是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接受,思考,然后改变。

03.

中学时有个同学,因为过年放鞭炮的时候不小心,小小年纪就丢了根手指。

上学的时候他最喜欢说一句话:“嗨,我呀,就是身残志坚!”

在所有人眼里,他从来都是乐观向上的,好像少了这根手指对他没有太大影响。

偶然一次聊天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这么乐观的,还可以拿自己过去的经历玩笑打趣?”

他的回答着实把当时的我吓了一跳,

他是这样说的:

“自卑压到人喘不过气的时候,我就学会了自嘲。”

年轻的时候我还不能完全懂得,现在想起来才意识到这句话有多扎心——原来习惯嘻嘻哈哈、自我解嘲的那群人,内心深处也会如此敏感...原来不是所有的悲伤,都必须要流露在表面。

于是,后来的我明白了一件事情:

难过的时候,把悲伤表露无遗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而想哭的时候努力让嘴角上扬,时间久了也许还会有惊喜。

话说回来,其实自嘲也好,自黑也罢,这其中大概都蕴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第二,也是对他人情感需要的体谅和照顾

多少自嘲,是善良得不想让对方感到尴尬,或者是用心地想换他人一笑…

当无法扭转的悲剧让你陷入困局时,不妨尝试自我解嘲,如果“解嘲”亦能“解忧”,又何必徒劳地红了眼眶,让匆忙的大好时光随着眼泪流走,白白浪费。

说不定笑着笑着,就会发现——其实淡然一点地走下去,要比事事放在心上轻松得多。

04.

经常听到人说:“你这么忙,真是悲催。”

过去我也确实是这样想的,学习忙,工作忙,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真悲惨至极…

年龄渐长后,我慢慢懂得了一件事情——忙,并不等于悲惨,无法接受生活当下的样子,才是悲惨的源头。

想想很多老年人,在刚刚退休时也会患上“退休综合征”,生活一下子慢下来了,没事可做了,他们反倒不适应了...

由此可见,所谓“悲惨”或“悲催”,并不是忙与不忙可以界定的,生活的状态如何,取决于自身的心态能否接受并适应当下的生存环境。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曾经做了一项实验:她与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把一个地方精心布置成了20年前的样子,并邀请了1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短暂的一个星期里,老人们时刻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离开了儿女照顾的老人们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相互搀扶为伴…

一周过去了,让人们惊讶的是,经历了这个实验的老人们身心状态竟然要比实验之前改善了太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

由此可见,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心态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生活状态。

一辈子太短,别把时间都留给过去的悲伤,最近读到了一段话,放在最后送给所有年轻人:

“十四五岁时读过的书,十七八岁时爱过的人,二十几岁交过的朋友,大学毕业后栽过的跟头、受过的委屈...这些就像是人生前半场的断舍离,让人吃尽了苦头,也尝尽了欢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