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春节,从腊月开始一直到元宵节,人们便一直在忙里忙外。大人忙着收拾家里、购置年货,小孩便盼着穿新衣、戴新帽、收压岁钱等,而在旧时我国的年俗中也有“老四件”,是年俗的必需品。
年俗“老四件”之家中贴
在我国的年俗中,必不可少的则是贴在家中的对联、年画或窗花,也非所有地区年节期间家中都贴此三样。春节是喜庆的时节,春联也要喜庆。纸要大红的,墨要黑亮的,字要写得富态、丰美,联语念起来也要吉庆喜气。最早的春联不是写在纸上,而是桃木刻就,上面也多是威风凛凛的门神形象。年画便起源于门神,旧式年画除了有《莲年有余》、《麒麟送子》等纳福趋吉的喜庆图样和《神荼郁垒》、《钟馗打鬼》等驱邪御凶的门神画像,还有传统戏曲中的人物故事,如《白娘子盗仙草》、《牛郎织女鹊桥会》等。年节期间,窗花也是少不了的,旧时农家的窗户通是棂子窗,棂子上贴白纸,窗花就贴在窗纸上。如今,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富裕了,老式的纸窗也纷纷换成了敞亮豁朗的玻璃窗,但贴窗花的习俗却依旧。
年俗“老四件”之手中拿
压岁钱是年俗必需的节物之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时,长辈通常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因“岁”与“祟”谐音,因而“压岁钱”意味着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压岁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更常见的是家长用红纸包裹分发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中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病疫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而如今,给压岁钱的形式虽变得十分多样,但实物却日渐简化为钱币,另外其驱邪祈福的寓意却日渐减弱。
年俗“老四件”之心中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最兴奋的除了能拿到压岁钱,剩下的应该就属燃放烟花爆竹了。过年时,燃放爆竹在旧时是为了驱邪避鬼,尤其是驱赶“年”这个怪兽,而爆竹一词旧时确是燃爆竹子。南朝荆楚地方除夕夜有“爆竹、燃草”以避山鬼的习俗,清朝时的陕西合阳,也有在新年凌晨时于院中“焚草爆竹”以接天神的习俗。而如今,由于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燃放烟花爆竹已逐渐被禁,爆竹也只能在人们的心中燃放了。
年俗“老四件”之口中吃
提及节日,一定有吃。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春节的食物就更多了。腊八节的粥、好吃不过的饺子、年年高升的年糕、元宵节的汤圆和除夕的年夜饭,都是节令食物。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仅除夕晚上吃,初一、初二、初三、初五(破五)还要吃;而过年吃年糕则是南方人的习俗,可以说他们是逢年必吃糕,正如“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民谚寓意一样。而年夜饭中的鱼则是重头戏,有当日能吃与不能吃的鱼,以示年年有余。年俗中除了吃,自然不能少了喝,喝什么呢?当然是酒。“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便是年俗当中要饮用的酒类之一,汉代时人们春节饮用一种椒柏酒,这是一种“保健酒”。如今的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春节间酒风虽盛,但也会有所节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