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信用违约事件不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德意志银行中国银行业分析师范海烁近期就国内公司债违约案发表研究报告,报告认为,这些信用事件体现出信用风险在公开市场的正常化过程,不会造成显着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对银行业基本面影响有限。

近期以来,国内公司债违约案例数量上升,并受到市场和各类财经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范海烁认为,目前的信用事件规模并不造成显著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违约事件大概率将持续增加,但这只是信用风险在公开市场的正常化进程。更重要的是,违约是迈入更为健全的资本市场的必要步骤。企业财务状况改善和审慎宏观政策将确保信用风险事件的有序发生。

基于下列原因,范海烁认为债券违约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有限:第一、债券违约规模依旧较小。自2014年以来累计所有违约债券总额仅约1,100亿,显著低于据德意志银行估算的2014至2017年间中国银行业年均新增不良贷款金额9290亿元。同时,累计违约总额仅占市场公司债余额的0.6%,该数值也大幅低于中国银行业自2014年以来的累计不良贷款率4.4%。实际上,企业可能更倾向选择拖延、违约银行债务的返还,而非公开地违约债券,因为此举会将自身财务困难的讯息公诸于市场。所以在范海烁看来,债券违约的上升只是信用风险在公开市场的正常化过程。

第二、违约事件有利于提升风险定价和资源配置效率。德意志银行预计,严监管和利率上升会进一步放缓信贷增速,从而出现更多债券违约。但违约事件将惩罚亏损或低效的企业,有利于促进风险定价和资源配置。今年以来,AA+评级以下的公司债相对AAA公司债的信用利差已经扩大35个基点。

第三、企业财务状况持续改善与审慎政策的配合将确保信用风险有序发生。与过去不同的是,这轮债券违约增加的背景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截至2018年四月,国有企业与工业企业过去十二个月平均利润同比分别成长13%与8%。同时工业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也由15年底的6.3倍提升至近期的7.6倍。2014至2017年间债券违约大多来自于产能过剩行业,而今年以来的违约更多来自高杠杆率的私营企业,多数为个别事件,传染性风险有限。另外,范海烁预计监管层将采取逆周期政策来确保信用风险有序发生,比如降准、积极的财政政策等。

第四、对银行业的基本面影响有限。虽然中国银行业为公司债的最大持有者(占整体59%,包括表内和表外理财部分),但公司债投资仅占银行业资产加表外理财产品总合的百分之四。根据德银估算,假设中国债券市场的违约率从现在0.6%的水平翻倍到全球公司债长期违约率1.14%,公司债违约对上市银行2018预估净利润的平均负面影响也仅为2.7%。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德意志银行

3.3k
  • 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预计欧洲央行今年仅降息三次
  • 今年以来熊猫债发行6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8.37%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