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杀马特”教父罗福兴这些年:打工,开店,拍纪录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杀马特”教父罗福兴这些年:打工,开店,拍纪录片

2006年,11岁广东少年罗福兴创造的亚文化“杀马特”概念,风靡中国网络。12年来,他四处打短工,学美发,开店,在平凡生活中挣扎。如今,这个曾经的亚文化“教父”,以一部纪录片副导演和片中主要人物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翟星理

编辑 刘海川

“杀马特 我爱你”。2018年3月17日晚上9点,电影片名点亮深圳市华侨城创意园小型放映室的荧幕时,97名观众在黑暗中发出整齐而不失礼貌的轻笑声。

纪录片的导演李一凡站在观众的后排,荧幕之光忽明忽暗,使他神情莫测。

当天下午4点,副导演罗福兴才知道片子将要放映。他也是这部22分钟短片的主人公之一。他没能赶上首映——居住的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白石塘村,离这里有60多公里车程。

“罗福兴”这个名字已经消失很久了。8年以前,在著名的杀马特世界,罗福兴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教父。2010年前后,在他所引领的网络亚文化“帝国”里,至少有20万人愿意听命于他。

在杀马特文化最流行的那些年,李一凡已经让他的学生在网络上寻找杀马特,一直没有成功——直到两年前与罗福兴相识。

2018年3月17日,纪录片《杀马特 我爱你》放映现场,荧幕上的罗福兴在讲述自己的杀马特经历。摄影/翟星理

那时的杀马特风潮已经形衰势微。现在,罗福兴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出面寻找失散在全国各地的杀马特,把他们一一拉到李一凡的镜头前。

当然,没有人能在荧幕上认出他们。“他们现在只能算是精神杀马特。”罗福兴说。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杀马特”们,把外界的误解和歧视在他们内心留下的疤痕,一层层剥开,给97个陌生人看。但观众记住的可能是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在现实面前,曾经的杀马特们长大了,也屈服了。他们剪去五彩斑斓的长发,回到平常的轨道上。

只有一个女孩在影片里发出微弱的抗议。虽然她已经告别杀马特造型,但一直幻想着办两场婚礼,一场是普通婚礼,另一场是杀马特主题的婚礼。笑声从黑暗中升起,在空旷的天花板上组成一个高低错落的回声部,以至于根本听不清女孩接下去说了什么。

纪录片的结尾,镜头在“回”字型的白色巨型楼宇之间不停旋转,仿佛一个囚笼。

“审美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影片以此作结。

“教父”现在的职业,是一个理发店老板。

在他的合伙人看来,罗福兴把理发店开在了一个绝对不适合的地方。它在深圳东北角一个工厂林立的城中村,北面是一条繁忙的机动车道,西面的酒吧傍晚才开门,南面则是几栋老旧民居的围墙:工作日客流量在3人以下。

平常的日子,他几乎整个下午都坐在那间18平方米的理发店玻璃门背后,抽烟、泡茶、玩手机,店面门可罗雀。他看起来有些慵懒,黑色中发疏于打理,朝后撅着,杂乱无章;黑色休闲衬衫遮住了双臂和胸前的大面积纹身,修身裤在脚腕处收紧——一幅理发师司空见惯的样子,丝毫没有“教父”的风范。

“教父是我自封的,只有‘杀马特’这个词是我原创的,其他有关杀马特的一切都不是我原创的,包括很多人模仿过的我那时的发型,前期也是我从欧美、日韩的明星图片中模仿来的。”罗福兴的坦诚让人感到意外。

2006年,年仅11岁的六年级小学生罗福兴在广东梅州市五华县老家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当时风靡互联网的是一种后来被称为“非主流”的亚文化现象,低龄网络用户纷纷上传造型前卫、气质颓废的照片,引发青少年群体的模仿浪潮。

2018年3月18日,导演李一凡来到罗福兴的理发店。摄影/翟星理

他觉得“非主流”挺老土,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装。罗福兴模仿日本摇滚歌星石原贵雅的造型,在自己身上进行一场更加夸张的造型试验:彩虹爆炸头、铆钉衣、低裆裤,有时还要化色彩浓郁的妆。

当然,对于视觉系摇滚的渊源,他当时一无所知。

“没想到,传到网上之后很多人喜欢,我就这么火了。”他上网查询“时尚”的英文翻译,搜索结果有一条是“smart”(聪明、整洁),他把这个单词音译为杀马特,并将汉字PS到自己的照片上。

这场后来风行全国并引起激烈争议的亚文化潮流,从此有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名称。

留守儿童罗福兴是在初一上学期弃学的。弃学之前的大半年他几乎在网吧度过,很少去学校上课。

后来当他隐退杀马特江湖,频繁接触艺术家、导演、学者之后,回望校园时光,他说当年根本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不是我一个人,这是我们那一代杀马特的通病。”

罗福兴制作的带有他QQ号的杀马特造型自拍照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追随者蜂拥而至。他发现接触过的数百个杀马特有着共同特点:最高学历初中毕业、从事轻工制造业、绝大多数是农村孩子。时逢南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他们经常出没于经济发达地区工厂林立的城乡结合部。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学者王斌在一篇论文中描述道:

“杀马特的主体是晚期80后或90后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口,他们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夸张怪异的发型、惊悚雷人的浓妆、极度浓重的乡音以及穿着廉价且山寨的服装…..杀马特群体除了分布于第二产业里,更集中在服务业之内,如发廊技师、餐厅侍应、快递员等…..”

QQ群是杀马特最重要的阵地。罗福兴和最初的少数追随者掌握着QQ群的管理权,他们制定了严苛的身份甄别条件和统一的网络行为规范,以凝聚家族中的众多成员。

申请入群者首先要征得至少一个群管理员的同意,进行视频聊天。发型是入群的重要标准——如果申请者的发型不够夸张,管理员可以一票否决。新人入群要先下载一个火星文转换器,群聊一律使用火星文。尽管大多数时候,罗福兴本人也只能看懂一半,另一半要猜。

遵从不同领袖的杀马特群体被称为不同的家族,它们统称杀马特。罗福兴被公认为血魔妖、视觉系两大家族的创始人。

网络社群也会有线下活动。罗福兴弃学后随父亲到深圳打工,一直在深圳生活。他时常会组织珠三角的家族成员参加线下活动,“就在深圳、广州、东莞这一代,我有钱的话请他们去溜冰场、KTV,没钱的时候大家就去逛公园。”

“为什么这么多人加入杀马特家族?就两点:存在感、归属感。归属感很好理解,那什么是存在感?”罗福兴96斤的身体深陷在理发店黑色皮质旋转椅中,自问自答。

“我们当时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家庭的忽略和社会的不关注。不想在工厂流水线上默默无闻,就自我塑造,自我创作,自我成就。”

罗福兴从三岁起就是留守儿童,父母皆在外打工,但因感情不和而长期分居,他先后寄居在外祖父和祖父家。父亲很少联系他。

弃学之后,他在深圳的工厂断断续续地打着工,一份工作做腻了就辞职休息一阵,另找一家工厂。后来他学习美发之后,也没有彻底告别工厂,缺钱就进工厂打短工,月收入最高4000元,比在美发店做中工的收入高。

2018年3月18日下午四点,罗福兴在吃午饭。摄影/翟星理

有关他的传闻络绎不绝,有些甚至牵扯着资本运作——比如杀马特风潮鼎盛的2008年到2012年,他通过网络广告推广赚过十几万元。罗福兴认为这是一个被夸大了六倍的数字,而且,“跟我的权力欲比起来,我对金钱的渴望基本可以忽略。”

2009年前后,罗福兴在30多个杀马特群中,上线前要先拿出小本子对密码。这种直接参与的管理模式让他疲惫不堪,他不得不放权。

他保留了5个核心QQ群,成员共2500人。这2500个核心成员管理着家族数十个QQ群,罗福兴保守估计,至少20万人处于他的有效管理之中。

管理员们向金字塔底端的成员传达罗福兴的指令。庞大的帝国找到有效的组织方式,行动整齐划一,尤其是入侵其他网络阵地的过程中。

杀马特家族扩大影响力的第一步,就是走出QQ群这个大本营,在天涯论坛、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刷帖,这属于当时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最高的平台。而刷帖的内容,则是打着QQ群号的杀马特造型自拍照。“就是赤裸裸的杀马特广告。”罗福兴说。

在曾经的百度第一大贴吧魔兽世界吧中,罗福兴的臣民创造过一天刷3000条回复的记录。直到不久之后的2010年,百度李毅吧发起了中文互联网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刷帖大战——“六九”之战。人们才发现,杀马特培植影响力的方式,就是后来流行的“爆吧”。

在其他平台制造存在感的行动引起这些平台用户的反感,反应最快的是贴吧管理员,内容只要有杀马特图片的水贴,大多会被迅速删除。

但在回复中嘲讽杀马特的帖子却能存活下来。按照罗福兴的理解,“就是让网民都能看到是怎么花式骂杀马特的。”

在罗福兴的记忆中,2009年是杀马特流行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杀马特风潮跳脱2006年兴起以来无序、杂乱的野蛮生长模式,各大家族开始有意识地扩大影响力,一些家族被资本围猎,尝试以广告推广的形式将杀马特的网络影响力变现。

同样在2009年,杀马特成为全网公敌。罗福兴隐退后,曾与慕名而来的艺术家和社会学者探讨过杀马特招致反感的原因,除了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的夸张造型。来访者注意到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刚刚经历过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社会民族情绪空前高涨,而受欧美、日韩流行风潮影响的杀马特亚文化恰好肆意扩张,更容易因“崇洋媚外”遭受攻击。

第一场反杀马特运动的痕迹残存在百度贴吧中,攻击波出现在2009年3月20日。反对者围绕“你们很美、很漂亮么?”、“请不要在资料上写汉字,你不配”两大主题展开攻击,引发一场围剿杀马特的网络狂欢。

后来,有社会学者复盘历次反杀马特运动时在论文中写道:

“杀马特显然已不单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青年族群,更是一个被‘想象’出来的共同体,进而被强势话语贴上了寄居者和越轨者的标签。城市精英在与杀马特形成社会阶层差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集体性的污名。对杀马特的普遍敌意仍然复刻了城市管理之于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陈旧逻辑。”

网络硝烟没有走进罗福兴的现实生活。

2010年,罗福兴经过父亲的引荐进入深圳一家美发店做学徒工。在这里,美发店教会他的不只是美发技能,还有说服自己向现实妥协的能力。

罗福兴进入美发行业的初衷之一是更为便利地创作杀马特发型。但他很快发现,客人们常常会因为这个年轻人的怪异发型而拒绝他的服务。

2018年3月21日,罗福兴在理发店和朋友下象棋。摄影/翟星理

“剪掉彩色长发的时候,是对杀马特的背叛。”他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这种变化几乎与杀马特“帝国”的崩溃步履一致。

2009年,罗福兴并没有意识到反杀马特运动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杀马特风潮的未来走向,仍然像个统帅,指挥着20万“家族成员”在各个阵地刷帖。

2010年、2012年又接连爆发两次大规模的反杀马特狂欢,而且舆论场从传统的论坛、贴吧转向当时风头正劲的微博平台。一些段子式的嘲讽经过微博的传播变得广为人知,比如形容杀马特发型的“类似某种病毒的分子结构”。

杀马特的反击湮没在潮水般的全网嘲讽之中。历次反杀马特运动直接摧毁了部分家族成员对杀马特的认知。从2011年到2013年,罗福兴的大本营QQ群中每年退出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

他尝试从思想上改造他的家族:给群体注入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内在的对杀马特的自我认同,外在的自我意识解放,按照自己的喜好创作杀马特造型。让所谓的精英惭愧,让他们明白他们连自己鄙视的杀马特都不如。”

悲哀在于,很少有成员愿意接受罗福兴的思想改造,他们仍然停留在交友、寻找同类的状态之中,并且“看起来很快乐”。在家族之中,忙于灌输价值观的罗福兴成为最不快乐的那一个。

等罗福兴意识到帝国崩溃的根源,是在他远离杀马特四五年之后。“反杀马特运动、思想改造,都是浮云,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金字塔结构里成员上升的通道过于狭窄。普通成员想成为管理员,可管理员的位置就那么几个。管理员想爬到金字塔顶端,顶端只能是我啊,所以他们就出去另立门户了。”罗福兴说,和任何一个庞大的机构一样,他的帝国也一直在探索最优的组织方式,但前无坦途,后无退路。

2012年,罗福兴解散了二十多个QQ群,又把剩余的QQ群的管理权转交给其他成员,自己只保留群成员的身份。

这就像某个电影场景:大厦将倾,教父站在远处,静静目睹一个时代的终结。

大部分的杀马特成员也从此隐匿。界面新闻通过贴吧、QQ、微信、微博,向124个曾经的成员发出采访邀请,获得48个回复,但只有4人同意接受采访。时隔多年,他们将杀马特理解为“精神贵族”。

罗福兴接受了日常生活。他在美发行业学成之后,曾与人合股开过半年的理发店。虽然缺钱的时候仍然会去工厂打短工。

2018年年初,罗福兴在如今的白石塘村又开了一家理发店。当房屋中介把他带到这个偏僻的城中村角落时,他当场就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19岁的合伙人得知后大为光火,但也无法改变罗福兴的决定。

他仍然在关注着现在活跃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的少量“杀马特”,但从不评价。他的朋友录制过一段他的短视频放在直播平台上,瞬间就有数万的播放量。他在评论区看到这样一条:“你连他都不知道?罗福兴,萌萌萌创始人。”

罗福兴猜测,“萌萌萌”应该是杀马特的意思。后来他发现,“一些不雅的脏话打出来就成了萌萌萌。”

2018年3月22日,罗福兴关掉了理发店。受访者供图。

他在这个直播平台上输入“杀马特”,显示出来的果然是“萌萌萌”。“杀马特什么时候变成不雅的脏话了?”罗福兴笑得很大声。

一天之后,他才告诉界面新闻,当时他愤怒到想打人,“杀马特怎么不雅了?这是歧视。”

当然,愤怒不是常态。他早已不是网络上那个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教父。他刚满23岁,为了改善母亲的生活开了这家理发店,喜怒不形于色,就连与合伙人之间的纠葛也能妥善隐藏。

2018年3月19日晚上,他在电话中平静地告诉合伙人,月底就会把理发店关掉。

3天后的下午,罗福兴半价卖掉了店里的洗头床、旋转椅和理发用具。锁上卷闸门之前,他在已经被撕破的金色墙纸上写下一句话:“明明那么努力的想要留在这座城市、这个地方。”

他说,也许会去东莞独自再开一家理发店。

(实习生李龙腾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杀马特”教父罗福兴这些年:打工,开店,拍纪录片

2006年,11岁广东少年罗福兴创造的亚文化“杀马特”概念,风靡中国网络。12年来,他四处打短工,学美发,开店,在平凡生活中挣扎。如今,这个曾经的亚文化“教父”,以一部纪录片副导演和片中主要人物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翟星理

编辑 刘海川

“杀马特 我爱你”。2018年3月17日晚上9点,电影片名点亮深圳市华侨城创意园小型放映室的荧幕时,97名观众在黑暗中发出整齐而不失礼貌的轻笑声。

纪录片的导演李一凡站在观众的后排,荧幕之光忽明忽暗,使他神情莫测。

当天下午4点,副导演罗福兴才知道片子将要放映。他也是这部22分钟短片的主人公之一。他没能赶上首映——居住的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白石塘村,离这里有60多公里车程。

“罗福兴”这个名字已经消失很久了。8年以前,在著名的杀马特世界,罗福兴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教父。2010年前后,在他所引领的网络亚文化“帝国”里,至少有20万人愿意听命于他。

在杀马特文化最流行的那些年,李一凡已经让他的学生在网络上寻找杀马特,一直没有成功——直到两年前与罗福兴相识。

2018年3月17日,纪录片《杀马特 我爱你》放映现场,荧幕上的罗福兴在讲述自己的杀马特经历。摄影/翟星理

那时的杀马特风潮已经形衰势微。现在,罗福兴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出面寻找失散在全国各地的杀马特,把他们一一拉到李一凡的镜头前。

当然,没有人能在荧幕上认出他们。“他们现在只能算是精神杀马特。”罗福兴说。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杀马特”们,把外界的误解和歧视在他们内心留下的疤痕,一层层剥开,给97个陌生人看。但观众记住的可能是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在现实面前,曾经的杀马特们长大了,也屈服了。他们剪去五彩斑斓的长发,回到平常的轨道上。

只有一个女孩在影片里发出微弱的抗议。虽然她已经告别杀马特造型,但一直幻想着办两场婚礼,一场是普通婚礼,另一场是杀马特主题的婚礼。笑声从黑暗中升起,在空旷的天花板上组成一个高低错落的回声部,以至于根本听不清女孩接下去说了什么。

纪录片的结尾,镜头在“回”字型的白色巨型楼宇之间不停旋转,仿佛一个囚笼。

“审美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影片以此作结。

“教父”现在的职业,是一个理发店老板。

在他的合伙人看来,罗福兴把理发店开在了一个绝对不适合的地方。它在深圳东北角一个工厂林立的城中村,北面是一条繁忙的机动车道,西面的酒吧傍晚才开门,南面则是几栋老旧民居的围墙:工作日客流量在3人以下。

平常的日子,他几乎整个下午都坐在那间18平方米的理发店玻璃门背后,抽烟、泡茶、玩手机,店面门可罗雀。他看起来有些慵懒,黑色中发疏于打理,朝后撅着,杂乱无章;黑色休闲衬衫遮住了双臂和胸前的大面积纹身,修身裤在脚腕处收紧——一幅理发师司空见惯的样子,丝毫没有“教父”的风范。

“教父是我自封的,只有‘杀马特’这个词是我原创的,其他有关杀马特的一切都不是我原创的,包括很多人模仿过的我那时的发型,前期也是我从欧美、日韩的明星图片中模仿来的。”罗福兴的坦诚让人感到意外。

2006年,年仅11岁的六年级小学生罗福兴在广东梅州市五华县老家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当时风靡互联网的是一种后来被称为“非主流”的亚文化现象,低龄网络用户纷纷上传造型前卫、气质颓废的照片,引发青少年群体的模仿浪潮。

2018年3月18日,导演李一凡来到罗福兴的理发店。摄影/翟星理

他觉得“非主流”挺老土,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装。罗福兴模仿日本摇滚歌星石原贵雅的造型,在自己身上进行一场更加夸张的造型试验:彩虹爆炸头、铆钉衣、低裆裤,有时还要化色彩浓郁的妆。

当然,对于视觉系摇滚的渊源,他当时一无所知。

“没想到,传到网上之后很多人喜欢,我就这么火了。”他上网查询“时尚”的英文翻译,搜索结果有一条是“smart”(聪明、整洁),他把这个单词音译为杀马特,并将汉字PS到自己的照片上。

这场后来风行全国并引起激烈争议的亚文化潮流,从此有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名称。

留守儿童罗福兴是在初一上学期弃学的。弃学之前的大半年他几乎在网吧度过,很少去学校上课。

后来当他隐退杀马特江湖,频繁接触艺术家、导演、学者之后,回望校园时光,他说当年根本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不是我一个人,这是我们那一代杀马特的通病。”

罗福兴制作的带有他QQ号的杀马特造型自拍照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追随者蜂拥而至。他发现接触过的数百个杀马特有着共同特点:最高学历初中毕业、从事轻工制造业、绝大多数是农村孩子。时逢南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他们经常出没于经济发达地区工厂林立的城乡结合部。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学者王斌在一篇论文中描述道:

“杀马特的主体是晚期80后或90后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口,他们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夸张怪异的发型、惊悚雷人的浓妆、极度浓重的乡音以及穿着廉价且山寨的服装…..杀马特群体除了分布于第二产业里,更集中在服务业之内,如发廊技师、餐厅侍应、快递员等…..”

QQ群是杀马特最重要的阵地。罗福兴和最初的少数追随者掌握着QQ群的管理权,他们制定了严苛的身份甄别条件和统一的网络行为规范,以凝聚家族中的众多成员。

申请入群者首先要征得至少一个群管理员的同意,进行视频聊天。发型是入群的重要标准——如果申请者的发型不够夸张,管理员可以一票否决。新人入群要先下载一个火星文转换器,群聊一律使用火星文。尽管大多数时候,罗福兴本人也只能看懂一半,另一半要猜。

遵从不同领袖的杀马特群体被称为不同的家族,它们统称杀马特。罗福兴被公认为血魔妖、视觉系两大家族的创始人。

网络社群也会有线下活动。罗福兴弃学后随父亲到深圳打工,一直在深圳生活。他时常会组织珠三角的家族成员参加线下活动,“就在深圳、广州、东莞这一代,我有钱的话请他们去溜冰场、KTV,没钱的时候大家就去逛公园。”

“为什么这么多人加入杀马特家族?就两点:存在感、归属感。归属感很好理解,那什么是存在感?”罗福兴96斤的身体深陷在理发店黑色皮质旋转椅中,自问自答。

“我们当时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家庭的忽略和社会的不关注。不想在工厂流水线上默默无闻,就自我塑造,自我创作,自我成就。”

罗福兴从三岁起就是留守儿童,父母皆在外打工,但因感情不和而长期分居,他先后寄居在外祖父和祖父家。父亲很少联系他。

弃学之后,他在深圳的工厂断断续续地打着工,一份工作做腻了就辞职休息一阵,另找一家工厂。后来他学习美发之后,也没有彻底告别工厂,缺钱就进工厂打短工,月收入最高4000元,比在美发店做中工的收入高。

2018年3月18日下午四点,罗福兴在吃午饭。摄影/翟星理

有关他的传闻络绎不绝,有些甚至牵扯着资本运作——比如杀马特风潮鼎盛的2008年到2012年,他通过网络广告推广赚过十几万元。罗福兴认为这是一个被夸大了六倍的数字,而且,“跟我的权力欲比起来,我对金钱的渴望基本可以忽略。”

2009年前后,罗福兴在30多个杀马特群中,上线前要先拿出小本子对密码。这种直接参与的管理模式让他疲惫不堪,他不得不放权。

他保留了5个核心QQ群,成员共2500人。这2500个核心成员管理着家族数十个QQ群,罗福兴保守估计,至少20万人处于他的有效管理之中。

管理员们向金字塔底端的成员传达罗福兴的指令。庞大的帝国找到有效的组织方式,行动整齐划一,尤其是入侵其他网络阵地的过程中。

杀马特家族扩大影响力的第一步,就是走出QQ群这个大本营,在天涯论坛、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刷帖,这属于当时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最高的平台。而刷帖的内容,则是打着QQ群号的杀马特造型自拍照。“就是赤裸裸的杀马特广告。”罗福兴说。

在曾经的百度第一大贴吧魔兽世界吧中,罗福兴的臣民创造过一天刷3000条回复的记录。直到不久之后的2010年,百度李毅吧发起了中文互联网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刷帖大战——“六九”之战。人们才发现,杀马特培植影响力的方式,就是后来流行的“爆吧”。

在其他平台制造存在感的行动引起这些平台用户的反感,反应最快的是贴吧管理员,内容只要有杀马特图片的水贴,大多会被迅速删除。

但在回复中嘲讽杀马特的帖子却能存活下来。按照罗福兴的理解,“就是让网民都能看到是怎么花式骂杀马特的。”

在罗福兴的记忆中,2009年是杀马特流行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杀马特风潮跳脱2006年兴起以来无序、杂乱的野蛮生长模式,各大家族开始有意识地扩大影响力,一些家族被资本围猎,尝试以广告推广的形式将杀马特的网络影响力变现。

同样在2009年,杀马特成为全网公敌。罗福兴隐退后,曾与慕名而来的艺术家和社会学者探讨过杀马特招致反感的原因,除了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的夸张造型。来访者注意到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刚刚经历过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社会民族情绪空前高涨,而受欧美、日韩流行风潮影响的杀马特亚文化恰好肆意扩张,更容易因“崇洋媚外”遭受攻击。

第一场反杀马特运动的痕迹残存在百度贴吧中,攻击波出现在2009年3月20日。反对者围绕“你们很美、很漂亮么?”、“请不要在资料上写汉字,你不配”两大主题展开攻击,引发一场围剿杀马特的网络狂欢。

后来,有社会学者复盘历次反杀马特运动时在论文中写道:

“杀马特显然已不单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青年族群,更是一个被‘想象’出来的共同体,进而被强势话语贴上了寄居者和越轨者的标签。城市精英在与杀马特形成社会阶层差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集体性的污名。对杀马特的普遍敌意仍然复刻了城市管理之于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陈旧逻辑。”

网络硝烟没有走进罗福兴的现实生活。

2010年,罗福兴经过父亲的引荐进入深圳一家美发店做学徒工。在这里,美发店教会他的不只是美发技能,还有说服自己向现实妥协的能力。

罗福兴进入美发行业的初衷之一是更为便利地创作杀马特发型。但他很快发现,客人们常常会因为这个年轻人的怪异发型而拒绝他的服务。

2018年3月21日,罗福兴在理发店和朋友下象棋。摄影/翟星理

“剪掉彩色长发的时候,是对杀马特的背叛。”他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这种变化几乎与杀马特“帝国”的崩溃步履一致。

2009年,罗福兴并没有意识到反杀马特运动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杀马特风潮的未来走向,仍然像个统帅,指挥着20万“家族成员”在各个阵地刷帖。

2010年、2012年又接连爆发两次大规模的反杀马特狂欢,而且舆论场从传统的论坛、贴吧转向当时风头正劲的微博平台。一些段子式的嘲讽经过微博的传播变得广为人知,比如形容杀马特发型的“类似某种病毒的分子结构”。

杀马特的反击湮没在潮水般的全网嘲讽之中。历次反杀马特运动直接摧毁了部分家族成员对杀马特的认知。从2011年到2013年,罗福兴的大本营QQ群中每年退出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

他尝试从思想上改造他的家族:给群体注入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内在的对杀马特的自我认同,外在的自我意识解放,按照自己的喜好创作杀马特造型。让所谓的精英惭愧,让他们明白他们连自己鄙视的杀马特都不如。”

悲哀在于,很少有成员愿意接受罗福兴的思想改造,他们仍然停留在交友、寻找同类的状态之中,并且“看起来很快乐”。在家族之中,忙于灌输价值观的罗福兴成为最不快乐的那一个。

等罗福兴意识到帝国崩溃的根源,是在他远离杀马特四五年之后。“反杀马特运动、思想改造,都是浮云,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金字塔结构里成员上升的通道过于狭窄。普通成员想成为管理员,可管理员的位置就那么几个。管理员想爬到金字塔顶端,顶端只能是我啊,所以他们就出去另立门户了。”罗福兴说,和任何一个庞大的机构一样,他的帝国也一直在探索最优的组织方式,但前无坦途,后无退路。

2012年,罗福兴解散了二十多个QQ群,又把剩余的QQ群的管理权转交给其他成员,自己只保留群成员的身份。

这就像某个电影场景:大厦将倾,教父站在远处,静静目睹一个时代的终结。

大部分的杀马特成员也从此隐匿。界面新闻通过贴吧、QQ、微信、微博,向124个曾经的成员发出采访邀请,获得48个回复,但只有4人同意接受采访。时隔多年,他们将杀马特理解为“精神贵族”。

罗福兴接受了日常生活。他在美发行业学成之后,曾与人合股开过半年的理发店。虽然缺钱的时候仍然会去工厂打短工。

2018年年初,罗福兴在如今的白石塘村又开了一家理发店。当房屋中介把他带到这个偏僻的城中村角落时,他当场就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19岁的合伙人得知后大为光火,但也无法改变罗福兴的决定。

他仍然在关注着现在活跃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的少量“杀马特”,但从不评价。他的朋友录制过一段他的短视频放在直播平台上,瞬间就有数万的播放量。他在评论区看到这样一条:“你连他都不知道?罗福兴,萌萌萌创始人。”

罗福兴猜测,“萌萌萌”应该是杀马特的意思。后来他发现,“一些不雅的脏话打出来就成了萌萌萌。”

2018年3月22日,罗福兴关掉了理发店。受访者供图。

他在这个直播平台上输入“杀马特”,显示出来的果然是“萌萌萌”。“杀马特什么时候变成不雅的脏话了?”罗福兴笑得很大声。

一天之后,他才告诉界面新闻,当时他愤怒到想打人,“杀马特怎么不雅了?这是歧视。”

当然,愤怒不是常态。他早已不是网络上那个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教父。他刚满23岁,为了改善母亲的生活开了这家理发店,喜怒不形于色,就连与合伙人之间的纠葛也能妥善隐藏。

2018年3月19日晚上,他在电话中平静地告诉合伙人,月底就会把理发店关掉。

3天后的下午,罗福兴半价卖掉了店里的洗头床、旋转椅和理发用具。锁上卷闸门之前,他在已经被撕破的金色墙纸上写下一句话:“明明那么努力的想要留在这座城市、这个地方。”

他说,也许会去东莞独自再开一家理发店。

(实习生李龙腾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