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家气象局长:全球变暖会影响青藏铁路、三峡等重大工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家气象局长:全球变暖会影响青藏铁路、三峡等重大工程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日前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气候变暖不仅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引发粮食安全等问题,还将影响青藏铁路、电网、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片来源:CFP

《学习时报》5月4日发表了对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采访,郑国光称,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低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排世界前列,处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口浪尖上。

郑国光提供的数据显示,近60年来,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为全球的两倍。其中,北方增温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夏季,夜间高于白天,且本世纪前10年是近百年来最暖的10年。

今年1月,中国气象研究院院长端义宏在《中国气候公报(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13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也称,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数据显示,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是397.3ppm、1886ppb、326.4ppb,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中国过去长期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耗竭的发展方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无疑是气候变暖的主因。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2年7月21日,华北遭受特大暴雨,给京津冀造成重大影响。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遭遇特大冰雹袭击。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郑国光表示,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跟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

极端天气也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3.4亿亩、受灾面积1.8亿亩、成灾面积8516万亩、绝收面积2227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200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276亿元、直接经济总损失910亿元。

气候变暖不仅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加重自然灾害,中国重大工程也面临着风险加大。郑国光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工程如青藏铁路、电网、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能源工程、生态工程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响重大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影响重大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等。

气候变暖还导致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加剧。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正在以积极态度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14年11月,在北京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李克强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并提出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措施。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郑国光建议,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提出实现排放峰值的目标和路径,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的政绩考核。要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确定中长期气候安全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城镇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家气象局长:全球变暖会影响青藏铁路、三峡等重大工程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日前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气候变暖不仅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引发粮食安全等问题,还将影响青藏铁路、电网、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片来源:CFP

《学习时报》5月4日发表了对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采访,郑国光称,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低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排世界前列,处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口浪尖上。

郑国光提供的数据显示,近60年来,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为全球的两倍。其中,北方增温高于南方,冬季高于夏季,夜间高于白天,且本世纪前10年是近百年来最暖的10年。

今年1月,中国气象研究院院长端义宏在《中国气候公报(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13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也称,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数据显示,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是397.3ppm、1886ppb、326.4ppb,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中国过去长期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耗竭的发展方式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无疑是气候变暖的主因。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12年7月21日,华北遭受特大暴雨,给京津冀造成重大影响。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遭遇特大冰雹袭击。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郑国光表示,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跟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

极端天气也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3.4亿亩、受灾面积1.8亿亩、成灾面积8516万亩、绝收面积2227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2006万吨、经济作物损失276亿元、直接经济总损失910亿元。

气候变暖不仅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加重自然灾害,中国重大工程也面临着风险加大。郑国光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工程如青藏铁路、电网、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能源工程、生态工程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响重大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影响重大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等。

气候变暖还导致淡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加剧。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4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正在以积极态度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14年11月,在北京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李克强在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并提出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等措施。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郑国光建议,要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提出实现排放峰值的目标和路径,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的政绩考核。要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确定中长期气候安全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城镇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