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五年增长逾10倍 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仍存挑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五年增长逾10倍 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仍存挑战

向松祚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五年间增长逾10倍,并有望在两年内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第三大货币,但在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上仍存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副所长向松祚在对最新一期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进行发布和解读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RII)五年间增长逾十倍,人民币有望在两年内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第三大货币,但同时仍面临四大挑战。

最新一期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下称《报告》)的主题为“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报告显示,在极不平静的2015年,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15年底,综合反映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的量化指标——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达到3.6,五年间增长逾十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副所长向松祚

“这个指数各位听起来不是很高,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在五年以前,这个指数还不到1,所以在五年之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指数跃升了10倍,实际上超过了10倍,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向松祚表示,这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所带来的非常重要的成果。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该指数以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功能为依据,综合考虑人民币在贸易计价、国际金融计价与官方外汇储备的全球占比而计算得出。RII的取值范围为0-100,即如果人民币是全球唯一的国际货币,则RII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数值就应该等于100%,此时RII为100;反之则为0。RII数值的不断变大,表明人民币发挥了更多国际货币职能,其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根据该《报告》,在人民币国际化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推动RII上涨,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II的驱动模式已转变为贸易计价结算和金融交易计价结算并行驱动。2015年,人民币直接投资和境外贷款的大幅度增长,成为推动RII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外国官方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比例不断提升,人民币加入SDR等都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推动作用。

《报告》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015年四季度,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4.97,欧元为23.71,日元和英镑分别为4.29和4.53。人民币RII指数为3.6,较美元和欧元仍存在明显差距。

“人民币有望在两年内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第三大货币。”向松祚称,但也应看到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的国际化程度仍有非常显著的差距,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仍面临四大挑战,包括资本帐户的开放和人民币汇率逐渐浮动带来的挑战、跨境资金的无序流动和国际金融风险日益复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经济基本面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型等。

对于跨境资金的无序流动,向松祚认为,当前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和国际金融风险的网络,仍然显得不足,特别是中国的中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的程度,国际化的水平,国际化的网络还不足。他表示,跨境资金流动和国际金融风险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汇率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国际资产价格的预期,包括股市、汇市、房地产市场等金融资产的价格,都会受到影响。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依然有限。这是未来制约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重要的短板”。

至于怎么应对,他建议应加快中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跨国经营的步伐,必须解放思想,改革体制机制。“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主流的、重要的做市商,我们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掌握的力度和防范的主动性将受到影响。”其次,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海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做大海外人民币资金和金融产品赤字,中资金融机构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或者价格主导者地位。此外,还应加强和完善跨境支付体系的功能和覆盖的范围,并防止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外债过重。

跨境资本流动等外部冲击与国内金融市场风险、机构风险、实体经济风险等相互交织、彼此传染,使得由单个市场或者局部风险引起连锁冲击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不断提升,该报告认为,需要编制中国系统性风险指数,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评估与监测,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体制机制层面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针对目前多头监管存在的政出多门、职权交叉、责任不明、严宽不一等问题,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明确当前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原则,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来看,要在现行金融监管框架当中增加“宏观审慎”维度,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实施部门。除了维护货币稳定之外,央行应当被赋予更多的保障金融稳定和加强金融监管的职能。从功能和机制上厘清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和行为监管四者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提高金融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同时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置机制并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一般来说,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应当满足这样几个条件:综合经济实力、贸易地位、币值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以及宏观管理能力。从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前几个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但长远来看,宏观管理可能形成一个短板。”向松祚表示,由于宏观管理能力同时又影响了币值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等其他因素,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提高,以此赢得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长久信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五年增长逾10倍 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仍存挑战

向松祚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五年间增长逾10倍,并有望在两年内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第三大货币,但在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上仍存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副所长向松祚在对最新一期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进行发布和解读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RII)五年间增长逾十倍,人民币有望在两年内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第三大货币,但同时仍面临四大挑战。

最新一期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下称《报告》)的主题为“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报告显示,在极不平静的2015年,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15年底,综合反映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的量化指标——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达到3.6,五年间增长逾十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副所长向松祚

“这个指数各位听起来不是很高,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在五年以前,这个指数还不到1,所以在五年之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指数跃升了10倍,实际上超过了10倍,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向松祚表示,这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所带来的非常重要的成果。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该指数以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功能为依据,综合考虑人民币在贸易计价、国际金融计价与官方外汇储备的全球占比而计算得出。RII的取值范围为0-100,即如果人民币是全球唯一的国际货币,则RII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数值就应该等于100%,此时RII为100;反之则为0。RII数值的不断变大,表明人民币发挥了更多国际货币职能,其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根据该《报告》,在人民币国际化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推动RII上涨,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II的驱动模式已转变为贸易计价结算和金融交易计价结算并行驱动。2015年,人民币直接投资和境外贷款的大幅度增长,成为推动RII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外国官方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比例不断提升,人民币加入SDR等都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推动作用。

《报告》数据同时显示,截至2015年四季度,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4.97,欧元为23.71,日元和英镑分别为4.29和4.53。人民币RII指数为3.6,较美元和欧元仍存在明显差距。

“人民币有望在两年内超越日元和英镑,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第三大货币。”向松祚称,但也应看到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的国际化程度仍有非常显著的差距,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仍面临四大挑战,包括资本帐户的开放和人民币汇率逐渐浮动带来的挑战、跨境资金的无序流动和国际金融风险日益复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经济基本面上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型等。

对于跨境资金的无序流动,向松祚认为,当前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和国际金融风险的网络,仍然显得不足,特别是中国的中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的程度,国际化的水平,国际化的网络还不足。他表示,跨境资金流动和国际金融风险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汇率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国际资产价格的预期,包括股市、汇市、房地产市场等金融资产的价格,都会受到影响。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依然有限。这是未来制约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重要的短板”。

至于怎么应对,他建议应加快中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跨国经营的步伐,必须解放思想,改革体制机制。“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主流的、重要的做市商,我们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掌握的力度和防范的主动性将受到影响。”其次,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海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做大海外人民币资金和金融产品赤字,中资金融机构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或者价格主导者地位。此外,还应加强和完善跨境支付体系的功能和覆盖的范围,并防止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外债过重。

跨境资本流动等外部冲击与国内金融市场风险、机构风险、实体经济风险等相互交织、彼此传染,使得由单个市场或者局部风险引起连锁冲击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不断提升,该报告认为,需要编制中国系统性风险指数,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评估与监测,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体制机制层面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针对目前多头监管存在的政出多门、职权交叉、责任不明、严宽不一等问题,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明确当前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原则,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来看,要在现行金融监管框架当中增加“宏观审慎”维度,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实施部门。除了维护货币稳定之外,央行应当被赋予更多的保障金融稳定和加强金融监管的职能。从功能和机制上厘清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和行为监管四者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全面提高金融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同时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置机制并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一般来说,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应当满足这样几个条件:综合经济实力、贸易地位、币值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以及宏观管理能力。从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前几个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但长远来看,宏观管理可能形成一个短板。”向松祚表示,由于宏观管理能力同时又影响了币值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等其他因素,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提高,以此赢得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长久信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