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唱吧的野心有多大?看最新的招聘启事就知道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唱吧的野心有多大?看最新的招聘启事就知道了

从招聘信息中关于短视频、网络电影、网剧、VR、MV、音乐直播等描述得到印证,粉丝经济作为优质内容的价值增值、放大的重要方式,将继续成为唱吧的业务方向之一。

作者:Vision

前不久,“新音乐产业观察”发布了一则唱吧的招聘信息,刨去互联网公司标配的职能部门,笔者还发现了很多貌似超出现有唱吧业务范围的岗位,诸如A&R音乐制作部(A&R总监、制作人),音乐IP内容制作人,艺人合作经纪(总监、经纪人),营销部门(总监、音乐直播制作人、BD渠道合作总监,电影、电视、游戏合作,电台及平面媒体合作),其他(首席内容官助理)等。这一大波的招聘,不禁让人联想到唱吧近期的系列资本动作,难道要出什么大事儿了?!

下面就跟着笔者一起脑洞大开,循着招聘信息里的蛛丝马迹,大胆预测一下唱吧今后的战略发展。

一、音乐IP制作者,加速泛娱乐布局

2015年,泛娱乐生态被IP和粉丝经济串联,以文学作品、影视剧、动漫、游戏、音乐等逐步融合与联动,成为数字娱乐产业尤其是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从招聘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有音乐IP内容制作的相关描述,这表明在泛娱乐时代,唱吧也不甘落后,正在加紧泛娱乐领域的布局。

据统计,目前唱吧注册设备数超过3亿,月活用户超过3000万,录制歌曲作品总量超过15亿首,用户每天分享作品到第三方将近100万次。成立近四年来,唱吧平台上诞生了数以万计的网红主播,而如何让这些初具潜质的网红发挥出更大价值,无论对于加速平台发展还是增加用户收益来说都还有待探索。

作为一个以音乐为核心、明星与粉丝的互动关系平台,唱吧打通了素人—网红—娱乐包装—明星的音乐生态,围绕音乐社交积累了大量优质内容,在用户、网红两者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交关系。因此,在泛娱乐时代,依托现有内容平台持续打造出音乐IP,着力音乐IP价值的发掘和重塑,成为了唱吧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音乐IP开发的源头,是自带粉丝和流量的经典音乐作品和知名艺人形象,经过二次开发之后可形成电影、综艺、电视剧、游戏等核心产品,之后进一步形成出版物、衍生品等周边产品。随着音乐IP开发体系的不断完善,音乐作为极佳IP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泛音乐市场将得到迅猛发展。

二、娱乐内容提供商,深度挖掘粉丝经济

从湖南卫视旗下三位明星投资人何炅、谢娜、汪涵的投资,到近期唱吧全新DJ大混斗玩法登陆《天天向上》;从唱吧直播间将全程直播超女练习生集训、生活和比赛的过程,到如今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的加盟;从从线上切入线下KTV市场并保持盈利状态,到上线国内首个3D直播间及之后的VR直播。

以上动作,不难看出唱吧从“最时尚的手机KTV”转型为“以音乐为核心的明星与粉丝互动关系平台”的决心。

这也从招聘信息中关于短视频、网络电影、网剧、VR、MV、音乐直播等描述得到印证,粉丝经济作为优质内容的价值增值、放大的重要方式,将继续成为唱吧的业务方向之一。

2016年被公认为是网红经济爆发元年,Papi酱的网红经济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但在唱吧平台上的网红也具有独特性。在以音乐为核心的唱吧,只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声音,便能受到用户追捧。作为国内最具人气的移动音乐平台,唱吧诞生出众多网络红人,如与Papi酱一同火起来的Skm破音和唱吧超人气歌手Rita。经过多年发展,唱吧中像Skm破音、Rita一样的红人数量巨大,他们的关注者往往都是铁杆粉丝群,粉丝黏性极强,这为唱吧打造红人、挖掘粉丝经济增添了想象空间。

在这个网红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时代,唱吧背靠大媒体资源,欲将唱吧网红打造成明星,开辟孵化网红明星的全新商业模式,无疑是创新之举。

除了联手强大的媒体资源外,唱吧在产品功能上的重大改变,也为布局网红经济埋下了伏笔。比如7.0版本上线的MV功能与此前的直播间功能,就能提供给唱吧网红与粉丝更多元的互动方式,进一步刺激网红经济变现。

据悉,除了对外的媒体合作,唱吧也在筹备以自己为核心的音乐节目,寻求从单一的音乐社交产品向媒体化方向的转型。作为与粉丝经济相关的网络电影、网剧、音乐直播等内容,在试水成熟后必然也将进入市场。作为对网红直播模式的拓展,唱吧直播间上线的3D、VR直播,更使得唱吧有望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大的VR、3D内容源。

三、智能硬件提供商,打造音乐生态闭环

初看招聘信息貌似没有相关的内容,但从简历投递邮箱gary@changba.com来看,这不会是智能耳机VOW的陈戈吧?!(当然不排除重名的可能性,而且还是英文名,细思极恐!)虽然不能百分百确定,但结合唱吧之前在智能硬件上的尝试以及未来在VR等领域的探索,却也有几分可能性。

作为国内最大的音乐社交平台,唱吧声称要做“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音乐硬件领域也必将成为其重要发力点。据悉,除了唱吧麦克风,未来唱吧硬件业务线还将持续推出唱吧硬件新品,打造一个与K歌和音乐相关的硬件体系,持续提升唱吧的用户体验,进一步促进用户的优质内容创作,增加唱吧平台的社交黏性。

而跟致力于智能耳机推广且曾创办过巨鲸音乐网的陈戈合作(担任首席内容官COO?),将成为唱吧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与线上唱吧APP、唱吧直播间和线下的麦颂KTV形成产业闭环,建立独特的竞争壁垒;另一方面,也为今后智能设备的研发、质量、销售和售后提供了背书,打造自身品牌。

所以,唱吧在将来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智能耳机、VR设备等,也是情理之中了。通过搭建一个以自身平台为核心的音乐闭环生态链,有助于聚集人气、扩大用户,同时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关系,实现粉丝经济的多渠道变现。

四、战略转型:由移动音乐社交平台转向泛音乐社交平台

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K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第4季度移动K歌的用户规模达5389万人,较上一季度环比增幅21.4个百分点。从下图可以看到,从2014Q1到2015Q4两年期间,K歌用户的规模大致稳定在4000万到5000万之间,这表明移动音乐用户已基本饱和。

另外,从中国移动K歌应用用户渗透率情况看,4季度,唱吧以38.4%的用户渗透率仍保持第一,全民K歌的活跃用户渗透率为34.9%,位居行业第二。天籁K歌和酷我K歌渗透率均为8.5%,位居行业第三名。这表明,K歌应用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唱吧虽然仍旧稳坐了K歌市场的第一把交椅,但由于K歌应用的工具属性过强,仍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目前,唱吧旗下的业务主要分为四大板块。线上主要有唱吧APP和唱吧直播间,线下有唱吧麦颂KTV,还有硬件麦克风。据了解,这个平台的大部分营收来自于虚拟物品和会员体系,广告、游戏、电商、产品、线下KTV也有贡献,但总体来说仍不够平稳、规模太小。因此,在市场倒逼和上市在即的双重压力下,讲好未来股市、探索更有力的商业化模式应该是唱吧当下最主要的战略意图。

索罗斯说,资本史基于一部没有真实剧本的连续剧,资本市场需要故事和概念。在拆掉VIE之后,唱吧正在等待A股的复苏和入局时机,在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底下,单纯的移动音乐社交平台远不能满足资本的想象,而在泛娱乐的大形势下,以打造一个以音乐IP、粉丝经济为核心的泛音乐社交平台则成为了当下的足够美好的远大远景。

新音乐产业观察独家稿件,如果您一定要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唱吧的野心有多大?看最新的招聘启事就知道了

从招聘信息中关于短视频、网络电影、网剧、VR、MV、音乐直播等描述得到印证,粉丝经济作为优质内容的价值增值、放大的重要方式,将继续成为唱吧的业务方向之一。

作者:Vision

前不久,“新音乐产业观察”发布了一则唱吧的招聘信息,刨去互联网公司标配的职能部门,笔者还发现了很多貌似超出现有唱吧业务范围的岗位,诸如A&R音乐制作部(A&R总监、制作人),音乐IP内容制作人,艺人合作经纪(总监、经纪人),营销部门(总监、音乐直播制作人、BD渠道合作总监,电影、电视、游戏合作,电台及平面媒体合作),其他(首席内容官助理)等。这一大波的招聘,不禁让人联想到唱吧近期的系列资本动作,难道要出什么大事儿了?!

下面就跟着笔者一起脑洞大开,循着招聘信息里的蛛丝马迹,大胆预测一下唱吧今后的战略发展。

一、音乐IP制作者,加速泛娱乐布局

2015年,泛娱乐生态被IP和粉丝经济串联,以文学作品、影视剧、动漫、游戏、音乐等逐步融合与联动,成为数字娱乐产业尤其是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从招聘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有音乐IP内容制作的相关描述,这表明在泛娱乐时代,唱吧也不甘落后,正在加紧泛娱乐领域的布局。

据统计,目前唱吧注册设备数超过3亿,月活用户超过3000万,录制歌曲作品总量超过15亿首,用户每天分享作品到第三方将近100万次。成立近四年来,唱吧平台上诞生了数以万计的网红主播,而如何让这些初具潜质的网红发挥出更大价值,无论对于加速平台发展还是增加用户收益来说都还有待探索。

作为一个以音乐为核心、明星与粉丝的互动关系平台,唱吧打通了素人—网红—娱乐包装—明星的音乐生态,围绕音乐社交积累了大量优质内容,在用户、网红两者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交关系。因此,在泛娱乐时代,依托现有内容平台持续打造出音乐IP,着力音乐IP价值的发掘和重塑,成为了唱吧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音乐IP开发的源头,是自带粉丝和流量的经典音乐作品和知名艺人形象,经过二次开发之后可形成电影、综艺、电视剧、游戏等核心产品,之后进一步形成出版物、衍生品等周边产品。随着音乐IP开发体系的不断完善,音乐作为极佳IP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泛音乐市场将得到迅猛发展。

二、娱乐内容提供商,深度挖掘粉丝经济

从湖南卫视旗下三位明星投资人何炅、谢娜、汪涵的投资,到近期唱吧全新DJ大混斗玩法登陆《天天向上》;从唱吧直播间将全程直播超女练习生集训、生活和比赛的过程,到如今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的加盟;从从线上切入线下KTV市场并保持盈利状态,到上线国内首个3D直播间及之后的VR直播。

以上动作,不难看出唱吧从“最时尚的手机KTV”转型为“以音乐为核心的明星与粉丝互动关系平台”的决心。

这也从招聘信息中关于短视频、网络电影、网剧、VR、MV、音乐直播等描述得到印证,粉丝经济作为优质内容的价值增值、放大的重要方式,将继续成为唱吧的业务方向之一。

2016年被公认为是网红经济爆发元年,Papi酱的网红经济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但在唱吧平台上的网红也具有独特性。在以音乐为核心的唱吧,只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声音,便能受到用户追捧。作为国内最具人气的移动音乐平台,唱吧诞生出众多网络红人,如与Papi酱一同火起来的Skm破音和唱吧超人气歌手Rita。经过多年发展,唱吧中像Skm破音、Rita一样的红人数量巨大,他们的关注者往往都是铁杆粉丝群,粉丝黏性极强,这为唱吧打造红人、挖掘粉丝经济增添了想象空间。

在这个网红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时代,唱吧背靠大媒体资源,欲将唱吧网红打造成明星,开辟孵化网红明星的全新商业模式,无疑是创新之举。

除了联手强大的媒体资源外,唱吧在产品功能上的重大改变,也为布局网红经济埋下了伏笔。比如7.0版本上线的MV功能与此前的直播间功能,就能提供给唱吧网红与粉丝更多元的互动方式,进一步刺激网红经济变现。

据悉,除了对外的媒体合作,唱吧也在筹备以自己为核心的音乐节目,寻求从单一的音乐社交产品向媒体化方向的转型。作为与粉丝经济相关的网络电影、网剧、音乐直播等内容,在试水成熟后必然也将进入市场。作为对网红直播模式的拓展,唱吧直播间上线的3D、VR直播,更使得唱吧有望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大的VR、3D内容源。

三、智能硬件提供商,打造音乐生态闭环

初看招聘信息貌似没有相关的内容,但从简历投递邮箱gary@changba.com来看,这不会是智能耳机VOW的陈戈吧?!(当然不排除重名的可能性,而且还是英文名,细思极恐!)虽然不能百分百确定,但结合唱吧之前在智能硬件上的尝试以及未来在VR等领域的探索,却也有几分可能性。

作为国内最大的音乐社交平台,唱吧声称要做“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音乐硬件领域也必将成为其重要发力点。据悉,除了唱吧麦克风,未来唱吧硬件业务线还将持续推出唱吧硬件新品,打造一个与K歌和音乐相关的硬件体系,持续提升唱吧的用户体验,进一步促进用户的优质内容创作,增加唱吧平台的社交黏性。

而跟致力于智能耳机推广且曾创办过巨鲸音乐网的陈戈合作(担任首席内容官COO?),将成为唱吧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可以与线上唱吧APP、唱吧直播间和线下的麦颂KTV形成产业闭环,建立独特的竞争壁垒;另一方面,也为今后智能设备的研发、质量、销售和售后提供了背书,打造自身品牌。

所以,唱吧在将来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智能耳机、VR设备等,也是情理之中了。通过搭建一个以自身平台为核心的音乐闭环生态链,有助于聚集人气、扩大用户,同时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关系,实现粉丝经济的多渠道变现。

四、战略转型:由移动音乐社交平台转向泛音乐社交平台

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K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第4季度移动K歌的用户规模达5389万人,较上一季度环比增幅21.4个百分点。从下图可以看到,从2014Q1到2015Q4两年期间,K歌用户的规模大致稳定在4000万到5000万之间,这表明移动音乐用户已基本饱和。

另外,从中国移动K歌应用用户渗透率情况看,4季度,唱吧以38.4%的用户渗透率仍保持第一,全民K歌的活跃用户渗透率为34.9%,位居行业第二。天籁K歌和酷我K歌渗透率均为8.5%,位居行业第三名。这表明,K歌应用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唱吧虽然仍旧稳坐了K歌市场的第一把交椅,但由于K歌应用的工具属性过强,仍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目前,唱吧旗下的业务主要分为四大板块。线上主要有唱吧APP和唱吧直播间,线下有唱吧麦颂KTV,还有硬件麦克风。据了解,这个平台的大部分营收来自于虚拟物品和会员体系,广告、游戏、电商、产品、线下KTV也有贡献,但总体来说仍不够平稳、规模太小。因此,在市场倒逼和上市在即的双重压力下,讲好未来股市、探索更有力的商业化模式应该是唱吧当下最主要的战略意图。

索罗斯说,资本史基于一部没有真实剧本的连续剧,资本市场需要故事和概念。在拆掉VIE之后,唱吧正在等待A股的复苏和入局时机,在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底下,单纯的移动音乐社交平台远不能满足资本的想象,而在泛娱乐的大形势下,以打造一个以音乐IP、粉丝经济为核心的泛音乐社交平台则成为了当下的足够美好的远大远景。

新音乐产业观察独家稿件,如果您一定要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