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这以传统节日期间,全国各地都要举行重大的庆祝活动。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给压岁钱、逛庙会、赏花灯等长盛不衰,是中国年俗文化的经典符号。
陕北地区讲究腊八粥要在天明前煮熟,人们一起床就吃。除食用外,还用来占卜年成的丰歉。陕南地区还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甘肃白银地区,腊八粥煮熟后县用来敬门神、灶神、土地、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邻居和亲戚,最后全家人享用。北京民间则有泡腊八蒜的习俗。杭州人称二十三日为“小除夕”,这一天要祭灶,家家换上新灶神,俗称“交年”。老北京人用南塘、关东糖、糖饼等祭灶神,用清水草豆祭祀灶神所乘的神马。
置办年货期间,陕西、山西、河南黄河流域盛行蒸枣糕、花糕,但得先敬神,然后再由人来分享神的恩赐。河南人腊月二十七开始蒸馒头,除了自己吃外,还要待客,或者作正月拜年的礼品。湖南、湖北一带,每至岁末,农家都忙着浸泡糯米制作糍粑,同时也腌制腊肉。闽台一些地区,过年用的鸡鸭要在年前宰好,许多地方杀鸡还有讲究,拔毛时要留三根鸡毛,寓意有头有尾。
全国各地均有贴对联、门神、年画、剪纸等习俗。山东杨家埠、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等地在过年期间均贴门神、年画。天津一带有一种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如在正月初五前损坏则意味着一年不吉利。成都地区春节前,一般人家大门上挂上红灯笼,每道门上都要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窗花。
山东莱芜地区把守岁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菜,一边喝酒,一边谈笑,但酒不能喝醉。陕北一带流行一种除夕打醋炭的独特习俗,即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意为驱邪,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方法。除夕在台湾叫“过年日”,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守岁,而台湾可加入则没有守岁的习俗。安徽九华山一带的居民在团圆饭后娱乐至新年钟声敲响,则带上香火、烟花、鞭炮跑到附近寺庙进香,以求新的一年平安如意。据说如果烧得第一炷香,则最为吉祥。苏州寒山寺、北京大钟寺等也都会有“击钟分岁”的除夕民俗。
初一时,上海人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意为驱邪祈福,保佑一家平安。温州地区有“接年”习俗,绍兴民间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苏州有“报旺鞭”送神活动。
从汉朝起,北方人就形成了包饺子过年的传统。山东各地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饺子,且煮饺子时要放鞭炮,饺子里多包有钱币,寓意吃到能发财。河南南部地区,初一早上则是将饺子和面条同时煮着吃的,面条代表着钱串子,为发财之意。而我国江南地区可以说是逢年必吃糕,苏州、宁波、绍兴等地不仅将年糕作为普通的节令食品,还用于新年贡品、馈赠佳品。
而春节间,各地的庙会活动也热闹非凡。如北京的东岳庙庙会、地坛庙会、妙峰山庙会,上海的城隍庙庙会,山东的泰山庙会、青岛崂山庙会、蓬莱庙会,陕西的华山庙会,江苏苏州的虎丘庙会,浙江的杭州灵隐寺庙会、普陀山庙会,安徽的九华山庙会,四川都江堰二王庙庙会,江西南昌的绳金塔庙会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