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观点】香港金像奖:这是一次爱国港片的大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观点】香港金像奖:这是一次爱国港片的大胜

谁是香港金像奖最大的赢家?

文 | 阿木

4月15日晚上,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正式落幕,由博纳出品、许鞍华导演的抗日题材影片《明月几时有》一举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五项大奖,成为了最大赢家。

而古天乐、毛舜筠分别凭借在影片《杀破狼·贪狼》、《黄金花》中的精彩演出拿下了影帝影后,另一部热门提名影片《追龙》则获得了最佳剪辑、最佳摄影。

缺乏惊喜的年度盛会

在最初的八十年代初时,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前身还只是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内部编辑推选的年度影片,而在编辑陈柏生先生的一句“我们可不可以搞大它”之后,与香港电台合办了第一届金像奖活动。

第二第三届则是与《星岛日报》合办,第四第五届则主要靠“香江才女”俞琤救场,第六届开始找TVB合作,也逐渐的将颁奖典礼约搞越大,并随着香港影业协会、香港导演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成立、合作,金像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成为一年一度的香港娱乐盛会。

据陈柏生回忆,“《摩登保镖》或者《长辈》其实都并非他们俩演的最好的作品。而颁奖时大多数都是衣着随便,被传媒评为不够庄重,徐克也说没有想到有人够胆举办电影颁奖”。

八十年代初时,香港还处于“前途未卜”时,而香港电影的主要海外市场之一是台湾地区,前四届时因为方育平、许鞍华的陆续获奖,备受“左派”等争议,第五届第六届的《警察故事》、《英雄本色》等的大获全胜,则意味着金像奖的主流化。

但在主流化中,也不时地将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颁发给比较小众或者争议较大的作品,包括第十届的《阿飞正传》,在当时争议很大,但金像奖评选者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而给予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

反观本届的获奖作品,或许可能有人的High点在于许鞍华打破了五次获得最佳导演的纪录,但对于笔者来说,绝大部分的奖项都早已在意料之中,缺乏丝毫的惊喜。

尤其是《明月几时有》将会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古天乐将会称帝等。(倒是个人觉得提名中最不可能的是周迅,她的表演过于中规中矩,还远远不如邓丽欣、周秀娜的自我突破。)

缺乏惊喜、没有冷门,主要原因便在于每年的香港电影产量不大,而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佳作”更是屈指可数,再加上政治正确等潜在因素,恐怕未来爆冷门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爱国与爱港共舞

在《明月几时有》的最后,当年年少的彬仔也已经年华老去,从一个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爱国、抗日孩子,变成了茫茫人海里的普通的士司机,昔日的光辉事迹既是人生的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又不乏当下的普通香港人姿势。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到新世纪的当下,隔了六七十年,许鞍华导演巧妙地展示出一个爱国爱港者的心路。只不过的是,这之间省略了充满着血与泪、伤与痛的半世纪多的回忆。

今年已经步入了香港回归的第21个年头,作为七一回归献礼片的《明月几时有》,为某些电影人的刻意的将爱国、爱港分开、甚至是对立来说作出了一个典范,实际上这也是当下香港电影的一个主流。

再说本届的另一部热门提名作品《追龙》,对比当年的《跛豪》,《追龙》淡化了《跛豪》的华人之间的矛盾,而放大了华人与贪腐英国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最后并假阿豪与雷洛的联手对付英国人为高潮,无形中提升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

过往的香港因为自身的历史、文化等,一度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感,于是在九十年代初的回归前期不断的发出“我是谁”(如《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新龙门客栈》)等疑惑。

但随着回归的时长增多,中老年香港电影人的北上神州,新一代香港人的成长等,身份认同的焦虑感也逐渐减少,即使是在纯本土的香港电影里,生存的焦虑也早已掩盖了身份认同的焦虑,如《今晚打僵尸》、《西谎极落之台胞台子太空舱》等。

获奖者于冬

在本届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尾声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者导演们徐克、许鞍华等一同颁发这个奖项,连颁奖嘉宾瞄了一眼获奖名单后都在台上不由的感慨,“真是没新意”。

徐克则宣布获奖影片是《明月几时有》,随后则是博纳影业的CEO于冬先生等上台领奖。于冬在致辞时首先便是感谢香港电影金像奖,随后表示这一届“让我特别难忘”,因为五部提名影片中有四部是博纳影业制作发行的……

可能会有人疑惑,为何得奖的不是导演许鞍华,而是幕后制片人于冬等,这也是新世纪后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改革之一:即借鉴奥斯卡奖的方式,最佳影片的获奖者是制片人。

有一个八卦便是,那年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斩获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等大奖,但偏偏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八卦是很多人不希望是王晶拿奖,而《叶问》除了最佳影片之外,其它所有奖项都一无斩获(为啥一部影片既然是被认为年度“最佳”,却在演员、编剧、技术等奖项上都空手而归呢?金像奖的历史之中,除了《叶问》只有《千言万语》出现过这种情况。)

于冬还说这十多年里,与香港电影人合作了超过200部影片。可以想象的是,明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一部必然的热点影片将是于冬与林超贤合作的《红海行动》,尽管张译等演员可能难以获得提名,但必将会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提名。

而依照博纳影业当下的主要投资项目、方向,结合香港电影制作来看,未来的十年八年里,于冬都将是“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可以说,如果没有博纳影业,近十年的香港电影恐怕会失色一半。

来源:幕味儿

原标题:特稿 这是一次爱国港片的大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观点】香港金像奖:这是一次爱国港片的大胜

谁是香港金像奖最大的赢家?

文 | 阿木

4月15日晚上,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正式落幕,由博纳出品、许鞍华导演的抗日题材影片《明月几时有》一举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五项大奖,成为了最大赢家。

而古天乐、毛舜筠分别凭借在影片《杀破狼·贪狼》、《黄金花》中的精彩演出拿下了影帝影后,另一部热门提名影片《追龙》则获得了最佳剪辑、最佳摄影。

缺乏惊喜的年度盛会

在最初的八十年代初时,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前身还只是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内部编辑推选的年度影片,而在编辑陈柏生先生的一句“我们可不可以搞大它”之后,与香港电台合办了第一届金像奖活动。

第二第三届则是与《星岛日报》合办,第四第五届则主要靠“香江才女”俞琤救场,第六届开始找TVB合作,也逐渐的将颁奖典礼约搞越大,并随着香港影业协会、香港导演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成立、合作,金像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成为一年一度的香港娱乐盛会。

据陈柏生回忆,“《摩登保镖》或者《长辈》其实都并非他们俩演的最好的作品。而颁奖时大多数都是衣着随便,被传媒评为不够庄重,徐克也说没有想到有人够胆举办电影颁奖”。

八十年代初时,香港还处于“前途未卜”时,而香港电影的主要海外市场之一是台湾地区,前四届时因为方育平、许鞍华的陆续获奖,备受“左派”等争议,第五届第六届的《警察故事》、《英雄本色》等的大获全胜,则意味着金像奖的主流化。

但在主流化中,也不时地将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颁发给比较小众或者争议较大的作品,包括第十届的《阿飞正传》,在当时争议很大,但金像奖评选者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而给予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

反观本届的获奖作品,或许可能有人的High点在于许鞍华打破了五次获得最佳导演的纪录,但对于笔者来说,绝大部分的奖项都早已在意料之中,缺乏丝毫的惊喜。

尤其是《明月几时有》将会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古天乐将会称帝等。(倒是个人觉得提名中最不可能的是周迅,她的表演过于中规中矩,还远远不如邓丽欣、周秀娜的自我突破。)

缺乏惊喜、没有冷门,主要原因便在于每年的香港电影产量不大,而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佳作”更是屈指可数,再加上政治正确等潜在因素,恐怕未来爆冷门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爱国与爱港共舞

在《明月几时有》的最后,当年年少的彬仔也已经年华老去,从一个初生之犊不畏虎的爱国、抗日孩子,变成了茫茫人海里的普通的士司机,昔日的光辉事迹既是人生的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又不乏当下的普通香港人姿势。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到新世纪的当下,隔了六七十年,许鞍华导演巧妙地展示出一个爱国爱港者的心路。只不过的是,这之间省略了充满着血与泪、伤与痛的半世纪多的回忆。

今年已经步入了香港回归的第21个年头,作为七一回归献礼片的《明月几时有》,为某些电影人的刻意的将爱国、爱港分开、甚至是对立来说作出了一个典范,实际上这也是当下香港电影的一个主流。

再说本届的另一部热门提名作品《追龙》,对比当年的《跛豪》,《追龙》淡化了《跛豪》的华人之间的矛盾,而放大了华人与贪腐英国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最后并假阿豪与雷洛的联手对付英国人为高潮,无形中提升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

过往的香港因为自身的历史、文化等,一度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感,于是在九十年代初的回归前期不断的发出“我是谁”(如《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新龙门客栈》)等疑惑。

但随着回归的时长增多,中老年香港电影人的北上神州,新一代香港人的成长等,身份认同的焦虑感也逐渐减少,即使是在纯本土的香港电影里,生存的焦虑也早已掩盖了身份认同的焦虑,如《今晚打僵尸》、《西谎极落之台胞台子太空舱》等。

获奖者于冬

在本届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尾声时,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者导演们徐克、许鞍华等一同颁发这个奖项,连颁奖嘉宾瞄了一眼获奖名单后都在台上不由的感慨,“真是没新意”。

徐克则宣布获奖影片是《明月几时有》,随后则是博纳影业的CEO于冬先生等上台领奖。于冬在致辞时首先便是感谢香港电影金像奖,随后表示这一届“让我特别难忘”,因为五部提名影片中有四部是博纳影业制作发行的……

可能会有人疑惑,为何得奖的不是导演许鞍华,而是幕后制片人于冬等,这也是新世纪后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改革之一:即借鉴奥斯卡奖的方式,最佳影片的获奖者是制片人。

有一个八卦便是,那年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斩获了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等大奖,但偏偏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八卦是很多人不希望是王晶拿奖,而《叶问》除了最佳影片之外,其它所有奖项都一无斩获(为啥一部影片既然是被认为年度“最佳”,却在演员、编剧、技术等奖项上都空手而归呢?金像奖的历史之中,除了《叶问》只有《千言万语》出现过这种情况。)

于冬还说这十多年里,与香港电影人合作了超过200部影片。可以想象的是,明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一部必然的热点影片将是于冬与林超贤合作的《红海行动》,尽管张译等演员可能难以获得提名,但必将会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提名。

而依照博纳影业当下的主要投资项目、方向,结合香港电影制作来看,未来的十年八年里,于冬都将是“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可以说,如果没有博纳影业,近十年的香港电影恐怕会失色一半。

来源:幕味儿

原标题:特稿 这是一次爱国港片的大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