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驿”甲子 :龙泉驿区建区60周年

1960年到2020年,60年一甲子。60年是一段艰辛困苦、玉汝于成的不凡历史,勤劳勇敢的龙泉驿人民用坚毅与奋斗在古驿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

龙泉驿区,古称其在“益之南、简之西、陵之北”,公元700年唐朝设立东阳县、后更名灵池县,公元1026年宋朝易名“灵泉县”,公元1283年元朝设立陆路驿站,公元1513年明朝建立国家级驿站“龙泉驿”,公元1960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灵泉县境示意图

▲1513年明代建立的国家级驿站“龙泉驿”

▲1959年10月划归成都市的龙泉驿区

1960年到2020年,60年一甲子。60年是一段艰辛困苦、玉汝于成的不凡历史,勤劳勇敢的龙泉驿人民用坚毅与奋斗在古驿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

▲1970年代末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1986年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1993年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1999年春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现在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从落后小县到发展强区

综合实力实现飞跃提升

60年里,龙泉驿区综合实力的日益提升,在成都市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改革开发初期,龙泉驿GDP占成都市比重仅为2.3%,2019龙泉驿GDP占成都市7.8%。2019年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27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30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35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55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45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强区。

01

经济规模加速攀升

194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0.13亿元,经济实力在全市各区市县中排位靠后。改革开放前全区GDP总量也仅为0.83亿元,1980年全区GDP首次突破1亿元,达1.04亿元,此后,全区经济开始走上了加速攀升之路。1993年突破10亿元,2001年突破5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 2015年突破1000亿元,2019年达到1318.88亿元。GDP实现1亿元的突破用了30余年时间,实现1亿元到10亿元的突破用了13年时间,实现10到100亿元的突破用了13年时间,而实现从100到1000亿元的突破仅用了9年时间。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1589倍,年平均增速20.2%。

▲2000年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庆典

02

人均效益不断提高

2018年,全区人均GDP达到145855元,远高于同期全市(94782元)和全省(48883元)水平。与1978年全区人均GDP为248元相比,增长558.1倍,平均每年递增17.3%。按2018年官方汇率计算(1美元=7.1154人民币),人均GDP达到了20498美元,突破了20000美元大关。从不到40美元到突破20000美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大的区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

03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2019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484271万元,而195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仅224万元,62年净增2484047万元,平均每年净增40065万元,年平均每年递增16.2%。2000年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亿元,2019年达到了71.27亿元,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接近60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财政实力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从农业主导到工业强区

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60年前的龙泉驿还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县,经过60年的发展,农业逐步走上了特色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工业逐渐成长为全区支柱产业,“龙泉造”汽车走出成都、走出四川、走向世界,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60年里,龙泉驿区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农业主导到三产主导,再到工业主导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高,1978年,全区三大产业结构比为63.3:21.3:15.4,农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90年,全区三大产业比37.3:23.3:39.4,三产在经济中的占比首次超过农业。2003年三大产业占比结构为 18.8∶40.8∶40.4,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三产,成为主导产业。这之后,二产不断扩张,在经济中的占比达到了70%以上。2019 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 2.6:62:35.4,形成了“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汽车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现代服务业迎头赶上的发展态势。

▲1987年3月11日龙泉驿区首届桃花节举行开幕式

02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1949年,全区粮食产量为5.76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8万元。建国以后,龙泉驿区一方面实施“东灌”工程,大力发展灌溉事业,有效保证了粮食的生产;另一方面实施龙泉山绿化工程,大力开发龙泉山,提出了“山顶林木茂,半山花果香;梯田连梯地,粮食堆满仓;成群鸡兔肥,满圈猪羊壮”的远景规划。197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了15.69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8551万元。如今的龙泉山果林遍野、花香四季,成了网红景点,农业走上了产业化、高附加值化的发展道路。2019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亿元,每年保持了3%左右的增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有效巩固。

03

工业向高端化迈进

建国初期,龙泉的工业主要为制糖、酿酒、织布、砖瓦等传统工业行业,绝大多为私营企业或手工作坊,技术落后,在经济中的占比很低。建国以后,工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缓慢发展,直到80年代后才逐渐建立起包含电子、机械、医药、化工等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90年代后,龙泉驿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机,开始规划布局汽车产业,1990年省级工业区建立、2000年经开区成立,龙泉驿区的工业真正走上了迅速壮大之路。近年来,全区谋划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工业经济向高端化迈进。197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仅为0.09亿元;1990年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1990年以后,全区工业增加值基本上保持了2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2014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突破700亿,达738.85亿元;2015年以后,全区工业经济进入调结构提质量的调速换挡期,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201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755.4亿元。

04

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

从1960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4亿元增加至1997年的12.6亿元,年均增长11.6%,住宿、餐饮、商贸等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新世纪,龙泉驿区现代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经开区汽车产业配套服务业快速跟进,吾悦、万达、驿都汇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入驻,形成了一批具特色、多样化的服务业集群。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9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6.7亿元,比1978年增长116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6.2亿元,比1978年增长354倍。

从短板明显到优势突出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建国以来,龙泉驿区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经济第一步,从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至今,区内运输状况得以极大改善。公路八横五纵,铁路四通八达,城市地铁建成了2条,规划建设7条,航空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双机场配置,便利的水陆空运输网已基本建成,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外来企业、外来投资,经济腾飞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01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大

60年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由小到大,在支撑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1978年的0.06亿元,到2007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13年突破500亿元,2019年达到652.5亿元,投资总量是1978年的10875倍。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全区完成民间投资258.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39.7%。

02

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

60年来,全区完成了铁路空综合交通网络的全面建设,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形成,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明显提高,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境内公路总里程由2001年的866.5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1454.81公里,年均增加34.6公里。运输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旅客周转量达78.99亿人公里,比2001年增长35.3倍,年均增长27.1%;货物周转量由2001年的3.67亿吨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47.61亿吨公里,增长12倍,年均增长18.6%。

03

企业集群初具规模

建国前,全区多为个体私营户,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建国后,龙泉驿区持续多举措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企业来龙泉投资建厂,昔日的农业小镇变成了西部车城。截至2019年底,全区集聚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东风神龙等11家整车企业,一汽大众发动机、博世、德尔福等300余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全区四上企业单位数达565家。落户世界500强企业67家、上市公司57家。建成了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都中法生态园承载区,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基地。

04

汽车制造业百花齐放

60年里,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2007年实现增加值17.0亿元,2019年实现增加值387.4亿元,增长21.8倍。2014年,整车制造业全速发力,年产突破90万辆。2017年,整车产能突破200万辆,产量128.5万辆、同比增长15.1%,产值1414.0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2019年,整车产量达到100.7万辆,实现产值1298.7亿元。

05

人才创新事业蓬勃发展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力量。建国初期,龙泉驿区是一个人口净流出区,1949年全区户籍人口数21.02万人,且有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随着龙泉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回家乡,许多的外地人也被吸引到龙泉来安家就业。2019年全区户籍人口74万人,户籍人口年净流入2.56万人;常驻人口91.42万人,增长4.8%;属地公安管理人口达到了130万人以上。这些人员的流入为龙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龙泉的创新事业注入了蓬勃的力量。

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

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60年的艰难奋斗,人民群众是参与者,也是获益者。今天的龙泉驿以“古驿、桃花、客家、汽车”载誉海内外,背后伴随的是人民群众日益鼓起来的钱包、日益扬起来的笑脸和日益改善的生活条件。近年来,龙泉驿区农民增收工作常年走在全省前列,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居民收入结构逐步改善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连续跨越式提升。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962元、30405元,分别比2007年(11169元和5934元)增长3.1倍、4.1倍,年均增长12.5%和14.5%。农民收入年均增幅比城镇居民收入快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由2007年的1.88∶1缩小为2019年的1.51∶1。

▲2009年10月经开区实验中学建成

02

城镇化进程呈加速态势

60年来,龙泉由一个乡镇为主的小县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大城,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体系日渐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改善。2001年,龙泉城镇人口为14.67万人,2018年扩大到65.15万人,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9.80%提高到71.26%,17年间共提高41.4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44个百分点。

▲2006年10月,第二十届客属恳亲大会在龙泉驿区洛带镇举行

▲2009年9月23日,龙泉驿山区村民开始陆续告别大山,喜进城市

每一段历史,都艰苦卓绝;每一次腾飞,都拼尽全力;每一个梦想,都靠奋斗实现;每一个非凡的时代,都是由每一个平凡的人共同创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数说“驿”甲子 :龙泉驿区建区60周年

1960年到2020年,60年一甲子。60年是一段艰辛困苦、玉汝于成的不凡历史,勤劳勇敢的龙泉驿人民用坚毅与奋斗在古驿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

龙泉驿区,古称其在“益之南、简之西、陵之北”,公元700年唐朝设立东阳县、后更名灵池县,公元1026年宋朝易名“灵泉县”,公元1283年元朝设立陆路驿站,公元1513年明朝建立国家级驿站“龙泉驿”,公元1960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灵泉县境示意图

▲1513年明代建立的国家级驿站“龙泉驿”

▲1959年10月划归成都市的龙泉驿区

1960年到2020年,60年一甲子。60年是一段艰辛困苦、玉汝于成的不凡历史,勤劳勇敢的龙泉驿人民用坚毅与奋斗在古驿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

▲1970年代末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1986年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1993年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1999年春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现在的龙泉驿城区全貌

从落后小县到发展强区

综合实力实现飞跃提升

60年里,龙泉驿区综合实力的日益提升,在成都市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改革开发初期,龙泉驿GDP占成都市比重仅为2.3%,2019龙泉驿GDP占成都市7.8%。2019年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27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30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35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55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45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强区。

01

经济规模加速攀升

194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0.13亿元,经济实力在全市各区市县中排位靠后。改革开放前全区GDP总量也仅为0.83亿元,1980年全区GDP首次突破1亿元,达1.04亿元,此后,全区经济开始走上了加速攀升之路。1993年突破10亿元,2001年突破5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 2015年突破1000亿元,2019年达到1318.88亿元。GDP实现1亿元的突破用了30余年时间,实现1亿元到10亿元的突破用了13年时间,实现10到100亿元的突破用了13年时间,而实现从100到1000亿元的突破仅用了9年时间。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1589倍,年平均增速20.2%。

▲2000年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庆典

02

人均效益不断提高

2018年,全区人均GDP达到145855元,远高于同期全市(94782元)和全省(48883元)水平。与1978年全区人均GDP为248元相比,增长558.1倍,平均每年递增17.3%。按2018年官方汇率计算(1美元=7.1154人民币),人均GDP达到了20498美元,突破了20000美元大关。从不到40美元到突破20000美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大的区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

03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2019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484271万元,而195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仅224万元,62年净增2484047万元,平均每年净增40065万元,年平均每年递增16.2%。2000年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亿元,2019年达到了71.27亿元,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接近60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财政实力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从农业主导到工业强区

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60年前的龙泉驿还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县,经过60年的发展,农业逐步走上了特色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工业逐渐成长为全区支柱产业,“龙泉造”汽车走出成都、走出四川、走向世界,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60年里,龙泉驿区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农业主导到三产主导,再到工业主导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高,1978年,全区三大产业结构比为63.3:21.3:15.4,农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90年,全区三大产业比37.3:23.3:39.4,三产在经济中的占比首次超过农业。2003年三大产业占比结构为 18.8∶40.8∶40.4,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三产,成为主导产业。这之后,二产不断扩张,在经济中的占比达到了70%以上。2019 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 2.6:62:35.4,形成了“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大”,汽车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现代服务业迎头赶上的发展态势。

▲1987年3月11日龙泉驿区首届桃花节举行开幕式

02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1949年,全区粮食产量为5.76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8万元。建国以后,龙泉驿区一方面实施“东灌”工程,大力发展灌溉事业,有效保证了粮食的生产;另一方面实施龙泉山绿化工程,大力开发龙泉山,提出了“山顶林木茂,半山花果香;梯田连梯地,粮食堆满仓;成群鸡兔肥,满圈猪羊壮”的远景规划。197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了15.69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8551万元。如今的龙泉山果林遍野、花香四季,成了网红景点,农业走上了产业化、高附加值化的发展道路。2019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亿元,每年保持了3%左右的增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有效巩固。

03

工业向高端化迈进

建国初期,龙泉的工业主要为制糖、酿酒、织布、砖瓦等传统工业行业,绝大多为私营企业或手工作坊,技术落后,在经济中的占比很低。建国以后,工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缓慢发展,直到80年代后才逐渐建立起包含电子、机械、医药、化工等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90年代后,龙泉驿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机,开始规划布局汽车产业,1990年省级工业区建立、2000年经开区成立,龙泉驿区的工业真正走上了迅速壮大之路。近年来,全区谋划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工业经济向高端化迈进。197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仅为0.09亿元;1990年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1990年以后,全区工业增加值基本上保持了2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2014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突破700亿,达738.85亿元;2015年以后,全区工业经济进入调结构提质量的调速换挡期,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201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755.4亿元。

04

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

从1960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4亿元增加至1997年的12.6亿元,年均增长11.6%,住宿、餐饮、商贸等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新世纪,龙泉驿区现代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经开区汽车产业配套服务业快速跟进,吾悦、万达、驿都汇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入驻,形成了一批具特色、多样化的服务业集群。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9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6.7亿元,比1978年增长116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6.2亿元,比1978年增长354倍。

从短板明显到优势突出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建国以来,龙泉驿区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经济第一步,从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至今,区内运输状况得以极大改善。公路八横五纵,铁路四通八达,城市地铁建成了2条,规划建设7条,航空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双机场配置,便利的水陆空运输网已基本建成,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外来企业、外来投资,经济腾飞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01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加大

60年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由小到大,在支撑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1978年的0.06亿元,到2007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13年突破500亿元,2019年达到652.5亿元,投资总量是1978年的10875倍。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全区完成民间投资258.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39.7%。

02

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

60年来,全区完成了铁路空综合交通网络的全面建设,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形成,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明显提高,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境内公路总里程由2001年的866.5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1454.81公里,年均增加34.6公里。运输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旅客周转量达78.99亿人公里,比2001年增长35.3倍,年均增长27.1%;货物周转量由2001年的3.67亿吨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47.61亿吨公里,增长12倍,年均增长18.6%。

03

企业集群初具规模

建国前,全区多为个体私营户,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建国后,龙泉驿区持续多举措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企业来龙泉投资建厂,昔日的农业小镇变成了西部车城。截至2019年底,全区集聚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东风神龙等11家整车企业,一汽大众发动机、博世、德尔福等300余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全区四上企业单位数达565家。落户世界500强企业67家、上市公司57家。建成了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都中法生态园承载区,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基地。

04

汽车制造业百花齐放

60年里,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2007年实现增加值17.0亿元,2019年实现增加值387.4亿元,增长21.8倍。2014年,整车制造业全速发力,年产突破90万辆。2017年,整车产能突破200万辆,产量128.5万辆、同比增长15.1%,产值1414.0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2019年,整车产量达到100.7万辆,实现产值1298.7亿元。

05

人才创新事业蓬勃发展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力量。建国初期,龙泉驿区是一个人口净流出区,1949年全区户籍人口数21.02万人,且有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随着龙泉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回家乡,许多的外地人也被吸引到龙泉来安家就业。2019年全区户籍人口74万人,户籍人口年净流入2.56万人;常驻人口91.42万人,增长4.8%;属地公安管理人口达到了130万人以上。这些人员的流入为龙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龙泉的创新事业注入了蓬勃的力量。

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

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60年的艰难奋斗,人民群众是参与者,也是获益者。今天的龙泉驿以“古驿、桃花、客家、汽车”载誉海内外,背后伴随的是人民群众日益鼓起来的钱包、日益扬起来的笑脸和日益改善的生活条件。近年来,龙泉驿区农民增收工作常年走在全省前列,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居民收入结构逐步改善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连续跨越式提升。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962元、30405元,分别比2007年(11169元和5934元)增长3.1倍、4.1倍,年均增长12.5%和14.5%。农民收入年均增幅比城镇居民收入快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由2007年的1.88∶1缩小为2019年的1.51∶1。

▲2009年10月经开区实验中学建成

02

城镇化进程呈加速态势

60年来,龙泉由一个乡镇为主的小县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大城,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体系日渐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改善。2001年,龙泉城镇人口为14.67万人,2018年扩大到65.15万人,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9.80%提高到71.26%,17年间共提高41.4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44个百分点。

▲2006年10月,第二十届客属恳亲大会在龙泉驿区洛带镇举行

▲2009年9月23日,龙泉驿山区村民开始陆续告别大山,喜进城市

每一段历史,都艰苦卓绝;每一次腾飞,都拼尽全力;每一个梦想,都靠奋斗实现;每一个非凡的时代,都是由每一个平凡的人共同创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