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穿个明白】关于六十年代,除了皮尔卡丹,你还应该知道点别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穿个明白】关于六十年代,除了皮尔卡丹,你还应该知道点别的

“阿波罗计划”以一种曲折的方式,影响着1960年代的设计风格。

图片来源:Vintag

时尚杂志最喜欢制作的专题就是以十年划分为主题的年代风格,因为缅怀过往的风格本来就是时尚轮回的必经之路,设计师这么做,杂志编辑也这么做,现在我也这么做。在各个年代中,最容易出效果的就是六十年代,比起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或者是二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风景的确是很独特的,并且可以用来支撑的案例素材非常之多。

和前一个十年很不同,六十年代的时装风貌几乎是戏剧性的大拐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由Christian Dior与Balenciaga奠定的现代性的女性优雅着装样本几乎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色彩格外明丽、轮廓线条异常乖巧而锐利的“未来主义”时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国时装设计大师Pierre Cardin同名品牌(皮尔卡丹)在那个十年里叱咤风云的样式。呢质料子备受宠爱,服装在造型上充分吸纳了制服样式的特征,用坚挺的呢质衣料制作,搭配以俏皮活泼的饱和色彩,六十年代的时装俨然就是一个有如糖果俱乐部的异想世界。

究竟是何来的缘由促成了时装在六十年代的大拐弯呢?未来主义来得气势汹汹,它却并非空穴来风之物。自二战平息之日开始,世界用了十余年时间修复战争留下的创伤,战胜国和战败国都在埋头重建城市。作为战胜国之一的美国在完成了经济复苏之后,于1961年开始执行一项长达十余年的太空探索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这个计划虽然只是针对距离我们最近的月球,但是这个构想在当时看来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在完成“内斗”之后终于想着要向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前进探索了。一时间,这个伟大的计划让全人类都振奋异常,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把目光焦点投注在太空探索的主题上,仿佛不关心太空、不关心未来,就意味着和六十年代脱节。时装从来都热衷于扮演“预演未来”的角色,所以很自然地要冲在最前面,从打扮开始,把未来主义的种种推广向全人类。

Pierre Cardin 1960 年代的设计:

事实证明六十年代未来主义的时装探索徒有其表,人们对太空的痴迷远不可能从一件衣服上就获得满足,但最起码,时装的这种“唯形式主义”偏偏就成了一种记录工具,标记了那个疯狂的为太空着迷的幻想时代。

当然,太空和未来主义不过是六十年代诸多关键词中的两个罢了,对于六十年代这么一个层次感丰富的十年,光有一个太空探索是填充不满的。试想,如果徒有因为阿波罗计划而掀起的太空主题热潮,这种热情也一定是严肃的。然而事实上六十年代的老照片却十分坚定地传递着娱乐至死的精神。

这并不矛盾,大战方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了一代人,作家杰克·克鲁亚克称之为“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出生在战后、物质生活相对无忧的群体,对精神世界的渴求是“垮掉的一代”十分突出的特征,生活不仅仅需要面包,也需要爱情和音乐,还有电影。

1963年前后,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红遍大洋两岸,人人都能哼唱两句“Love, love me do”,摇滚文化正式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形态介入“垮掉”的世界,并因为乐队四个成员标志性的着装风格而将嬉皮元素演变为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年轻人迫切需要用自由来重建他们理想的秩序,但是自由也意味着混乱,于是就在混乱中,六十年代将二十出头的“垮掉”的青年的梦合并成了一场太空幻想与嬉皮精神共存的嘉年华。

如今,PIERRE CARDIN品牌依然活着,有意思的是,它仍然顽强地试图坚守六十年代的原本样貌,用大量的几何形体和象征着自由幻想的斑斓色彩来设计新衣服,给人的感觉就是打开的方式不太对——并不是因为六十年代风格现在不合时宜,而是情境不对,你看另一边GUCCI变着花样把六十年代的老书虫老学究的年轻人模样给捏了出来,现在可是红得很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穿个明白】关于六十年代,除了皮尔卡丹,你还应该知道点别的

“阿波罗计划”以一种曲折的方式,影响着1960年代的设计风格。

图片来源:Vintag

时尚杂志最喜欢制作的专题就是以十年划分为主题的年代风格,因为缅怀过往的风格本来就是时尚轮回的必经之路,设计师这么做,杂志编辑也这么做,现在我也这么做。在各个年代中,最容易出效果的就是六十年代,比起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或者是二十年代,六十年代的风景的确是很独特的,并且可以用来支撑的案例素材非常之多。

和前一个十年很不同,六十年代的时装风貌几乎是戏剧性的大拐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由Christian Dior与Balenciaga奠定的现代性的女性优雅着装样本几乎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色彩格外明丽、轮廓线条异常乖巧而锐利的“未来主义”时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国时装设计大师Pierre Cardin同名品牌(皮尔卡丹)在那个十年里叱咤风云的样式。呢质料子备受宠爱,服装在造型上充分吸纳了制服样式的特征,用坚挺的呢质衣料制作,搭配以俏皮活泼的饱和色彩,六十年代的时装俨然就是一个有如糖果俱乐部的异想世界。

究竟是何来的缘由促成了时装在六十年代的大拐弯呢?未来主义来得气势汹汹,它却并非空穴来风之物。自二战平息之日开始,世界用了十余年时间修复战争留下的创伤,战胜国和战败国都在埋头重建城市。作为战胜国之一的美国在完成了经济复苏之后,于1961年开始执行一项长达十余年的太空探索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这个计划虽然只是针对距离我们最近的月球,但是这个构想在当时看来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在完成“内斗”之后终于想着要向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前进探索了。一时间,这个伟大的计划让全人类都振奋异常,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把目光焦点投注在太空探索的主题上,仿佛不关心太空、不关心未来,就意味着和六十年代脱节。时装从来都热衷于扮演“预演未来”的角色,所以很自然地要冲在最前面,从打扮开始,把未来主义的种种推广向全人类。

Pierre Cardin 1960 年代的设计:

事实证明六十年代未来主义的时装探索徒有其表,人们对太空的痴迷远不可能从一件衣服上就获得满足,但最起码,时装的这种“唯形式主义”偏偏就成了一种记录工具,标记了那个疯狂的为太空着迷的幻想时代。

当然,太空和未来主义不过是六十年代诸多关键词中的两个罢了,对于六十年代这么一个层次感丰富的十年,光有一个太空探索是填充不满的。试想,如果徒有因为阿波罗计划而掀起的太空主题热潮,这种热情也一定是严肃的。然而事实上六十年代的老照片却十分坚定地传递着娱乐至死的精神。

这并不矛盾,大战方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了一代人,作家杰克·克鲁亚克称之为“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出生在战后、物质生活相对无忧的群体,对精神世界的渴求是“垮掉的一代”十分突出的特征,生活不仅仅需要面包,也需要爱情和音乐,还有电影。

1963年前后,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红遍大洋两岸,人人都能哼唱两句“Love, love me do”,摇滚文化正式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形态介入“垮掉”的世界,并因为乐队四个成员标志性的着装风格而将嬉皮元素演变为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年轻人迫切需要用自由来重建他们理想的秩序,但是自由也意味着混乱,于是就在混乱中,六十年代将二十出头的“垮掉”的青年的梦合并成了一场太空幻想与嬉皮精神共存的嘉年华。

如今,PIERRE CARDIN品牌依然活着,有意思的是,它仍然顽强地试图坚守六十年代的原本样貌,用大量的几何形体和象征着自由幻想的斑斓色彩来设计新衣服,给人的感觉就是打开的方式不太对——并不是因为六十年代风格现在不合时宜,而是情境不对,你看另一边GUCCI变着花样把六十年代的老书虫老学究的年轻人模样给捏了出来,现在可是红得很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