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歌手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歌手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市场规律告诉我们,谁都不会在流行的风口站太久。

前几天,历时三个多月的《偶像练习生》终于迎来总决赛,不论是叫好还是吐槽,不可否认这档上线两期点击量就达到3.8亿的网综成功点燃了市场,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等鲜肉迅速吸粉。

就娱乐产业来说,市场从来不缺年轻、美貌的人气偶像,除了实力的比拼,消费市场的新陈代谢和残酷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哪怕是当今华语乐坛的超级巨星周杰伦,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也感慨到,“不是被其他歌手淘汰,而是被这个时代淘汰掉”。

对于喜新厌旧的市场来说,要时刻读懂年轻人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铁打的年轻人,流水的歌手”,出道即巅峰不在少数,而在低谷后能人气回潮更是可遇不可求。但难以逃避的是,流行音乐的受众群始终是以年轻群体为主,老艺人如何才能抓住越来越年轻的歌迷?

01

歌手逐渐老去,歌迷始终年轻

一般来说,歌手在刚出道的时候往往是最受瞩目的。新鲜的面孔和嗓音,再加上被唱片公司包装放大后的艺人特质,大多能为他们圈得不少受众。

这点在华语音乐的鼎盛时期表现最为明显。2000年,周杰伦出道第一张专辑《Jay》仅台湾地区就卖出50万张,累计销量260万张,一鸣惊人;2003年,林俊杰凭借首张专辑《乐行者》,拿下第1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新人奖;2005年, “超级女生”李宇春夺冠后一举成为国民偶像,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苏打绿的第二张专辑《小宇宙》,成功摘得第十八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乐团奖、最佳作曲人奖。

每一位歌坛新秀,很容易通过最初的几张专辑定位自己的音乐风格,成为市场的宠儿,帮助歌手一步步走向顶峰。但市场规律告诉我们,谁都不会在流行的风口站太久。

从《八度空间》开始,周杰伦几乎每一年(后来是每张专辑)都会被媒体贴上“江郎才尽”的标签。而当年与之并立的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看来也只有林俊杰抗住了年轻一代的考核。但无奈的是,时间带走了我们曾经的偶像,却没有带走追星的人。

像周杰伦、王力宏一样慢慢老去的偶像数不胜数,但是市场的消费主力永远是口味多变、反复无常的年轻人,对于新鲜偶像的需求也会一直存在。在新世代面前,老艺人们将不得不面临着“你很有名,但你不酷”“我知道你,但我不粉你”的尴尬反馈,而当年为了一张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抢破头的粉丝们,很多都已经从“脑残粉”变成了“铁杆粉”或者是“可粉可不粉”。

歌手逐渐老去,歌迷始终年轻。失去了粉丝经济的支持,偶像还能走多远?

02

老歌手为何会被市场抛弃?

当我们为之痴迷的“周氏情歌”风光不再,情歌女王梁静茹也很少在市场发声,杨丞琳、王心凌随着参演偶像剧的数量减少发片量更是寥寥。“过气”非常可怕,却又无法避免。除了年龄渐长,老歌手“过气”的原因还有哪些?

首先,就是不可避免的创作低潮期。对于很多唱作型歌手而言,没有好的音乐作品是很扎心的。比如当年创作过不少大热金曲的光良、南拳妈妈,虽凭借鲜明的音乐风格一时引起市场热度,但如果没有更新鲜的音乐元素加入和后续作品的推出,这种热度必然难以维系。

南拳妈妈和周杰伦

其次是作品同质化。一个歌手如果能够被市场接受,并迅速走红,一定程度上证明他的音乐风格是符合大众审美的。但随着市场热度开始冷却,但又为了保持市场的认可,作品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

以张韶涵为例,她最红的时候是2006、2007年左右,在2008年后人气开始退潮。再看她的音乐,《第五季》、《有形的翅膀》这两张专辑依然延续之前的风格,在音乐元素、作品类型方面没有突破,容易引起大众审美疲劳,市场也就不买单了。

最后,则是艺人的生命周期限制。无论是老歌手还是鲜肉偶像,都在“巅峰-低谷-回升(消失)-消失”的循环里。艺人作为唱片公司、经纪公司包装的一种“文化产品”,同样符合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当然,有的歌手可以抓住新的机遇、重新启程,但更多是被市场遗忘。

张韶涵

除了歌手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影响。像消费受众的变化、行业的剧烈转型都会自然而然地要求歌手不断改变,稍有不慎便会有被市场抛弃的风险。

例如,在音乐行业从实体向数字转型时,行业的方方面面都在改变。在粉丝被极大赋权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专辑的销量并不完全依赖于质量,而是人格魅力。当市场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哪些为自己爱豆打call的人手中,粉丝经济对音乐消费的影响更加直接。

在这个时代,歌手不仅要音乐做的好,更要懂得营销自己。这种颠覆性的改变成为新的市场规则,能适应的歌手如鱼得水,不能适应的只能离开。

03

年轻人的市场,老艺人如何立足?

在进入数字音乐时代后,彩铃捧出了凤凰传奇、《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音乐选秀为行业也输送了大批新人,而在近年来像《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等超级网综则成为了批量造星的新出口。在新人辈出的音乐市场,老艺人该如何立足?

首先,借势自带话题的综艺节目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关于这点,自带“上头条”梗的汪峰就是成功案例。在经历了《春天里》官司,2013年,汪峰开始担任《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导师,让大众认识了一个对音乐有执着追求的汪峰;而在今年《歌手》节目中,他一改曾经摇滚青年形象,以接地气的选歌路线着实又火了一把。

比如,抖音神曲《空空如也》被汪峰演绎地野性十足;《再也没有》里的RAP紧跟潮流,演唱没毛病;《普通disco》更是汪峰打破次元壁,演绎出浓浓复古感……对一个歌手而言,如何充分利用渠道曝光自己,在这个时代变得格外重要。汪峰老师告诉你,音乐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不仅要酒香,还要接地气。

其次,还是内容为王,对于老艺人来说更是。以王菲为例,在整个唱片业都“谨慎”发专辑的年代,虽然天后2010年后就不发录音室专辑了,但凭借一首首“少而精”的影视主题曲被年轻群体认知,进而接触到期早年更多经典。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歌坛“老腊肉”,可能会蒙尘,但只要找到合适的契机,他们依然能发光发亮。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老艺人必须要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时代情绪,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新鲜事物,不断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毕竟年轻人的市场,就应该用年轻人的心态去应对。当然在时代的隔阂面前,难度自然不小,甚至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但正如周杰伦所说,“总有一天我也会有下来的时候,但是至少要下来得漂亮。”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歌手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市场规律告诉我们,谁都不会在流行的风口站太久。

前几天,历时三个多月的《偶像练习生》终于迎来总决赛,不论是叫好还是吐槽,不可否认这档上线两期点击量就达到3.8亿的网综成功点燃了市场,蔡徐坤、陈立农、范丞丞等鲜肉迅速吸粉。

就娱乐产业来说,市场从来不缺年轻、美貌的人气偶像,除了实力的比拼,消费市场的新陈代谢和残酷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哪怕是当今华语乐坛的超级巨星周杰伦,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也感慨到,“不是被其他歌手淘汰,而是被这个时代淘汰掉”。

对于喜新厌旧的市场来说,要时刻读懂年轻人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铁打的年轻人,流水的歌手”,出道即巅峰不在少数,而在低谷后能人气回潮更是可遇不可求。但难以逃避的是,流行音乐的受众群始终是以年轻群体为主,老艺人如何才能抓住越来越年轻的歌迷?

01

歌手逐渐老去,歌迷始终年轻

一般来说,歌手在刚出道的时候往往是最受瞩目的。新鲜的面孔和嗓音,再加上被唱片公司包装放大后的艺人特质,大多能为他们圈得不少受众。

这点在华语音乐的鼎盛时期表现最为明显。2000年,周杰伦出道第一张专辑《Jay》仅台湾地区就卖出50万张,累计销量260万张,一鸣惊人;2003年,林俊杰凭借首张专辑《乐行者》,拿下第1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新人奖;2005年, “超级女生”李宇春夺冠后一举成为国民偶像,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苏打绿的第二张专辑《小宇宙》,成功摘得第十八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乐团奖、最佳作曲人奖。

每一位歌坛新秀,很容易通过最初的几张专辑定位自己的音乐风格,成为市场的宠儿,帮助歌手一步步走向顶峰。但市场规律告诉我们,谁都不会在流行的风口站太久。

从《八度空间》开始,周杰伦几乎每一年(后来是每张专辑)都会被媒体贴上“江郎才尽”的标签。而当年与之并立的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看来也只有林俊杰抗住了年轻一代的考核。但无奈的是,时间带走了我们曾经的偶像,却没有带走追星的人。

像周杰伦、王力宏一样慢慢老去的偶像数不胜数,但是市场的消费主力永远是口味多变、反复无常的年轻人,对于新鲜偶像的需求也会一直存在。在新世代面前,老艺人们将不得不面临着“你很有名,但你不酷”“我知道你,但我不粉你”的尴尬反馈,而当年为了一张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抢破头的粉丝们,很多都已经从“脑残粉”变成了“铁杆粉”或者是“可粉可不粉”。

歌手逐渐老去,歌迷始终年轻。失去了粉丝经济的支持,偶像还能走多远?

02

老歌手为何会被市场抛弃?

当我们为之痴迷的“周氏情歌”风光不再,情歌女王梁静茹也很少在市场发声,杨丞琳、王心凌随着参演偶像剧的数量减少发片量更是寥寥。“过气”非常可怕,却又无法避免。除了年龄渐长,老歌手“过气”的原因还有哪些?

首先,就是不可避免的创作低潮期。对于很多唱作型歌手而言,没有好的音乐作品是很扎心的。比如当年创作过不少大热金曲的光良、南拳妈妈,虽凭借鲜明的音乐风格一时引起市场热度,但如果没有更新鲜的音乐元素加入和后续作品的推出,这种热度必然难以维系。

南拳妈妈和周杰伦

其次是作品同质化。一个歌手如果能够被市场接受,并迅速走红,一定程度上证明他的音乐风格是符合大众审美的。但随着市场热度开始冷却,但又为了保持市场的认可,作品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

以张韶涵为例,她最红的时候是2006、2007年左右,在2008年后人气开始退潮。再看她的音乐,《第五季》、《有形的翅膀》这两张专辑依然延续之前的风格,在音乐元素、作品类型方面没有突破,容易引起大众审美疲劳,市场也就不买单了。

最后,则是艺人的生命周期限制。无论是老歌手还是鲜肉偶像,都在“巅峰-低谷-回升(消失)-消失”的循环里。艺人作为唱片公司、经纪公司包装的一种“文化产品”,同样符合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当然,有的歌手可以抓住新的机遇、重新启程,但更多是被市场遗忘。

张韶涵

除了歌手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影响。像消费受众的变化、行业的剧烈转型都会自然而然地要求歌手不断改变,稍有不慎便会有被市场抛弃的风险。

例如,在音乐行业从实体向数字转型时,行业的方方面面都在改变。在粉丝被极大赋权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专辑的销量并不完全依赖于质量,而是人格魅力。当市场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哪些为自己爱豆打call的人手中,粉丝经济对音乐消费的影响更加直接。

在这个时代,歌手不仅要音乐做的好,更要懂得营销自己。这种颠覆性的改变成为新的市场规则,能适应的歌手如鱼得水,不能适应的只能离开。

03

年轻人的市场,老艺人如何立足?

在进入数字音乐时代后,彩铃捧出了凤凰传奇、《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音乐选秀为行业也输送了大批新人,而在近年来像《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等超级网综则成为了批量造星的新出口。在新人辈出的音乐市场,老艺人该如何立足?

首先,借势自带话题的综艺节目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关于这点,自带“上头条”梗的汪峰就是成功案例。在经历了《春天里》官司,2013年,汪峰开始担任《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导师,让大众认识了一个对音乐有执着追求的汪峰;而在今年《歌手》节目中,他一改曾经摇滚青年形象,以接地气的选歌路线着实又火了一把。

比如,抖音神曲《空空如也》被汪峰演绎地野性十足;《再也没有》里的RAP紧跟潮流,演唱没毛病;《普通disco》更是汪峰打破次元壁,演绎出浓浓复古感……对一个歌手而言,如何充分利用渠道曝光自己,在这个时代变得格外重要。汪峰老师告诉你,音乐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不仅要酒香,还要接地气。

其次,还是内容为王,对于老艺人来说更是。以王菲为例,在整个唱片业都“谨慎”发专辑的年代,虽然天后2010年后就不发录音室专辑了,但凭借一首首“少而精”的影视主题曲被年轻群体认知,进而接触到期早年更多经典。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歌坛“老腊肉”,可能会蒙尘,但只要找到合适的契机,他们依然能发光发亮。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老艺人必须要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时代情绪,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新鲜事物,不断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毕竟年轻人的市场,就应该用年轻人的心态去应对。当然在时代的隔阂面前,难度自然不小,甚至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但正如周杰伦所说,“总有一天我也会有下来的时候,但是至少要下来得漂亮。”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