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箭厂视频】心灵消费(二):为什么人们愿意花钱占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 箭厂视频】心灵消费(二):为什么人们愿意花钱占卜?

“女生问情感,男生问事业。”我体验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占卜方式,但在“来占卜的人最常问什么”的问题里却得到了统一答案。

说起占卜,你可能会想到算命、占星、风水、塔罗牌、水晶球等等。近几年来,这些古老而形式各异的占测方法,搭上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在年轻群体中变得愈发受欢迎起来。

比如早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社交的占星学,尽管很多人嘴上说不信星座或觉得很扯,但平时跟人聊天,还是会忍不住习惯性地问上一句“你是什么星座的?”

在微博上,“水逆”更是早已成为热搜榜的常客,多个与星座、塔罗牌、命理等相关的账号都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而这些大V背后,通常对应着的是某家专业的文化或经纪公司。可以说,占卜已经发展成了一门成熟的产业。

这种现象不仅仅限于中国,在欧美、日韩等地,占卜行业的市场也相当可观。

据市场调研公司IBISWorld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占卜行业的规模达20亿美元。而《经济学人》近期的一篇报道称,2018年,韩国的占卜行业预计将达到37 亿美元规模,5125万总人口中,占卜师就多达30万个。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占卜?并愿意为之花钱?作为一个平时没怎么接触过这个领域的人,我带着好奇,先后拜访了几位占卜行业的从业者,亲身体验了把各种占卜场景,试图从中找出人们愿意为占卜买单的原因。

经朋友介绍,在北京CBD的一栋写字楼里,我见到了韩筱野。他是一个90后命理师,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算命先生。

和我印象中那些留着小胡子、穿道袍,在胡同里摆摊儿的“大师们”不太一样。韩筱野学过编导,研究生读的民俗学,还是藏传佛教传人,现在边上班边创业。可能是因为地处CBD,在“筱野先生的客厅”算一次命价格不菲。

第一次见面,韩筱野就对我说,算命于他而言不是事业,也不是人生目标,仅仅是拥有一种天赋而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他看来,命理是一件神圣严肃的事情,而身为命理师,就是要“用事在人为的手段,把天命难违的东西让它尽量向好的方向去发展,或者说把不好的影响最小化。”

为了把“不好的影响最小化”,韩筱野在测出我28岁时事业会面临重大转折后,补了一句,“你的感情不太稳定,可能精神和肉体上出轨。”

突如其来的信息让我有点懵,我消化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跟他聊下去。我问他算命是不是迷信,他说只有当你迷茫地相信一件事情时,才是迷信。他认为算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理有法,是一种科学,“只是可能这种科学我们现在没办法去解释它。”

在后面的沟通中,我发现在帮别人解决困惑的同时,韩筱野其实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困惑,他坦言“负能量很多,不知道自己有烦恼的时候该跟谁去排解。”

韩筱野特殊的职业身份和对自身状态困惑的矛盾性,让我想到了RAS塔罗学社创始人潘子仲的一番话。

在潘子仲看来,近些年国内大众对各类占卜形式关注度的不断上升,源自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完善自我精神世界的需要和对心理健康的追求。

“中国的市场有一个特点,中国的老百姓对心理学接受能力还没那么强,而中国自古以来又有算命的传统,所以中国人对占卜算命这一类是比较依赖的。”

他认为来RAS塔罗学社做占卜的客户中,有七成是需要心灵安慰的,需要占卜师给予他们关爱,引导他们当下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真的在乎未来会发生什么。

一旦人们感到不安,渴求获得心灵抚慰时,就有了诉诸占卜并心甘情愿为之买单的动力。

这是我理解的潘子仲的观点。在更为大众化、也更专业,拥有付费模式的测测星座APP上,这种观点得到了来自大数据的印证。

测测星座的CEO任永亮告诉我,来占卜的人,一定都带着自己的“问题”。据测测星座的后台数据显示,测测200万的注册用户中80%是女性,所有问题中情感问题占70%,大多数都是“他对我的印象怎么样”“他还爱我吗”“我们会不会在一起”“会不会分手”“会不会复合”。

“女生问情感,男生问事业。”我体验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占卜方式,但在“来占卜的人最常问什么”的问题里却得到了统一答案。

或许就像任永亮说的,星座这类占卜消费热潮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人在虚拟网络世界的解忧杂货铺。它通过提供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服务,在尚无法用科学解释并有效解决的内心情感领域里,给人们指一条路,借此缓解并释放内心的焦虑。

所以,不管是传统的路边摆摊算命,人和人面对面交流,还是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线上占卜产业,其本质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内心对未知的不安和寻求安慰的渴望。

对选择诉诸占卜的人来说,真假并不是重点。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今日宜打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 箭厂视频】心灵消费(二):为什么人们愿意花钱占卜?

“女生问情感,男生问事业。”我体验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占卜方式,但在“来占卜的人最常问什么”的问题里却得到了统一答案。

说起占卜,你可能会想到算命、占星、风水、塔罗牌、水晶球等等。近几年来,这些古老而形式各异的占测方法,搭上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在年轻群体中变得愈发受欢迎起来。

比如早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社交的占星学,尽管很多人嘴上说不信星座或觉得很扯,但平时跟人聊天,还是会忍不住习惯性地问上一句“你是什么星座的?”

在微博上,“水逆”更是早已成为热搜榜的常客,多个与星座、塔罗牌、命理等相关的账号都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而这些大V背后,通常对应着的是某家专业的文化或经纪公司。可以说,占卜已经发展成了一门成熟的产业。

这种现象不仅仅限于中国,在欧美、日韩等地,占卜行业的市场也相当可观。

据市场调研公司IBISWorld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占卜行业的规模达20亿美元。而《经济学人》近期的一篇报道称,2018年,韩国的占卜行业预计将达到37 亿美元规模,5125万总人口中,占卜师就多达30万个。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占卜?并愿意为之花钱?作为一个平时没怎么接触过这个领域的人,我带着好奇,先后拜访了几位占卜行业的从业者,亲身体验了把各种占卜场景,试图从中找出人们愿意为占卜买单的原因。

经朋友介绍,在北京CBD的一栋写字楼里,我见到了韩筱野。他是一个90后命理师,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算命先生。

和我印象中那些留着小胡子、穿道袍,在胡同里摆摊儿的“大师们”不太一样。韩筱野学过编导,研究生读的民俗学,还是藏传佛教传人,现在边上班边创业。可能是因为地处CBD,在“筱野先生的客厅”算一次命价格不菲。

第一次见面,韩筱野就对我说,算命于他而言不是事业,也不是人生目标,仅仅是拥有一种天赋而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他看来,命理是一件神圣严肃的事情,而身为命理师,就是要“用事在人为的手段,把天命难违的东西让它尽量向好的方向去发展,或者说把不好的影响最小化。”

为了把“不好的影响最小化”,韩筱野在测出我28岁时事业会面临重大转折后,补了一句,“你的感情不太稳定,可能精神和肉体上出轨。”

突如其来的信息让我有点懵,我消化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跟他聊下去。我问他算命是不是迷信,他说只有当你迷茫地相信一件事情时,才是迷信。他认为算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理有法,是一种科学,“只是可能这种科学我们现在没办法去解释它。”

在后面的沟通中,我发现在帮别人解决困惑的同时,韩筱野其实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困惑,他坦言“负能量很多,不知道自己有烦恼的时候该跟谁去排解。”

韩筱野特殊的职业身份和对自身状态困惑的矛盾性,让我想到了RAS塔罗学社创始人潘子仲的一番话。

在潘子仲看来,近些年国内大众对各类占卜形式关注度的不断上升,源自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完善自我精神世界的需要和对心理健康的追求。

“中国的市场有一个特点,中国的老百姓对心理学接受能力还没那么强,而中国自古以来又有算命的传统,所以中国人对占卜算命这一类是比较依赖的。”

他认为来RAS塔罗学社做占卜的客户中,有七成是需要心灵安慰的,需要占卜师给予他们关爱,引导他们当下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真的在乎未来会发生什么。

一旦人们感到不安,渴求获得心灵抚慰时,就有了诉诸占卜并心甘情愿为之买单的动力。

这是我理解的潘子仲的观点。在更为大众化、也更专业,拥有付费模式的测测星座APP上,这种观点得到了来自大数据的印证。

测测星座的CEO任永亮告诉我,来占卜的人,一定都带着自己的“问题”。据测测星座的后台数据显示,测测200万的注册用户中80%是女性,所有问题中情感问题占70%,大多数都是“他对我的印象怎么样”“他还爱我吗”“我们会不会在一起”“会不会分手”“会不会复合”。

“女生问情感,男生问事业。”我体验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占卜方式,但在“来占卜的人最常问什么”的问题里却得到了统一答案。

或许就像任永亮说的,星座这类占卜消费热潮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人在虚拟网络世界的解忧杂货铺。它通过提供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服务,在尚无法用科学解释并有效解决的内心情感领域里,给人们指一条路,借此缓解并释放内心的焦虑。

所以,不管是传统的路边摆摊算命,人和人面对面交流,还是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线上占卜产业,其本质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内心对未知的不安和寻求安慰的渴望。

对选择诉诸占卜的人来说,真假并不是重点。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今日宜打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