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外资药企压力有多大? 百时美施贵宝开启又一波裁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资药企压力有多大? 百时美施贵宝开启又一波裁员

“合规”、“降价”,药越来越难卖,外资药企纷纷寻求在中国市场的转型,裁员成为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百时美施贵宝(BMS)自上半年起的裁员传闻今天被证实。

本周BMS肿瘤事业部泰素产品组在福州年中会议上被宣布裁撤,包括销售、医学部市场部所有人员都面临再就业问题,8月10日前签署协商解除协议的员工可以获得N+3的赔偿。

据悉,本次裁员涉及品种包括实体瘤的两个产品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和伯尔定(卡铂注射液),血液肿瘤产品目前没有影响。

一位业内从业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跨国药企市场布局广,产品线众多,在一些市场上放弃卖不动的相关产品是正常的成本控制手段。

今年3月1日,BMS放弃糖尿病市场,将曾经的重磅药物格华止团队及产品转给默克。

此外,业内一直盛传BMS心血管事业部整个事业部都会撤掉。据悉,心血管事业部和辉瑞联合推广的重点产品艾乐妥在中国未批,有可能停止推广(或者卖给辉瑞),高血压药物可力洛与日本协和发酵麒麟公司的中国销售许可协议本月22日到期,只剩下一个蒙诺,但是在施贵宝转型生物制药公司,在“成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战略下被卖掉也大有可能。

除了业务调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外资药企在中国面临的更大销售压力迫使其不得不转型。

首先,贿赂指控加强了合规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面临转型。201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BMS在中国通过贿赂方式来提升药品销售量,BMS为此支付了1400万美元罚金并发布公告称,将规范其销售代表与中国医生打交道方式,停止“某些举措”。业内人士认为,该事件让BMS意识到在中国市场的风险性,并推动其在中国市场的转型。

2014年下半年起,BMS便启动了旗下医药代表团队的大规模裁员,总离职人数近千人,涉及到所有的事业部,被裁员工出动维权,至今BMS还在与离职员工打官司。今年3月,BMS中国总裁林泰慷通知全员,即日起停止客户招待、讲课费、学会赞助等学术活动,随后的几个月里,合规约谈、员工离职依然继续,同时有下半年将大幅裁员的传闻,其中就包括泰素产品组。

同时,外资药企在医改深入的政策环境下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进口药品的市场定位大多是高品质高价格,因此,近期政府严控药价、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造成了外资药企药品的价格下跌和市场缩水。

此前安徽蚌埠市的“撤药事件”就引发了业界的持续关注。去年4月23日,蚌埠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带量采购联合体发布公告称,八家企业对列入单品种目录单位内的药品未达到25%的降幅,其生产企业所有药品永久性不得在蚌埠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销售。这八家企业中就包括著名外资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同时,一致性评价完成后仿制药的质量提高将给这些外资巨头带来进一步的竞争冲击。

内忧外患之下,外资药企不得不加紧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去年年底,葛兰素史克中国区总经理Herve Gisserot证实,该公司已裁减40%中国销售代表。上月另一制药巨头默克公司也对外证实将裁员,目的是为了更快转型生物领域的探索。GE医疗近日也通过并购Biosafe Group SA加强其在细胞治疗领域的规模。

从2013年开始大规模裁员之后,BMS至今未对外公布转型方向、措施,以及新的业务结构,而业界分析人士认为,估计BMS最近三年都在为转型为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做准备。这或许也意味着BMS的裁员并不会马上结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资药企压力有多大? 百时美施贵宝开启又一波裁员

“合规”、“降价”,药越来越难卖,外资药企纷纷寻求在中国市场的转型,裁员成为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百时美施贵宝(BMS)自上半年起的裁员传闻今天被证实。

本周BMS肿瘤事业部泰素产品组在福州年中会议上被宣布裁撤,包括销售、医学部市场部所有人员都面临再就业问题,8月10日前签署协商解除协议的员工可以获得N+3的赔偿。

据悉,本次裁员涉及品种包括实体瘤的两个产品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和伯尔定(卡铂注射液),血液肿瘤产品目前没有影响。

一位业内从业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跨国药企市场布局广,产品线众多,在一些市场上放弃卖不动的相关产品是正常的成本控制手段。

今年3月1日,BMS放弃糖尿病市场,将曾经的重磅药物格华止团队及产品转给默克。

此外,业内一直盛传BMS心血管事业部整个事业部都会撤掉。据悉,心血管事业部和辉瑞联合推广的重点产品艾乐妥在中国未批,有可能停止推广(或者卖给辉瑞),高血压药物可力洛与日本协和发酵麒麟公司的中国销售许可协议本月22日到期,只剩下一个蒙诺,但是在施贵宝转型生物制药公司,在“成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战略下被卖掉也大有可能。

除了业务调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外资药企在中国面临的更大销售压力迫使其不得不转型。

首先,贿赂指控加强了合规的需求,传统的销售模式面临转型。201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BMS在中国通过贿赂方式来提升药品销售量,BMS为此支付了1400万美元罚金并发布公告称,将规范其销售代表与中国医生打交道方式,停止“某些举措”。业内人士认为,该事件让BMS意识到在中国市场的风险性,并推动其在中国市场的转型。

2014年下半年起,BMS便启动了旗下医药代表团队的大规模裁员,总离职人数近千人,涉及到所有的事业部,被裁员工出动维权,至今BMS还在与离职员工打官司。今年3月,BMS中国总裁林泰慷通知全员,即日起停止客户招待、讲课费、学会赞助等学术活动,随后的几个月里,合规约谈、员工离职依然继续,同时有下半年将大幅裁员的传闻,其中就包括泰素产品组。

同时,外资药企在医改深入的政策环境下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进口药品的市场定位大多是高品质高价格,因此,近期政府严控药价、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造成了外资药企药品的价格下跌和市场缩水。

此前安徽蚌埠市的“撤药事件”就引发了业界的持续关注。去年4月23日,蚌埠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带量采购联合体发布公告称,八家企业对列入单品种目录单位内的药品未达到25%的降幅,其生产企业所有药品永久性不得在蚌埠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销售。这八家企业中就包括著名外资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同时,一致性评价完成后仿制药的质量提高将给这些外资巨头带来进一步的竞争冲击。

内忧外患之下,外资药企不得不加紧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转型。去年年底,葛兰素史克中国区总经理Herve Gisserot证实,该公司已裁减40%中国销售代表。上月另一制药巨头默克公司也对外证实将裁员,目的是为了更快转型生物领域的探索。GE医疗近日也通过并购Biosafe Group SA加强其在细胞治疗领域的规模。

从2013年开始大规模裁员之后,BMS至今未对外公布转型方向、措施,以及新的业务结构,而业界分析人士认为,估计BMS最近三年都在为转型为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做准备。这或许也意味着BMS的裁员并不会马上结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