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汉密尔顿》塑造女性角色的方式竟改变了百老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汉密尔顿》塑造女性角色的方式竟改变了百老汇?

《汉密尔顿》不再对三角恋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好坏区分。

从左到右分别是斯凯勒三姐妹伊莱莎、安吉丽卡及佩姬。

去年夏天,林·曼威·米兰达笔下的嘻哈说唱音乐剧《汉密尔顿》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美,横扫托尼奖的同时也将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及普利策最佳戏剧奖收入囊中。相伴在汉密尔顿左右的斯凯勒姐妹安吉丽卡及伊莱莎是剧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角色之一,但其人物塑造方式却与百老汇的传统做法大有不同。

三人于第一幕相识,对汉密尔顿一见钟情的姐姐安吉丽卡忍痛割爱,决定将意中人介绍给早已意乱情迷的妹妹伊莱莎,三人的命运从此交织在一起。这对斯凯勒姐妹花在幕起幕落间不断提醒着汉密尔顿,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纸和笔,只有战争与政治。汉密尔顿在决斗中去世后,对手亚伦·伯尔轻声唱出一句,“听他们说,安吉丽卡和伊莱莎,在临终之时都守在他床前,”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历史上汉密尔顿与斯凯勒姐妹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碰撞?没有人确切知晓。有人说斯凯勒姐妹的人生是成功的,也是有限的,“她们在困境中并非被迫接受了现代生活所带来的那不着边际的苦涩,而是对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了然于心”;也有人说她们几乎算得上是“女性主义者”。有人说她们的存在感“微乎其微”,但也有人说她们才是“全剧主角”。纽约杂志坚称两人剧中的命运“让人不禁提出疑问”,但《纽约时报》又说,“但,我们就是喜爱,这两位坚定的革命女性。”

《汉密尔顿》发出了女性主义的言论?还是可怕的倒退?斯凯勒姐妹让人生厌?还是魅力十足?它难道与框架老旧、几乎不带女性主义的音乐剧一样吗?它讲述的的确是两名女子陷入三角恋的故事,但从安吉丽卡牵起汉密尔顿的手、将其带至伊莱莎的面前开始,这场三角恋就已有所不同。

经典的三角恋剧情:友善与恶毒的碰撞?

传统的音乐剧常常这样刻画三角恋:一位是甜美可人、温柔似水的传统女性,而另一位则一般被赋予了与性别印象不相符的性情和个性。在《悲惨世界》中,珂赛特听话顺从,有些被动,而艾潘妮则是一个敢在街头与父亲尖叫争吵的性情中人。再来看《音乐之声》,习惯一尘不染的男爵夫人看到身着窗帘制成的衣裳在水中游玩、不慎翻船仍发出爽朗笑声的玛利亚时,眼神里充斥着惊恐。在《变身怪医》中,艾玛纯真贞洁,而露西则是一位讲出“男人们来呀”的浪荡妓女。

《悲惨世界》25周年音乐剧,从左到右分别为珂赛特、马吕斯及艾潘妮。

传统的音乐剧会直接向观众传递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女二号总是冷漠无情,如《音乐之声》中的男爵夫人就有将冯·特拉普上校的孩子们送去寄宿学校的计划。有时候女二号拿不到好曲目,虽然不少人钟情于艾潘妮的《On My Own(形单影只)》,但珂赛特一曲甜美的《In My Life(回顾来时路)》一下就让人难以忘怀。这背后的用意很明显:这就是女主角与女二号之间的较量,是友善与恶毒的碰撞。无论是女主角无趣至极的传统形象,还是女二号放浪不羁的反派形象,观众都一定能参透这其中的区别。

观众便在音乐剧的指引下,下意识地对所有女性按照喜恶程度进行了分类。这也意味着,成为女性有两种方式,一种能为人接纳,另一种则遭人唾弃。

但男性角色却不存在这等“差别对待”。男性陷入三角恋也是常见的音乐剧桥段,如《窈窕淑女》中伊莉莎·杜利特尔与亨利·希金斯及弗雷迪之间的情感纠葛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但两男一女与两女一男的三角恋存在一个关键性的区别:男性观众从未被问及自己究竟是弗雷迪还是希金斯,但在BuzzFeed上却有关于女性观众究竟是艾潘妮还是珂赛特的测试。

《汉密尔顿》没有重走女主角与女二号对立的老路——几乎没有

其实在剧中,安吉丽卡与伊莱莎的角色分配与传统音乐剧如出一辙。安吉丽卡站在舞台中央那一句“我正在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男人们要么批我激进,要么笑我疯子”,无不表露出反叛意味。相比之下,伊莱莎所吟唱的“我一向没有引人注目的习惯”,则恰恰塑造出了一个传统的女性形象。在《汉密尔顿》中,还有另两位女性角色佩姬·斯凯勒及玛莱亚·雷诺兹,但由于戏份过少所以皆由同一人饰演,因此只有安吉丽卡与伊莱莎才是女主角,并成为了所有女性的代表人物:她们成为了知性女性与家庭主妇的代表。

但除此以外,《汉密尔顿》没有再为两人划分好与坏的界线。初次观看《汉密尔顿》的观众可能会作出这样的推测:温和文雅的伊莱莎注定是无趣枯燥的,而政治才能出众的安吉丽卡必定是放浪不羁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汉密尔顿》用尊重与敬佩的笔触塑造了两人的形象,并有力传递出存在差异但同等重要的女性特质,为其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汉密尔顿》认识到斯凯勒姐妹身上的悲剧色彩,使其独树一帜

《汉密尔顿》认识到,在18世纪,安吉丽卡与伊莱莎都经受着多重束缚。安吉丽卡虽才智过人,渴望为国家倾注心血,但却只能作为旁观者,因她是“名门望族出身的年轻儿女/唯一价值是联姻获利”,她“将永远不能释怀”。相比之下,伊莱莎得以嫁做人妇、相夫教子,但这却是最不被看得起的工作,与汉密尔顿的宏图大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伊莱莎轻声感叹“哦,把我带进你生命的轨迹”时,汉密尔顿只说了句“不必多求”,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哪怕只是她的小小愿望,都无法被满足。

《汉密尔顿》给予了斯凯勒姐妹二人在舞台上展现悲剧人生的空间。安吉丽卡的一曲《Satisfied(称心如意)》是大家公认的最赞曲目之一,并被滚石评为《汉密尔顿》全剧“最精彩的一幕”。 尽管《雷诺兹桃色手册》一事让伊莱莎狠下心烧毁了所有的信件,但在音乐剧的结尾,伊莱莎还是走到舞台中央,在聚光灯下轻唱“我把自己添回到史书中”,决定以她之手讲述汉密尔顿的故事。在剧中,安吉丽卡的痛苦与挣扎比起《联邦党人文集》更加瞩目,伊莱莎对于家庭和历史的贡献更是成为了剧末的焦点。两人在《汉密尔顿》中的位置同样重要。

但请注意:这种角色塑造方式并非为《汉密尔顿》独创,多年来,音乐剧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魔法坏女巫》的主题正是强大的女性力量,格林达与艾法芭在爱慕之人费叶罗面前一样是那么地可人。在《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的结尾,男主角蒙特选择与菲比和席贝拉共同生活,她们二人也一样是那么地讨人喜欢。

《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从左到右分别是席贝拉、蒙特及菲比。

但与此同时,《魔法坏女巫》与《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都认为,这种做法其实非常滑稽。当格林达与艾法芭为爱打闹得不可开交,当蒙特挽着菲比和席贝拉两人出场时,观众都报以了最热烈的哄笑。相比之下,《汉密尔顿》并未有意制造笑点,无论是安吉丽卡“我妹妹在想些什么我一眼就能看穿”的评价还是伊莱莎那句“惊艳全场的姐姐”的赞赏,都未与滑稽联系在一起。斯凯勒姐妹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要引人发笑。

她们与其他角色一同支撑着整部音乐剧的宏大主题——带领观众重温美国独立战争历史,这段历史不只是属于白人,而是属于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乔治·华盛顿由黑人(克里斯托弗·杰克逊)饰演,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心声由加勒比移民(林·曼威·米兰达)吐露,整部音乐剧的卡司几乎均为少数族裔。斯凯勒姐妹这两位女性为历史作出的贡献得以被尊重和褒奖,她们的重要性并未因为她们代表“何种”女性而有损半分。

(翻译:潘金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汉密尔顿》塑造女性角色的方式竟改变了百老汇?

《汉密尔顿》不再对三角恋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好坏区分。

从左到右分别是斯凯勒三姐妹伊莱莎、安吉丽卡及佩姬。

去年夏天,林·曼威·米兰达笔下的嘻哈说唱音乐剧《汉密尔顿》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美,横扫托尼奖的同时也将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及普利策最佳戏剧奖收入囊中。相伴在汉密尔顿左右的斯凯勒姐妹安吉丽卡及伊莱莎是剧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角色之一,但其人物塑造方式却与百老汇的传统做法大有不同。

三人于第一幕相识,对汉密尔顿一见钟情的姐姐安吉丽卡忍痛割爱,决定将意中人介绍给早已意乱情迷的妹妹伊莱莎,三人的命运从此交织在一起。这对斯凯勒姐妹花在幕起幕落间不断提醒着汉密尔顿,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纸和笔,只有战争与政治。汉密尔顿在决斗中去世后,对手亚伦·伯尔轻声唱出一句,“听他们说,安吉丽卡和伊莱莎,在临终之时都守在他床前,”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历史上汉密尔顿与斯凯勒姐妹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碰撞?没有人确切知晓。有人说斯凯勒姐妹的人生是成功的,也是有限的,“她们在困境中并非被迫接受了现代生活所带来的那不着边际的苦涩,而是对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了然于心”;也有人说她们几乎算得上是“女性主义者”。有人说她们的存在感“微乎其微”,但也有人说她们才是“全剧主角”。纽约杂志坚称两人剧中的命运“让人不禁提出疑问”,但《纽约时报》又说,“但,我们就是喜爱,这两位坚定的革命女性。”

《汉密尔顿》发出了女性主义的言论?还是可怕的倒退?斯凯勒姐妹让人生厌?还是魅力十足?它难道与框架老旧、几乎不带女性主义的音乐剧一样吗?它讲述的的确是两名女子陷入三角恋的故事,但从安吉丽卡牵起汉密尔顿的手、将其带至伊莱莎的面前开始,这场三角恋就已有所不同。

经典的三角恋剧情:友善与恶毒的碰撞?

传统的音乐剧常常这样刻画三角恋:一位是甜美可人、温柔似水的传统女性,而另一位则一般被赋予了与性别印象不相符的性情和个性。在《悲惨世界》中,珂赛特听话顺从,有些被动,而艾潘妮则是一个敢在街头与父亲尖叫争吵的性情中人。再来看《音乐之声》,习惯一尘不染的男爵夫人看到身着窗帘制成的衣裳在水中游玩、不慎翻船仍发出爽朗笑声的玛利亚时,眼神里充斥着惊恐。在《变身怪医》中,艾玛纯真贞洁,而露西则是一位讲出“男人们来呀”的浪荡妓女。

《悲惨世界》25周年音乐剧,从左到右分别为珂赛特、马吕斯及艾潘妮。

传统的音乐剧会直接向观众传递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女二号总是冷漠无情,如《音乐之声》中的男爵夫人就有将冯·特拉普上校的孩子们送去寄宿学校的计划。有时候女二号拿不到好曲目,虽然不少人钟情于艾潘妮的《On My Own(形单影只)》,但珂赛特一曲甜美的《In My Life(回顾来时路)》一下就让人难以忘怀。这背后的用意很明显:这就是女主角与女二号之间的较量,是友善与恶毒的碰撞。无论是女主角无趣至极的传统形象,还是女二号放浪不羁的反派形象,观众都一定能参透这其中的区别。

观众便在音乐剧的指引下,下意识地对所有女性按照喜恶程度进行了分类。这也意味着,成为女性有两种方式,一种能为人接纳,另一种则遭人唾弃。

但男性角色却不存在这等“差别对待”。男性陷入三角恋也是常见的音乐剧桥段,如《窈窕淑女》中伊莉莎·杜利特尔与亨利·希金斯及弗雷迪之间的情感纠葛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但两男一女与两女一男的三角恋存在一个关键性的区别:男性观众从未被问及自己究竟是弗雷迪还是希金斯,但在BuzzFeed上却有关于女性观众究竟是艾潘妮还是珂赛特的测试。

《汉密尔顿》没有重走女主角与女二号对立的老路——几乎没有

其实在剧中,安吉丽卡与伊莱莎的角色分配与传统音乐剧如出一辙。安吉丽卡站在舞台中央那一句“我正在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男人们要么批我激进,要么笑我疯子”,无不表露出反叛意味。相比之下,伊莱莎所吟唱的“我一向没有引人注目的习惯”,则恰恰塑造出了一个传统的女性形象。在《汉密尔顿》中,还有另两位女性角色佩姬·斯凯勒及玛莱亚·雷诺兹,但由于戏份过少所以皆由同一人饰演,因此只有安吉丽卡与伊莱莎才是女主角,并成为了所有女性的代表人物:她们成为了知性女性与家庭主妇的代表。

但除此以外,《汉密尔顿》没有再为两人划分好与坏的界线。初次观看《汉密尔顿》的观众可能会作出这样的推测:温和文雅的伊莱莎注定是无趣枯燥的,而政治才能出众的安吉丽卡必定是放浪不羁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汉密尔顿》用尊重与敬佩的笔触塑造了两人的形象,并有力传递出存在差异但同等重要的女性特质,为其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汉密尔顿》认识到斯凯勒姐妹身上的悲剧色彩,使其独树一帜

《汉密尔顿》认识到,在18世纪,安吉丽卡与伊莱莎都经受着多重束缚。安吉丽卡虽才智过人,渴望为国家倾注心血,但却只能作为旁观者,因她是“名门望族出身的年轻儿女/唯一价值是联姻获利”,她“将永远不能释怀”。相比之下,伊莱莎得以嫁做人妇、相夫教子,但这却是最不被看得起的工作,与汉密尔顿的宏图大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伊莱莎轻声感叹“哦,把我带进你生命的轨迹”时,汉密尔顿只说了句“不必多求”,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哪怕只是她的小小愿望,都无法被满足。

《汉密尔顿》给予了斯凯勒姐妹二人在舞台上展现悲剧人生的空间。安吉丽卡的一曲《Satisfied(称心如意)》是大家公认的最赞曲目之一,并被滚石评为《汉密尔顿》全剧“最精彩的一幕”。 尽管《雷诺兹桃色手册》一事让伊莱莎狠下心烧毁了所有的信件,但在音乐剧的结尾,伊莱莎还是走到舞台中央,在聚光灯下轻唱“我把自己添回到史书中”,决定以她之手讲述汉密尔顿的故事。在剧中,安吉丽卡的痛苦与挣扎比起《联邦党人文集》更加瞩目,伊莱莎对于家庭和历史的贡献更是成为了剧末的焦点。两人在《汉密尔顿》中的位置同样重要。

但请注意:这种角色塑造方式并非为《汉密尔顿》独创,多年来,音乐剧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魔法坏女巫》的主题正是强大的女性力量,格林达与艾法芭在爱慕之人费叶罗面前一样是那么地可人。在《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的结尾,男主角蒙特选择与菲比和席贝拉共同生活,她们二人也一样是那么地讨人喜欢。

《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从左到右分别是席贝拉、蒙特及菲比。

但与此同时,《魔法坏女巫》与《爱与谋杀的绅士指南》都认为,这种做法其实非常滑稽。当格林达与艾法芭为爱打闹得不可开交,当蒙特挽着菲比和席贝拉两人出场时,观众都报以了最热烈的哄笑。相比之下,《汉密尔顿》并未有意制造笑点,无论是安吉丽卡“我妹妹在想些什么我一眼就能看穿”的评价还是伊莱莎那句“惊艳全场的姐姐”的赞赏,都未与滑稽联系在一起。斯凯勒姐妹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要引人发笑。

她们与其他角色一同支撑着整部音乐剧的宏大主题——带领观众重温美国独立战争历史,这段历史不只是属于白人,而是属于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乔治·华盛顿由黑人(克里斯托弗·杰克逊)饰演,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心声由加勒比移民(林·曼威·米兰达)吐露,整部音乐剧的卡司几乎均为少数族裔。斯凯勒姐妹这两位女性为历史作出的贡献得以被尊重和褒奖,她们的重要性并未因为她们代表“何种”女性而有损半分。

(翻译:潘金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