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互利、合作:“一带一路”电影人在上海觅知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互利、合作:“一带一路”电影人在上海觅知音

相比欧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交流历史更为久远。我们与这些国家的电影人、艺术家们因历史与地缘的密切关系,在艺术创作上本应有更多的默契与共鸣。

“一带一路”电影周作品 《迦百农》《嗝嗝老师》《怜悯》

布莱希特在《高加索灰阑记》的戏文中写道:“最好的要归于善待的:聪颖的孩儿归于慈祥的妈妈,好让他长大后一展才华;矫健的马儿归于敏捷的骑手,好让它日行千里沙场叱咤;肥沃的山谷归于灌溉的农夫,好让漫山遍野绽开鲜花”。

这段话听着“乌托邦”,但这“乌托邦”已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初露端倪。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31个机构结盟,并设立“一带一路”电影周。让不同于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现实主义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让致力于用镜头展现人生宽度和深度的各国电影人相识、合作,让世界的多样性、多元化得以集中展现,让除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节之外的更多电影节彼此了解、加深沟通......这些都是上海电影人正在努力构建的蓝图和几近实现的梦想。

71届戛纳评审团奖作品《迦百农》领衔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

今年共有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369部影片报名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从中选出154部影片列入各展映单元,其中25个国家的26部影片在“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是这一单元的选片人之一,他与另外两位选片人从26部影片中选出8部入围片。这些作品在展映后,由“一带一路”上的各国媒体和上海观众共同推选出三项荣誉,分别是“最受观众喜爱影片”、“一带一路媒体关注影片”和“一带一路媒体关注电影人”。

石川告诉界面娱乐,他十多年前在北京读电影学博士时,就常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小国影展,“这些国家电影的丰富性、多样性,是你平时在市场上看不到的。现在我们看的电影太单一了,都是好莱坞商业大片。对于专业从事电影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机会很难得,物以稀为贵。所以这次上影节组委会邀请我做选片工作,我马上答应。”

《嗝嗝老师》

在短时间内一口气看完25个国家的26部影片,石川直言收获极大,“差不多每个国家一部,从中国开始看,然后是东亚、中亚国家,再到东欧的捷克、匈牙利,再到波罗的海、立陶宛、拉脱维亚,最后是南欧的意大利,非洲,亚欧交界的土耳其。这些电影地理上分布广泛,涉及佛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统,文化的丰富性特别鲜明。”

最终,来自中国的杨明明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卡米拉·安迪尼分别凭借影片《柔情史》和《亦真亦幻》获选“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电影人;俄罗斯影片《心律失常》和意大利影片《我的女儿》获选“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影片,波兰影片《平安夜》获得“一带一路”电影周最受观众喜爱影片荣誉表彰。

“一带一路”电影周作品《少女娜姆》《柔情史》《不要吻我》

其中《心律失常》是石川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他向界面娱乐介绍,“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讲一个开着救护车到处去抢救病人的大夫,做什么都不顺,跟单位领导搞不好关系,经常被患者家属投诉,老婆要跟他离婚,他自己又酗酒……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有没有权利获得别人的宽容和理解,得到爱情和幸福?对这样的故事,中国观众会有共鸣。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到现在俄罗斯的文化和社会现状;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反思,当面临同样的生活困境时该怎样去面对。”

除了能为中国影迷提供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石川同时认为这些国家的电影对中国影人也有警醒作用。“这些国家影人面临的商业压力,某种程度上比中国导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资源很少,请不起大牌明星,也没有那么多钱去拍大场面,他们把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草根阶层,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剖析他们的情感和痛苦。这恰恰是中国电影所欠缺的。他们的创作环境、市场条件不如我们,却还在坚持这种创作理念和风格,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由于上海电影节期间的放映非常密集,考虑到“一带一路”电影周中的影片可能会被其他热点的影片淹没而无法让更多人看到,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透露,未来不排除在非电影节时段增加这些电影的放映,“这些片子很好反映了‘一带一路’国家特色,希望其中一部分可以在下半年的艺术联盟集中展映。”

能吸引来这么多国家的电影参展,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过去三年的务实工作分不开:从2015年首次设立“丝绸之路”影展单元,放映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等国的11部影片;到第二年将这一单元改名为“一带一路”,并设置为固定单元,放映了12个国家的影片;到2017年增加到17部影片,同时与匈牙利、立陶宛、印度等13个国家的电影机构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再到今年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和电影周,上影节在逐年扩大自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上的影响力和连接度。

上影节“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包含了29个国家31个机构

在本届电影节期间举办的“一带一路”圆桌峰会上,电影节联盟的29个国家31个机构都表达了要彼此合作的迫切愿望,包括: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相推荐影片参加展映,推荐电影人担任评委及大师班和论坛嘉宾,互相推进电影合拍项目等务实而具体的内容。

近十年,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去年有九部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超越本土。这样的成绩,让全球影人都更加看重中国市场,也希望能在中国获得更多合拍机会。

石川告诉界面娱乐,目前他手里就接到好几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项目,“都想跟中国合拍,通过合拍进入中国市场。”但他也坦言这种合拍并不容易实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些国家电影人在资金上并不充裕,以中国当下的市场环境看,要实现合拍挺困难。如今上海电影节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和展示平台,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印度孟买电影节艺术总监斯姆里奇基兰在上影节上就表达了,希望印度电影人能通过这一联盟,寻找到专业人士一起做符合中国观众口味、扎实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爱尔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始人兼主席卡拉·穆尼也表示,他们的电影节拥有一个线上“创投”单元,她一直期待中国作者的出现。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备忘录正式签订

石川在主持“一带一路”圆桌论坛时曾遭遇一个“小抗议”,“有位非洲小哥质问我,‘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为什么没有非洲国家?我说有埃及代表。他说,埃及不算典型的非洲国家,它只是地处非洲,文化、宗教、生活习惯却属于阿拉伯,与非洲国家有很大差异。”石川认为这个小插曲也从一个层面说明“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对欧美之外的小国吸引力巨大。“这些国家的影片即使送到欧洲三大节,也未必能得到重视。而上海电影节是A类电影节,它能提供更大、更明亮的舞台让他们展示。”

虽然今年只是“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建立和“一带一路”电影周举办的第一年,但石川认为这一板块未来一定会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亮点。“你在其他电影节上很难看到一个小单元里就有20多部多样化的片子,品质还很有保障。我非常看好这一板块的成长性。”

“一带一路”电影周入围作品《我的女儿》

界面娱乐也观察到,在“一带一路”电影周上,能看到那些宣传力度远远不及欧美国家影人的作品,依然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而相比欧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交流历史更为久远,甚至仅我们和其中一些国家古老文明的交通史,就长于欧美国家的历史。没有从波斯引进的音乐舞蹈,中国就不能创造百戏、散乐、大曲和霓裳羽衣舞。我们与这些国家的电影人、艺术家们因历史与地缘的密切关系,在艺术创作上本应有更多的默契与共鸣。

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宏观、长远的考量,兼顾专业性、知识性、大众性的框架,与“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31个机构达成联盟;同时更以专业的角度,站在为影迷服务的立场挑选电影作品进行展映,专业性与公共性相融无碍、相得益彰。而未来,“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和“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上海这个策源地必将会有更值得期待的发展。

(实习生曹蕾对本文也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互利、合作:“一带一路”电影人在上海觅知音

相比欧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交流历史更为久远。我们与这些国家的电影人、艺术家们因历史与地缘的密切关系,在艺术创作上本应有更多的默契与共鸣。

“一带一路”电影周作品 《迦百农》《嗝嗝老师》《怜悯》

布莱希特在《高加索灰阑记》的戏文中写道:“最好的要归于善待的:聪颖的孩儿归于慈祥的妈妈,好让他长大后一展才华;矫健的马儿归于敏捷的骑手,好让它日行千里沙场叱咤;肥沃的山谷归于灌溉的农夫,好让漫山遍野绽开鲜花”。

这段话听着“乌托邦”,但这“乌托邦”已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初露端倪。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31个机构结盟,并设立“一带一路”电影周。让不同于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现实主义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让致力于用镜头展现人生宽度和深度的各国电影人相识、合作,让世界的多样性、多元化得以集中展现,让除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节之外的更多电影节彼此了解、加深沟通......这些都是上海电影人正在努力构建的蓝图和几近实现的梦想。

71届戛纳评审团奖作品《迦百农》领衔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

今年共有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369部影片报名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从中选出154部影片列入各展映单元,其中25个国家的26部影片在“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是这一单元的选片人之一,他与另外两位选片人从26部影片中选出8部入围片。这些作品在展映后,由“一带一路”上的各国媒体和上海观众共同推选出三项荣誉,分别是“最受观众喜爱影片”、“一带一路媒体关注影片”和“一带一路媒体关注电影人”。

石川告诉界面娱乐,他十多年前在北京读电影学博士时,就常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小国影展,“这些国家电影的丰富性、多样性,是你平时在市场上看不到的。现在我们看的电影太单一了,都是好莱坞商业大片。对于专业从事电影工作的人来说,这种机会很难得,物以稀为贵。所以这次上影节组委会邀请我做选片工作,我马上答应。”

《嗝嗝老师》

在短时间内一口气看完25个国家的26部影片,石川直言收获极大,“差不多每个国家一部,从中国开始看,然后是东亚、中亚国家,再到东欧的捷克、匈牙利,再到波罗的海、立陶宛、拉脱维亚,最后是南欧的意大利,非洲,亚欧交界的土耳其。这些电影地理上分布广泛,涉及佛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统,文化的丰富性特别鲜明。”

最终,来自中国的杨明明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卡米拉·安迪尼分别凭借影片《柔情史》和《亦真亦幻》获选“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电影人;俄罗斯影片《心律失常》和意大利影片《我的女儿》获选“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影片,波兰影片《平安夜》获得“一带一路”电影周最受观众喜爱影片荣誉表彰。

“一带一路”电影周作品《少女娜姆》《柔情史》《不要吻我》

其中《心律失常》是石川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他向界面娱乐介绍,“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讲一个开着救护车到处去抢救病人的大夫,做什么都不顺,跟单位领导搞不好关系,经常被患者家属投诉,老婆要跟他离婚,他自己又酗酒……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有没有权利获得别人的宽容和理解,得到爱情和幸福?对这样的故事,中国观众会有共鸣。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到现在俄罗斯的文化和社会现状;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反思,当面临同样的生活困境时该怎样去面对。”

除了能为中国影迷提供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石川同时认为这些国家的电影对中国影人也有警醒作用。“这些国家影人面临的商业压力,某种程度上比中国导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资源很少,请不起大牌明星,也没有那么多钱去拍大场面,他们把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草根阶层,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剖析他们的情感和痛苦。这恰恰是中国电影所欠缺的。他们的创作环境、市场条件不如我们,却还在坚持这种创作理念和风格,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由于上海电影节期间的放映非常密集,考虑到“一带一路”电影周中的影片可能会被其他热点的影片淹没而无法让更多人看到,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透露,未来不排除在非电影节时段增加这些电影的放映,“这些片子很好反映了‘一带一路’国家特色,希望其中一部分可以在下半年的艺术联盟集中展映。”

能吸引来这么多国家的电影参展,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过去三年的务实工作分不开:从2015年首次设立“丝绸之路”影展单元,放映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等国的11部影片;到第二年将这一单元改名为“一带一路”,并设置为固定单元,放映了12个国家的影片;到2017年增加到17部影片,同时与匈牙利、立陶宛、印度等13个国家的电影机构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再到今年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和电影周,上影节在逐年扩大自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上的影响力和连接度。

上影节“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包含了29个国家31个机构

在本届电影节期间举办的“一带一路”圆桌峰会上,电影节联盟的29个国家31个机构都表达了要彼此合作的迫切愿望,包括: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相推荐影片参加展映,推荐电影人担任评委及大师班和论坛嘉宾,互相推进电影合拍项目等务实而具体的内容。

近十年,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去年有九部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超越本土。这样的成绩,让全球影人都更加看重中国市场,也希望能在中国获得更多合拍机会。

石川告诉界面娱乐,目前他手里就接到好几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项目,“都想跟中国合拍,通过合拍进入中国市场。”但他也坦言这种合拍并不容易实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些国家电影人在资金上并不充裕,以中国当下的市场环境看,要实现合拍挺困难。如今上海电影节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和展示平台,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印度孟买电影节艺术总监斯姆里奇基兰在上影节上就表达了,希望印度电影人能通过这一联盟,寻找到专业人士一起做符合中国观众口味、扎实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爱尔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始人兼主席卡拉·穆尼也表示,他们的电影节拥有一个线上“创投”单元,她一直期待中国作者的出现。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备忘录正式签订

石川在主持“一带一路”圆桌论坛时曾遭遇一个“小抗议”,“有位非洲小哥质问我,‘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为什么没有非洲国家?我说有埃及代表。他说,埃及不算典型的非洲国家,它只是地处非洲,文化、宗教、生活习惯却属于阿拉伯,与非洲国家有很大差异。”石川认为这个小插曲也从一个层面说明“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对欧美之外的小国吸引力巨大。“这些国家的影片即使送到欧洲三大节,也未必能得到重视。而上海电影节是A类电影节,它能提供更大、更明亮的舞台让他们展示。”

虽然今年只是“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建立和“一带一路”电影周举办的第一年,但石川认为这一板块未来一定会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亮点。“你在其他电影节上很难看到一个小单元里就有20多部多样化的片子,品质还很有保障。我非常看好这一板块的成长性。”

“一带一路”电影周入围作品《我的女儿》

界面娱乐也观察到,在“一带一路”电影周上,能看到那些宣传力度远远不及欧美国家影人的作品,依然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而相比欧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交流历史更为久远,甚至仅我们和其中一些国家古老文明的交通史,就长于欧美国家的历史。没有从波斯引进的音乐舞蹈,中国就不能创造百戏、散乐、大曲和霓裳羽衣舞。我们与这些国家的电影人、艺术家们因历史与地缘的密切关系,在艺术创作上本应有更多的默契与共鸣。

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宏观、长远的考量,兼顾专业性、知识性、大众性的框架,与“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31个机构达成联盟;同时更以专业的角度,站在为影迷服务的立场挑选电影作品进行展映,专业性与公共性相融无碍、相得益彰。而未来,“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和“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上海这个策源地必将会有更值得期待的发展。

(实习生曹蕾对本文也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