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十大任务出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十大任务出炉!

在优化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营造城市人文气息方面,《规划》明确将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方卓然

2021年9月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市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都市文化精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加快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围绕总体目标,《规划》从文化品牌标识度、城市精神品格、文化生活、文化竞争力、文化交流中心地位等5方面提出细化分项目标。

据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介绍,《规划》提出了十方面任务。

上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海将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媒体时代传播能力,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打造国内重点出版领域高峰,上海还将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实现年均出品影视精品5部以上、舞台艺术精品剧目2部以上的目标。

同时,上海将推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内涵式发展,使志愿服务成为展示上海城市文明形象的金名片。

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方面,《规划》明确,上海将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彰显海派文化特质,传承江南文化基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王亚元表示,上海将重点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诠释和丰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健全江南文化保护体系,建设全国江南文化研究高地。

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文化需求方面,上海将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通过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实施“全民美育行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在优化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营造城市人文气息方面,《规划》明确将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

上海将强化五大新城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多元城市文化景观,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支持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

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方面,《规划》提出,上海将实施“文化+”“+文化”战略,聚焦重点发展,推动跨界融合,构建多层次产业发展格局,提升版权产业服务能力,着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上海将重点聚焦“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建设;力争形成“头部”企业带动、“腰部”企业支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迸发、内生互补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在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上海将深化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区域文化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外文化开放合作水平,提升文化节展赛事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多领域、多维度、多层级重要品牌节展赛事活动“主场外交”矩阵;建好外宣全媒体矩阵,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级和国际影响力。

在聚焦数字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文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上海将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创造力,提升数字文化消费水平,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赋能专项行动、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战略。

在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文化大都市吸引力方面,上海将围绕建设“高品质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目标,打响上海旅游品牌,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重要门户、国内旅游集散枢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邮轮母港。

此外,《规划》还明确提出,上海将推动形成新时代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文化治理新格局;提升文化行政服务能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文化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治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十大任务出炉!

在优化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营造城市人文气息方面,《规划》明确将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方卓然

2021年9月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市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都市文化精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加快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围绕总体目标,《规划》从文化品牌标识度、城市精神品格、文化生活、文化竞争力、文化交流中心地位等5方面提出细化分项目标。

据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介绍,《规划》提出了十方面任务。

上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海将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媒体时代传播能力,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打造国内重点出版领域高峰,上海还将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实现年均出品影视精品5部以上、舞台艺术精品剧目2部以上的目标。

同时,上海将推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内涵式发展,使志愿服务成为展示上海城市文明形象的金名片。

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方面,《规划》明确,上海将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彰显海派文化特质,传承江南文化基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王亚元表示,上海将重点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诠释和丰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健全江南文化保护体系,建设全国江南文化研究高地。

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多层次文化需求方面,上海将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通过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实施“全民美育行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在优化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营造城市人文气息方面,《规划》明确将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

上海将强化五大新城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多元城市文化景观,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支持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

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方面,《规划》提出,上海将实施“文化+”“+文化”战略,聚焦重点发展,推动跨界融合,构建多层次产业发展格局,提升版权产业服务能力,着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上海将重点聚焦“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建设;力争形成“头部”企业带动、“腰部”企业支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迸发、内生互补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在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上海将深化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区域文化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外文化开放合作水平,提升文化节展赛事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多领域、多维度、多层级重要品牌节展赛事活动“主场外交”矩阵;建好外宣全媒体矩阵,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级和国际影响力。

在聚焦数字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文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上海将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创造力,提升数字文化消费水平,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赋能专项行动、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战略。

在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文化大都市吸引力方面,上海将围绕建设“高品质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目标,打响上海旅游品牌,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重要门户、国内旅游集散枢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邮轮母港。

此外,《规划》还明确提出,上海将推动形成新时代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文化治理新格局;提升文化行政服务能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文化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治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