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资深外交官谈中国外交的“软”与“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资深外交官谈中国外交的“软”与“硬”

吴建民在书中的谈到,近几十年来,少数大国的“硬”外交带来了很多麻烦,最终也不得不回到“软”“硬”结合的立场上。中国外交采取理性、谦虚、自信、包容的态度,目的是为了给国家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所评图书:

书名:《吴建民谈外交》

作者:吴建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

2014年我国出境人数超过了1.17亿人次,与之同时,世界各国往来中国的人数也达到了1.28亿人次。中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之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快速扩充、中国介入国际事务的程度逐渐深入,中国和平崛起成为全球持续热议的话题,在中国国内,民众也更为关心外交和国际关系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有句名言,叫做“弱国无外交”,指的是积贫积弱的国家很难获得外交主动权,很多时候无法通过外交努力来争取和保障国家利益。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但也有例外,从近代以来,不同时期都出现了小国办大外交、弱国通过积极外交成功捍卫权益的事例。

很多人会认为,与“弱国无外交”形成对应的,是强国、大国、富国就可以占据更为有利的外交主动,甚至可以压制其他一些国家。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崛起受到热议,在国内也出现了对外交“太软”的议论。对此,我国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在其所著的《吴建民谈外交》一书中就回应指出,“软”和“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吴建民不点名的谈到,近几十年来,少数大国的“硬”外交带来了很多麻烦,最终也不得不回到“软”“硬”结合的立场上。中国外交采取理性、谦虚、自信、包容的态度,目的是为了给国家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吴建民先生的这番话很有道理。中国正在实现和平崛起,但从古至今,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确实很难避免造成国际秩序的动荡,而一些国家挑战秩序还会选择从邻国下手(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因此要取信于人、取信于邻国,就要用实际行动印证“和平崛起”绝非虚言。中国近年来也努力向外输出“和为贵”等和平价值观,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前提下应当避免外交行动、口径话语与倡导的价值观出现抵触。

还需要看到的是,更多中国公民走出去,踏足异国他乡,不可避免要引发一些相融相处的矛盾以及基于文化差异的误会,同样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中国企业也可能遇到相对而言越来越多的矛盾。按照吴建民先生的理解,相对较“软”的外交协调,更有利于排解误会和矛盾。

吴建民先生在进入外交战线工作之后,曾先后给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做过翻译,后来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成员,1989年和1990年两年内在中国常驻欧共体使团任职,后陆续担任外交部发言人、驻荷兰大使、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这本《吴建民谈外交》的重要内容,就是披露了吴建民先生担任上述要职期间,所经历的中国外交关键时刻。

其中,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乔冠华等代表团成员纵横捭阖展现出的中国外交风采;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华亲近友好的各种表现;吴建民担任驻荷兰大使期间,通过游说荷兰企业界人士,间接向原本对华冷淡的该国领导人施压,促使其改变态度——这些内容可以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研究提供细节补充,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吴建民先生强调外交“和为贵”的重要性,只有交流、包容和互谅互让才可能促成矛盾的缓和乃至解决。

《吴建民谈外交》一书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吴建民先生有意识向国内读者介绍我国的外交工作开展方式、长期以来秉持的原则,以及外交官培养的方法。他坦诚的指出,外交官来源应该进一步多样化,以避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受限制,并提出选送外交官到省市任职的建议。

吴建民先生非常重视民间外交在国家外交框架中的重要作用,就中国居民、企业在走出去后,如何适应国外环境及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在书中为此提出了很具体的建议。他还向国内各级各地的党政机关、大型企业提出建议指出,在国际交往中要敢于、乐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要让对方听得懂的方式,幽默、委婉、形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诉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资深外交官谈中国外交的“软”与“硬”

吴建民在书中的谈到,近几十年来,少数大国的“硬”外交带来了很多麻烦,最终也不得不回到“软”“硬”结合的立场上。中国外交采取理性、谦虚、自信、包容的态度,目的是为了给国家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所评图书:

书名:《吴建民谈外交》

作者:吴建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

2014年我国出境人数超过了1.17亿人次,与之同时,世界各国往来中国的人数也达到了1.28亿人次。中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之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快速扩充、中国介入国际事务的程度逐渐深入,中国和平崛起成为全球持续热议的话题,在中国国内,民众也更为关心外交和国际关系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有句名言,叫做“弱国无外交”,指的是积贫积弱的国家很难获得外交主动权,很多时候无法通过外交努力来争取和保障国家利益。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但也有例外,从近代以来,不同时期都出现了小国办大外交、弱国通过积极外交成功捍卫权益的事例。

很多人会认为,与“弱国无外交”形成对应的,是强国、大国、富国就可以占据更为有利的外交主动,甚至可以压制其他一些国家。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崛起受到热议,在国内也出现了对外交“太软”的议论。对此,我国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在其所著的《吴建民谈外交》一书中就回应指出,“软”和“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吴建民不点名的谈到,近几十年来,少数大国的“硬”外交带来了很多麻烦,最终也不得不回到“软”“硬”结合的立场上。中国外交采取理性、谦虚、自信、包容的态度,目的是为了给国家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吴建民先生的这番话很有道理。中国正在实现和平崛起,但从古至今,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确实很难避免造成国际秩序的动荡,而一些国家挑战秩序还会选择从邻国下手(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因此要取信于人、取信于邻国,就要用实际行动印证“和平崛起”绝非虚言。中国近年来也努力向外输出“和为贵”等和平价值观,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前提下应当避免外交行动、口径话语与倡导的价值观出现抵触。

还需要看到的是,更多中国公民走出去,踏足异国他乡,不可避免要引发一些相融相处的矛盾以及基于文化差异的误会,同样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中国企业也可能遇到相对而言越来越多的矛盾。按照吴建民先生的理解,相对较“软”的外交协调,更有利于排解误会和矛盾。

吴建民先生在进入外交战线工作之后,曾先后给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做过翻译,后来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成员,1989年和1990年两年内在中国常驻欧共体使团任职,后陆续担任外交部发言人、驻荷兰大使、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这本《吴建民谈外交》的重要内容,就是披露了吴建民先生担任上述要职期间,所经历的中国外交关键时刻。

其中,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乔冠华等代表团成员纵横捭阖展现出的中国外交风采;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华亲近友好的各种表现;吴建民担任驻荷兰大使期间,通过游说荷兰企业界人士,间接向原本对华冷淡的该国领导人施压,促使其改变态度——这些内容可以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研究提供细节补充,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吴建民先生强调外交“和为贵”的重要性,只有交流、包容和互谅互让才可能促成矛盾的缓和乃至解决。

《吴建民谈外交》一书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吴建民先生有意识向国内读者介绍我国的外交工作开展方式、长期以来秉持的原则,以及外交官培养的方法。他坦诚的指出,外交官来源应该进一步多样化,以避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受限制,并提出选送外交官到省市任职的建议。

吴建民先生非常重视民间外交在国家外交框架中的重要作用,就中国居民、企业在走出去后,如何适应国外环境及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在书中为此提出了很具体的建议。他还向国内各级各地的党政机关、大型企业提出建议指出,在国际交往中要敢于、乐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要让对方听得懂的方式,幽默、委婉、形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诉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