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关村咖啡馆创业模式靠谱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关村咖啡馆创业模式靠谱吗

喝着咖啡还聊着天,创业点子突然就出来。不要以为这完全是忽悠人,咖啡馆模式背后其实也有社会学的理论支撑。

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也就是原来的海淀图书城,如今成了新的一景。车库咖啡、3W咖啡、binggo(并购咖啡)、言又几、飞马旅、黑马会等等,各种创业孵化机构扎堆在了这个曾经是书店扎堆的地方。

据说相关的政府部门、创业孵化机构和创业者到北京来,这个短短的创业“大街”是必看的一景。其实来了,看到最显眼的就是各种咖啡馆。据说这里的咖啡馆咖啡水平一般,服务也很难让人点赞,可是活动不少,各种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和各怀盘算的投资人经常在这里的各种沙龙上出没。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创业孵化干嘛要整些咖啡馆呢?其实这条街上第一个创业孵化器,是苏菂做的车库咖啡。作为投资人的他,当时觉得在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要四处奔波地看项目,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如果能有个地方,让创业者们都聚在一起,这样不就方便了么?于是就有了车库咖啡。

没想到过了几年,这里的创业孵化器,都开始做咖啡馆。

问题是,咖啡馆真的能带来创新么?

从人类创新的历史来看,咖啡馆还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说,英国伦敦的第一间咖啡馆是1650年在牛津出现的,那时的咖啡馆曾经被称为“penny universities”(一便士大学),人们可以花上一便士,点一杯咖啡,顺道听听学者们的滔滔辩论,也能长很多见识。

到了1700年,伦敦的咖啡馆就有2000多家。这些咖啡馆迅速替代了酒吧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场所,不仅将原来经常醉醺醺的男人们变得精神兴奋,而且因为其开放平等的交流氛围,慢慢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一些新的社交圈子。有人研究,现代出版行业就是在这样的咖啡馆里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科技思想家史蒂文·约翰逊看来,咖啡馆模式是人类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象征。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他认为咖啡馆是有别于家庭和办公室的第三空间,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为创意创造更多的连接。他觉得“18世纪的英国咖啡馆孕育了无数启蒙时代的创新,从电力科学、保险业到民主意识;弗洛伊德每周三晚上在维也纳伯格巷19号的沙龙里聚集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一同探讨精神分析这一新的领域;巴黎的咖啡馆见证了很多现代主义思想的诞生;美国硅谷的家酿俱乐部成功地引发了个人电脑的革命。”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马丁·吕夫(Martin Ruef)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采访了766名创业的学生,用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评估他们的创新性。他跟踪每名毕业生的社交网络,不仅仅是熟人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熟人的种类。

吕夫的研究为咖啡馆模式的社交网络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最具创意的人往往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通常会延伸到组织外部,涉及到不同专业和领域。他的结论是“多样、横向的社会网络,其创新性要比单一、垂直的社交网络高出3倍。”

以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咖啡馆为“弱连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而这种弱连接使得创意和信息可以在整个社会网络中高效流通,在流通过程中,创意会发生碰撞、对抗甚至功能变异,真正的伟大的创新往往就是在这种不断地碰撞和变异中出现的。

史蒂文·约翰逊的《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副标题是“创新自然史”,他在书中梳理了公园1600~2000年来人类的创新成果,包括复式记账法、进化论、空调、互联网等等,巧合的是,西方社会开始喜欢喝咖啡,也是在公元1600年之后。这么来看,咖啡和咖啡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的确是功不可没呢!

这几年,中国人也越来越喝咖啡了,咖啡馆也越来越多了。除了那个著名的星巴克之外,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开始涌现,你在大众点评网上搜索一下海淀区中关村附近的咖啡馆,就有94家之多。考虑到中关村地区这些人的职业特点,他们坐进咖啡馆之后,会谈些什么呢?

据说咖啡馆作为经营性店面,因为租金等方面的压力,盈利能力一般。又据说,中关村创业大家上的咖啡馆,或多或少都有政策性的支持。不过到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网站上看看,每个咖啡馆里的活动日程排得还挺紧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里密集举办,倒是真的很期待,未来在这里能够有“伟大的创意”诞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关村咖啡馆创业模式靠谱吗

喝着咖啡还聊着天,创业点子突然就出来。不要以为这完全是忽悠人,咖啡馆模式背后其实也有社会学的理论支撑。

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也就是原来的海淀图书城,如今成了新的一景。车库咖啡、3W咖啡、binggo(并购咖啡)、言又几、飞马旅、黑马会等等,各种创业孵化机构扎堆在了这个曾经是书店扎堆的地方。

据说相关的政府部门、创业孵化机构和创业者到北京来,这个短短的创业“大街”是必看的一景。其实来了,看到最显眼的就是各种咖啡馆。据说这里的咖啡馆咖啡水平一般,服务也很难让人点赞,可是活动不少,各种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和各怀盘算的投资人经常在这里的各种沙龙上出没。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创业孵化干嘛要整些咖啡馆呢?其实这条街上第一个创业孵化器,是苏菂做的车库咖啡。作为投资人的他,当时觉得在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要四处奔波地看项目,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如果能有个地方,让创业者们都聚在一起,这样不就方便了么?于是就有了车库咖啡。

没想到过了几年,这里的创业孵化器,都开始做咖啡馆。

问题是,咖啡馆真的能带来创新么?

从人类创新的历史来看,咖啡馆还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说,英国伦敦的第一间咖啡馆是1650年在牛津出现的,那时的咖啡馆曾经被称为“penny universities”(一便士大学),人们可以花上一便士,点一杯咖啡,顺道听听学者们的滔滔辩论,也能长很多见识。

到了1700年,伦敦的咖啡馆就有2000多家。这些咖啡馆迅速替代了酒吧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场所,不仅将原来经常醉醺醺的男人们变得精神兴奋,而且因为其开放平等的交流氛围,慢慢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一些新的社交圈子。有人研究,现代出版行业就是在这样的咖啡馆里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科技思想家史蒂文·约翰逊看来,咖啡馆模式是人类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象征。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他认为咖啡馆是有别于家庭和办公室的第三空间,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为创意创造更多的连接。他觉得“18世纪的英国咖啡馆孕育了无数启蒙时代的创新,从电力科学、保险业到民主意识;弗洛伊德每周三晚上在维也纳伯格巷19号的沙龙里聚集医生、哲学家和科学家,一同探讨精神分析这一新的领域;巴黎的咖啡馆见证了很多现代主义思想的诞生;美国硅谷的家酿俱乐部成功地引发了个人电脑的革命。”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马丁·吕夫(Martin Ruef)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采访了766名创业的学生,用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评估他们的创新性。他跟踪每名毕业生的社交网络,不仅仅是熟人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熟人的种类。

吕夫的研究为咖啡馆模式的社交网络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最具创意的人往往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通常会延伸到组织外部,涉及到不同专业和领域。他的结论是“多样、横向的社会网络,其创新性要比单一、垂直的社交网络高出3倍。”

以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咖啡馆为“弱连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而这种弱连接使得创意和信息可以在整个社会网络中高效流通,在流通过程中,创意会发生碰撞、对抗甚至功能变异,真正的伟大的创新往往就是在这种不断地碰撞和变异中出现的。

史蒂文·约翰逊的《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副标题是“创新自然史”,他在书中梳理了公园1600~2000年来人类的创新成果,包括复式记账法、进化论、空调、互联网等等,巧合的是,西方社会开始喜欢喝咖啡,也是在公元1600年之后。这么来看,咖啡和咖啡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的确是功不可没呢!

这几年,中国人也越来越喝咖啡了,咖啡馆也越来越多了。除了那个著名的星巴克之外,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开始涌现,你在大众点评网上搜索一下海淀区中关村附近的咖啡馆,就有94家之多。考虑到中关村地区这些人的职业特点,他们坐进咖啡馆之后,会谈些什么呢?

据说咖啡馆作为经营性店面,因为租金等方面的压力,盈利能力一般。又据说,中关村创业大家上的咖啡馆,或多或少都有政策性的支持。不过到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网站上看看,每个咖啡馆里的活动日程排得还挺紧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里密集举办,倒是真的很期待,未来在这里能够有“伟大的创意”诞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