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软创新中心Center One揭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软创新中心Center One揭秘

正式运营一年后,褪去好奇与神秘的面纱,现在的Center One已经成为微软在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技术毕竟是枯燥和难以描绘的,而在Center One你却能够很具体的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变革。

导言:为了让《Future Visions》这部短篇科幻小说集能够更加精彩,微软邀请了八位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参观微软,以真实存在的微软科技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其实这很像周斌在Center One正在做的事情,而她所希望的是,决策者、企业、意见领袖们,在走出Center One之后,脑海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触动、被激发了。

Center One在北京中关村微软大厦,去年9月微软CEO Satya Nadella的访华,专门来到这里揭开序幕。在稍早前的2014年的6月,盖茨就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位特殊访客。

Center One成为了那个夏天,众多人口中讨论的焦点,不仅是因为Satya Nadella的到来,更是因为其中充满魅力的微软科技。在过去,国内可没有这样的汇集微软前瞻愿景与科技展望的创新中心。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微软对于各类技术的诠释和表达,还可以看到高科技如何与艺术无缝的整合,了解未来科技如何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去年,当我第一次参观这里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感受:“Perceptive Pixel在这里得到了大量的露出机会,同时还有Windows Phone、Windows、Kinect等等。这里的签到用的是微软Surface桌面和电子名片,52寸多点触控的PPI在这里随处可见,80寸的才算惊艳,Cortana做语音指引,LiveTile组成的Windows空间绝对会让你‘WO’出声”。

这里每一次的参观都有专人引导、实时交互,所以Center One并不对外开放,而需要按照需求进行参观申请。到现在为止已经有数千名微软外部的参观者来到Center One,其中超过60%是大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另外还有20%多来自政府与科研机构。

“这里不是一个访客中心,也不是像一个微软历史博物馆一样,去回顾微软过去的一些成就。”周斌一开始就定下了这里的主基调,也让Center One得以成为真正体现微软的科技与艺术表达的地方,这里同时也是一个交流与展示创意的平台。

2012年的思考

去年9月18日,在Satya Nadella访华之前,我得到了一次提前预览Center One的机会,那时周斌向我们介绍了整个Center One的项目与设计思路。正如前面提到的,对于设备的惊艳是来到Center One之后,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感受。但周斌说:“微软作为一家技术至上、创新至上的公司,我们希望告诉大家的是科技是可以触碰的,是能够帮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

而那时,作为微软在中国从没有过的创新展示平台,还未正式开放,这样的自信源自于过去两年,作为Center One的总体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周斌对于这里每一个环节的熟悉,她知道当技术和空间在Center One这个地方结合之后,Center One是有“灵魂”的,它将给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一种全新的可能,给每个人留下不尽相同的思考。

周斌有着将近18年的跨国研发经历,做过首席高级总监也当过产品开发经理,但在2012年9月接到Center One项目的时候,她真的纠结了。因为它完全是一个开放命题:微软到底要展示什么给来访者看?大家来到微软希望看到什么?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如何表达这些技术与创新?周斌说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开发与选择,同时还要涉及到了空间、建筑等等划分、建筑表达,多媒体技术实现,场景设计,软硬件交互以及用户体验等综合实力的考量。

作为总设计师,周斌与团队中的另外五个人,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梳理到底要做什么,到底什么是一定不做的。“我们不希望大家只是浮光掠影的看一些设备或者视频,那样大家可以去微软商店,而不是这里。也不希望大家从这里回顾微软的过去,我们应该向前看未来。这里是应该是一个呈现未来科技,表达愿景的地方。”

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周斌在内的5人团队都是在以思考的状态工作,“到底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整个Center One建立的过程中,伴随着不断的思想调整,不断地自我否定和心里没底。”坦白说,当抛出“什么是创新?”这一问题,即便在当下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也没几个人能回答的上来。而周斌团队所需要做的是,将创新呈现出来,将科技未来呈现出来。

“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东西是普通人都能够看的懂,我们决策层也能够看得懂。”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过程,做浅了没人看,做深了看不懂,周斌有一句话即便时隔一年我也印象深刻:“弄一堆屏幕,再屏幕上放点视频,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低层次的表达方式。”

很大程度上Center One第一次露脸时候的惊艳,与这一充满工程师思维的团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斌号召大家打破原本的角色分工,同时充当多个角色,她说这个项目是她18年职业职业生涯里做得最尽兴最辛苦也最得意的一个项目。

是这样反反复复的思考与推演,才最终将“什么是创新”讲清楚。“摒弃掉所有很肤浅的表达方式,以空间为载体,以场景为核心和灵魂,我们能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创新的场景。”周斌的设计理念很大,同时也具体到很细微的实现环节上。

宏观上讲,整个Center One所有的应用场景都环环紧扣。如云厅的设计就是一个从小到大,层层向上汇聚的设计思路,从小小的办公空间开始到从什么叫智能办公室,每一个智能办公室、又组成了微软位于中关村的智能楼宇,而再大一些就是中关村的智能园区,再到北京市这个智能城市,更高层次的就是国家与宇宙层面。每一个层面都可以结合技术展开讲一个故事,都可以交互看到这个层面的数据与对应的场景。

这些环节中,巧妙地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充分地融合进每一个交互场景,构成了最基础的技术支撑,真实的数据分析与艺术表达,让我们能够对楼宇,园区,城市、交通、空气甚至是宇宙地壳运动都能进行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分析为人们所用,指导人们的生活,人们才能明白科技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在很具体的细节上,不论是未来办公室、厨房、客厅微软技术都穿插在其中,Windows、Office、Surface等产品,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生产力工具,当然还会有3D打印这样的设备作为支持,并且也结合了诸如Cortana、微软语意搜索、Power BI等工具,重塑我们的生产力与业务流程。

这些场景更大的作用是启迪与激荡灵感,很多人在来到Center One之后,脑海中对一些枯燥的技术词汇恍然大悟,对时髦科技的高大上名词的得以具象地理解,因为他们看到了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的实际应用,看到了数据的可视化,看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交通的预测和规划,看到了猪肉价格与农户的关系。而这一切不论是前端还是后端的系统,都是来自周斌和她的团队不断地设计,开发,调试以及整合全球微软智囊一步步设计完成的。

2015年的Center One

我问周斌整个Center One运行一年下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她说:“是我们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交流。Center One给他们灵感,他们也给我们启发,我们让来访者发现原来可以这么看数据,这么看云计算,这么理解机器学习,也可以这么看农业。这就是最大的成就”。

周斌说,现在很多投资人都喜欢来这里,他们还带着大量的问题,希望在Center One验证他们的想法,验证投资的准确度,看看到底是不是赌对了,因为这里是中国唯一一个能够看到完整的微软科技在不同领域的运用的地方,而这里也是一个展示完全不一样的微软。

在正式运营一年后,褪去好奇与神秘的面纱,现在的Center One已经成为微软在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技术毕竟是枯燥和难以描绘的,而在Center One你却能够很具体的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变革。

在周斌的构想中,Center One将是一个“走出去,请进来”的平台,许多故事将在这里被更多人熟知,而更多故事将从这里为起点。

“我们要走出去,跟社区发生互动,我们希望拥抱更多的开发者与中小企业,让他们了解创新,理解创新。我们也想请更多的人来这里交流,一同探讨未来。”这样的规划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现在这个创新平台,已经吸引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社区相互交流。“各个平台的开发者、各家公司的CEO、CTO,这些人都是有着长远的愿景与创新思维,与微软可以很好地互动结合。”

张亚勤还在微软的时候曾说过,“决定一个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取决于工程和技术。”Center One就是将微软的这些工程与技术变的鲜活,不再是干巴巴的样子。

“走出去,请进来”是让更多人在参观、对话之后,在脑子里能够对技术所改变的生活与未来创新有着更像深刻的认识。

Center One就像是为有愿景、有技术的这一群人准备的“科技馆”,更多时候不在用眼睛在看,而是用脑袋在思考,思考自己当前的技术与未来生活的连接点,思考自己的创新如何实现,思考技术应该如何让人真实可感。

周斌说:“Center One的每一个应用场景,都是有弹性的,都有着未来的延展空间。我们的想法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实现我们的想法。”而这也是拥有丰厚技术积累的微软,在当下的创新原动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微软

4.8k
  • 微软推首批Surface系列AI PC,首度为英特尔平台引入5G
  • 苹果公司面临Meta、微软、X和Match的法律申诉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软创新中心Center One揭秘

正式运营一年后,褪去好奇与神秘的面纱,现在的Center One已经成为微软在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技术毕竟是枯燥和难以描绘的,而在Center One你却能够很具体的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变革。

导言:为了让《Future Visions》这部短篇科幻小说集能够更加精彩,微软邀请了八位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参观微软,以真实存在的微软科技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其实这很像周斌在Center One正在做的事情,而她所希望的是,决策者、企业、意见领袖们,在走出Center One之后,脑海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触动、被激发了。

Center One在北京中关村微软大厦,去年9月微软CEO Satya Nadella的访华,专门来到这里揭开序幕。在稍早前的2014年的6月,盖茨就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位特殊访客。

Center One成为了那个夏天,众多人口中讨论的焦点,不仅是因为Satya Nadella的到来,更是因为其中充满魅力的微软科技。在过去,国内可没有这样的汇集微软前瞻愿景与科技展望的创新中心。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微软对于各类技术的诠释和表达,还可以看到高科技如何与艺术无缝的整合,了解未来科技如何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

去年,当我第一次参观这里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感受:“Perceptive Pixel在这里得到了大量的露出机会,同时还有Windows Phone、Windows、Kinect等等。这里的签到用的是微软Surface桌面和电子名片,52寸多点触控的PPI在这里随处可见,80寸的才算惊艳,Cortana做语音指引,LiveTile组成的Windows空间绝对会让你‘WO’出声”。

这里每一次的参观都有专人引导、实时交互,所以Center One并不对外开放,而需要按照需求进行参观申请。到现在为止已经有数千名微软外部的参观者来到Center One,其中超过60%是大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另外还有20%多来自政府与科研机构。

“这里不是一个访客中心,也不是像一个微软历史博物馆一样,去回顾微软过去的一些成就。”周斌一开始就定下了这里的主基调,也让Center One得以成为真正体现微软的科技与艺术表达的地方,这里同时也是一个交流与展示创意的平台。

2012年的思考

去年9月18日,在Satya Nadella访华之前,我得到了一次提前预览Center One的机会,那时周斌向我们介绍了整个Center One的项目与设计思路。正如前面提到的,对于设备的惊艳是来到Center One之后,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感受。但周斌说:“微软作为一家技术至上、创新至上的公司,我们希望告诉大家的是科技是可以触碰的,是能够帮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

而那时,作为微软在中国从没有过的创新展示平台,还未正式开放,这样的自信源自于过去两年,作为Center One的总体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周斌对于这里每一个环节的熟悉,她知道当技术和空间在Center One这个地方结合之后,Center One是有“灵魂”的,它将给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一种全新的可能,给每个人留下不尽相同的思考。

周斌有着将近18年的跨国研发经历,做过首席高级总监也当过产品开发经理,但在2012年9月接到Center One项目的时候,她真的纠结了。因为它完全是一个开放命题:微软到底要展示什么给来访者看?大家来到微软希望看到什么?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如何表达这些技术与创新?周斌说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开发与选择,同时还要涉及到了空间、建筑等等划分、建筑表达,多媒体技术实现,场景设计,软硬件交互以及用户体验等综合实力的考量。

作为总设计师,周斌与团队中的另外五个人,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梳理到底要做什么,到底什么是一定不做的。“我们不希望大家只是浮光掠影的看一些设备或者视频,那样大家可以去微软商店,而不是这里。也不希望大家从这里回顾微软的过去,我们应该向前看未来。这里是应该是一个呈现未来科技,表达愿景的地方。”

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周斌在内的5人团队都是在以思考的状态工作,“到底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整个Center One建立的过程中,伴随着不断的思想调整,不断地自我否定和心里没底。”坦白说,当抛出“什么是创新?”这一问题,即便在当下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也没几个人能回答的上来。而周斌团队所需要做的是,将创新呈现出来,将科技未来呈现出来。

“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我们做的东西是普通人都能够看的懂,我们决策层也能够看得懂。”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过程,做浅了没人看,做深了看不懂,周斌有一句话即便时隔一年我也印象深刻:“弄一堆屏幕,再屏幕上放点视频,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低层次的表达方式。”

很大程度上Center One第一次露脸时候的惊艳,与这一充满工程师思维的团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周斌号召大家打破原本的角色分工,同时充当多个角色,她说这个项目是她18年职业职业生涯里做得最尽兴最辛苦也最得意的一个项目。

是这样反反复复的思考与推演,才最终将“什么是创新”讲清楚。“摒弃掉所有很肤浅的表达方式,以空间为载体,以场景为核心和灵魂,我们能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创新的场景。”周斌的设计理念很大,同时也具体到很细微的实现环节上。

宏观上讲,整个Center One所有的应用场景都环环紧扣。如云厅的设计就是一个从小到大,层层向上汇聚的设计思路,从小小的办公空间开始到从什么叫智能办公室,每一个智能办公室、又组成了微软位于中关村的智能楼宇,而再大一些就是中关村的智能园区,再到北京市这个智能城市,更高层次的就是国家与宇宙层面。每一个层面都可以结合技术展开讲一个故事,都可以交互看到这个层面的数据与对应的场景。

这些环节中,巧妙地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充分地融合进每一个交互场景,构成了最基础的技术支撑,真实的数据分析与艺术表达,让我们能够对楼宇,园区,城市、交通、空气甚至是宇宙地壳运动都能进行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分析为人们所用,指导人们的生活,人们才能明白科技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在很具体的细节上,不论是未来办公室、厨房、客厅微软技术都穿插在其中,Windows、Office、Surface等产品,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生产力工具,当然还会有3D打印这样的设备作为支持,并且也结合了诸如Cortana、微软语意搜索、Power BI等工具,重塑我们的生产力与业务流程。

这些场景更大的作用是启迪与激荡灵感,很多人在来到Center One之后,脑海中对一些枯燥的技术词汇恍然大悟,对时髦科技的高大上名词的得以具象地理解,因为他们看到了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的实际应用,看到了数据的可视化,看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交通的预测和规划,看到了猪肉价格与农户的关系。而这一切不论是前端还是后端的系统,都是来自周斌和她的团队不断地设计,开发,调试以及整合全球微软智囊一步步设计完成的。

2015年的Center One

我问周斌整个Center One运行一年下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她说:“是我们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交流。Center One给他们灵感,他们也给我们启发,我们让来访者发现原来可以这么看数据,这么看云计算,这么理解机器学习,也可以这么看农业。这就是最大的成就”。

周斌说,现在很多投资人都喜欢来这里,他们还带着大量的问题,希望在Center One验证他们的想法,验证投资的准确度,看看到底是不是赌对了,因为这里是中国唯一一个能够看到完整的微软科技在不同领域的运用的地方,而这里也是一个展示完全不一样的微软。

在正式运营一年后,褪去好奇与神秘的面纱,现在的Center One已经成为微软在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技术毕竟是枯燥和难以描绘的,而在Center One你却能够很具体的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变革。

在周斌的构想中,Center One将是一个“走出去,请进来”的平台,许多故事将在这里被更多人熟知,而更多故事将从这里为起点。

“我们要走出去,跟社区发生互动,我们希望拥抱更多的开发者与中小企业,让他们了解创新,理解创新。我们也想请更多的人来这里交流,一同探讨未来。”这样的规划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现在这个创新平台,已经吸引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社区相互交流。“各个平台的开发者、各家公司的CEO、CTO,这些人都是有着长远的愿景与创新思维,与微软可以很好地互动结合。”

张亚勤还在微软的时候曾说过,“决定一个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取决于工程和技术。”Center One就是将微软的这些工程与技术变的鲜活,不再是干巴巴的样子。

“走出去,请进来”是让更多人在参观、对话之后,在脑子里能够对技术所改变的生活与未来创新有着更像深刻的认识。

Center One就像是为有愿景、有技术的这一群人准备的“科技馆”,更多时候不在用眼睛在看,而是用脑袋在思考,思考自己当前的技术与未来生活的连接点,思考自己的创新如何实现,思考技术应该如何让人真实可感。

周斌说:“Center One的每一个应用场景,都是有弹性的,都有着未来的延展空间。我们的想法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实现我们的想法。”而这也是拥有丰厚技术积累的微软,在当下的创新原动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