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观点丨对2018之后房地产的5个判断,还会有大机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观点丨对2018之后房地产的5个判断,还会有大机会

每一个新政策,都会在地产行业内引发大讨论,许多地产人很惶惑,不知道自家房企未来会怎样,甚至开始怀疑地产行业的未来。

文/天风

调控在加码,信贷不断收紧,限购限售政策更是层出不穷。最近影响最大的,是海南新出台的政策。

每一个新政策,都会在地产行业内引发大讨论,许多地产人很惶惑,不知道自家房企未来会怎样,甚至开始怀疑地产行业的未来。

2018年的前4个月,明源君见了不少地产行业的大佬,也分析了一些企业案例,有了一些心得,今天趁着五一假期,分享给大家。

明源君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有以下5个判断,其中第5个是核心。

1

全面调控可能在长效机制出台后结束

从时间上来看至少还有2年

之前,地产行业内对全面调控什么时候结束,有2个判断:

一是2017年10月底结束,二是2018年3月结束。

这2个判断,都是根据历史经验作出的,但事实证明,这2个判断都错了。

这2个判断为什么会错?

作出这2个判断的人,认为房地产是拉动经济上行的动力,而政府希望经济上行,所以,一旦条件允许,就会启动房地产。

而明源君认为,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1、从全国层面来讲,中央已经反复强调“房住不炒”,显示了足够的决心。中央拥有绝对权威,其制定的政策,一定会保持稳定,不会受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

也就是说,即使经济在“L”型那一横上保持比较长时间,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2、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要获得政绩,GDP已经不是唯一因素,政治正确很重要,“好”和“多”一样重要。

在当前情况下,保持房价稳定,让经济“脱虚向实”发展实业,才是正确的方向。

那么,全面调控将来会不会结束?明源君认为还是会的。有以下2个原因:

1、现在的“五限”等政策,没有统一,看上去并非长效机制的一部分。

2、中央明确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限售”、“限价”等措施,未来可能会被更市场化的,作用于供需的措施所取代。

那么,长效机制什么时候出台,本轮全面调控什么时候结束?

大佬们比较一致的一个判断是:

最快可能也要2年以后。而长效机制中,租购并举、限制个人持有,应该是主要内容。

2

大周期没了,每个区域都有自己逻辑

别人赚大钱的地方你可能会亏本

明源君前不久听说了2家扩张中的房企的悲剧。

第一家是从三四线进入一二线,进入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规模,结果规模没有扩大,其一季度的利润还大幅下降了。

其在一线招拍挂获得的一个住宅项目,遇到限价以后,怎么算都没有利润,目前不敢去拿预售证,也不知道等下去会是什么结果。

其在另一个一线城市获得的旧改项目,包含一部分产业地产,于是就找了号称专业的另一家小房企合作开发,自己则出面借钱。结果是项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合作方的能力和效率,被发现有问题。

第二家原来主攻一二线,乘风口进入三四线,目的也是为了扩大规模,结果产品出现了水土不服。

他们所进入的2个三线城市,当地平均房价为6000。

这家房企认为,当地缺乏高端项目,以他们的产品力、品牌力,一定能收割当地最高端的人群。于是,他们的项目园林、外立面、科技都做得非常高端,最终定价为11000----12000。

可是非常不幸,房子严重滞销。

当地高端人群,认可他们项目的质量,但是,他们大多只愿意出到8000--8500元,更高的价格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接受也没有必要的。

这2家房企的问题,就是在于没有认识到:

1、全国性的大周期已经不复存在,全国市场已经严重分化,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

2、同一块地,别人能赚钱,你不一定能赚钱,因为你们的资源、经验,和能力模型,都不一样。

3

千亿房企算的是总账,打的是概率

你盲目跟进可能血本无归

有家小房企,最近进入了西北某城市,明源君很好奇,问他们为什么会进入一个人口大量外流的城市。他们说,看到有2家千亿房企都进入了这个城市,所以就有了信心。

而且他们拿的2块地的位置要好于这2家千亿房企,“他们能赚钱,我们也就能赚钱”。

明源君有些懵,因为根据明源君之前和其中一家千亿房企区域总的交流,他们进入该城市,主要是为了一些历史承诺而要展现姿态,他们并不看好那个城市,他们看好的是同一个省内的另2个城市……

对于千亿房企来说,他们已经脱离了单项目竞争,他们算的是总账。

在把控风险方面,不一定每个项目都能赚大钱,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有个别项目持平甚至略有亏损,也是可以接受的。

项目之间是互相配合的。甲项目是为乙项目打品牌做铺垫,丁项目是为丙项目还历史上欠下的人情。还有部分国企,他们做某些项目根本不是为了利润。

对千亿巨头来说,周期性的风险已经很小,因为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全国各地的推盘节奏,永远有处于高潮的地方。他们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一个项目等二年再推也不是不可以。

千亿房企更类似于金融投资集团,各区域才是真正操盘的。巨头们都不惜重金,挖了解各地实际情况的城市总、操盘手。

而中小房企的优势,就在于因地制宜打阵地战,或者在一个城市做深耕获取区域规模优势。

所以,中小房企在没有搞懂巨头们的真实意图之前,千万不能跟着千亿巨头去做项目。

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规模设定的赚钱逻辑,你即使看懂了,也没法学习。

4

调控力度不会超出承受极限

跑赢大部分同行,就能全面胜出

调控重重加码,有很多地产人担心房企会失去生存空间。明源君认为,这是杞人忧天。

1、你的对手其实不是政策,而是同行。

2、如果一件事情,所有同行都接受不了,那么这件事情可能就会改变。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2018年3月16日北京国土局新增一块土地招拍挂项目,项目编号京土整储挂(延)[2018]004号。此地块与去年京土整储挂(延)[2017]094号一致,该地块在2017年12月28日无人出价以流拍告终。

再上市时,该宗地中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不超过32000元/平方米,且最高销售单价不得超过33600元/平方米,与去年保持一致。

但起拍价格由去年的37.24亿元降为30.26亿元,降幅18.74%!

政策里的生存空间有多大?限价是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政策!

卖地的时候,以后房子的销售单价都确定了,你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凭自己的本事赚钱。

但是,如果一块地所有房企都觉得没办法赚钱,地方政府就会让步。

同样逻辑,如果一个市场,所有房企都觉得活不下去,政策就会调整。因为市场上总要有房子卖啊!

之前一线限价,很多房企都说自己的项目赚不到钱,可是后来实在挺不住了,开盘之后一算账,大部分还是有10%--20%的利润的,亏本的是少数。

所以,只要你能跑赢大多数同行,你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怕就怕在同样严酷的环境下,别人都能赚钱,你却赚不到钱,这里面的差距在于能力……

5

机会不再是所有人的机会

资源+能力=成功

其实,总结一下明源君上面说的几条,你会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

第二条结论是:一线、三四线,都是有人能赚钱,有人不能,差别在于能力模型不同。

第三条结论是:同一个城市,千亿房企进去是对的,你跟进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基础不同。

第四条结论是:同一块地,大家都不能赚钱的话,政府可能会让步,但让步之后,有人能赚钱了,有人还是没法赚钱。

明源君下面来说最重要的结论:

之前,房企认为资源最重要,只要手里有地,总能找到赚钱的办法。

但是之后,能力和资源同样重要。只有资源,没有能力,将不能成功。

大周期下,市场大起大落,只要不踏空,大家都能赚到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但是以后,如果没有能力,你不敢拿的地,别人拿去能赚大钱!甚至你已经拿到手,但是觉得会亏本的地,卖给别人,别人一样能赚钱。

那么你就被淘汰出局了。

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因地制宜的能力,能力到底还包括哪些呢?明源君下面举例说明:

一、快周转能力、借到便宜钱的能力、成本能力,决定了你敢不敢拿利润空间小的项目

一个项目,楼面价和销售价都已经确定,你经过测算,项目利润只有5%,无论如何也不敢拿。

可是一个巨头计算的结果,利润却有18%,于是坚定拿下!

为什么?

巨头有快周转能力,你要一年半才开盘,他5个月就可以,节省下大量成本。

巨头借钱的成本只有4%,而你借钱的成本是12%,你一年的财务成本等于他3年的。

巨头全国采购,内部严格控制,成本很低;而你规模小、管理弱,做出同样品质的东西成本就要高10%。

二、运营能力、金融能力,决定了你敢不敢拿自持项目

在未来的长效机制中,“租购并举”一定是主要内容。而要有足够的出租房源,依靠存量是不够的,所以,将来的项目,要求持有一部分,乃至全部持有,可能将是常态。对于自持项目来说:

1、运营能力决定了你能否靠租金和服务赚钱。

2、金融能力决定了你能否在租金服务赚钱之后,把未来的利润变现。

为什么有的公寓年收入只有其投资的2%,而有的公寓,这个比例高达8%?

收入8%的公寓,在拿房更早以外,做对了以下2件事情:

1、通过装修、社群等个性化营造,成功吸引到愿意出更高租金的客群,把租金提高到5%。

2、通过销售、交友、办公、旅游等服务,在租金之外,又赚取了3%的服务收入。

上面2条就是运营能力,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同样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在商业地产。

在租金、服务赚钱之后,如何把未来的利润变现?这就要看金融能力了。

1、如果是上市公司,其通过公布各种数据,就能够实现市值管理,最终在市场变现。

2、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已经出现的REITs等,其本质就是将未来20年的收益,打包成金融产品,通过销售变现。

对于有运营能力、金融能力的企业来说,自持并非坏事,虽然其不像直接销售那样短平快,但最终获取的利润,可能更多。

三、嫁接其他行业,乃至直接从事其他行业的能力

房地产行业,和几百个行业相关。不过,因为过去行业利润很高,各种限制又少,房企并不看重这个。可是未来,这个越来越重要了。

某巨头在广东某地拿了一个小镇,最开始把产业当噱头,还是想修住宅卖。后来才发现当地政府非常认真,要求必须要做产业,最后“弄假成真”。

因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产业+地产”成为了一个最佳选择,既能实现GDP,又能实现“脱虚向实”。

短期来说,有卖地的收入,长期来说有税收的收入!对上级有交代,自己又有实惠!

要嫁接某个行业,就要真的懂那个行业。

做机器人产业园,就要懂机器人;做物流小镇,就要懂物流。只有懂了,才能做好,才能选择最好的企业和商家入驻,才能运营好。

有的房企,目前已经不再满足于“懂”,而是自己挺身而出,直接做产业了。对于一家本身就有高科技产业的地产集团来说,其做一个小镇获取的利润有以下一些:

高科技产业在当地落地,拿地的时候,地方政府就会有优惠。地方政府还会通过税务减免等,扶持高科技产业。

科技产业本身产生利润,有稳定的现金流,避免周期性的风险。

当地人气逐渐起来以后,商铺、公寓、园区租金等会上涨,产生租金收益,物业本身也会溢价。

当地人口持续增加以后,住宅的售价可以大幅度提高,产生利润。

对于一家有其他产业的地产集团来说,与地方政府谈判的时候更占优势,而且后期项目所有环节产生的利润,包括政策性让利和政府补贴,其都可以分一杯羹。

最后,明源君想说2句话:

1、地产行业还蕴藏着巨大的红利,但是只会分给有能力、有准备的企业和个人,那种雨露均沾的行业红利再也不存在了。

2、天下的事情,最难的就是“知行合一”,说说很容易,想清楚也比较容易,但要真的开始干非常难!但只要开始干了,就有成功的可能!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对2018之后房地产的5个判断。还会有大机会!但你没能力就抓不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观点丨对2018之后房地产的5个判断,还会有大机会

每一个新政策,都会在地产行业内引发大讨论,许多地产人很惶惑,不知道自家房企未来会怎样,甚至开始怀疑地产行业的未来。

文/天风

调控在加码,信贷不断收紧,限购限售政策更是层出不穷。最近影响最大的,是海南新出台的政策。

每一个新政策,都会在地产行业内引发大讨论,许多地产人很惶惑,不知道自家房企未来会怎样,甚至开始怀疑地产行业的未来。

2018年的前4个月,明源君见了不少地产行业的大佬,也分析了一些企业案例,有了一些心得,今天趁着五一假期,分享给大家。

明源君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有以下5个判断,其中第5个是核心。

1

全面调控可能在长效机制出台后结束

从时间上来看至少还有2年

之前,地产行业内对全面调控什么时候结束,有2个判断:

一是2017年10月底结束,二是2018年3月结束。

这2个判断,都是根据历史经验作出的,但事实证明,这2个判断都错了。

这2个判断为什么会错?

作出这2个判断的人,认为房地产是拉动经济上行的动力,而政府希望经济上行,所以,一旦条件允许,就会启动房地产。

而明源君认为,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1、从全国层面来讲,中央已经反复强调“房住不炒”,显示了足够的决心。中央拥有绝对权威,其制定的政策,一定会保持稳定,不会受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

也就是说,即使经济在“L”型那一横上保持比较长时间,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2、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要获得政绩,GDP已经不是唯一因素,政治正确很重要,“好”和“多”一样重要。

在当前情况下,保持房价稳定,让经济“脱虚向实”发展实业,才是正确的方向。

那么,全面调控将来会不会结束?明源君认为还是会的。有以下2个原因:

1、现在的“五限”等政策,没有统一,看上去并非长效机制的一部分。

2、中央明确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限售”、“限价”等措施,未来可能会被更市场化的,作用于供需的措施所取代。

那么,长效机制什么时候出台,本轮全面调控什么时候结束?

大佬们比较一致的一个判断是:

最快可能也要2年以后。而长效机制中,租购并举、限制个人持有,应该是主要内容。

2

大周期没了,每个区域都有自己逻辑

别人赚大钱的地方你可能会亏本

明源君前不久听说了2家扩张中的房企的悲剧。

第一家是从三四线进入一二线,进入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规模,结果规模没有扩大,其一季度的利润还大幅下降了。

其在一线招拍挂获得的一个住宅项目,遇到限价以后,怎么算都没有利润,目前不敢去拿预售证,也不知道等下去会是什么结果。

其在另一个一线城市获得的旧改项目,包含一部分产业地产,于是就找了号称专业的另一家小房企合作开发,自己则出面借钱。结果是项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合作方的能力和效率,被发现有问题。

第二家原来主攻一二线,乘风口进入三四线,目的也是为了扩大规模,结果产品出现了水土不服。

他们所进入的2个三线城市,当地平均房价为6000。

这家房企认为,当地缺乏高端项目,以他们的产品力、品牌力,一定能收割当地最高端的人群。于是,他们的项目园林、外立面、科技都做得非常高端,最终定价为11000----12000。

可是非常不幸,房子严重滞销。

当地高端人群,认可他们项目的质量,但是,他们大多只愿意出到8000--8500元,更高的价格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接受也没有必要的。

这2家房企的问题,就是在于没有认识到:

1、全国性的大周期已经不复存在,全国市场已经严重分化,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

2、同一块地,别人能赚钱,你不一定能赚钱,因为你们的资源、经验,和能力模型,都不一样。

3

千亿房企算的是总账,打的是概率

你盲目跟进可能血本无归

有家小房企,最近进入了西北某城市,明源君很好奇,问他们为什么会进入一个人口大量外流的城市。他们说,看到有2家千亿房企都进入了这个城市,所以就有了信心。

而且他们拿的2块地的位置要好于这2家千亿房企,“他们能赚钱,我们也就能赚钱”。

明源君有些懵,因为根据明源君之前和其中一家千亿房企区域总的交流,他们进入该城市,主要是为了一些历史承诺而要展现姿态,他们并不看好那个城市,他们看好的是同一个省内的另2个城市……

对于千亿房企来说,他们已经脱离了单项目竞争,他们算的是总账。

在把控风险方面,不一定每个项目都能赚大钱,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有个别项目持平甚至略有亏损,也是可以接受的。

项目之间是互相配合的。甲项目是为乙项目打品牌做铺垫,丁项目是为丙项目还历史上欠下的人情。还有部分国企,他们做某些项目根本不是为了利润。

对千亿巨头来说,周期性的风险已经很小,因为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全国各地的推盘节奏,永远有处于高潮的地方。他们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一个项目等二年再推也不是不可以。

千亿房企更类似于金融投资集团,各区域才是真正操盘的。巨头们都不惜重金,挖了解各地实际情况的城市总、操盘手。

而中小房企的优势,就在于因地制宜打阵地战,或者在一个城市做深耕获取区域规模优势。

所以,中小房企在没有搞懂巨头们的真实意图之前,千万不能跟着千亿巨头去做项目。

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规模设定的赚钱逻辑,你即使看懂了,也没法学习。

4

调控力度不会超出承受极限

跑赢大部分同行,就能全面胜出

调控重重加码,有很多地产人担心房企会失去生存空间。明源君认为,这是杞人忧天。

1、你的对手其实不是政策,而是同行。

2、如果一件事情,所有同行都接受不了,那么这件事情可能就会改变。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2018年3月16日北京国土局新增一块土地招拍挂项目,项目编号京土整储挂(延)[2018]004号。此地块与去年京土整储挂(延)[2017]094号一致,该地块在2017年12月28日无人出价以流拍告终。

再上市时,该宗地中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不超过32000元/平方米,且最高销售单价不得超过33600元/平方米,与去年保持一致。

但起拍价格由去年的37.24亿元降为30.26亿元,降幅18.74%!

政策里的生存空间有多大?限价是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政策!

卖地的时候,以后房子的销售单价都确定了,你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凭自己的本事赚钱。

但是,如果一块地所有房企都觉得没办法赚钱,地方政府就会让步。

同样逻辑,如果一个市场,所有房企都觉得活不下去,政策就会调整。因为市场上总要有房子卖啊!

之前一线限价,很多房企都说自己的项目赚不到钱,可是后来实在挺不住了,开盘之后一算账,大部分还是有10%--20%的利润的,亏本的是少数。

所以,只要你能跑赢大多数同行,你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怕就怕在同样严酷的环境下,别人都能赚钱,你却赚不到钱,这里面的差距在于能力……

5

机会不再是所有人的机会

资源+能力=成功

其实,总结一下明源君上面说的几条,你会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

第二条结论是:一线、三四线,都是有人能赚钱,有人不能,差别在于能力模型不同。

第三条结论是:同一个城市,千亿房企进去是对的,你跟进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基础不同。

第四条结论是:同一块地,大家都不能赚钱的话,政府可能会让步,但让步之后,有人能赚钱了,有人还是没法赚钱。

明源君下面来说最重要的结论:

之前,房企认为资源最重要,只要手里有地,总能找到赚钱的办法。

但是之后,能力和资源同样重要。只有资源,没有能力,将不能成功。

大周期下,市场大起大落,只要不踏空,大家都能赚到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但是以后,如果没有能力,你不敢拿的地,别人拿去能赚大钱!甚至你已经拿到手,但是觉得会亏本的地,卖给别人,别人一样能赚钱。

那么你就被淘汰出局了。

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因地制宜的能力,能力到底还包括哪些呢?明源君下面举例说明:

一、快周转能力、借到便宜钱的能力、成本能力,决定了你敢不敢拿利润空间小的项目

一个项目,楼面价和销售价都已经确定,你经过测算,项目利润只有5%,无论如何也不敢拿。

可是一个巨头计算的结果,利润却有18%,于是坚定拿下!

为什么?

巨头有快周转能力,你要一年半才开盘,他5个月就可以,节省下大量成本。

巨头借钱的成本只有4%,而你借钱的成本是12%,你一年的财务成本等于他3年的。

巨头全国采购,内部严格控制,成本很低;而你规模小、管理弱,做出同样品质的东西成本就要高10%。

二、运营能力、金融能力,决定了你敢不敢拿自持项目

在未来的长效机制中,“租购并举”一定是主要内容。而要有足够的出租房源,依靠存量是不够的,所以,将来的项目,要求持有一部分,乃至全部持有,可能将是常态。对于自持项目来说:

1、运营能力决定了你能否靠租金和服务赚钱。

2、金融能力决定了你能否在租金服务赚钱之后,把未来的利润变现。

为什么有的公寓年收入只有其投资的2%,而有的公寓,这个比例高达8%?

收入8%的公寓,在拿房更早以外,做对了以下2件事情:

1、通过装修、社群等个性化营造,成功吸引到愿意出更高租金的客群,把租金提高到5%。

2、通过销售、交友、办公、旅游等服务,在租金之外,又赚取了3%的服务收入。

上面2条就是运营能力,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同样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在商业地产。

在租金、服务赚钱之后,如何把未来的利润变现?这就要看金融能力了。

1、如果是上市公司,其通过公布各种数据,就能够实现市值管理,最终在市场变现。

2、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已经出现的REITs等,其本质就是将未来20年的收益,打包成金融产品,通过销售变现。

对于有运营能力、金融能力的企业来说,自持并非坏事,虽然其不像直接销售那样短平快,但最终获取的利润,可能更多。

三、嫁接其他行业,乃至直接从事其他行业的能力

房地产行业,和几百个行业相关。不过,因为过去行业利润很高,各种限制又少,房企并不看重这个。可是未来,这个越来越重要了。

某巨头在广东某地拿了一个小镇,最开始把产业当噱头,还是想修住宅卖。后来才发现当地政府非常认真,要求必须要做产业,最后“弄假成真”。

因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产业+地产”成为了一个最佳选择,既能实现GDP,又能实现“脱虚向实”。

短期来说,有卖地的收入,长期来说有税收的收入!对上级有交代,自己又有实惠!

要嫁接某个行业,就要真的懂那个行业。

做机器人产业园,就要懂机器人;做物流小镇,就要懂物流。只有懂了,才能做好,才能选择最好的企业和商家入驻,才能运营好。

有的房企,目前已经不再满足于“懂”,而是自己挺身而出,直接做产业了。对于一家本身就有高科技产业的地产集团来说,其做一个小镇获取的利润有以下一些:

高科技产业在当地落地,拿地的时候,地方政府就会有优惠。地方政府还会通过税务减免等,扶持高科技产业。

科技产业本身产生利润,有稳定的现金流,避免周期性的风险。

当地人气逐渐起来以后,商铺、公寓、园区租金等会上涨,产生租金收益,物业本身也会溢价。

当地人口持续增加以后,住宅的售价可以大幅度提高,产生利润。

对于一家有其他产业的地产集团来说,与地方政府谈判的时候更占优势,而且后期项目所有环节产生的利润,包括政策性让利和政府补贴,其都可以分一杯羹。

最后,明源君想说2句话:

1、地产行业还蕴藏着巨大的红利,但是只会分给有能力、有准备的企业和个人,那种雨露均沾的行业红利再也不存在了。

2、天下的事情,最难的就是“知行合一”,说说很容易,想清楚也比较容易,但要真的开始干非常难!但只要开始干了,就有成功的可能!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对2018之后房地产的5个判断。还会有大机会!但你没能力就抓不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