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同时新的年俗产物“新四件”也应运而生。如网络(买年货)、手机(拜年)、红包(微信等)、旅行(贺岁)等。
年俗“新四件”之网络
以往的年节,从腊八起算正式进入了年关。而购置年货一般也会从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之后开始进行,时值北方四九前后,正是寒冬腊月之时,人们为求年货质量,不惜舍近求远,走街串巷,十分辛苦。而今随着网购的兴起,人们想买的年货用品基本都能在淘宝上找到,衣食住行一应俱全。动一动鼠标,就能在家坐等收货了。甚至网络上还出现了DIY年货的手工制作,如传统年节的节物——春联、剪纸、窗花、门神、年画、红包等等。有了网络,许多原本在年节期间不太容易做成的事情,在这里却变得易如反掌。如为大力倡导的文明祭祀而产生的网络祭祖,为满足网民对春晚个性化需求而出现的“网络春晚”等等。
年俗“新四件”之手机
旧时的拜年需要“说出口,走出家”才能实现,官员之间还需“投帖”(形式类似近些年的寄送明信片、贺卡等)。而今,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大幅使用,手机已经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项必需品,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但对于如今的年节来说,手机的使用则显得极为必要。人们已经可以通过手机,以电话、短信、视频、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方式向远在异地甚至海外的亲戚朋友们拜年了。一个手机,维系了一个家族;一个手机,联通了一个地球。拜年的形式,从一封家书到一则信息,隔着的已经远不止一个时代。
年俗“新四件”之红包
传统年节时的压岁钱发放形式,一般是由长辈送给晚辈,或放在红包内,或直接给现金。而今压岁钱原有的压“祟”寓意已经逐渐被淡去,从而转变成了一些新的寓意,如大吉大利、恭喜发财、财源广进等等。随着微信、支付宝红包的兴起,单人红包的发放形式和群红包的“抢红包”模式,不仅突破了人际交流原本存在的一些限制,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传统的过年发红包方式和红包寓意也逐渐被年轻人舍弃,即便是一个名为“压岁钱”的红包,年轻人也照抢不误。甚至在2015年春晚直播中,官方还首次采用了“春晚摇一摇,微信抢红包”的互动模式。
年俗“新四件”之旅行
传统年节中,团圆是主题。年节中,一同外出旅行则很少会被提及。一家人过年在一起,欢乐祥和,其乐融融。而能将全家人凝聚在一起的,不仅有“年”的寓意,还有“家”的乡愁。“年”的寓意不必多说,传统中国年是牵动亿万家庭的重要节日,是我国的第一大节。“家”的乡愁,指的便是故乡的风情民俗和绕梁百年的一缕缕乡音。旧时由于交通不便,全家人于故乡齐聚。而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快速发展,飞机、高铁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许多人趁着过年这七天假期,带着父母一同以旅行的形式庆祝新年,或前往南方避寒,或远游国外,去见识和领略一下异地的风情民俗,这种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过年期间重要的年俗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