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债转股续命仙丹谁享用谁又受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债转股续命仙丹谁享用谁又受益

从乐观角度来看,债转股随之必将引起诸多配套金融改革政策相继推出,资产证券化将会被进一步打开通道。

据国开行人士透露,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将在3年或更短时间内完成,其中国开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已入选第一批试点。

与17年前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而启动的债转股不同的是,本轮债转股被赋予了市场化方式,债权人、债务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结构已经多元化。曾经的续命仙丹能否再次力挽狂澜?谁将挑起债转股的大旗?谁又成为最终受益者?诸多问题引发各界热议。

一、放贷放成股东 不爱利息爱分红?

所谓债转股,简言之,就是把国有企业欠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换成股权,银行变成了国企股东。

企业不用直接给银行还钱了,而是把自家的股票给银行。利息自然也不还了,变成了按股分红。

银行不但降低了不良贷款率,而且成了企业股东后,还可以通过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参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共享分红。

那么,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吗?

二、历史轮回 成果之外谁还记得教训?

提到债转股的前世今生,想必金融界的资深人士都还记忆犹新。因为债转股并不是我们国家的新招,而是17年前的老药方重出江湖。

在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众多大型国有企业举步维艰,我国首次放出“债转股”这一大招,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收购、管理农行、建行、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跟债务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股东。

那一次,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非常成功。不但四大银行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而且对于那些大企业来说,不再承担还款责任和巨额利息,为资金运转和资产升值争取到了喘息时间,熬过了那几年的艰难岁月。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当年债转股企业580户、债转股金额4050亿元,财政部是以发行特别国债的形式而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因此,最后还是财政“兜底”。

再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手中仍持有一些当时留下的股权未能处置变现,其中除了部分企业的股权质量尚好,对这些股权的进一步增值寄以希望外,还有不少难以处置、无人愿意接盘。这些股权该何去何从尚无定论。

三、时过境迁 债转股为何还能重登舞台?

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再度重申“将用市场化办法推进债转股”,逐步降低企业杠杆。随后3月末,国务院召集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多部门讨论债转股事宜,这被市场解读为债转股有望尽快启动的信号。

债转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又被提及?其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国际金融市场不容乐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方面,对我国金融业处于主导地位的银行而言,长期以来,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指标体现出银行财务是否稳健,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目前,我国银监会对于一些银行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

数据显示,受到企业偿债能力的拖累,各大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都在逐步恶化。银行业的坏账率达到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接近150%的警戒线,已经显示出可能引发银行业风险的红色信号。

另一方面,对巨额负债企业而言,不仅旧账难以偿还,而且想要再次融资维持发展,扭亏为盈更成为奢望。

这样看来,与其坐等已无偿贷能力的国企宣布破产清算,银企两败俱伤,倒不如重启债转股的策略,让其放手一搏。因此,本轮债转股的实施,也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无奈之举。从本质上来看是要实现三大目标,即:

1、提高银行不良资产回收率,降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2、减轻国企债务负担,促进国企扭亏为盈;

3、推动国企改革,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旨在通过债转股的手段,为有潜力、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换取发展时间,实现中央“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去产能目标。

四、万亿债转股计划 利好or 利空?

多方消息证实,我国或将于近期正式推出一份1万亿元的“债转股”计划。一系列的债转股消息接踵而至,新一轮债转股已经箭在弦上。金融界和产业界对此的讨论热度有增无减,就此次债转股而言,可以承袭上次的经验,轻车熟路得转危为安吗?

事实并非如此。与上一次相比,本轮债转股并不简单,甚至可谓难度激增。

其一,从经济环境来看,上次债转股五大行尚未上市,而这次债转股涉及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国企多数已经上市,其对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影响将远远大于上次。

其二,从总理的发言中,业内人士嗅到了“市场化方式”的味道。相比之前,现在的债权人、债务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结构已经多元化,财政业已难以再对有关损失买单,需要新的市场化路径来推进债转股的进程,避免行政力量成为主导,提高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其三,在当时,债转股已经被不少经济学家们称为最后的晚餐,然而却被不少企业想当然的认为不用再承担为数不小的利息,企业的财务成本瞬间大幅度降低,这种“一身轻”的优越感使得不少企业有恃无恐,错觉地认为即使企业未来仍然难以支撑,也会有财政买单。而且由于其负债率变相降低,可能再次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而重获新的贷款。这样一来,最后的晚餐之后,企业无需费力即可再赴各类盛宴,那么是否会带来各类道德风险也值得关注。同时,还要从银行方面提高风控能力,对有再次借贷需求的债转股企业进行科学的预估。

其四,据追踪统计,2000年全国有80%的债转股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到2002年,该比例下降到了70%以下,说明部分企业又重新返困。这一现象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果并没有本质性改善。以此为鉴,本轮债转股应该如何筛选真正需要资金且高潜能的企业成为重中之重。既要警惕僵尸企业再次获得重生机会,挤占金融资源;还要避免通过债转股保留了那些该压缩的产能,那样势必会延缓整个结构调整的进程。

其五,业界对本轮债转股还存在一种担忧,会不会将企业不良资产包装成金融产品,改头换面让全社会买单?

面对重重困难,利好和利空的观点相持不下,那么,如何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分阶段有效帮助银企脱困?债转股各方参与者如何实现共赢?这些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五、亲妈放手吧 让市场来检验市场化手段的成效

债转股对于眼下的结构调整无疑是必要的政策手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需各方参与者发挥创新能量,进行一系列的大胆尝试和突破。

1、要银行背后的股东愿意不愿意

从银行角度讲,债转股实施后,一方面银行担当了企业的股东,而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上市主体,各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还涉及其背后的股东利益。总理放出的“市场化”操作信号,也提示了银行方面债转股的行动都应该充分尊重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意愿和决策。

2、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债转一样

从筛选适合债转股企业角度来看,做好风控尤为重要,标准无外乎以下几点:

(1)企业产品品种有市场竞争力。

(2)企业工艺装备为国内或国外领先水平,生产符合各行业要求。

(3)企业管理水平较高,财务行为规范。

(4)企业领导班子善于经营管理。

(5)科学识别判断企业负债资产性质,哪些确实是需要债转股的负债资产?哪些只是短期即可兑付的负债资产?

3、债转股如何实际操作

从债转股的实际操作者来讲,一种办法是银行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运用社会资金完成对非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用另一种办法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

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角度看,它实际上成为了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等形式回收这笔资金。

无论对于银行设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还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都将会是一个周期较长的操作过程,也是和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从乐观角度来看,债转股随之必将引起诸多配套金融改革政策相继推出,资产证券化将会被进一步打开通道。

不少金融专家认为,债转股绝对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其想象空间令人目眩,而这一重大举措的推出似乎也在印证着那句名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债转股续命仙丹谁享用谁又受益

从乐观角度来看,债转股随之必将引起诸多配套金融改革政策相继推出,资产证券化将会被进一步打开通道。

据国开行人士透露,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将在3年或更短时间内完成,其中国开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已入选第一批试点。

与17年前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而启动的债转股不同的是,本轮债转股被赋予了市场化方式,债权人、债务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结构已经多元化。曾经的续命仙丹能否再次力挽狂澜?谁将挑起债转股的大旗?谁又成为最终受益者?诸多问题引发各界热议。

一、放贷放成股东 不爱利息爱分红?

所谓债转股,简言之,就是把国有企业欠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换成股权,银行变成了国企股东。

企业不用直接给银行还钱了,而是把自家的股票给银行。利息自然也不还了,变成了按股分红。

银行不但降低了不良贷款率,而且成了企业股东后,还可以通过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参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共享分红。

那么,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吗?

二、历史轮回 成果之外谁还记得教训?

提到债转股的前世今生,想必金融界的资深人士都还记忆犹新。因为债转股并不是我们国家的新招,而是17年前的老药方重出江湖。

在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众多大型国有企业举步维艰,我国首次放出“债转股”这一大招,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收购、管理农行、建行、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跟债务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股东。

那一次,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非常成功。不但四大银行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而且对于那些大企业来说,不再承担还款责任和巨额利息,为资金运转和资产升值争取到了喘息时间,熬过了那几年的艰难岁月。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当年债转股企业580户、债转股金额4050亿元,财政部是以发行特别国债的形式而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因此,最后还是财政“兜底”。

再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手中仍持有一些当时留下的股权未能处置变现,其中除了部分企业的股权质量尚好,对这些股权的进一步增值寄以希望外,还有不少难以处置、无人愿意接盘。这些股权该何去何从尚无定论。

三、时过境迁 债转股为何还能重登舞台?

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再度重申“将用市场化办法推进债转股”,逐步降低企业杠杆。随后3月末,国务院召集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多部门讨论债转股事宜,这被市场解读为债转股有望尽快启动的信号。

债转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又被提及?其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国际金融市场不容乐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方面,对我国金融业处于主导地位的银行而言,长期以来,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指标体现出银行财务是否稳健,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目前,我国银监会对于一些银行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

数据显示,受到企业偿债能力的拖累,各大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都在逐步恶化。银行业的坏账率达到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接近150%的警戒线,已经显示出可能引发银行业风险的红色信号。

另一方面,对巨额负债企业而言,不仅旧账难以偿还,而且想要再次融资维持发展,扭亏为盈更成为奢望。

这样看来,与其坐等已无偿贷能力的国企宣布破产清算,银企两败俱伤,倒不如重启债转股的策略,让其放手一搏。因此,本轮债转股的实施,也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无奈之举。从本质上来看是要实现三大目标,即:

1、提高银行不良资产回收率,降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2、减轻国企债务负担,促进国企扭亏为盈;

3、推动国企改革,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

旨在通过债转股的手段,为有潜力、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换取发展时间,实现中央“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去产能目标。

四、万亿债转股计划 利好or 利空?

多方消息证实,我国或将于近期正式推出一份1万亿元的“债转股”计划。一系列的债转股消息接踵而至,新一轮债转股已经箭在弦上。金融界和产业界对此的讨论热度有增无减,就此次债转股而言,可以承袭上次的经验,轻车熟路得转危为安吗?

事实并非如此。与上一次相比,本轮债转股并不简单,甚至可谓难度激增。

其一,从经济环境来看,上次债转股五大行尚未上市,而这次债转股涉及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国企多数已经上市,其对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影响将远远大于上次。

其二,从总理的发言中,业内人士嗅到了“市场化方式”的味道。相比之前,现在的债权人、债务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结构已经多元化,财政业已难以再对有关损失买单,需要新的市场化路径来推进债转股的进程,避免行政力量成为主导,提高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其三,在当时,债转股已经被不少经济学家们称为最后的晚餐,然而却被不少企业想当然的认为不用再承担为数不小的利息,企业的财务成本瞬间大幅度降低,这种“一身轻”的优越感使得不少企业有恃无恐,错觉地认为即使企业未来仍然难以支撑,也会有财政买单。而且由于其负债率变相降低,可能再次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而重获新的贷款。这样一来,最后的晚餐之后,企业无需费力即可再赴各类盛宴,那么是否会带来各类道德风险也值得关注。同时,还要从银行方面提高风控能力,对有再次借贷需求的债转股企业进行科学的预估。

其四,据追踪统计,2000年全国有80%的债转股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到2002年,该比例下降到了70%以下,说明部分企业又重新返困。这一现象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果并没有本质性改善。以此为鉴,本轮债转股应该如何筛选真正需要资金且高潜能的企业成为重中之重。既要警惕僵尸企业再次获得重生机会,挤占金融资源;还要避免通过债转股保留了那些该压缩的产能,那样势必会延缓整个结构调整的进程。

其五,业界对本轮债转股还存在一种担忧,会不会将企业不良资产包装成金融产品,改头换面让全社会买单?

面对重重困难,利好和利空的观点相持不下,那么,如何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分阶段有效帮助银企脱困?债转股各方参与者如何实现共赢?这些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五、亲妈放手吧 让市场来检验市场化手段的成效

债转股对于眼下的结构调整无疑是必要的政策手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需各方参与者发挥创新能量,进行一系列的大胆尝试和突破。

1、要银行背后的股东愿意不愿意

从银行角度讲,债转股实施后,一方面银行担当了企业的股东,而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上市主体,各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还涉及其背后的股东利益。总理放出的“市场化”操作信号,也提示了银行方面债转股的行动都应该充分尊重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意愿和决策。

2、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债转一样

从筛选适合债转股企业角度来看,做好风控尤为重要,标准无外乎以下几点:

(1)企业产品品种有市场竞争力。

(2)企业工艺装备为国内或国外领先水平,生产符合各行业要求。

(3)企业管理水平较高,财务行为规范。

(4)企业领导班子善于经营管理。

(5)科学识别判断企业负债资产性质,哪些确实是需要债转股的负债资产?哪些只是短期即可兑付的负债资产?

3、债转股如何实际操作

从债转股的实际操作者来讲,一种办法是银行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运用社会资金完成对非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用另一种办法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

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角度看,它实际上成为了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等形式回收这笔资金。

无论对于银行设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还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都将会是一个周期较长的操作过程,也是和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从乐观角度来看,债转股随之必将引起诸多配套金融改革政策相继推出,资产证券化将会被进一步打开通道。

不少金融专家认为,债转股绝对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其想象空间令人目眩,而这一重大举措的推出似乎也在印证着那句名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